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津巴多时间心理学:挣脱束缚、改写命运的6种时间观
》
售價:HK$
77.3
《
大英博物馆东南亚简史
》
售價:HK$
177.0
《
纯粹·我只要少许
》
售價:HK$
80.6
《
经济史的趣味(全新增订版)(经济史与思想史丛书)
》
售價:HK$
84.0
《
中国古代鬼神录
》
售價:HK$
190.2
《
投机苦旅:一位投机客的凤凰涅槃
》
售價:HK$
88.5
《
重返马赛渔场:社会规范与私人治理的局限
》
售價:HK$
69.4
《
日子慢慢向前,事事慢慢如愿
》
售價:HK$
55.8
|
編輯推薦: |
本书创造性地用金庸小说作为参照,将武侠人物在武学路上的出身、经历、抉择和命运同科研学术相联系,就是希望更好地回答科研的为什么、什么和怎么的问题。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作者在发表于科学网博客上的科普文章和在北京大学通用人工智能实验班和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举办的讲座基础上撰写的。本书面向刚刚走上学术发展道路的科研新手和有志于此的年轻人,从金庸的武侠小说入手,畅谈学术成长道路,总结科研规律。本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为纵篇,以金庸小说中的“天射神倚”为主线,建立金庸小说的武学体系架构,梳理武学发展史;中篇为横篇,分析金庸小说典型人物的武功发展脉络,总结经验和教训;下篇为外篇,主要论述个体选择对于武学发展的影响。本书**的特点是为金庸小说架设了底层逻辑主线,即武学,从而对个人学术成长和发展有所启迪。 本书可供有志于学术的专业研究人员、研究生、本科生、高中生阅读,也适合作为金庸小说爱好者的读物。
|
目錄:
|
上篇纵篇
第一编“天龙”时代的乌云2
引子: 为什么我们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3
1扫地僧之问(附: 钱学森之问)4
2鸠摩智的职位(附: 科研中的彼得原理)9
3慕容复的名气(附: 名人与破抹布)13
4丁春秋的自尊(附: 化学家弗里茨·哈伯)19
第二编前“射雕”时代的彩霞23
引子: 四大宗师的排名24
5扫地僧的原创(附: 《三体》的基础理论观)25
6黄裳的体系(附: 希尔伯特的23个问题)30
7独孤求败的行为艺术(附: 科研套路——“鸡爪对鸡屎的影响”)36
8前朝宦官的理念(附: 残差网络的发现)42
第三编“射雕”时代的碧空50
引子: 王重阳罢黜百家、独尊九阴51
9林朝英的门派(附: 居里夫人的中国传承)53
10王重阳的论坛(附: 不只是“醉里挑灯看剑”的鹅湖之会)58
11王重阳的合作(附: 沃森和克里克的合作)66
12黄药师的悔恨(附: 科学研究最强烈的动机之一是摆脱痛苦)70
13欧阳锋的执念(附: 爱迪生对特斯拉的打压)76
14一灯大师的挽救(附: 诺贝尔奖家族)81
15洪七公的平衡(附: 忧郁是情感的痉挛)88
16周伯通的眼光(附: 杨振宁谈科研选择)92
17裘千仞的定力(附: “暮年诗赋动江关”的张益唐)100
18瑛姑的逃离(附: 德尔布吕克的逃离——生物的追求还是物理
的不挽留)104
19丘处机的招生(附: 为什么孔子的学生这么多)110
20郭靖的45次创新(附: 凯库勒的贪食蛇)115
21欧阳克的鄙视(附: 科研人生的成长)120
第四编“神雕”时代的霏雨123
引子: 亢龙有悔,盈不可久124
22法王的金轮(附: 鲍林如何在DNA结构竞赛中折戟)125
23朱子柳的逍遥巾(附: 钱德拉塞卡——科学中的美和对美的追求)130
24公孙止的桃花源(附: 著作权(copyright)与著佐权(copyleft))136
25华山论剑的内卷(附: 内卷(involution)与进化(evolution))141
第五编“倚天”时代的和风144
引子: 凡所过往,皆是序章145
26觉远的格局(附: 科研后发优势)146
27郭襄的断舍离(附: 吴健雄的质问——原子、DNA也重男轻女吗)150
28张三丰的骨气(附: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155
29无色的魄力(附: 从文科生到力学大师的钱伟长)159
目录晴耕科研,雨读金庸——从武侠世界看学术人生中篇横篇
第六编金庸小说中的人物168
引子: 千江有水千江月169
30金庸小说人物的武学动机(附: 超越诺贝尔奖发现的美学来源)170
31金庸小说人物的武学品味(附: 杨振宁谈科研品味)176
32金庸小说人物中最好的和最差的师父(附: 一代宗师叶企孙)183
33金庸小说人物中的世家和草根(附: 非天才人物如何取得
学术成功)189
34金庸小说人物的“万历时刻”(附: 黄仁宇的“万历时刻”)192
第七编金庸小说中的武功198
引子: 一尺竹含千尺势199
35金庸小说武功的属性(附: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科学属性分类)200
36金庸小说武功的影响力(附: 关于学术评价的一点想法)204
37金庸小说中的冷门绝学(附: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与mRNA疫苗)209
38金庸小说中的无用功(附: 科研怪杰胡立德)215
39金庸小说武功的一日千里和十年一剑(附: 有哪些极其漫长
的实验)221
40金庸小说武功的广博和精一(附: 学者喜博而常病不精)225
41金庸小说武功的繁花似锦和一枝独秀(附: 关于DNA双螺旋
结构最初的论文)229
42金庸小说武功的美学(附: 那些著名公式的美学特征)234
第八编金庸派别242
引子: 武学传承的五种方式243
43少林寺: 藏经阁的灿阳(附: 中国科学家对白血病治疗的贡献)244
44华山派: 思过崖的晚霞(附: 巨人身后的巨大阴影)249
45杨氏: 古墓的丽影(附: 人才辈出的钱氏)254
46丐帮: 打狗棒的挺立(附: 日本获得的自然科学诺贝尔奖的特点)259
47明教: 圣火令的坠落(附: 结晶牛胰岛素合成的关键一战)262
下篇外篇
第九编侠客行268
引子: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269
48萧峰: 提携玉龙为君死271
49郭靖: 长烟落日孤城闭273
50张无忌: 八千里路云和月275
51吴长风: 貂裘换酒也堪豪277
52耶律齐: 百年垂死中兴时279
53冯默风: 回头万里,故人常绝282
第十编连城抉284
引子: 一蓑烟雨任平生285
54萧峰: 如果我也懂晓风残月286
55郭靖: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鲁钝289
56杨过: 选哪一张做我的毕业照295
57张无忌: 为什么我无地赴死300
58令狐冲: 有个一起求学的女友是一种怎样的体验304
第十一编必血荐310
引子: 四海无人对夕阳311
59游坦之: 天降厚礼的不菲价格312
60梅超风: 有哪些读研的道理后悔没有早点知道316
61杨康: 师父?师傅!319
62李莫愁: 为什么我的合作总是失败324
63宋青书: 改革者的挽歌328
64林平之: 十七岁那年的大宛马333
附录一金庸群侠时间线336
附录二ACM图灵大会(2019)上的“华山论剑”: 朱松纯对
话沈向洋338
附录三千古学人侠客梦(邢志忠)347
后记351
|
內容試閱:
|
《阿甘正传》里面有句话: “生命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that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ing to get.”)。我没想到的是,有一天我打开的那颗巧克力上写着“去北大讲金庸和科研”。但事情就这样发生了,这也是命运的馈赠,是对坚持自己兴趣的人的一种奖励吧。北大的林宙辰老师发现了我在网络上的文字,对其中用金庸小说解读科研的内容很感兴趣,邀请我去北大给同学们分享。
我用金庸小说解读科研,可以追溯到2013年,当时我在科学网上开通了自己的博客,写科普文章。2015年,我开通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因为我的专业是细胞生物学,所以我把公众号命名为cellstell。2017年,我创作了第一篇和金庸小说有关的科普文章。2020年,因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家上网课,无法去实验室工作,有了大量业余时间,我写了很多篇科普文章,其中用金庸小说解读科研的文章渐渐形成了一个系列,受到很多读者的好评,于是我给这个系列起名叫“左手科研,右手金庸”。自2021年开始,我写了更多的关于金庸小说和科研的文章。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我国得到有效控制,我觉得“左右”没有体现主次,所以把系列改名为“晴耕科研,雨读金庸”,目的是强调,也是提醒自己——科研才是我的主业。
我进行科普创作的目的,一开始就是觉得好玩,为了满足自己的科研好奇心。《红楼梦》里有句话叫“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我自己的研究领域就是这“一瓢”,可是科研领域是“弱水三千”,所以通过科普能让自己了解这“弱水三千”,我就很高兴。
另外,我也发现,其实科普也能解决自己这“一瓢”里面的东西,比如,能解决具体科研问题,能拓展自己的科研思路,也能促进科研传播。
科普有助于解决科研中的具体问题。为了解决研究中碰到的具体问题,常常需要阅读大量文献,在理解前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思考、总结,形成自己的假设,设计实验。如果能把文献阅读的成果和自己的思路写出来,无疑会加深理解。虽然大多数时候具体科研问题的解决止于大脑中的思考,但将有些值得记录的经历形成文字,对自己和他人,尤其是没有相关背景的人,都是一种启发。
就像金庸小说中一本很出名的书,黄裳的《九阴真经》,就可被看作黄裳在阅读大量文献、深度思考后解决具体问题的一本科普著作。《九阴真经》是金庸小说里面最厉害的武功秘笈之一,是一个叫作黄裳的文官创造的。黄裳阅读了五千四百八十一卷道藏,心有所感,居然由文入武,学会了一身惊人的武功。后来黄裳奉命去剿灭一个叫作明教的江湖帮派,遇到了很多高手,自己也受到重创,于是黄裳花了四十几年潜心钻研,终于写出《九阴真经》。所以《九阴真经》就是一本解决具体问题的武学著作。为什么说《九阴真经》也是科普著作呢?因为它被写出来后,道家的王重阳、周伯通固然能看懂、学会,非道家的黄药师、欧阳锋、洪七公,佛门的一灯,古墓派的小龙女、杨过,都是一看就懂、一练就会,甚至基础不大好的陈玄风、梅超风都凭借这本著作得了“黑风双煞”的名号,纵横江湖。这是科普创作有助于解决具体科研问题的例子。
前言晴耕科研,雨读金庸——从武侠世界看学术人生科普创作还能拓展科研思路。有时某个发现并不是自己的主业,但是蕴含了未来的趋势,就值得涉猎、了解进而掌握。比如,2020年火爆全网的AlphaFold,既和我的主业——生命科学相关,也和人工智能相关。谷歌的AlphaFold能根据氨基酸序列精确预测蛋白质的高级结构,其预测结果甚至和从实验中得出的相差无几,这样的研究在药物研发等领域有深远的影响。如果我能迅速掌握,可能就占有了先机。写一篇科普文章就能很好地拓展自己的思路。
比如,全真派的王重阳在阅读《九阴真经》后,写了一本科普著作《重阳遗刻》,拓展了自己的武学思路。南宋时的奇人王重阳文才武功并世无双,尤其是武功。第一次华山论剑时,王重阳和天下最厉害的四个人比拼了七天七夜,折服这四个人,夺得了武功天下第一的名号,而被他折服的四个人就是东邪、西毒、南帝、北丐。然而,王重阳天下第一是后来的事。第一次华山论剑之前,有几个人可能比王重阳还要厉害,其中一个人叫林朝英。林朝英是古墓派的创始人,她针对全真派武功研发出的《玉女心经》,每一招都能克制全真派的武功。王重阳百思不得其解,惆怅苦闷。后来他阅读了《九阴真经》,从中得到启发,找到了反制《玉女心经》的办法。于是王重阳选了《九阴真经》中一些可以克制《玉女心经》的招数,写成科普著作,刻在活死人墓的棺板内侧,这就是《重阳遗刻》。为什么说它是科普著作呢?因为小龙女和杨过读了居然很快领悟,找到了对抗李莫愁的方法。这就是科普工作拓展自己科研思路的例子。
科普创作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有助于科学传播,让自己的研究产生更广泛的影响。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所以“酒香也怕巷子深”,科普传播异常重要。科普能让小同行重视自己的工作,让大同行熟悉自己的工作,让外行了解自己的工作,让普通大众看到自己的工作,让优秀的学生感兴趣并参与自己的工作。
金庸小说中的一本奇书《辟邪剑谱》就是科普创作促进科学传播的例子。《辟邪剑谱》来自《葵花宝典》。《葵花宝典》是前朝宦官所著,流传了三百多年,最终落到福建莆田少林寺红叶禅师手里,始终默默无闻。但是,当红叶禅师的徒弟林远图完成《葵花宝典》的科普简化版——《辟邪剑谱》后,其流传度远远超过原本《葵花宝典》。这说明专业的科研文章虽然很有价值,但由于艰涩难懂而导致曲高和寡;而科普文章的效果就是简化后用大众能理解的语言重新阐释,反而可以达到更好的推广作用。这是科普创作有助于学术传播的例子。
后来我慢慢发现,以金庸小说为题材的科普创作完全可以解决上述几类问题。
2017年,我读到Nature上的一篇关于人际合作的论文——Locally Noisy Autonomous Agents Improve Global Human Coordination in Network Experiments,很感兴趣。这篇文章的结论很有趣,就是局部的干扰能促进整体合作。然而这篇论文内容很晦涩难懂,怎么科普一下呢?我偶然想到天罡北斗阵的故事。
天罡北斗阵是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中的一种阵法。金庸小说中的阵法还真不少,除天罡北斗阵外,还有: 二人阵,如《神雕侠侣》里林朝英、王重阳的玉女素心剑法;三人阵,如《倚天屠龙记》里少林寺三僧的金刚伏魔圈;四人阵,如《倚天屠龙记》里昆仑派的正两仪剑法和华山派的反两仪刀法;五人阵,如《碧血剑》里温氏五老的五行阵;六人阵呢?《笑傲江湖》里的桃谷六仙组合勉强算是;七人阵还有《倚天屠龙记》里张三丰的真武七截阵;还有更夸张的,如《神雕侠侣》里绝情谷主自创的由十六个人施展的渔网阵,以及《神雕侠侣》里全真三代开发出来的近百人组成的超级阵法——天罡北斗阵。所有阵法的特点,用数学来描述,就是n个1相加之和远大于n。这些阵法中最有名的恐怕是王重阳传给全真七子的天罡北斗阵。
第一次华山论剑时,王重阳天下第一。王重阳如此厉害,他的七个徒弟,也就是全真七子,却不是武学高手。王重阳垂垂老矣,为了不让徒弟在自己死后受人(主要是欧阳锋)欺负,他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让七个徒弟排练一种阵法,起到7个1相加远大于7的效果,以克制欧阳锋,这就是天罡北斗阵的由来。
我觉得天罡北斗阵就是人际合作。用天罡北斗阵作为切入点,可以很好地理解Nature上的这篇论文。这就是我的第一篇科研和金庸小说结合的文章的由来,这也是用金庸小说拓展科研思路、促进学术传播的例子。
在这样的写作过程中,我还发现科研和金庸小说中的武功有很多共性。科学研究(scientific research)一般是指利用科研手段和装备,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实验、试制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可以为创造发明新产品和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这个定义套在武功上似乎也成立。武功也是利用手段(如裘千仞的铁砂)和装备(如杨过在古墓中睡过的寒玉床),为了认识客观事物(主要是物理和身体)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如黄裳阅读道藏)、实验(如梅超风用人头骨练习九阴白骨爪)、试制(如段誉吸取别人内力)等一系列活动,为创造发明新产品(如欧阳锋的灵蛇拳)和新技术(如周伯通的双手互搏)提供理论依据。科研和金庸小说武功的共性意味着用金庸小说解读科研简直再合适不过了。
不仅如此,金庸小说还能解决科研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比如为什么要做科研,做什么样的科研,怎样做科研,等等。这些深层次的问题,在具体的学术文献中常常找不到答案。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需要阅历、见识、气质、品味等很多东西。这些问题,也不是一时一地就能解决的。但是,越早对这些问题有思考、有答案,对于个体一生的科研成就影响就越大。回答这些问题需要的阅历、见识、气质、品味以至于人生观、世界观等,金庸小说完全具备,并且极其精彩而优秀。
在去北大作讲座之前,我的“晴耕科研,雨读金庸”系列写了近40篇,约15万字。在北大讲座之后,北京大学讲席教授、清华大学基础科学讲席教授、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智能学院院长、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朱松纯对我的讲座很感兴趣,并建议我写一本书。事实上,在朱老师建议写书前就有很多读者提过类似的建议,甚至提过可能的书名,如《金庸世界平行科研宇宙》《学术真经》等,但我从未深入想过这个问题。朱老师的郑重提议打动了我。这就是本书的缘起。
02内容: 从编年体到纪传体
我在真正开始写作本书之后,才发现书的写作和公众号文章的创作是很不一样的。公众号文章的内容常常是碎片化的,即使一篇长文,也无法容纳系统性的内容;书则是系统性的,具有自己的体系。公众号文章是注重时效性的,所以常常有所谓的蹭热度、出爆款;书则是可以相对长久留存的,时效不明显。公众号文章常常是阅后即弃的,虽然可以反刍,但很少有人那么做;书则是可以反复咀嚼的。公众号文章常常为了流量而牺牲自我,舍己从人;书则有更多的坚守,推己及人。公众号文章像烟花,虽然绚烂夺目,但转眼成空;书则像繁星,虽然在暗夜中若隐若现,却可能穿越时空的长河,流传久远。
我想系统化地传播我的想法,我不想让自己的文字被瞬间遗忘而只得到流量,我想更多地传达出一个普通人的独特体验。尤其是,尽管公众号有连续阅读功能,但是我的新文字似乎只是在原有系列上的简单增加,就像一个人吃了新东西,似乎只是变胖了,没有更健壮,这种体验降低了我写公众号的动力。于是,我投入更多的精力开始撰写本书。
本书和我以前在公众号上发表的文章最大的不同是建立了自己的体系、架构。
本书的上篇是经线,以金庸小说中连续性最强的“天射神倚”为主。朱松纯老师给我的建议是: “目前的思路有点散,需要形成体系、架构。建议拟定量化的维度(坐标系),把人物的性格、志向和门派的武功属性映射到这个空间中。这个空间就构成了金庸的武侠世界,然后,一些人的轨迹就可以初步展现、可视化。”我想到的体系、架构就是“天射神倚”这4部,其中又以“射雕”最有代表性。“射雕”从王重阳第一次华山论剑开始,到郭靖第二次华山论剑结束,具有金庸小说中最活跃的武学创造,如黄、欧、段、洪四绝大都有自己的发明;最多姿多彩的武学人物,甚至包括瑛姑、欧阳克等次要人物;尤其是最强大的科研隐喻: 第一次华山论剑时王重阳的科研布局,第二次华山论剑时郭靖的坚守,乃至第三次华山论剑时杨过的传续以及张君宝、郭襄的肇始新学。“射雕”上承“天龙”,下启“神雕”“倚天”以至“笑傲”,能形成一条清晰而又富于启迪意义的逻辑链条。本书中的内容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射雕”,但向前辐射到“天龙”,向后延伸到“神雕”“倚天”。“天龙”时代在我看来武学表面繁荣但危机重重;前“射雕”时代则异彩纷呈,如中国的战国时代百家争鸣;“射雕”时代格局齐备,群星闪耀;“神雕”时代又因为武学一统而隐隐浮现危机;“倚天”时代则找到了新的武学方向。基于这样的考虑,本书上篇分为“‘天龙’时代的乌云”“前‘射雕’时代的彩霞”“‘射雕’时代的碧空”“‘神雕’时代的霏雨”“‘倚天’时代的和风”5编。
如果说金庸小说类似史书中的编年体,那么本书可以说更像史书中的纪传体。我从科研的角度看待金庸小说中的人物,从中提炼出对有志于科研学术者的一点启发。为此,对于每一个人物,我回顾其一生,理出其武功发展脉络,找到其中的学术逻辑,提炼出可供借鉴之处,启迪科研。甚至对于那些反面人物,除了作为反面教材引以为戒以外,我也尽量找到他们身上的闪光之处,如裘千仞的定力等。
在用纪传体对金庸小说中的人物的武功进行分析的时候,我会突出学术,淡化个人情感等必然因素和际遇等偶然因素。这样做当然有缺陷,但我也发现这种淡化会突出金庸小说中的人物的武学追求这个点,而不会失去内在逻辑支撑,所以有时这种处理反倒会带来一种趣味。比如写欧阳克这个人物的时候,我突出了他因武学成绩和声望低于预期而懊悔的心态。
本书的中篇是纬线,主要是从横向上比较金庸小说中的人物、武功、门派,以启迪科研。其中,对于金庸小说中的人物主要从个体角度谈动机、品味等对科研有影响的因素,对于金庸小说中的武功主要从学术发现角度谈科学研究的影响力、冷门热门、有用无用等维度,对于金庸小说中的门派从群体角度谈一个群体的学术生态。
本书的下篇主要谈了个体选择对于武学发展的影响。在众多选择中,家国情怀是价值观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对武学发展有极大影响,也是金庸小说中最打动人心的地方之一。我选择了若干人物,阐发家国观念对武学发展的影响,这一编就叫“侠客行”;科研方向选择,尤其是师承,对一个人的学术成长至关重要,所以我评析了若干选对和选错导师的金庸小说中的人物,并用“连城抉”即价值连城的抉择命名这一编;“必血荐”即必须吐血推荐,我希望用这样饶有趣味的题目吸引读者。
03本书的特色
本书最大的特色是,针对金庸小说中的内容,尤其是一些不合理之处,根据我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架设了底层逻辑主线,即学术,从而达到启迪科研的目的。这样做或许也有助于解除长久以来大家对金庸小说某些矛盾的疑惑。比如,鸠摩智武艺高强,但为何不敢承认自己练习的是小无相功?慕容复武功远不如乔峰(后恢复本名萧峰),为什么却会和乔峰齐名?到底谁创造了《九阳真经》?《九阴真经》是实至名归还是名不副实?《九阴真经》和《葵花宝典》之间是什么关系?丘处机和江南七怪的十八年赌约仅是为了抚养英雄后人吗?华山论剑有多么内卷?郭襄为什么没有继承父母和长辈的武功?宋青书为什么杀死莫声谷?对于这些问题,我都一一给出了指向学术目标的解答。这种做法或许可以概括为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金庸。
本书的第二个特色是涉及特别多的诗词歌赋。这是我本人的个人喜好,我想这也和金庸先生的创作风格一致。
04本书可能对哪些人有吸引力
我原来觉得本书只能吸引金庸小说爱好者和有志于科研者的交集。当然,即使如此我也并不失望,因为我慢慢意识到,这个交集的数量可能不大,而质量却可能极高。我被北大、中科院邀请去作讲座就说明了这一点。
后来通过对一些术语的筛选,使本书更通俗了,似乎可以做到吸引金庸小说爱好者和有志于科研者(专业研究人员、研究生、本科生、高中生)的并集。本书对金庸粉丝来说,是从学术角度解读金庸小说;而对有志于学术的人来说,则是用金庸小说解读学术。
05一些说明
本书中涉及的金庸小说内容全部来自流传最广的修订版。金庸先生的小说分为旧版(1956—1970年,最初的报纸连载版、朗声旧版)、修订版(1980年,三联版)、新修版(2003—2006年,广州出版社和花城出版社联合出版)。其中,修订版影响最大,是多数人接触的版本;新修版则增添了一些内容,如《九阳真经》是无名僧和王重阳斗酒之后参阅《九阴真经》而创出来的,又如黄药师和梅超风的恋情。本书的目的仅是以金庸小说为渡船,到达科研彼岸,所以采用的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修订版,而对旧版和新修版的内容并不采纳。比如,对新修版的无名僧创《九阳真经》的说法本书并不采纳,而我自己则给出了《九阳真经》的来历的推断。
本书有自己的时间线,所有对时间和年代的推算都选择最简单的方式,也就是基于金庸小说中涉及的真实历史事件、人物推算。比如,“天龙”时间按照萧峰遇到的耶律洪基的年龄推算,“射雕”按照郭靖出生时在位的宋宁宗庆元纪年推算,“神雕”按照杨过击毙蒙哥的时间推算,“倚天”按照常遇春的年龄推算,等等。网上有各种算法,但常常寻章摘句,过于琐碎复杂,本书一般不予采纳。本书的这种推算可能在金庸不同小说间有抵牾,但本书的目的并不是梳理一条精准的金庸小说年表,所以对这些瑕疵不进行推究。
本书上篇和中篇的每一章均有“注”和“附”。“注”主要是一些需要进一步说明的内容,同相关章节联系紧密,如时间考证等;“附”则是相关内容在科研学术上的投影,同相关章节的联系常需要点出,因此在目录中列出了“附”。
本书中的引用全部来自权威资源。例如,关于历史的部分来自二十四史,关于科学的部分来自权威期刊的学术论文,所有的引用都注明了出处。
最后,我要感谢以下诸位学者。
再次感谢朱松纯老师。朱老师不但提议我完成本书,而且在我的整个写作过程中提供了具体的建议和切实的帮助。
感谢林宙辰老师。是林宙辰老师“发现”了我,让我有机会完成这样一本有趣的书。
感谢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邢志忠老师。邢老师鼓励我写作本书,给我写了热情洋溢、才思纵横的推荐文章。
徐鑫2023年1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