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中古丧葬模式与礼仪空间(全二册)

書城自編碼: 3872546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歷史文物考古
作者: 李梅田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573207111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05-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精装

售價:HK$ 308.2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古雅典的民主与法治(当城邦服从法律时,所有这些资源都会为共同的利益服务)
《 古雅典的民主与法治(当城邦服从法律时,所有这些资源都会为共同的利益服务) 》

售價:HK$ 118.8
社会法哲学(全二册)(社会法与法社会论丛)
《 社会法哲学(全二册)(社会法与法社会论丛) 》

售價:HK$ 272.8
中国传统药食同源物质图典
《 中国传统药食同源物质图典 》

售價:HK$ 250.8
文化模式
《 文化模式 》

售價:HK$ 96.8
TensorFlow自然语言处理及应用
《 TensorFlow自然语言处理及应用 》

售價:HK$ 75.9
信托法(第五版)
《 信托法(第五版) 》

售價:HK$ 184.8
敦煌究竟有多美
《 敦煌究竟有多美 》

售價:HK$ 97.9
我在唐朝穿什么(图解中国传统服饰 服饰搭配 汉服研究 古代服饰)
《 我在唐朝穿什么(图解中国传统服饰 服饰搭配 汉服研究 古代服饰) 》

售價:HK$ 96.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72.0
《大都无城:中国古都的动态与解读》
+

HK$ 170.2
《中国古代碑刻纹样研究》
+

HK$ 342.7
《史前至唐代高原丝绸之路考古研究》
+

HK$ 92.0
《王陵和祭坛:瑶山遗址》
+

HK$ 273.7
《中国南方地区两汉墓葬研究》
+

HK$ 135.7
《从飨宴到丧祭:两汉至宋元墓葬家居随葬组合研究》
編輯推薦:
本书是对中古墓葬资料的全新阐释,研究内容、方法和结论都有一定的创新,对历史时期的墓葬研究有一定的推进作用。首先,从一个较长的时段探讨了中古时期的丧葬模式及其演变的成因;其次,基于创新的方法论建立了一套不同于以往的丧葬礼制研究,也不同于物质文化史研究的阐释范式,注重从丧葬礼仪行为来阐释墓葬遗存,在静态的考古遗存与动态的古代社会之间建立了联系;纠正了以往的一些错误认识,对丧葬空间、明器与祭器、丧葬图像等都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此外,本研究还注重墓葬遗存中的人文价值及其传承脉络,这对方兴未艾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社会意义;死亡考古学的研究思路对田野考古发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內容簡介:
从战国秦汉至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思想发生巨大变迁的时期。受其影响,人们对待死亡的态度和处理死亡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丰富的墓葬材料和大量的传世文献,使这一时期成为死亡考古学研究的极佳范例。针对中古时期墓葬考古的实际,把墓葬当成古人处理死亡的方式和对待死亡的态度的遗存,主要基于三个关键概念:丧葬空间、丧葬仪式、丧葬观念。其中,丧葬空间是处理死亡的礼仪空间,包括地面墓园和地下墓室两部分,在空间功能上又包括埋葬空间和祭祀空间,通过归纳空间形态,构建每个时期的丧葬模式。丧葬礼仪是墓葬遗存反映的丧葬行为,从静态的考古遗存观察动态的人类活动,从空间形态复原古代丧葬礼仪的场景,历史文献中对中古丧葬礼仪的详细记载,为我们复原丧葬行为和场景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丧葬观念是指在主流意识形态、宗教和民间信仰的综合影响之下人们对待死亡的态度,中古时期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儒家、玄学、道教、佛教等多重影响,各个时期对待死亡的态度也相应做出改变,这些在丧葬空间、器物、图像等方面都有着具体的表现。
關於作者:
李梅田,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隋唐五代壁画墓与中古文化变迁研究》首席专家。1987—1994、1999—2003年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学习,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汉唐考古、美术考古的教学与研究,重点关注中古社会与文化艺术的变迁。撰有《魏晋北朝墓葬的考古学研究》《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魏晋南北朝》《葬之以礼:魏晋南北朝丧葬礼俗与文化变迁》等专著和《六朝文明》《粟特银器》等译著。
目錄
前 言 / 001

上 卷

第一章 认识墓葬:墓葬考古研究方法论的回顾 / 003

一、 考古学理论下的墓葬研究 / 003

从文化历史考古学到新考古学 / 004

后过程考古学 / 007

“过渡礼仪”理论 / 008

二、 作为礼制的墓葬研究 / 011

三、 作为礼仪空间的墓葬研究 / 018

四、 作为观念史的墓葬研究 / 022

五、 本书的思路与结构 / 026

第二章 魂魄所归:丧葬礼仪的象征性 / 029

一、 魂魄二元论 / 029

二、 招魂礼 / 031

三、 寓情于礼的丧葬礼仪 / 035

四、 藏形于墓 / 038

五、 安魂于庙 / 041

六、 墓祭引起的墓葬功能转变 / 045

七、 小结 / 049

第三章 黄泉之下:先秦至西汉井椁式的丧葬模式 / 060

一、 黄泉与幽都 / 060

二、 藏形的井椁 / 063

史前木椁的出现 / 063

殷商井椁的构筑 / 064

周代井椁的变革 / 069

秦汉时期的井椁 / 074

墓道的礼仪功能 / 079

三、 陈器之道 / 081

器物的来源 / 081

器物的礼仪含义 / 083

四、 丧葬美术的兴起 / 090

葬具画像 / 090

漆器画像 / 094

帛画 / 096

五、 小结 / 100

第四章 宅第内外:汉代宅第化的丧葬模式 / 112

一、 秦汉帝陵陵园空间 / 112

秦始皇陵开创的陵寝制度 / 112

西汉陵寝制度 / 116

东汉陵寝制度的变革 / 125

二、 墓室的宅第化 / 134

空间形态的新旧转变 / 134

西汉诸侯王墓的宅第化 / 138

东汉宅第墓室的普及 / 144

三、 祭祀空间的配置 / 149

墓地的祭祀设施 / 149

墓内的祭祀空间 / 154

四、 陈器之道的转变 / 169

五、 丧葬美术的勃兴 / 173

画像的原境与主题 / 174

画像的结构与叙事 / 189

六、 丧葬中的道教与佛教元素 / 195

道教元素 / 195

佛教元素 / 211

七、 小结 / 214

第五章 微缩宇宙:魏晋变革下的丧葬模式 / 219

一、 魏晋模式的形成 / 219

二、 墓室空间形态 / 227

墓室的单室化 / 227




魏晋模式的传播 / 234

三、 墓内祭祀与空间营造 / 241

四、 魏晋墓室画像 / 246

河西地区 / 248

东北地区 / 255

南方地区 / 268

五、 遣策与随葬之物 / 269

六、 小结 / 275

下 卷

第六章 复古创新:南北朝地域社会中的丧葬模式 / 281

一、 地域社会中的丧葬模式 / 281

二、 墓地空间与设施 / 300

从平城到洛阳 / 300

邺城与长安 / 309

建康地区 / 311

三、 墓室空间 / 317

平城 / 317

洛阳 / 324

邺城与晋阳 / 329

长安与原州 / 335

建康与襄阳 / 339

四、 丧葬图像的场景与主题 / 342


北朝石葬具画像 / 342

北朝墓室壁画 / 387

南朝画像砖 / 409

五、 若即若离的佛教与丧葬 / 426

佛教图像在墓室空间中的意义 / 428

平城墓葬中的佛教意涵 / 430

佛殿式的墓室:邢合姜石椁 / 436

仙佛同墓:长川1号墓 / 443

墓寺一体:方山陵园 / 447

以窟为墓:瘗窟 / 449

佛教与丧葬的“边界”与“合作” / 452

六、 小结 / 456

地域传统的形成 / 456

空间形态 / 457

石葬具画像 / 459

墓室壁画 / 460

佛教对传统丧葬的影响 / 462

第七章 秩序重建:隋唐一统下的丧葬模式 / 478

一、 陵园空间的承旧与创新 / 479

空间布局的演变 / 479

等级秩序的形成 / 492

陵园内的礼仪活动 / 495

二、 地下的墓室空间 / 498

隋代的埋葬方式 / 499

唐墓的等级秩序 / 505

三、 画像的配置与内容 / 518

石葬具画像 / 518

墓室壁画的空间意涵 / 540

四、 关中模式的对外辐射 / 579

京畿以外的高等级唐墓 / 580

漠北突厥贵族墓 / 593

五、 小结 / 597

第八章 结语:不知死,焉知生? / 601

一、 中古生死观的变迁 / 601

二、 反思墓葬研究的目的 / 609

三、 刍议死亡考古学 / 612

丧葬空间 / 612

丧葬仪式 / 616

丧葬观念 / 622

参考文献 / 625

插图索引 / 683

表格索引 / 691

后 记 / 693

Summary / 695
CONTENTS

Preface / 001

Chapter 1 Understanding Burials: A Review of the Theories on Burial
Archaeology / 003

Archaeological Theories on Burials / 003

From Historical Archaeology to New Archaeology / 004

Post-Processual Archaeology / 007

iii. Theory of “Rite of Passage” / 008

Burials and Ritual Systems / 011

III. Burials and Ritual Spaces / 018

Burials and Concept History / 022

Ideas, Methodology and Outline / 026

Chapter 2 Where the Soul Belongs: Symbolism of Funeral Rites / 029

Dualism of Bodily Soul and Spiritual Soul / 029

Ceremony of Soul-Summoning / 031

III. Funeral Rites with Emotion / 035

Hiding the Bodily Soul in a Tomb / 038

Resting the Spiritual Soul in a Temple / 041

Sacrificial Offering at the Cemetery and Changing of Tomb’s Function / 045

VII. Conclusion / 049




Chapter 3 Beneath the Yellow Spring: The Burial Mode from the Pre-Qin
Period to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 060

The Yellow Spring and the Dark Necropolis / 060

Well-Shaped Outer Coffin for Hiding the Body / 063

Occurrence of Well-Shaped Coffins in Prehistorical Tombs / 063

Construction of Well-Shaped Coffins During the Shang Dynasty / 064

iii. Reform of the Well-Shaped Coffins During the Zhou Dynasty / 069

Burials with the Well-Shaped Coffins During the Qin & Han Dynasties / 074

Ceremonial Function of a Tomb Passageway / 079

III. Principles of Burial Objects / 081

The Multiple Sources of Burial Objects / 081

The Ritual Implications of Burial Objects / 083

Emergence of Funerary Art / 090

Paintings on Coffins / 090

Paintings on Lacquerwares / 094

iii. Paintings on Silks / 096

Conclusion / 100

Chapter 4 Underground Residencies: The Burial Mode of House-Modeled Tombs
During the Han Dynasty / 112

Spatial Layout of Imperial Mausoleums in the Qin & Han Dynasties / 112

Mausoleum System of Emperor Qin Shihuang / 112

Mausoleum System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 116

iii. Reform of Mausoleum System During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 125

The House-Modeled Tomb Chambers / 134

Transformation of Tomb Chambers’ Structures / 134

Occurrence of House-Modeled Chambers in Princely Tombs During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 138

iii. Popularization of House-Modeled Chambers in Princely Tombs During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 144

III. Arrangement of the Ritual Spaces / 149

The Ground-Level Ritual Space in a Cemetery / 149

The Subterranean Ritual Space in a Tomb / 154

Changing of the Principles of Burial Objects / 169

Prosperity of the Funerary Art / 173

Context and Motifs in Pictorial Representations / 174

Programs and Narratives in Pictorial Representations / 189

Buddhist and Taoist Elements in Funerary Practices / 195

Taoist Elements / 195

Buddhist Elements / 211

VII. Conclusion / 214

Chapter 5 Microcosm: The Burial Mode during the Wei-Jin Period / 219

Formation of the Wei-Jin Mode / 219

Tomb Chamber’s Spatial Forms / 227

Single Chamber Tomb / 227

Spread of the Wei-Jin Mode / 234

III. Ritual Space and Spatial Layout in Tombs / 241

Burial Pictorial Representations during the Wei-Jin Period / 246

Hexi Corridor / 248

Northeast Region / 255

iii. Southern Region / 268

Burial Goods Inventory and Tomb Accompaniments / 269

Conclusion / 275

Chapter 6 Retro Practices and Innovations: The Funeral Modes in Regional
Societies During the Northern & Southern Dynasties / 281

Burial Modes in Regional Societies / 281

Cemetery Space and Facilities / 300

From Pingcheng to Luoyang / 300

Yecheng and Chang’an / 309

iii. Jiankang / 311

III. Underground Burial Spaces / 317

Pingcheng / 317

Luoyang / 324

iii. Yecheng and Jinyang / 329

Chang’an and Yuanzhou / 335

Jiankang and Xiangyang / 339

Scenes and Themes in Funeral Images / 342

Stone Coffin Images of the Northern Dynasties / 342

Tomb Chamber Murals of the Northern Dynasties / 387

iii. Image Bricks of the Southern Dynasties / 409

The Ambigu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Buddhism and Funerary Practices / 426

The Meaning of Buddhist Images in Burial Spaces / 428

Buddhist Connotations in Pingcheng Burials / 430

iii. A Buddhist Hall-Style Tomb Chamber: The Xinghejiang Stone Outer
Coffin / 436

Co-Locating Immortals and Buddhas in Tombs: The Changchuan Tomb
No.1 / 443

Integration of Tombs and Temples: The Fangshan Imperial Cemetery / 447

Using the Grotto as a Tomb: The Burials in Buddhist Caves / 449

vii. The “Boundaries” and “Collaboration” between Buddhism and Funeral
Practices / 452

Conclusion / 456

The Formation of Regional Traditions / 456

Spatial forms / 457

iii. Stone Coffin Images / 459

Tomb Chamber Murals / 460

The influence of Buddhism on Traditional Funerary Customs / 462

Chapter 7 Reconstructing Order: The Burial Mode under the Unified Sui & Tang
Dynasties / 478

The Evolution and Innovation of the Spatial Layout of Cemeteries / 479

Changing of Spatial Layout / 479

Formation of Hierarchical Order / 492

iii. Ceremonial Activities in Cemeteries / 495

Underground Burial Spaces / 498

Burial Methods during the Sui Dynasty / 499

Hierarchical Order of Tang Tombs / 505

III. Configuration and Content of Tomb Paintings / 518

Pictorial Representation on Stone Coffins / 518

Spatial Significance of Tomb Murals / 540

The Radiation of the Capital Model / 579

High-Level Tang Tombs Outside the Capital Region / 580

Tombs of Turko-Mongol Elites in the Far North / 593

Conclusion / 597

Chapter 8 Conclusion: Can Life be Understood Without Understanding Death? / 601

The Changing Concept of Life & Death / 601

Rethinking the Purpose of Burial Archaeology / 609

III. A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 “Archaeology of Death” / 612

Burial Spaces / 612

Burial Rites / 616

iii. Concepts of Life & Death / 622

Bibliography / 625

Index of Illustrations / 683

Index of Tables / 691

Epilogue / 693

Summary / 695
內容試閱
后 记
很多考古从业者可能都被问到过这样的问题:“考古就是挖墓吗?”“你们为什么要挖墓?”语气中充满了好奇,也隐藏着一些不解,甚至一丝责难。我们当然可以以“考古可不是盗墓”“我们是为了研究历史(或保护文物)”来回应,但这样的回应多少有些苍白,并不能打消问话者的疑虑。那么,对于一名考古学者来说,墓葬到底意味着什么?研究墓葬到底要达到什么样的学术目的?
中国墓葬的考古史几乎与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发展同步,从郭宝钧、陈公柔等对商周墓葬的研究,到杨树达、杨宽、俞伟超、李如森等对汉墓的研究,再到当今越来越多的考古研究者,都用墓葬资料来诠释古代丧葬礼制、建构文化史,用来辅证传世文献记载的政治史与社会史。这些当然是墓葬考古的重要内容,也是过去二十多年我的研究主题,但现在,我更愿意把墓葬当作一种人文主题的研究对象,更希望聚焦于人类自身—人类的死亡与生命。
墓葬从本质上来说属于“死亡的遗存”,它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记录”了古人的死亡,见证了古人处理死亡的方式、对待死亡的态度。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形态的古代文明中,死亡遗存的形式千差万别,但都是特定丧葬仪式的结果,都是生者对于死亡的认知与表达,其间的差异反映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通过这些“死亡的遗存”来观察古人的丧葬行为和对待死亡的态度,是对人类自身命运的关切,也是作为人文学科的考古学所应秉持的人文取向。墓葬考古直面的是死亡,但关切的却是现世的生命与生活,以及与之关联的信仰、审美、情感、尊严等人文主题,采取的是一种独特的由死及生地探索人类历史的研究路径。
正是基于这样的人文取向,我在本书中尝试以“死亡考古”来解读中古中国的丧葬模式、丧葬礼仪与丧葬观念,希望揭示这个时期丧葬行为中的人文内核及其传承脉络。这个写作思路主要是对自己以往所持文化史研究方法的一种反思、一个改变,或可称为“人文转向”。但由于学力所限,目标远未达成,其中必有很多错讹之处和肤浅之谈,还希望方家不吝指正。
本书主要是在新冠疫情期间完成的。在疫情刚开始的时候,行动还很自由,交通异常畅通,学校也非常安静。那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驱车前往办公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心无旁骛地思考、写作,效率奇高。现在,对那段“非常”的日子竟有一丝怀念。但它毕竟只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非常瞬间,常态终究还是忙碌、纷乱但真实。虽然怀念,还是希望那种“非常”的日子永不再见。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7年度一般项目的结项成果,有幸入选2022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感谢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以及评委专家们的指导,我已尽量吸收他们的宝贵意见。最后,要感谢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编辑同事们,正是他们认真、高效、专业的工作,使得这本小书能顺利出版,在此向他们深深地致谢、致敬!
李梅田
2023年3月于中国人民大学人文楼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