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知宋·宋代之司法
》
售價:HK$
99.7
《
空间与政治
》
售價:HK$
87.4
《
少年读三国(全套12册)
》
售價:HK$
490.6
《
不完美之美:日本茶陶的审美变
》
售價:HK$
87.4
《
现代化的迷途
》
售價:HK$
98.6
《
钛经济
》
售價:HK$
77.3
《
甲骨文丛书·无垠之海:世界大洋人类史(全2册)
》
售價:HK$
322.6
《
中国救荒史
》
售價:HK$
109.8
內容簡介:
本书旨在构建新型城镇化研究的理论体系,深入研究“四个机制”,探索“两种路径”。“一个体系”:基于发展型社会政策、社会融入、生态系统等理论的整合,结合政策和试点实践的研究总结,构建“农业转移人口发展融合型社会政策体系”。核心内容:“四个机制”,如何回应人的需求、尊重人的意愿、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力、实现人的社会权益,最终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成果转化为惠及整体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福祉。首先,以“内在驱动机制”为切入点,要回答如何促进城乡均衡、区域均衡、经济-社会-生态的平衡发展,以及农业转移人口群体性发展均衡的基本问题,结合地方试点实践分析国家应对新型城镇化内在矛盾的政策推进路径;其次,通过“评估瞄准机制”系统研究新型城镇化带来的社会分化,精准识别急剧社会变迁过程中不同群体的社会需求和迫切问题;再次,通过经济促进机制分析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源泉,从宏观层面探讨新型城镇对经济发展的复杂影响,加大人力资本投资,促进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完善社会保障,激发并释放农业转移人口及其家庭内需潜力,带动经济从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变,并从微观分析层面提出差异化就业促进路径,逐步建立农业转移人口的科学评估、有序引导、重点扶持、分流安置现代管理体系;最后,系统研究政策行动机制如何实现发展目标,主要涉及四个层面:落户政策改革“去身份化”“去价值化”;社会福利保险城乡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转型社区的社会治理现代化,通过制度安排构建“农业转移人口发展融合型社会政策体系”。
“两种路径”:结合区域优势和发展特征探索异地城镇化和就近就地城镇化的实现路径,及其相互之间形成政策合力、协调联动,加快推进中西部地区欠发达地区就近就地城镇化,降低异地城镇化和跨省迁移的经济成本和社会代价,探索县域就近城镇化和特色小镇模式,形成从省市城镇化-县区城镇化差序推进的发展格局,打造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的城镇化新样态,带动农民就近就业;参照总结试点经验,结合区域特征促进乡村振兴、异地扶贫搬迁与城镇化战略融合。
關於作者:
凌巍,贵州师范学院数学与大数据学院讲师,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领域为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社会学。
刘建娥,教授,博士生导师,汉族,女,籍贯云南玉溪。专业方向:应用社会学、人口社会学、民族社会学。研究领域:城市化与人口流动、社会规划与生态治理、社区社会工作、社区流迁及社会转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2项、省部级纵向课题11项,出版学术著作4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代表性论文发表于《人口研究》、《人口与发展》、《社会》、《青年研究》、《中国社会工作研究》、《学习与实践》、Asia Pacific Journal of Social Work and Development等国内外学术期刊,担任中国社会学会社会政策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
徐玲菲,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硕士,主要研究领域为新型城镇化。
目錄 :
前言
绪论
一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背景
二理论基础
三研究对象与分析框架
四对已有研究评述及进一步探讨、发展或突破的空间
五本书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和社会意义
第一章国内外城镇化研究学术史梳理
一以人为核心、提质增效的新型城镇化
二中国城镇化相关研究的理论争议、发展脉络及评述
三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困境、机遇与挑战
四中国城镇化路径的研究
五国际城镇化研究脉络
第二章新型城镇化的人口机制、经济机制及社会机制研究评述
一新型城镇化的人口迁移流动机制研究评述
二新型城镇化的经济机制研究评述
三新型城镇化的社会机制研究评述
第三章欠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的经济机制及就业促进研究
一离乡不离土:外出租地失地农民的就业促进研究
二社会关系网络的运用与建构
三分层发展过程中的社会关系网络
第四章欠发达地区新型城镇化的行动机制及案例研究
一欠发达地区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实践改革
二社会治理项目评估模型应用
三欠发达地区社会治理案例分析
参考文献
內容試閱 :
“魁阁学术文库”总序
1939年7月,在熊庆来、吴文藻、顾毓琇等诸位先生的努力下,云南大学正式设立社会学系。在这之前的1938年8月到9月间,吴文藻已携家人及学生李有义、郑安仑、薛观涛辗转经越南从河口入境云南,差不多两个月后,其学生费孝通亦从英国学成后经越南到昆,主持云南大学社会学系附设的燕京大学-云南大学实地研究工作站(亦称社会学研究室)。1940年代初,社会学研究室因日军飞机轰炸昆明而搬迁至昆明市郊的呈贡县魁星阁,“魁阁”之名因此而得。此后差不多6年的时间里,在费孝通的带领下,“魁阁”汇集了一批当时中国杰出的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如许烺光、张之毅、田汝康、史国衡、谷苞、胡庆钧、李有义等,进行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出版了一系列今日依然熠熠生辉的学术精品。由于吴文藻、费孝通、杨堃等诸位先生在1940年代的努力,云南大学社会学系及其社会学研究室(“魁阁”)成为当时全球最重要的社会学学术机构之一,其中涌现了一大批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魁阁”因其非凡的成就,成为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魁阁”的传统是多面相的,其主要者,吴文藻先生将之概括为“社会学中国化”,其含义我们可简单概括为:引进西方现代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以之为工具在中国开展实地研究,理解与认知中国社会,生产符合国情的社会科学知识,以满足建设现代中国之需要。
为实现其“社会学中国化”的学术理想,1940年代,吴文藻先生在商务印书馆主持出版大型丛书“社会学丛刊”,在为“社会学丛刊”写的总序中,吴先生开篇即指出,“本丛刊之发行,起于两种信念及要求:一为促使社会学之中国化,以发挥中国社会学之特长;一为供给社会学上的基本参考书,以辅助大学教本之不足”。丛刊之主旨乃是“要在中国建立起比较社会学的基础”。“魁阁”的实地研究报告,如费孝通的《禄村农田》、张之毅的《易村手工业》、史国衡的《昆厂劳工》、田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