新書推薦:
《
进化主义在中国的兴起(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HK$
209.0
《
不废风雅 生活的意趣(汪曾祺风雅意趣妙文)
》
售價:HK$
61.6
《
东亚世界形成史论(新版)
》
售價:HK$
107.8
《
奶奶的半个心愿 “课本里的作家” 中考热点作家孙道荣2024年全新散文集
》
售價:HK$
41.8
《
天生坏种:罪犯与犯罪心理分析
》
售價:HK$
97.9
《
新能源材料
》
售價:HK$
63.8
《
传统文化有意思:古代发明了不起
》
售價:HK$
43.8
《
无法从容的人生:路遥传
》
售價:HK$
74.8
|
編輯推薦: |
知名经济学家的经典作品
美国经济学会原会长,哈佛大学“保罗·M.沃伯格”经济学名誉教授,曾亲自执掌美国消费品物价,在学术研究、政府事务、大众传媒等领域都有亮眼表现的“全能型”经济学家,拥有全球多所高校授予的数十个荣誉头衔。
追溯当下经济不确定性的源头
回顾自18世纪至今的重要经济思想与历史事件,揭示它们对人类社会的持续影响,以及与当代经济环境的深刻联系。作者以通俗文风讲述了经济思想的进化过程、世界格局的演化逻辑、不断重复的历史教训以及愈演愈烈的不确定性。全书金句频出,富有趣味。
读懂并看见历史的模样
由本书作者之子,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林登·B. 约翰逊公共事务学院政府研究与商业关系教授,詹姆斯·K.加尔布雷思(James.K.Galbraith)撰写解读。书内包含大量珍贵资料图片,既有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马尔萨斯等多位巨擘的肖像,也有早期的股票、巴黎公社起义、凋敝的胡佛村等照片,更好理解经济思想的来源与影响。
|
內容簡介: |
“思想不仅对于其自身很重要,对于解释和阐述社会行为也很重要。”
自18世纪以来,从亚当·斯密、李嘉图、马尔萨斯到凡勃仑与凯恩斯,经济学家们的思想深刻地改变了欧洲、美洲乃至全球。人类社会迅速从农耕时代迈入信息时代,田园与牧歌也被变化和动荡所替代。巨大的变化让人们不禁发问:国家财富的源头在哪里?殖民的暴行如何被美化?是什么推动了现代银行的诞生?美苏冷战导致了哪些经济后果?千万人口的超级都市何以存在?
本书展现了经济巨擘们的经历与思想,并结合不同的时代背景讨论了这些思想的影响,更进一步延伸至当下。至此,我们可以看到如今种种不确定的背后都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正是这些联系描绘出当代经济的面貌,塑造了唯无常为恒常的不确定的时代。
|
關於作者: |
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John Kenneth Galbraith,1908—2006),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作家,新制度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哈佛大学“保罗·M.沃伯格”经济学名誉教授。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1934年获加利福尼亚大学博士学位,后执教于普林斯顿大学及哈佛大学。曾担任《财富》杂志编委会委员、美国经济学会会长、美国艺术文学院院长等职位,亦曾为三位美国总统担任顾问,并于二战期间作为美国物价管理局副局长掌管消费品价格管制工作。
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一生著作颇丰,除《金钱》《不确定的时代》《权力》《新工业国》等数十部著作,也出版过两部畅销小说,撰写过1000余篇论文、评论。拥有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巴黎大学、莫斯科国立大学和多伦多大学等多所高校授予的数十个荣誉学位,曾获得加拿大勋章、罗伯特·F. 肯尼迪图书终身成就奖,两次获得美国总统自由勋章。
|
目錄:
|
导读 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传略
前言 身在不确定的时代
第一章 古典资本主义的预言家及预言
第二章 发达资本主义的行为举止和道德修养
第三章 卡尔·马克思的异见
第四章 殖民思想
第五章 列宁和政治联盟的瓦解
第六章 货币的兴衰
第七章 橙色革命
第八章 致命的军备竞赛
第九章 大公司
第十章 土地和人
第十一章 大都市
第十二章 民主,领导力,献身精神
致谢
注释
图片来源
|
內容試閱:
|
金本位
19世纪的美国在货币问题上算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例子。在美国,特别是美国西部边疆地区银行遍地开花的时候,欧洲大陆的主要国家都学习了英国和英格兰银行的例子,知道如何规范银行业,也差不多解决了银行支票、存款和政府债券如何兑换成金属货币的问题。金和银一直都在竞争金属货币老大的地位,两种货币同时存在会造成很多麻烦,金银两者之间的兑换比例也总在变化当中,便宜的那个作为流通货币,贵重的那个则作为贮藏货币。1867年,欧洲大国的领导人在巴黎会面,决定以后都以金为货币基础。
金银货币的问题在美国经历了不同的发展路径。美国内战和美国独立战争一样,都是靠发行纸币获得资金来源。战争结束后物价下跌,人们纷纷要求保留绿背纸币,特别是农场主。后来西部发现了大量的银矿储备,矿主又和农场主一道要求保留金属银的金属货币地位。威廉·詹宁斯·布莱恩在一次让人记忆深刻的演讲中,讲起耶稣和耶稣受难,以反对金作为唯一金属货币。
但最终,美国还是顺应了世界的趋势。到了20世纪,那些支持保留绿背纸币的声音都成了历史,布莱恩关于自由铸造银币的主张遭遇失败,于是美国和欧洲一样,金成了唯一的金属货币,其他金钱都要以它为基准进行兑换,这种和金挂钩的货币兑换在今天已被广泛应用。在西方国家,货币兑换的金本位制度已经是所有地区实行的规则了。
但我们今天对金本位的认识可能与此相反,因为金本位只实行了短短几年时间。第一次世界大战洗劫了整个欧洲大陆的金子,用来购买武器装备,破坏了欧洲的金本位。战争使得大量金子涌进美国,造成市场过剩,以至于其不能成为货币。在此之后,金本位再也没有有效实行过,这也是一战给世界造成的一大创伤。
不确定性:新旧时代
在一个所有东西*后都能兑换成金币或者等价金制品的世界里,一切都看似极度确定。虽然这个体制依旧存在一些缺陷,但金作为货币的购买力是高度确定的。在整个19世纪,物价一直在下跌,金银和与金挂钩的货币购买力随之上升。
容易被忽视的一点是,这种确定性给那些持有货币的人带来了极大好处。当英格兰银行提高银行贴现率,或者采取另外的行动限制其他银行,保证它们有足够的金属储备应对储户兑换存款时,其实也加大了公司企业的贷款难度。这造成的进一步后果就是物价下跌,失业增加。对于受到牵连的农民和工人,金本位其实是不稳定的来源。金的购买力得以维持,但百姓手中持有的货币越来越少,甚至几乎为零。平民百姓不同于富人,他们不善言辞,不会表达不满,甚至搞不清自己到底为何如此不幸(也许美国的农场主与其他百姓不同)。金本位制度的当代支持者,甚至包括所有崇尚严格金融管控的人,其实都不懂,金本位之所以在19世纪能够获得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受到金本位管制的对象没有能力反抗。随着英国和欧洲其他地区的经济生活日益发达,工人数量急剧增长,他们的工作和收入受到中央银行开展金融业务的牵连,工人对此的不满也日益增强,由此引发的结果我们后面再讲。
大家都知道美国反对设立中央银行,赋予地方银行家发行货币和提供贷款的权力,让地方农场主和商人能够开展生意。这也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后果很严重。不断有新银行成立,新旧银行的贷款为土地、运河、铁路、大宗商品和工业股票的投机行为提供了资金。接着就会出现大面积破产,大批银行也跟着倒闭。这种恶性循环一直延续到20世纪,并且情况越加严重,每20年就会发生一次。人们对于上一次危机的记忆刚刚模糊了一些,新的危机就又开始了。每一次繁荣都预示着新时代的开始,持怀疑态度的人都被嗤之以鼻,被认为不懂得把握商机,那些真切看懂未来局势的人的确能大赚一笔。每次经济崩溃之后,政客们就跳出来鼓吹经济信心,宣扬经济状况比看上去的要好。那些所谓的金融专家就呼吁大家要有耐心,没事祷告一下也无妨。在1907年的恐慌中,J. P.摩根甚至更极端,他把纽约的基督教牧师召集在一起,请他们敦促教会成员在下一个周一都去把钱存到银行里。这就是树立信念的时候,尤其是对于银行系统的信念。
即便有这些抚慰大众的措施,但恐慌降临的时候,物价下跌、大批民众失业、银行倒闭还是接踵而来。而银行的破产更是加重了经济崩溃的严重性,因为在这个时候,储户存在破产银行里的存款都成了不可用资金,没办法用于消费。这就导致了通货紧缩。死里逃生的银行这时候也被吓破了胆,不敢再放贷。金融系统在这个时候取消或者减少资金流通,恰恰会使状况更严峻。
经济危机的终极一击在1929年降临,在之后的4年里,大概有9 000多家银行倒下,几乎是美国银行总数的1/3。每有一家银行倒闭,就意味着有一批储户和公司的存款不能取出来用于消费投资,他们也不能再向银行取得贷款。幸存下来的银行就得赶紧未雨绸缪,准备迎接说不定哪天就蜂拥前来要钱的储户。最终,在1933年3月6日,美国所有的银行都关门了。除了个人手中持有的少量现金,货币几乎停止了流通。在此之前10年,德国几乎在一场通货膨胀中被马克掩埋,这次危机今天仍让人记忆犹新。*后,货币的兑换率达到了1万亿美元旧币兑换1美元新币的比率。而这个时候的美国,由于现实原因,根本没有货币流通。毫无疑问,再过2500年,如何管理货币仍然会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
联邦储备体系
1914年,人们终于痛苦地发现,金本位制度似乎才是永恒、稳定的,造成经济忽高忽低、动荡不定的美国银行体系最终被纠正。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响第一枪的那天,曾经输给安德鲁·杰克逊的东部金融利益集团终于打了翻身仗。美国建立了自己的中央银行,更确切地说,为了让敌对双方达成和解,成立了12家中央银行,还在华盛顿设立了一个职责不明确的协调机构,这一切就构成了联邦储备体系。
联邦储备体系一直受到经济学家的厚爱,他们甚至还给它取了一个充满爱意的昵称,叫“Fed”(Federal Reserve System的英文缩写)。其实美联储早期没做过什么受人拥护的事情,没人知道哪个机构算总部,到底是华盛顿联储,还是堪萨斯城联储,还是圣路易斯联储,抑或是旧金山联储?或者其实纽约联储因为自己的金融地位,才是真正的金融首都?
此外,鉴于英格兰银行早期显现出来的问题,人们也隐隐觉得,银行设立之后,境况貌似越来越糟糕。一战之后的几年,出现了对农产品和农场土地的大量投机买卖,从1919年到1920年一度十分繁荣。地方银行的放贷行为给这些投机活动提供了资金支持,中央银行却坐视不管。紧接着就出现了1920年到1921年的经济危机,于是美联储又开始限制地方银行放贷,更加剧了经济萧条。1927年,股票市场的繁荣使得信贷被放宽,下一章我们会具体讲到这次事件。放宽信贷让更多资金流入股票市场,助力股票市场繁荣,却带来了1929年更加灾难性的经济危机(当然,这次危机有其他更重要的源头)。经济崩盘之后,是1929年到1932年的通货紧缩萧条时期,这几年间,随着每天的日出,又有无数家银行倒下,就像索姆河战役里倒下的士兵一样,一个接一个。美联储对它们的悲惨命运依旧袖手旁观,甚至对自己的成员也坐视不管。欧洲那种中央银行成为最终放贷人的理念,并没能成功地在大洋彼岸的美洲实行。
即便如此,美联储的特权地位没有受到任何削弱,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总裁在这段时期大都是由一个名叫本杰明·斯特朗的人担任,他是继尼古拉斯·比德尔之后,又一位大名鼎鼎的美国中央银行行长。斯特朗是因为自己酿成的大错而闻名的。一个人能够有如此巨大的能力犯下如此深重的错误,实在令人咋舌。但实际上,这是因为中央银行总裁是一个要求非常宽松的职务。中央银行体系的大多数人就是为了彰显个人风度、翩翩气质以及结交富人,并没做过什么实事。
大萧条期间,银行利率逐渐下降。1931年的时候,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贴现率,也就是银行借款的利率降到了1.5%,根本算不上高利率。美联储也大量购买了政府债券,导致现金流入银行,开放市场得以再度运行。很快,商业银行就有了可以向外提供贷款的资金,下面就等着客户来银行借钱、存款,促使货币流通起来,最终促进经济恢复。但又一个出人意料的状况发生了,那就是没有客户来贷款。利率再低,也没人觉得通过贷款还能赚钱,银行也很难信任那些自以为这个时候还能赚钱的人。这就是大萧条时期的真实情况。现金继续堆积在银行里,银行体系没能促进繁荣,反而加剧了经济衰退。现在,美联储决定采取行动,却什么作用也起不到。金融体系到底要如何管控,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