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从工具到实例
》
售價:HK$
88.5
《
村上春树·旅(一本充满村上元素的旅行指南,带你寻访电影《挪威的森林》拍摄地,全彩印刷;200余幅摄影作品)
》
售價:HK$
66.1
《
智能驾驶硬件在环仿真测试与实践
》
售價:HK$
155.7
《
都铎王朝时期英格兰海事法庭研究
》
售價:HK$
87.4
《
中年成长:突破人生瓶颈的心理自助方案
》
售價:HK$
65.0
《
维奥莱塔:一个女人的一生
》
售價:HK$
76.2
《
商业银行担保管理实务全指引
》
售價:HK$
144.5
《
信风万里:17世纪耶稣会中国年信研究(全二册)
》
售價:HK$
178.1
|
編輯推薦: |
★市面上D一本将大汉、匈奴、西域放在同一时代平面下来写的通俗历史书,视角独特,全面呈现汉匈在西域的400年极限拉扯,让人欲罢不能!这不仅是西域的400年,也是匈奴的400年,更是大汉的400年!
★全网粉丝100万 、创全网10亿次 阅读量的地域类自媒体“西域都护”联合出版,众多粉丝翘首以盼!
★历时400年,29位大汉帝王,50多个西域古国,39个匈奴单于,30多万字,详实的展现这段追逐与厮杀、交流与融合的历史。
★如果单独谈西域历史,不与匈奴单于的更替、大汉兴衰及针对西域的策略联系在一起,只能算半部西域史。历史的真相将会告诉我们:西域无中原,无以为繁荣;中原无西域,无以为屏障。
★史料丰富,论证严密:作者李东参考150多部专著及期刊,旁征博引,文献基础扎实。
|
內容簡介: |
◎内容简介
张骞出使归来,铺在武帝案头的羊皮地图上,赫然勾绘了一片未知的领域和未知的国度,西域古国进入人们的视线。武帝的目光穿过长安的城墙,越向了大漠戈壁的边缘,这片土地终将挂上“汉”字的战旗,西域四百年的历史将从这里开始。
以汉帝国与西域古国的故事切入,将汉、匈奴、西域放在同一个时代的平面上,重点讲述汉与匈奴在西域的生死博弈。全书以历史事实为基本框架,语言风格通俗轻松,没有学术性的枯燥理论;注重故事性叙述,脉络清晰地展现西域各个古国与大汉相爱相杀相融合的历史。这不仅是西域四百年,也是“大汉四百年”和“匈奴四百年”。
|
關於作者: |
◎作者简介
李东,20世纪七十年代出生于乌鲁木齐,在消防部队服役29年,新疆作家协会成员,先后在报刊、杂志、网络平台连载发表原创文章1000余篇,总计300余万字。
|
目錄:
|
◎图书目录
部分 崛起
一、西域春秋 2
二、匈奴称霸 14
三、和亲之痛 31
四、强汉崛起 39
五、凿空西域 54
六、丝路密码 79
第二部分 纵横
一、公主远行 92
二、两征大宛 102
三、汉之气节 117
四、罪己之过 137
五、孤胆英雄 159
纵横西域 168
第三部分 都护
一、为国解忧 188
二、匈奴瓦解 206
三、虽远必诛 223
四、英雄末路 242
五、安抚乌孙 267
六、外戚专权 278
第四部分 沉浮
一、昏君弄臣 292
二、倡乱之始 304
三、新朝危机 317
四、谁主沉浮 329
五、“柔”道治国 345
六、佛入中原 359
第五部分 定远
一、光复西域 370
二、大汉军魂 383
坐镇于阗 395
四、得失之间 417
五、子承父业 429
六、守望中原 440
结语 和平,中国对世界的贡献 447
参考文献 453
|
內容試閱:
|
◎序言
历史是好的哲学书
90岁生日那天,李东先生说:“汤老,帮我的新书《西域四百年:汉匈争夺战》写个序吧。这是一本关于两汉时期的西域故事的书。”之后,他给我送来了打印好的书稿,30余万字。
李东先生与我是忘年交。初认识他时,他是军队的上校,来家里为我庆80岁生日。一晃10年过去了,他写了数百万字的历史文章。在我看来,他是当兵的,但比很多搞历史的人更精通西域的历史。
我毕业于北大历史系,是翦伯赞先生的学生,1958 年到新疆从事“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之后,我留在新疆工作,做了一辈子的新疆文史资料整理。90岁的年龄,眼不花耳不聋,早悟清了“历经沧桑,看透人生”的道理,所以此文就算是倚老卖老了。
李东先生写的这段历史,汉匈之间,几百年的争夺战,为土地、财富、人口、权力、利益……结局是“匈奴消失,王朝更替”。自有人类起,历史就是“斗争史”。对中原民族来说,的威胁就是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的掠夺。在此进程中,史书记载了无数英雄、枭雄、奸雄的故事。
看不清未来的时候,我们可以看看历史。
“两汉”时期是帝国时代,“皇权家天下”,自此有了王朝兴衰的周期表。两三百年一轮回,成为一个规律。王朝初年,轻徭薄赋,生产恢复,然后就会有一个兴盛时期。再之后,开始走下坡路,终是“奸人得势、宦官当道、土地兼并”。然后是战争,来自外部和内部的。
“两汉”时期的外患,主要是匈奴。之前,秦的外患也是匈奴。为防匈奴而修长城,耗尽了民脂民膏,没能阻挡匈奴的入侵,反而使秦走向了灭亡。
汉朝建立后,外患并没有消失,朝廷只能采用“和亲”的办法。张骞出使西域,原本是出于军事联盟的目的,却在无意间启动了汉帝国开疆拓土的征程。
正是有了这种在斗争中融合的历史,千百年后,来自北方的匈奴、鲜卑、契丹、柔然、女真……诸多游牧民族融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
这便是战争的结局,人有逆天之时,天无绝人之路。
游牧民族的抢掠,既有现实主义又是自然生存之道,这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生存方式,历史上一直存在。到了近代,西方崛起,成为“海洋游牧民族”向世界掠夺,中国也深受其害。
人类需要共同遵守的法则是,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相迁不相残,相争不相害,这便是“和谐之道”。
从理论上讲,中国的《易经》是万经之祖,体现在“变”。生就是变,生生不息就是变化不停。人道必须与天道协调并进,才会平衡。
刘邦初立汉时,经济凋零,人口流失。为了恢复生产,就必须以“无为而治”作为让步政策,这算是顺势而为。采用“和亲”策略,就是民族的融合,也是文化的交融。这种方式,可以不打仗,不死人,不添加仇恨,这就是应变之道。知进退,方可将矛盾在平衡中化解。到了“文景之治”时,帝国的经济恢复。武帝时代,就又有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国力强大无比。汉王朝有实力以武力来解决边患,而西域三十六国成为汉之属国。“昭宣中兴”,南匈奴归附,又恢复和平发展……
历史是一本用过去对话未来的哲学书。
英国学者汤因比曾预言:“中华文明将引领世界,人类的未来在东方。”冯友兰先生曾给我们讲过《中国哲学史》,他主张“天人合一”“仇必合而解”,讲“儒释道”三家的合一。中华文明一直传承至今,这些是祖先在历史长期发展过程中总结出来的“道”,直到今天,仍然在起作用。海洋上的“游牧民”,想用强权改变世界,一定会失败。
历史上的改朝换代,只是换了皇帝,没有换百姓,也没有改变中华文明传承的方式。
这个序,就算是读李东先生《西域四百年:汉匈争夺战》的读后感。市面上有专门写匈奴史的书,也有专门介绍西域的资料,更多的是对中原王朝兴替的演绎。李东先生的这本书,将汉、匈奴、西域,放在同一个时代的平面上去叙述,也许这就是亮点。中原王朝的兴衰,直接影响着西域,特别是通过西域连通世界的“丝绸之路”。
借用本书的一个观点作为结束语:西域无中原,无以为繁荣;中原无西域,无以为屏障。
原《新疆文史》总编:汤永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