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推荐连接万物
》
售價:HK$
63.8
《
严复与福泽谕吉启蒙思想比较(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HK$
165.0
《
甘于平凡的勇气
》
售價:HK$
49.5
《
存在与结构:精神分析的法国转向——以拉康与萨特为中心
》
售價:HK$
52.8
《
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与多模态技术应用实践指南
》
售價:HK$
108.9
《
石油帝国的兴衰:英国的工业化与去工业化
》
售價:HK$
97.9
《
古典的回響:溪客舊廬藏明清文人繪畫
》
售價:HK$
437.8
《
根源、制度和秩序:从老子到黄老学(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HK$
121.0
|
編輯推薦: |
只有进入经典名著,才有机会真正生活在历史里,历史也才真正存在于我们的生活里,未来也才向我们走来。这些生命美学经典名著是亘古以来的生命省察的继续。在它们问世和思想的年代,属于它们的时代可能还没有到来。它们杀死了上帝,但却并非恶魔;它们阻击了理性,但也并非另类。它们都是偶像破坏者,但是破坏的目的却并不是希图让自己成为新的偶像。它们无非当时的最最真实的思想,也无非新时代的早产儿。
|
關於作者: |
李晓林,文学博士,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研究领域为西方美学和文艺理论。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审美主义:从尼采到福柯》《审美形而上学研究》《个人完美与人类团结》《西方马克思主义审美乌托邦研究》(即出)。
|
目錄:
|
关于版本的说明
导言
一、福柯简介
二、福柯思想的三个阶段
三、《疯癫与文明》简介
四、以生命哲学为视域
《疯癫与文明》导读
前言
第一章 “愚人船”
第二章 大禁闭
第三章 疯人
第四章 激情与谵妄
第五章 疯癫诸相
第六章 医生与病人
第七章 大恐惧
第八章 新的划分
第九章 精神病院的诞生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导言
导言部分,力图对于福柯生平、著述及思想进行粗略的全景勾勒。思路如下:福柯生平与著作简介;福柯思想的几个阶段;《疯癫与文明》在福柯思想中的位置;19世纪以来西方哲学非理性主义转向的宏观背景,以及福柯对于尼采、弗洛伊德和法兰克福学派思想的继承;最后以福柯生命政治思想为视域,反观《疯癫与文明》的现实意义。
一、 福柯简介
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法国哲学家,法兰西学院思想体系史教授,在多个学科领域有很深造诣而且影响深远。福柯的生活和思想往往给人以惊世骇俗、离经叛道的感觉,其形成原因既有法国文化传统影响,也与时代精神相关,更与其个性密不可分。本节主要根据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迪迪埃·埃里蓬《权力与反抗:米歇尔·福柯传》一书,来粗略梳理福柯的生平及著述。
(一) 生活经历
就生活经历而言,福柯可谓家境富裕、事业顺遂、人生道路平坦。相比同辈哲学家,福柯实属幸运,他既没有罗兰·巴特求学时的经济困境,没有加缪幼年丧父、阿尔及利亚工人住宅区艰难成长的经历,没有萨特战场被俘的经历,没有德里达少年时期作为犹太人被赶出学校的经历,更没有法兰克福学派被迫流亡海外的经历。
但是福柯也有自己的深渊经验。
首先,时代气氛影响。福柯如此谈论中学时代,“当我试图追忆我的印象时,最使我惊讶的是几乎我的所有情感回忆都与政治形势密切相关。……战争的威胁充斥我们的生存天地和空间……我们的个人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这或许就是我迷恋历史,迷恋个人体验和我们所亲身经历的事件之间的关系的原因。我想这也是我的理论欲求的出发点。”所以福柯一直强调哲学的任务是理解当前、理解今天的我们是谁。福柯被一些正统的历史学家否定,认为他做的不是历史研究;福柯因参加政治活动而被视为左翼分子,又因为倾向美学被称作“保守主义”。如果把这样一个众说纷纭的福柯放到他自己的信条中,我们就好理解了。哲学既然是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而非形而上学建构,怎么能要求哲学只有一副面孔?怎么能将哲学家限制在单一的研究领域?福柯对疯癫的研究、对监狱的关注、对精神病学的兴趣、对知识的考古,都不是偶然的,而是一个哲学家对历史、现实和人自身的探索。
其次,家庭因素。福柯父母双方都出身医学世家,父亲是事业成功、受人尊重的外科大夫,家庭“底色”使福柯对于医学有一定了解,也有一定兴趣。但是父亲也给他造成心理压力,比如希望他学习医学,甚至为了激发他的勇气而逼迫他去参观外科手术,这种来自家庭的规训与惩罚或许使他最早觉知到权力的无所不在,也使得父子关系紧张。尤其是福柯加入共产党一事,使得保守的父亲怒不可遏。当福柯论及家庭内部的权力关系,比如父母对于孩子的精神控制和肉体惩罚,他应该是有切身体会的。
再次,个人因素。福柯的同性恋倾向,使他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求学期间承受着心灵屈辱,使他对于正常与反常、疯癫与文明有着独特的领悟。福柯与同学关系紧张,他孤僻而病态,甚至为自杀念头所困扰。“福柯难以适应这种集体生活,也难以屈从这种寄宿学校的群居方式……几乎成为众矢之的。他被视为半疯。”因此,他不得不求助于圣·安娜医院的精神病医生。“这是他第一次接触精神病机构,也是他第一次接近这条他反复逾越的界限,这条划分‘正常人’与‘疯狂’、心理健全与精神病的界限或许并不像人们所想的那样准确。”从福柯的上述经历,可以看出“我的所有作品都是自传”并非夸大其词,《疯癫与文明》的写作不仅与他心理学和精神病学专业背景有关,更与他自己“半疯”的经历有关。他亦师亦友的恩师阿尔都塞也是精神分裂症、躁郁症,居然在发作期间扼杀了妻子。
另外,对于尼采的热爱也并非偶然,福柯对于生命的悲剧性有同样深刻的领会。“在福柯身上存在着‘古代睿智’,这是真的,但他身上还存在着希腊伟大悲剧才具有的那种激情和愤怒的力量。”他从罪犯、疯子们身上感受的,正是生命那种“激情和愤怒的力量”,而这力量在“正常人”身上被抑制甚至被一劳永逸地消灭了。
以福柯热爱的诗人波德莱尔作为对照,福柯的确与波德莱尔一样叛逆:巴黎高师毕业后,他抱着终身不教哲学的想法远赴突尼斯;作为法兰西学院教授,他却热衷于为正统学界忽视乃至鄙视的领域;当然,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他的同性恋行为。对此,最好以他喜欢的话作为回答:“发展你合法的怪癖吧!”
在生命的终点,福柯除了对恩师杜梅泽尔透露病情之外,对其他人几乎守口如瓶,他保持了外表的平静。生命应当有自身的界限,这至少是实践中得出的“真理”之一吧。这位喜欢躲在面具下的哲人,在生命后期委婉地坦白——坦白他的冒险、他的激情、他的地狱。他在坦白,不是在忏悔,忏悔是承认自己有罪和希望得到宽恕,这些对于福柯毫无意义。作为自我创造的模式,福柯的一生短促而绚烂。这一模式对福柯而言不是唯一的,对我们而言更不是。福柯的“纨绔风格”作为个人风格无可厚非;他的同性恋作为个人“怪癖”也不便多谈,但是由此引发的艾滋病夺走了他的生命,就未免遗憾。从人与自我的关系上讲,无论如何这不是最好的模式。赴日访问期间,福柯一度迷恋京都寺庙内的生活方式。“最使我感兴趣的是禅寺中的生活,比如修禅、训练方法及其戒律。”如果福柯遵循了类似生活方式,那么生命就是另外一种结局。当然,还有很多可能的模式。就我们的态度来说,应该做的是探讨通向美好生活方式的可能途径,而不是将福柯的生活方式作为讨论的重点。
在对波德莱尔的分析中,福柯非常强调人与自己、时代的关系,但这不等于说,福柯要求每个人都来做波德莱尔式的自我创造者。在一次访谈中,福柯甚至说过下面的话:“寻找一种为每个人接受的、某种意义上也是每个人不得不屈从的道德形式,对我而言是种灾难。”体现在伦理学上,他的观点可能是“道德相对主义”,但与人们指责的“虚无主义”是两回事。如果这是一条可能的路径,我们应该考虑的是福柯所提的一些问题。自我主体性的建构或曰生存美学实践,或许是虚无中的希望,反乌托邦理论的乌托邦前景。
1984年也即福柯去世那年,他写了《什么是启蒙?》一文,是针对康德两百多年前的《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而写。按说,康德此文在他的三大批判面前毫不起眼,但福柯看重的,是康德对待“现时”的态度。“但对我来说,这是第一次,一个哲学家用如此贴近的、从内部进行的方式把他的工作的意义与对知识的尊重、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特定时刻的独特分析联系起来。”福柯一再强调,哲学的任务应当是理解现在,而康德的《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就是对时代的独特反思和理解。福柯的《什么是启蒙?》一文提出了很多重要的问题,却未曾展开,需要后人的继续探讨和实践。它的里程碑性,不亚于康德的同题短文。福柯说:“如果康德的问题是了解什么是知识不得不放弃超越的界限,对我来说,……问题是把在必要限度的形式中实施的批判转化为一种实践的批判,它采取一种可能越界的形式。”当统治西方两千年的基督教信仰已经丧失,当普遍性道德规范不再有效,什么是界限?什么是可以跨越的界限?什么是不得跨越的界限?在当代,界定道德与“怪癖”的标准是什么?我们怎样处理与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无论对于我们的思想还是行为,这些都是回避不了的问题,福柯启发我们进行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