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协和专家大医说:医话肿瘤
》
售價:HK$
109.8
《
潜水指南 全彩图解第4版
》
售價:HK$
132.2
《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从工具到实例
》
售價:HK$
88.5
《
村上春树·旅(一本充满村上元素的旅行指南,带你寻访电影《挪威的森林》拍摄地,全彩印刷;200余幅摄影作品)
》
售價:HK$
66.1
《
智能驾驶硬件在环仿真测试与实践
》
售價:HK$
155.7
《
都铎王朝时期英格兰海事法庭研究
》
售價:HK$
87.4
《
中年成长:突破人生瓶颈的心理自助方案
》
售價:HK$
65.0
《
维奥莱塔:一个女人的一生
》
售價:HK$
76.2
|
內容簡介: |
智能时代,孩子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会因沉迷电子产品而下降吗?自主学习力方法有很多,本书主要讲述了大师的8个高效学习技巧、认识自己的身体和周围的环境对学习能力的影响,以及综合素质的学习能力。作者李峥嵘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和采访经验,运用了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方法,生动有趣地剖析自主学习力,兼具理论性和实用性,读起来令人振奋。
|
關於作者: |
李峥嵘,媒体人,科普、亲子专栏作家,北京市金牌阅读推广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心理学会会员。曾荣获全国报纸副刊专栏奖、新浪育儿年度盛典“2018妈妈信赖的养育图书作者”奖。
|
目錄:
|
推荐序 自主学习力:教育培养的关键能力
前言 你需要培养什么样的学习能力
篇 大师的8个高效学习技能
理解生命:向诗词大师学习阅读
融会贯通:向前沿科学家学习知识迁移
腾飞引擎:向航天科学家学习冗余思维
灵光乍现:向诺奖得主学习发散思维
科学魔术:向推理大师学习观察能力
鼓励提问:向生物学家学习好奇心
中断的力量:向心理学家学习复习方法
通感与灵动:向创新大师学习可视化思维
第二篇 身心成长的学习技能
基因能够决定学习能力吗
肠道是学习的“第二大脑”吗
视错觉:眼见未必为实
大脑像肌肉,需要运动
聪明孩子要睡够
拉住孩子的手:识别求助信号
温度、噪声、色彩变化对孩子成长有影响吗
空间整理:让学习效率更高
手机是,还是学习助手
深度的玩耍、适当的偷懒
心理健康:不容忽视的力量
助人为什么会快乐
阅读障碍的不懂与懂
第三篇 综合素质的学习技能
写作力:故乡和阅历的积淀
记忆力:脑科学方法提取编码
判断力:ChatGPT的真与假
批判力:从“鸭兵灭蝗”说起
刻意练习:有效进步的法宝
逆商:让孩子学会情绪管理
开放式大脑:助你学习自觉又主动
口头表达能力:自如地输入输出
幸福思维:全身心的体验
“双减”政策下如何选择兴趣班
艺术思维的无用与有用
家长和孩子都需要自控力
如何激发孩子的内在动机
智能电子时代有必要学书法吗
后记
|
內容試閱:
|
理解生命:向诗词大师学习阅读
近年来,包括《中国诗词大会》在内的诸多诗词节目深受大众欢迎,我也带着孩子收看了各种诗词节目。我们一起重温历久弥新的诗句,感受中华诗词的韵律,拥抱伟大的语言艺术,遇见生命里美的瞬间。
孩子曾问我:“现代人为什么要读古诗?”
我当时笑着反问他:“你觉得古诗好吗?你喜欢吗?”
他说:“有的我觉得好,喜欢。”
我说:“喜欢美好,这个理由还不够吗?”
当然,这种回答只是随口一说。我大学本科学的是中文专业,古诗词是必须学习的功课,从未想过现代人为什么要读古诗,尤其是非中文专业的人为什么要读呢?
思考良久,我觉得学习古典诗词至少有四个方面的好处:学习高超精妙的语言艺术,了解深邃悠远的传统文化,熏陶独具韵味的东方美学,接触超越时空的生命体验。
古诗词是汉语精练的高超艺术,是音、形、意的完美统一,是千百年来一代代诗人反复锤炼的文字和思想的精粹。有“肝肺皆冰雪”的胸怀,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有“山不让尘、川不辞盈”的包容,有“少年心事当拏云”的志向……这些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华文化的美学理念,领悟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深化对自身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血脉的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心。
很多家长赞成孩子学习古诗词,认为有助于提高作文写作水平,这种实用主义观点实际上缩小了诗歌的意义,也限制了孩子的思维发展。茅盾文学奖得主、作家张炜说:“有人常把诗当成华而不实的文辞彩头,实际上是不懂诗为何物。诗是对一切事物的细微、极致的理解和把握,是远超周密的全息性概括,是一场大表达和大实践。”
诗歌绝不只是寻章摘句的文字游戏。比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是著名的文字锤炼故事,人们赞赏一个“绿”字概括了春天的美好,但其实这个字凝缩了王安石疲于仕途沉浮、渴望回乡的强烈情感。蒋勋在解析“孤篇横绝全唐”的《春江花月夜》时,没有单单分析张若虚在遣词造句方面的才气,而是强调唐朝诗人精神层面的辽阔,是“将个人意识提高到宇宙意识”的典范。通过现代人的自我独立性,去欣赏另外一个群体独立的生命状态。
中国古典诗歌传递了独有的东方美学。比如中国人看月亮,绝不是普通的星球,而是李白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是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特别是在中秋之夜看到月亮时,海内外的中华儿女都会涌起“天涯共此时”的情怀。再比如中国人看柳树,也不是普通的植物。在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有一个追忆逝者的环节,主办方巧妙地用灯光营造了折柳送别的动人情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代人写出了经典流传的《诗经》,而现代人借助古诗词句营造出属于中国古典美学的意象。
学习古典诗词不只是学好词佳句,更是领悟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中国位女性建筑学家林徽因在战乱的时候,避居后方,在病榻上给女儿讲杜甫的诗《北征》,讲到“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这充满真挚情感的诗句不因时光的流逝而褪色。杜甫的“剑外忽传收蓟北”“漫卷诗书喜欲狂”也是当时林徽因全家喜爱的诗句,寄托了对抗战胜利的期待、对和平的向往。
懵懂少年诵读诗歌,可以感受音韵之美、文辞之美。他们成年后,经历世事沧桑,在某一个时刻,会突然好像和千百年前的古人打通了时空隧道,领悟到超越时间和个人的生命体验。如同“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在这方面,王国维用古诗词概括人生的三重境界为典型——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几句原本是写情爱的诗句,王国维却从中悟出了和做学问、做事业相通的生命体验,先是孤独求索、坚忍不拔,而后豁然开朗。
艺术家丰子恺给他的孩子讲述古诗词的方式很特别,一边讲诗词一边画示意图。从《古诗十九首》的“行行重行行”到《滕王阁序》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他一边讲一边画。当讲到《长恨歌》的“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时,他就画一个女子跪在地上,周围是拿着武器的武士。他也会讲诗词的译文意思,比如读到辛弃疾的“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时就讨论荆轲刺秦王、燕太子丹和高渐离在易水送别壮士的故事。讲到苏曼殊的“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时就立刻带全家去看钱塘江;读完姜夔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就去扬州寻梦。他是用现代人的生活重新观照古代人的诗词名句,帮助孩子建立起对生活的态度。他的外孙宋菲君长大之后成为一名科学工作者,他说:“这些诗文古句都成为我精神世界、情感世界的一部分。”
我当老师的时候,也曾学习这些大家的做法,常常带孩子们出去感受大自然。当时我们的学校就在天坛公园对面,有一次正是“绝胜烟柳满皇都”的季节,窗外鸟鸣婉转,有一个调皮的学生大胆地提议:“老师,我们去天坛公园看鸟吧。”我把书本一放,说:“好啊。下节课打上课铃前回来,明天每人交一篇800字作文。”同学们发出痛苦的叫声,但还是飞快地跑出了教室。
我特别想说说叶嘉莹的故事。
毕生致力传播古典诗词的学者叶嘉莹,经历过时代和生活的磨难,包括少年丧母、历经战乱、长期忍受家暴、中年丧女等。她说:“诗词的研读并不是我追求的目标,而是支持我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古典诗词并非她谋生的工具,而是她治愈心灵的良药。正是对古典诗词有着这样的执着,她才把一生的心血投入文化传承中。她关于诗歌学习的方法也值得研究。
叶嘉莹回忆说,自己还不识字的时候就跟着大人背诗,因为家里的人都读诗,男人大声地诵读,而女人低声地吟哦。正式拿着《唐诗三百首》当课文读书时,伯母也不讲解,就让她从首诗开始背。她认为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有道理的,“小孩子记忆力强,即使他不能理解内容,只要先背下来,等将来理解力提高以后,这些早年记忆的内容就会被调动出来,如同智慧库,为孩子一生提供不尽的资源”。叶嘉莹凭她的艺术直觉认为“声音是诗歌生命的一部分”,而脑科学研究也证明了一个人能在后来的生活体验中调动早年记忆的内容。
神经科学研究告诉我们,记忆可以简单分成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短期记忆可以维持一两分钟,长期记忆有可能相伴终生。短期记忆虽然维持时间不长,但是很重要,因为要负责对实时信息做有意识的操作,也就是说要负责处理我们当前正在想的事情,因此神经科学家会把短期记忆再加一点额外的处理称为“工作记忆”。而长期记忆是丰富的数据,辅助我们思考。如何把短期记忆的信息变成长期记忆?有很多办法,比如背诵。长期记忆是基于神经元之间的新的连接,而重复想要记住的东西能够刺激突触的形成——突触正是建立连接的基础。背诵,实际上就是通过复述信息的方式,让短期记忆有足够长的时间活跃,刺激突触的形成,神经元之间建立新的连接,把短期记忆的信息进行编码转为长期记忆。
科学研究发现,我们的每一段记忆几乎都会以某种方式储存在长期记忆中,但是为什么很多人说自己记忆力不好?其实并不是你没有记住,而是你无法提取记忆。什么样的记忆容易提取?那就是醒目的、有意义的、强烈的记忆。比如带有强烈情绪的记忆,就很容易回忆起来,随着回忆起来的还有当时的情绪、感受、想法,所有这些都会在你的大脑里和特定记忆之间产生关联。所谓的学习巩固的过程,就是为你的记忆附加重大的意义,添加更多的连接,让大脑更容易提取,而如果没有连接的孤零零的记忆就无法得到巩固,也难以提取。
传统的诗歌学习方式是不讲解的,讲究的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反复地背诵形成一种语言的感受力。传统的吟诵不是没有道理。因为诗歌有一种音韵之美,反复诵读自然能感受到,可是如果不讲解,有些词句对低龄孩子来说难以理解。现代教育学也证明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记得牢固。
叶嘉莹强调在诗歌学习中放入自己的生命感受。比如,她讲诗时结合着自己的生命经历,她认为:“诗词的好坏,永远以它的感发的生命的厚薄、大小、深浅为评量的层次。”她也常常对学生说要有一颗关怀的心,对人、事、物以及对大自然的关怀。叶嘉莹小时候背诵李商隐的诗《嫦娥》,并没有什么深刻的理解。直到她到中学教书时,课本里选了一篇《资治通鉴》里的文章《淝水之战》,里面写前秦与东晋交战,东晋胜利了,获得了一辆苻坚的云母车。下课后叶嘉莹搭乘公共汽车回家,在等车时,想到刚刚讲的云母车,忽然间李商隐的《嫦娥》诗句从脑子里跑了出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她回忆说:“这时距离小时候念这首诗已经好几十年了,当年纪小时我只是从表面知道嫦娥的故事和屏风、烛影这些具体的物象,可这时我对这首诗就忽然有了另一种体会。因为我已经过了患难,才真正懂得了李商隐这种孤独、寂寞、悲哀的感觉。诗里这些丰富的内涵,孩子是无法理解的,就是要把小孩记忆力强的时期利用上,让他背诵下来,只要他记住了,随着年龄的增长,随时都会有所体会,随时都会有所升华。”
从声音到文字,从耳朵到眼睛,从机械记忆到理解记忆,从字面理解到心灵触动,让一个人一生都不会忘记的诗歌学习,其实是和生命感受深刻连接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