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福佬与客家之间

書城自編碼: 3888662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化地域文化
作者: 杨国桢
國際書號(ISBN): 9787211091188
出版社: 福建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07-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82.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古代中国与南亚文明论丛
《 古代中国与南亚文明论丛 》

售價:HK$ 60.5
法医冷知识——尸体是一本无声的书,推理破案必知的92个冷知识 法医门徒 著
《 法医冷知识——尸体是一本无声的书,推理破案必知的92个冷知识 法医门徒 著 》

售價:HK$ 65.8
东方园子:中国古典园林现代应用 园冶 禅庭 东方美学 造园 庭院造景施工 国风 作庭记 景观设计
《 东方园子:中国古典园林现代应用 园冶 禅庭 东方美学 造园 庭院造景施工 国风 作庭记 景观设计 》

售價:HK$ 316.8
Hygge Home(为什么我只想待在家)
《 Hygge Home(为什么我只想待在家) 》

售價:HK$ 96.8
思想会·诺曼底1944:登陆日与史诗般的77天法国战役
《 思想会·诺曼底1944:登陆日与史诗般的77天法国战役 》

售價:HK$ 196.9
黄金定律:智慧泥板与巴比伦最富有的人(全球畅销书!来自古巴比伦的财富课,教你摆脱贫困,智慧管理财富,实现财富持续增长!)
《 黄金定律:智慧泥板与巴比伦最富有的人(全球畅销书!来自古巴比伦的财富课,教你摆脱贫困,智慧管理财富,实现财富持续增长!) 》

售價:HK$ 52.8
全球的全球史:世界各地的研究与实践 历史学的实践丛书
《 全球的全球史:世界各地的研究与实践 历史学的实践丛书 》

售價:HK$ 88.0
学会思考 批判性思维 思辨与立场 学会提问
《 学会思考 批判性思维 思辨与立场 学会提问 》

售價:HK$ 86.9

 

建議一齊購買:

+

HK$ 66.7
《神明的旅行:从兴化到南洋的文化网络》
+

HK$ 116.1
《叫我怎能不歌唱——60位翻身农奴的讲述》
+

HK$ 281.2
《成都街巷志(一部从街巷历史文化的角度展示中国名城风采的著作)》
+

HK$ 89.7
《岭南美术工艺.岭南文化读本系列 岭南美术、工艺史通俗性读物》
+

HK$ 95.7
《河滨大楼》
+

HK$ 69.6
《藏书坊:西藏宗教》
編輯推薦:
本书翔实记载了龙岩盆地三个百年古村的社会文化,两个在盆地城郊操龙岩话,一个在边缘山区讲客家话。30年来,两个城郊乡镇已被拆迁改造为市区街道和高铁站,村容乡貌无迹可寻,流传千百载的风土民俗骤然消逝。当年采访的300位老人多已作古,用到的明清民国的民间文献多已亡佚。沧海桑田,凌云不坠,这份厚重的田野调查报告已成为存亡继绝、不可再生的历史文献,有了不可替代的永久保存价值和多学科研究价值。
內容簡介:
本书是杨国桢教授1989—1992年对福建龙岩盆地社会文化的田野调查报告。龙岩介于“福佬与客家之间”,即地理位于闽西山地与闽南平原的接合处,行政管理曾在客家人主导的汀州府与闽南人主导的漳州府之间流移,语言也受客家话和福佬话(闽南话)的双重影响。作者选取龙岩盆地中心和边缘的三个百年古村落,基于明清以来的民间文献和300位老人对1949年以前历史的回忆,运用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视角和方法,分历史背景、社会经济、宗族与民间组织、婚姻、家庭与妇女、宗教信仰与礼仪等六章展开,记录日渐式微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抢救基层民众对晚清民国的集体记忆,彰显龙岩文化几百年来在福佬海洋文化和客家山区文化交融互动中形成的独特个性。
  1988—1994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厦门大学、台湾“中研院”民族研究所联合开展“台湾与福建社会文化比较研究”项目,继而延伸为中山大学、复旦大学、上海社科院、新竹清华大学学者加入的“华南农村社会文化田野调查研究”项目。本书作为成果之一,在前言中详细追述了两国三方合作研究的缘起、经过和历史定位。
關於作者:
杨国桢,1940年生,现为厦门大学荣誉教授,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主编,中国历史研究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委员。曾任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第四、五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第七至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福建省首批优秀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赴日本京都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研究讲学,受聘台湾“中央大学”、政治大学客座教授,中国海洋大学“985工程”海洋发展研究创新基地首席专家,首都师范大学讲座教授。
  长期研究明清史、中国社会经济史、海洋史。著有《林则徐传》《陈嘉庚传》《明清土地契约文书研究》《明史新编》《明清中国沿海社会与海外移民》《闽在海中》《瀛海方程》《东溟水土》《海洋文明论与海洋中国》等,主编“中国海洋空间丛书”4册、“海洋与中国丛书”8册、“海洋中国与世界丛书”12册、“中国海洋文明专题研究”10册、“海洋与中国研究丛书”25册。
目錄
前言
 一、合作研究的缘起
 二、福建田野研究的展开
 三、闽台社会文化比较研究工作研讨会
 四、华南农村社会文化田野调查研究
 五、闽台社会文化比较研究的历史定位
第一章 历史背景
 一、环境与地方社会变迁:闭塞的山区环境 原住民与汉族移民 行政建置的变迁
 二、中心区和边缘区的乡村:陈陂村 大洋村 联合村
第二章 社会经济
 一、资源配置:水土 气候 人口 交通
 二、地权形态与租佃关系:地权结构 土地租佃
 三、经济活动:
  家庭生计与职业分布 农林产品 农村副业 商业与手工业 民间借贷 市场
第三章 宗族与民间组织
 一、宗族构成  二、祠堂  三、宗族组织的功能  四、会社
第四章 婚姻
 一、婚姻类型  二、婚域与婚龄  三、聘金与嫁妆  四、离婚与再婚
第五章 家庭与妇女
 一、家庭的类型  二、分家
 三、妇女:生育 送养与收养 劳动 妇女的地位
 四、亲属称谓
第六章 宗教信仰与世俗仪式
 一、祖先崇拜:家祭 祠祭 墓祭
 二、神灵崇拜:超村际祭祀的庙宇 村庙
 三、生命礼仪:出生 满月 对岁 成年 结婚 生日 丧葬
 四、岁时祭仪
结语 “社会记忆”的思考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一、1988年国家教*对三方合作研究的批复
 二、1989年“闽台风俗比较”三方合作研究协议书
 三、60岁以上男性问卷
 四、60岁以上女性问卷
 五、1991年武雅士关于田野调查报告编写大纲的来函

插图目录
图1 1985年9月杨国桢、翁丽芳在斯坦福大学/5
图2 1986年6月14日晚出席施坚雅家宴/6
图3 翁丽芳与施坚雅夫人及女儿合影/6
图4 1986年5月访问西雅图华盛顿大学/7
图5 1989年11月10日在厦门大学举行福建田野调查工作研讨会,庄英章宣讲问卷/12
图6 研讨会会场一角:曾玲、杨国桢、陈在正、石奕龙、郑振满/12
图7 11月18日招待田野考察归来的葛希芝、张富美、庄英章。潘英海摄/13
图8 11月21日与庄景辉、潘英海、叶文程、石奕龙、郑振满、曾玲在同安县田野考察时合影/14
图9 11月22日与庄英章在泉州开元寺东西塔留影/14
图10 11月24日庄英章和武雅士在安溪清水岩考察留影/15
图11 11月26日与庄英章在福州会见林子东等/15
图12 1990年6月在陈陂村调查时留影/16
图13 1990年6月到长汀访查客家史料/17
图14 1990年8月在联合村田野调查/17
图15 1991年5月和武雅士在联合村田野调查/20
图16 1991年5月龙岩地市领导会见武雅士/20
图17 1991年在大洋村调查/21
图18 1992年6月22日武雅士、庄英章与杨国桢在台北主持召开第一次闽台社会文化比较研究工作研讨会,杨国桢在开幕式上致辞/22
图19 丁荷生、魏捷兹、杨国桢、张富美、陈国强考察台湾田野调查点新竹市新埔乡枋寮,拜谒“义民冢”/24
图20 访新竹清华大学/24
图21 访雾峰林家/25
图22 考察台南县大内乡头社“太上龙头忠义庙”/25
图23 陈在正、蒋炳钊、杨国桢考察台南“亿载金城”/26
图24 1993年2月3日庄英章在惠安县座谈/26
图25 1993年5月22日陈在正、曾玲、石奕龙、周翔鹤、邱松庆、庄景辉、庄英章、曾少聪、杨国桢、吴绵吉、郑振满在台北赴庄英章家宴/28
图26 在台湾宜兰县玉尊宫召开第二次闽台社会文化比较研究工作研讨会。主持人康豹/29
图27 与武雅士、严棉、曹永和在玉尊宫/29
图28 曹永和在梅花湖上/30
图29 与李亦园、武雅士等参观宜兰市运动公园/30
图30 潘英海陪同厦大学者石奕龙、郑振满、潘英海、曾玲、杨国桢、吴绵吉、庄景辉、邱松庆、周翔鹤行走台湾东海岸/31
图31 陈陂村民居/50
图32 大洋村民居/53
图33 联合村村貌/54
图34 联合村客家土楼/55
图35 陈陂刘氏族谱记载的附租/71
图36 联合村邓氏油竹窠蒸田轮耕本/72
图37 三村墟市归属图/86
图38 陈陂村陈氏宗祠/92
图39 下翁厝翁氏祠堂公厅/93
图40 马厝岭刘氏祠联/94
图41 大洋村林氏宗祠 /94
图42 大洋村林氏树德堂/95
图43 邓氏宗祠龙岩州忠爱堂、山下祠堂序/96
图44 联合村邓氏黄泥坪祠堂序/97
图45 大洋村王氏植槐堂/99
图46 陈陂村朝西庙总理名单/105
图47 联合村邓氏的“蒸季”/106
图48 亲属称谓抄本/151
图49 祖先木主牌位/154
图50 下洋杨氏祠堂/155
图51 陈陂村朝西庙/160
图52 陈陂村朝西庙内景/160
图53 陈真祖师佛神像/161
图54 大洋村吴公庵/164
图55 吴公庵保生大帝神像/164
图56 1992年重建中的陈陂姑婆庵(天后宫)/167
图57 赤水天后宫/168
图58 陈陂村庵妈排公王庵/169
图59 大洋村林厝土地公/171
图60 大洋村田相公神位/171
图61 大洋村王氏祖厝的石敢当/172

表格目录
表1 汉族各姓迁入龙岩情况/43
表2 受访者年龄及出生年份占比 /59
表3 调查村的人口数据/62
表4 受访者结婚时自有土地人数/68
表5 联合村邓氏油竹窠蒸田轮耕表/72
表6 联合村邓氏秉盛公时常丘田轮耕表/73
表7 联合村邓氏念池公禾税佃耕表/74
表8 男性受访者初婚时家庭生计/76
表9 女性受访者婚前工作类别/77
表10 女性受访者婚后工作类别/77
表11 男性受访者婚前工作类别/78
表12 男性受访者婚后工作类别/78
表13 受访者活动的墟市和墟期/85
表14 联合村邓氏十三至十七世名下尝会/106
表15 邓德馨名下尝会/108
表16 受访者之婚姻类型占比/109
表17 受访者父母婚姻类型占比/109
表18 受访者各年龄段婚姻类型占比/110
表19 女性受访者的出生地结构/111
表20 联合村王氏历代的婚域与人数/112
表21 明《列女传》所载龙岩妇女婚龄/113
表22 清《列女传》所载龙岩妇女婚龄/114
表23 受访者平均婚龄/114
表24 受访者的聘金/116
表25 受访者的嫁妆/116
表26 大婚嫁妆中部分项目价值占比/117
表27 受访者婚姻类型和离婚率/118
表28 受访者丧偶年龄和比例/118
表29 受访者丧夫年龄、人数与再婚人数/119
表30 受访者结婚时的家庭结构占比/121
表31 男性受访者分家时父母存殁情况/122
表32 男性受访者分家时之平均年龄/122
表33 主持分家者的身份/123
表34 受访者分家后的父母奉养方式/124
表35 受访者分家后双亲的居家安排/124
表36 女性受访者初潮与停经之平均年龄/125
表37 女性受访者初潮与结婚年龄之关系/126
表38 各婚姻类型的生育率/126
表39 小婚妇女之收养年龄、比例与生育率/127
表40 受访者子女出生性别比例/127
表41 受访者子女10岁前死亡率/127
表42 受访者之母童年被收养之比例/129
表43 受访者父母送养子女数/129
表44 受访者父母收养子女数/130
表45 受访者被收养的人数和平均年龄/130
表46 受访者被收养之比例与平均年龄/131
表47 受访者送养子女情况/131
表48 受访者收养子女情况/132
表49 受访者存活孩童中送养比例/132
表50 受访者存活孩童中收养比例/132
表51 不同出生年段受访者存活孩童中送养比例/133
表52 女性受访者及其家属之缠足比例/134
表53 女性受访者缠足比例及其平均缠足年龄/135
表54 龙岩的亲属称谓/137
表55 王炎熙老人辑录的亲属称谓表/138
表56 陈陂、大洋村的丧服/182
表57 联合村的丧服/183
表58 1928年1.6万龙岩人在台湾分布情况/188
內容試閱
前言
  1988年,中国改革开放后十年,我因机缘巧合,参与主持厦门大学与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合作进行的“福建、台湾社会文化比较研究”项目。1989年11月至1992年,我陆续在闽西龙岩地区(今龙岩市)龙岩市(原龙岩县,今龙岩市新罗区。如无特别说明,书中提及的作为调查地的龙岩皆指此处)三个村开展田野调查。1994年后,我又参加该项目的延伸计划“华南农村社会文化研究”项目,在闽西龙岩地区长汀县河田镇蔡坊村开展田野调查。
  这两波“三方两国”合作的五年福建农村社会文化田野调查,到其成果《台湾与福建社会文化研究论文集》《华南农村社会文化研究论文集》共四册出齐,前后延续了十年。这项调查研究是中国社会经济史学与人类学研究方法相结合的尝试,在某种意义上可说是中国历史人类学兴起的前奏。可惜由于当年台湾海峡两岸的情势所限,在中国大陆没有做公开的报道,人们所知甚少,后来受两岸关系变化的影响,没有继续进行下去发展成稳定的交流模式和成功的合作范例,特别是福建各田野调查点的专题研究报告没有如期编写完成和出版,以致它在中国学术史上曾经发挥过的桥梁作用,反而随着时过境迁渐渐地被淡忘了。
  奉献给大家的这本小书,就是我根据20世纪90年代在龙岩地区龙岩市农村田野调查所得文献与口头资料写的研究报告,1998年1月提交打印时取名为《福佬与客家之间》。这是因为我所调查的地点在地理上处于闽西山地与闽南平原的交界地带,闽西通行客家话,闽南通行闽南话,广义的闽南话又称河洛话,福佬即河洛。福佬与客家之间,意指闽南话与客家话两大方言区之间。龙岩话受闽南话和客家话影响又自成一体,大多数学者认为属闽南语系的分支,但不仅客家人听不懂,连闽南人也听不懂,所以有个别学者把龙岩话列为福建六大方言之一。福佬与客家之间,又指龙岩的行政区划。龙岩自设县以来,历史上地方社会行政管理权曾在客家人为主体的汀州府与闽南人为主体的漳州府之间转换流移,清代才脱离漳州府独立为州,民国时期又恢复为县,成为闽西首府。
  我调查的三个村,两个是城市郊区操龙岩话的村落,一个是边缘山区讲客家话的村落。这样的选择,并没有预设什么民间社会文化的典型意义,也无意成为龙岩乡村传统社会文化研究的范本,甚至也不能代表龙岩乡村传统社会文化的主流。不过1996年以来,这里经历了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龙岩地区改制为龙岩市,县级龙岩市改制为新罗区,龙岩市区随之西扩,我所调查的两个郊区村落所在的乡镇被拆迁改造为市区的街道,村容乡貌已无迹可寻,这份田野调查报告也就成了不可再生的历史文献,有了保存的价值。这好比鉴赏家的陈列柜中的收藏品,“即使不是等质或成比例的,借由样品我们仍能观察到某项事物的种种特色”。
  为使读者了解本书的写作背景和使用的理论方法,我撰写了这篇前言,利用自己保存的原始文件和日记、笔记,参考有关的新闻报道,厘清“三方两国”合作开展闽台社会文化比较研究的来龙去脉,还原那段不寻常的岁月。又在调查报告之后,将当年三方开展这一合作研究项目的协议文书、调查问卷文本以及调查报告编写大纲作为附录。为便于读者对田野调查的场景有感性的认识,我还从当时所拍摄的照片中选择有代表性的照片作为插图。
  一、合作研究的缘起
  197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开启了中美学术交流的大门。根据中国科协与美中关系委员会互换学者的协议,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联合东亚语言和地区中心提名,邀请中国著名的社会经济史学家、厦门大学傅衣凌教授于1979年10月赴美讲学三个月。傅先生成为中美建交后中国正式派出的首批赴美讲学的10名科学家之一。1979年6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学教授、中国研究中心主任魏克曼(即魏斐德,Frederic E. Wakeman)率领美国明史访问团来华,希望和傅先生见面。我陪同傅先生到北京,6月8日到国际俱乐部,出席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与美国明史代表团的学术交流会。这年10月底傅先生访美,地处旧金山湾区的斯坦福大学便是第一站。1980年,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和美国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的协议,双方精心策划和组织,于10月下旬在北京成功举办了“自宋至一九○○年中国社会和经济史”中美学术研讨会,著名人类学家、斯坦福大学人类学系教授施坚雅(G. William Skinner)是美方代表团的副团长。我和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研究员张富美都是正式代表,在会上作为对方论文的评论人正面交锋,互相切磋,这是我与斯坦福大学学者结缘的开始。
  1985年9月至1986年9月,受斯坦福大学邀请,我和内子翁丽芳到该校做了一年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的客座研究(图1)。我的研究室在胡佛研究所二楼东亚研究中心,主任是丁爱博(Albert E. Dien)教授。学习和学术交流的中心则在楼下的胡佛研究所东亚图书馆,在图书馆阅览室里安排有我的专座。该馆收藏的东亚图书分置于地下7层书库。档案馆则在毗邻的胡佛塔内。图书馆馆长马若孟(Ramon H. Myers)教授是中国近代经济史学家,1976年以美国亚洲学会中国台湾史研究小组召集人的身份,委托王世庆、张伟仁等在台湾搜集契约文书和其他古文书,获5600余件,编辑影印《台湾公私藏古文书影本》10辑120册,分藏胡佛图书馆、哈佛燕京图书馆、日本东洋文库、台北傅斯年图书馆各一部。我可能是舍得花几个月时间从头到尾读过此书的第一人。那时候,这里是亚洲特别是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学人访问美国的必到之地,因此我有机会和他们接触往来,建立广泛的学术联系。
  我接待过的到访学者有香港新亚书院的全汉昇、南京大学的蔡少卿、东京大学的滨下武志等人,我尽地主之谊,请他们到家里吃饭。来自台湾的访问学者和留学生,由于都讲闽南话,很快消除隔阂,和我们交往过从,对彼此的学术关切有了较多的理解。1986年,台湾“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副所长庄英章来斯坦福大学访问研究,我们在搜集研究契约文书、族谱、碑刻等民间文献资料方面有共同的学术爱好与研究志趣,常常相互切磋,建立了私人友谊。由于厦门大学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特色是以民间文献(诸如契约文书、谱牒、志书、文集、帐籍、碑刻等)证史,以社会调查所得资料(诸如反映前代遗制的乡例、民俗、地名等)证史,与人类学的旨趣相通,我与美国人类学家有了交流互动,施坚雅教授邀请我们夫妇到家中做客,出席他的家宴(图2、图3);郝瑞教授(Stevan Harrell)邀请我们到西雅图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演讲座谈(图4),我则为他和杜磊(Dru C. Gladney)先生访问厦门大学及赴泉州少数民族乡镇田野考察穿针引线。这就为跨越学科的国际合作研究积累了可贵的信任基础。

第六章 宗教信仰与世俗仪式
  第三节 生命礼仪
  一、出生
  昔时产妇分娩大多在家中,少数去医院。孩儿降生后,要从速备礼到外家去报喜,礼品一般是鸡蛋、酒。外家送礼,陈陂、大洋村称为“送鸡”,联合村称为“送姜酒”,礼品一般有鸡、蛋、酒、粉干、面干、桂圆、莲子、金钩、墨鱼干、沙鱼干、糯米等月子内食品和小孩衣物,并送新生儿红包一个。亲友祝贺亦叫“送鸡”,礼品较轻,一般是鸡一只、粉干和蛋若干、红包一个。外家所送全部收下,回以红包一个;亲友所送鸡和红包收下,粉干和蛋只收一半,回以红包一个。款待客人用“鸡酒”,即盛有鸡头、鸡脚和鸡内脏等的热酒,每人一碗。鸡头寓会出头,鸡脚寓会走路、门路多,鸡内脏寓通透明白,鸡蛋寓生生不息,黑豆寓子孙多,干豆角寓会做官,虾米寓会赚钱。
  三旦,即孩儿诞生的第三天,给孩子洗澡,备“油饭”、鸡酒祭拜神明、祖先,感谢保佑。又在床上祭拜床母(床神)祈求庇护。
  
  二、满月
  满月当天的习俗有:
  敬神,为婴儿剃头,由父母或其他长辈取名。一般人家为求日后好养,多取贱名,或取贱字为小名。讲究者请算命先生占卜五行,以其所缺取名。
  大孩子背着婴儿,上舂米的“踏碓”,推碾谷的“土砻”,到屋外“赶老鹰”,让婴儿见世面、爱劳动、壮胆量。
  吃鸡酒。备办鸡酒宴请亲友近邻,每人一碗,内盛鸡脚、鸡翅、豆干、黑豆、花生、鸭蛋和酒,外加几道下酒菜。
  外家备鸡、糖糕、粽子、童装、帽圈、鞋袜、披风、银饰、银圈等致贺,俗称“送满月糕”;炖鸡一只给产妇吃,俗叫“断腹鸡”。新生儿的舅父舅母送粽子及红包一个,衣料一套。
  分水糕。一般邻居一户一块,叫“相分”;族亲按婆媳人数一人一块,
  叫“翁婆分”;近亲好友每人一块,“一架”是十二块,“半架”六块,叫“梳头髻”。
  满月以后,带新生儿到外婆家做客,随带饼包分发,俗叫“分饼”。
  
  三、对岁
  满周岁要做“对岁”,剃头,吃红蛋,颈上挂一串饼“试儿”。父母取席一条铺于地上,席面放置尺子、算盘、文房四宝、钱币、芹菜、猪肉、土块等,每样象征一种志趣或前途,让孩儿任意抓取,借以预测将来的职业方向。
  外婆赠送“对岁糕”,并送裤、袜、鞋给孩子祝贺。
  
  四、成年
  俗例男十六岁、女十五岁就算成年,届时要“谢姑婆”(答谢床母),吃三七炖嫩鸡,表示从此告别少年、已是“大人”了,俗称“吃鸡做大人”。外婆家送衫、裤、鸡、米粉、猪肉、猪肠等祝贺。男子要报告祠堂上丁,上丁后即可参加祠堂的祭祀活动。
  
  五、结婚
  (一)大婚
  大婚即人类学所指明媒正娶的男婚女嫁。近代婚礼承继周礼“六礼”,而有所损益和简化。20世纪上半叶,龙岩婚礼受到“文明婚”的冲击,但传统的婚俗仍在大部分地区基本保存。典型的结婚过程包括下述礼仪。
  (1)议婚。由父母做主,请媒人向女家提亲。女家有意后,双方由媒人互送“红纸生月”(即庚帖,将年庚八字写在红纸条上),各自压在灶头或收藏于米缸、米升内,五日内家中平安无事,则视为吉利。再各到庙宇求神问卜,如一连三次求得上筊(即一面阳、一面阴),代表神明指示合宜。再请算命先生“合婚”,如无冲克,即可安排“相亲”。男方由父兄或朋友陪同,由媒人引到女家。女方由右厢房走到左厢房,如男方看不清楚还可以再由左厢房走回右厢房。然后女家用茶盘奉上香茗待客。男方如看中意,则将预先准备好的大红包或戒指放在茶盘上;如不中意,则将小红包放在茶盘上。谚称“四目共相对,日后莫嫌长短脚”。相亲后,双方父母互访。女方父母等到男家察访俗称“游家风”。
  (2)订婚。由男方选定日期通知女方,依时将彩礼(金银首饰、衣服布料、糖果等)、“身价银”(聘金)、礼饼(肉饼、番薯饼)送到女方府上。女方回赠以花生、乌豆、红糖(指红糖丸,以粒计算,每粒重约一两)和信物等。女方将礼饼分赠亲友,意为告知女儿已订婚。族亲按婆媳人数一人一个,叫“翁婆分”;邻居一户一个,叫“相分”;其他近亲好友则予“半架”六个或“一架”十二个。除“翁婆分”和“相分”外,收受礼饼者必须于女方结婚前送红包,俗称“赠嫁主”;这些人都被女方家长聘请,以“娘家桌”的身份在结婚时赴宴。
  (3)“送日子”。男方将结婚的时间通知女方。一般由男方写好“日子单”,附上银元一“架”(12元)或两三“架”,或一定吉利数字的钞票。
  (4)搬嫁妆。迎娶前一天,女方送男方嫁妆,由一位老妈(喜娘)肩挑一担“子孙桶”(下净盆)、尿桶、面盆等为先导,在新娘的一位弟或侄陪同下,送至男家。男方放鞭炮迎接,并致押送嫁妆的红包,俗称“回底箱”;谢岳母养女之恩的红包,俗称“洗尿屎银”;若女方祖母健在,亦需送一份“洗尿屎”红包。嫁妆放置于厅堂,让邻居戚友观看。
  (5)接新娘。结婚日清晨或上午,男方备灯笼花轿到女家迎娶,燃放鞭炮后入女方家门,女方备米粉、肉、点心招待。再次放炮后,新娘坐轿出门,随行的有雌雄童鸡一对、“猪心和菜”(猪心内塞入冰糖,另加金针、木耳、墨鱼干、花生米、粉丝、藕片、红枣、乌枣等12种菜)一包,以及茶汤(含蛋、糯米、茶叶、冬瓜糖、红枣等)等礼品。迎娶途中,如遇上送葬等不吉利的事,要避开。
  (6)拜堂。新娘花轿抬至男家时,燃放鞭炮,老妈放竹筛于花轿门下,打开轿门,说几句吉利话,扶新娘出轿踩过竹筛,撑雨伞遮扶新娘进洞房。亲人回避,忌相冲。房内点花灯,新郎迎接。然后同到大厅拜堂,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高堂,夫妻交拜后礼成进洞房。有的则先到祖祠拜祖宗,再回大厅拜堂。
  (7)喜筵。在傍晚举行,放炮后开席。新娘的母舅为主客,坐“厅头桌”首位。其他依辈分、年龄、身份恭请入座。洞房内设“新娘桌”,进门厅口设“鼓吹桌”。菜肴一二十道,须有“洋鱼”“什锦”两道名肴。端出“清蒸姜丝鸡”时,新郎向男宾、新娘向女宾敬酒。宴罢放炮散席,新娘以“新娘茶”奉献亲人、招待客人,新郎则和主婚人在大门口送客。母舅还另送“回菜”,一般是鸡腿一只、猪肉一块、面干三个、洋鱼一个、什锦一筒。
  (8)洞房花烛。喜筵散后,新郎新娘到大厅跪听“读祝”,读祝先生坐于高椅上宣读祝辞,间或考问,由新郎或新娘一一作答,直至先生满意后通过,进入洞房。洞房内点龙凤花烛或花灯,夫妻同饮交杯酒。晚上闹洞房,由新郎新娘表演双方亲密的节目,深夜始散。新郎新娘登床前,找出藏在床上和被里的红橘、乌豆、糖肉糕,共同品尝。红橘、乌豆寓开花结果、子孙满堂,糖肉糕寓双方相亲相爱、如胶似漆。
  (9)“出水”。结婚第二天清早,新娘起来泡茶,夫妇共端茶盘向父母、长辈跪敬“新娘茶”(内放茶叶、蜜饯);父母则赠以红包一个,谓之“拜钱”。中午,将喜筵后的剩菜温热,加上几个菜式,恭请舅母坐厅头。这一天舅母是主客。
  (10)请回门。新娘婚后第一次由新郎陪同回娘家,谓之“回门”。一般在婚后第三天,也有第二天、第五天、第十天的。礼品是甜点一“拿提”(竹提篮)、甘蔗二支。新娘提着“拿提”在前,新郎提着甘蔗在后,步行前往。娘家派一长辈在门口迎接新婿,高举一双筷子于眉间,再比手势请进;新郎答礼,行几步,再举筷于眉,比手势请进;新娘答礼,行几步……直到比画到席上,请新郎坐上主客之位而后止,谓之“催位”。新郎新娘向娘家父母和伯叔敬送“拜钱”,而娘家要在其基础上添加、包红包回送。中午娘家主办宴席,请亲朋陪客。下午辞行回归,由小舅子们送姐夫、姐姐,沿路每呼叫一次,姐夫发给一个红包,一般得三个红包才给姐夫“放行”。
  (11)月圆。结婚满一个月谓之“月圆”。娘家父母上门探访,送糯米做的“月圆糍”(大小同礼饼,其中大糍两个谓之“糍母”),由男家分赠戚友。这一天,全家要吃“猪心和菜”。
  (二)小婚
  小婚即童养媳婚。龙岩之童养媳称为“新妇崽”,客家则称“新婢子”。童养媳婚仪式简单,通常选择除夕夜举行,以年夜饭作为婚礼酒席,没有聘金和嫁妆。有的结婚前回到生父家,夫家送少量“身价银”和“洗尿屎银”,入门有一两套衣服等物作为“巧头”陪嫁。家境较好的则不在除夕日举行,还办一两桌宴席。
  陈陂村13位小婚男性受访者中,没有在除夕夜结婚的;在旧历年底(十二月二十六日或更早)的有7位,占53.8%。19位小婚女性受访者中,也没有在除夕夜结婚的,在旧历年底的有13位,占68.4%。冬季以外的小婚时间,一般是三月或七月。
  大洋村9位小婚男性受访者中,没有除夕夜结婚的;旧历十月结婚的4人,占44.4%;九月2人,五月、十一月和十二月各1人。19位小婚女性受访者中,没有除夕夜结婚的;旧历十二、十一月结婚的各6人、占31.6%;下半年结婚的5人,占26.3%;九月和春季结婚的各1人。
  联合村10位小婚男性受访者,都是除夕夜结婚的。7位小婚女性受访者中,5位是除夕夜结婚的,占71.4%;1位在十二月结婚;还有一位例外,养兄外出广东谋生,三月回来结婚。
  (三)招赘婚
  招赘婚是一种男进女家的婚姻,没有特别的仪式规范。
  陈陂村男性受访者有1人入赘,本人是孤儿,而妻家没有男孩。夫妻同姓,故无改姓问题。没有送礼,也没有什么正式结婚仪式。女性受访者有2人招赘:1位是养父无男嗣,招侄儿过房,未送礼;结婚时她从小门出大门进,举行婚礼,与大婚相近但简化。1位是台湾人,因家无男嗣招赘,男方是本村人,当时单身在台湾。双方有送礼,但没有举行正式结婚仪式,男方和子女亦未约定改姓。1929年随夫返回本村。
  大洋村男性受访者有1人入赘,妻家父母依算命招赘。本人是外地人,年纪大,同意入赘,未送礼,结婚时无仪式,只请几桌客。本人和子女不改母姓。女性受访者有1人招赘,本人过继外家,而外家又无男嗣。丈夫是孤儿,未改姓,子女改从母姓。未送礼,入赘时在外家祖厅拜堂,请几桌客。
  联合村男性受访者有4人入赘,都是原被妻家领养,和养妹结婚。3人改姓,1人未改姓但子女均同母姓。1人女方有送礼,其他均未送礼,无仪式或简单拜堂,请几桌客。
  此外,结婚双方如有一方是再婚,即使属于大婚类型,习惯上也用小婚仪式。
  
  六、生日
  生日多不大做,不请客,谓之“小生日”。一般是全家吃“粉肉蛋”,即有肉和荷包蛋的米粉或面条,过生日者吃两个蛋。
  岩俗三十以上可做“大生日”,即祝寿,十年一次,年龄以虚岁计,逢一祝寿,多从五十一做起,称“五旬(秩)晋一”或“六旬(秩)开一”。
  祝寿通常在生日以前举行,由儿子筹办(“承庆”)。女儿女婿提前一至三天备送寿礼,多为寿烛一对、鞭炮一包、鸡一只,还有蛋、猪肉、米粉、寿面、寿桃、衣服鞋袜等,亲戚送鸡、肉、蛋、米粉、鞭炮、寿轴等礼物,友人多数送红包。
  祝寿前夕“做满寿”。晚饭后在寿堂点燃寿烛,寿星、寿婆坐在正中的高椅上,承庆子孙举家跪在地上叩首拜寿。礼毕,寿星分发每人一份“拜钱”(花生、黑豆、红包)。
  祝寿当天清早,依式再拜一次。高龄者一般当天避寿,找个地方躲起来,闭门谢客。
  祝寿客人登门恭喜者先尝一碗寿面,寿面或放在寿筵作为第一道菜。寿筵多于中午举行,晚上或次日补请,务必贺客全请到。简单者数席、十数席,隆重者上百席。桌椅用品或由邻居借凑,或向店铺租用。延请一二厨师主厨,亲友做下手。
  祝寿期间,堂上寿烛高烧,要时时修剪烛芯,禁忌熄灭;烧掉五分之四时必须吹熄,叫作“留寿”。
  七、丧葬
  (一)丧葬仪式
  龙岩丧葬仪式大同小异,一般过程如下:
  1.弥留之际或刚去世后,洗身梳理,更换寿衣,衣裤件数从单数。遗体由儿子揽腰、媳妇扶头、女儿扶脚,搬放在门板上,抬到厅堂上,男左女右肃立;然后设置灵堂,摆香案、冥被、纸扎神鬼、灵厝、挽联等。
  派人分头向亲友报丧,请算命先生选择盖棺出葬时间,指点忌讳。事先或临时请地理先生看风水、找墓地。
  2.守灵。孝子孝孙在灵堂守灵,上香焚纸,女儿、媳妇“哭灵”。亲友闻讯,主动前来吊唁致哀,送挽联、“冥资”等。俗云“丧事主动到”。
  3.入殓。停尸至入殓间隔,俗为“春三夏一、秋五冬七”。入殓时,按亲疏顺序向死者祭拜后盖棺。死者如是妇女,须等外家亲人吊丧后才可盖棺。请师爷开“冥路”,过十殿阎王,念《二十四孝》《十月怀胎》等。
  入殓后,棺木停放屋外。吊唁、送冥资的亲友在丧家吃午饭“百岁饭”(又称“吃肉心”),不饮酒,孝子孝孙等直系亲属在灵堂前席地而食。
  4.出殡。“百岁饭”后或饭前举行。
  (1)烧“灵厝”起灵送葬。队伍最前面是提一笼雄鸡、散纸钱的,接着是提灯笼(2个)、拿旗子(2面)、放鞭炮的,接着是拿奠仪如挽联、轴子的,接着是孝子孝孙、棺木,后面跟着送葬的亲戚朋友。
  (2)棺木接近墓地时,送葬的亲友即返回。到达墓地后,抱香炉、木主牌的孝子不等下葬即返,送香炉、木主回灵堂。
  (3)棺到墓地后,师爷割鸡将鸡血洒在棺面上,念经。礼成,放棺入墓穴,孝子孝孙各捧一把土撒下,然后掩埋。
  5.守孝。葬后,灵堂继续供奉木主至孝满。守孝原为三年,民国时龙岩一般为周年,也有以“七七”为期的。服孝期间,逢三七、五七、七七、百日、周年等日,死者的直系亲属要携带香、纸和祭品到坟前祭奠。逢年过节不蒸年糕、不做圆子、不包粽子,不办喜庆事。过年大门贴蓝对联、挂白灯笼。
  孝满“除灵”,升火入祠,竖立神主牌。
  6.移葬扫墓。葬若干年后,要“拾骨”(拾遗骸装入“金斗”——瓮中)择新地安葬,修墓立碑,秋冬扫墓。此外,每逢死者虚龄七十、八十、九十、百岁生日,亲属应备祭品上坟为死者“做阴寿”。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