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现代无人机鉴赏(珍藏版)
》
售價:HK$
78.2
《
汗青堂丛书·晚清风云(4册套装):帝国的切口 清朝与中华传统文化 太平天国运动史 冲击与回应
》
售價:HK$
427.8
《
穿在身上的历史:世界服饰图鉴(增订珍藏版)
》
售價:HK$
557.8
《
历史的严妆:解读道学阴影下的南宋史学(中华学术·有道)
》
售價:HK$
109.8
《
海外中国研究·江南:中国文雅的源流
》
售價:HK$
76.2
《
迟缓的巨人:“大而不能倒”的反思与人性化转向
》
售價:HK$
77.3
《
我们去往何方:身体、身份和个人价值
》
售價:HK$
67.0
《
大学问·批判的武器:罗莎·卢森堡与同时代思想者的论争
》
售價:HK$
98.6
|
編輯推薦: |
大唐的幻夜藏着无数的秘密,打开大唐守夜人的尘封记忆
盘龙心水镜,幻化神异镜龙
一坛昆仑觞,挥作奇诡壁画
知名作家、编剧魏风华全新创作
热播剧《唐朝诡事录》故事原型
流传千年的大唐传奇故事,隐于幽暗的大唐一角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知名历史作家、编剧魏风华对唐代经典志怪笔记小说的再度讲述与演绎,是一部古意今编的传奇故事集。唐代志怪笔记数量极丰,质量极高,以曲折的故事情节和瑰丽的奇幻想象而称名于世。本书整理、再现了流行于大唐的传奇轶事、宫廷逸史、坊间秘事、星夜异象、盗墓奇闻、仙剑神侠、道术怪谈、佛法灵录等,以别样的目光和独特的视角,烛照了大唐光明富丽背后的神秘角落。作家魏风华极具辨识度和灵动的笔法,使得本书既生动可读、趣味盎然,又充满历史神秘感。
|
關於作者: |
魏风华,作家、编剧。天津人,居北京。著有畅销书《魏晋风华》《唐朝诡事录》《抗日战争的细节》等;剧集代表作《唐朝诡事录》三部曲等。
|
目錄:
|
唐人好收藏 001
地狱变 018
夜宴 034
撒马尔罕的金桃 044
暗算 049
远征 061
天宝往事 072
樱桃梦 080
唐幻术师 089
在唐朝鉴宝 100
盗墓惊魂 114
呼延冀的决断 124
妖精的故事 128
可怖的怪物 151
秘境寻仙158
唐朝有鬼184
异人传234
侠盗传243
奇女子传252
鱼文匕首犯车茵263
血色石榴树269
绿野中的白乐天282
无垠世界290
隐身术295
屏风与壁画300
雷神、雨师与河神307
诡事屏315
|
內容試閱:
|
大唐守夜人——代自序
开宗明义,这是一部有关唐代志怪笔记的书,也是此类型作品的精选版和终极版。
志怪笔记始见于先秦,兴起于魏晋,鼎盛于唐。两宋之后,以至明清,数量虽大,但几无可观者。 内因是,宋人想象力贫乏,而明清人则喜欢在志怪中加入人情世故,读起来有多无趣也就可想而知了;外因是,近世离当代相对较近,也就缺少了古风。而唐代的志怪笔记则不同,在时间段里它处于中古,于时代特质上则无限奇瑰。就具体的故事而言,唐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在志怪笔记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唐志怪既不同于其后志怪的繁复乏味,又不同于此前志怪的极简干枯,而显得独树一帜,令人目眩神迷。
留存至今的唐代志怪笔记是极丰富的,《酉阳杂俎》当是其中的代表作。《酉阳杂俎》的编撰者段成式,是唐代最重要的志怪作家和博物学者。其人喜钓古钩陈,而且博闻强记,尤好采访周边人(这一点尤其难得),一生创作不辍。
《酉阳杂俎》不但所记广博珍稀,门类编目也极是奇僻,如记星象的叫“天咫”,记道术的叫“壶史”,记佛法的叫“贝编”,记盗墓的叫“尸穸”,记鬼怪的叫“诺皋记”。作为一部百科全书性质的志怪笔记,除了唐代宫廷秘史、奇人异事、仙佛鬼怪、异兽奇花、域外传说等之外,书中更有不少后世失传的幽暗隐僻的知识,以至于明代编辑家李云鹄认为该书“无所不有,无所不异,使读者忽而颐解,忽而发冲,忽而目眩神骇,愕眙而不能禁”。美国汉学家薛爱华在其名著《撒马尔罕的金桃》中更是大量引用《酉阳杂俎》,认为它不但神奇有趣,还具有重要的博物、科学和历史价值,是古中国最具奇幻色彩的书。清代纪晓岚编纂《四库全书》时,则直接视《酉阳杂俎》为唐以来志怪笔记的翘楚。
《酉阳杂俎》诞生于中晚唐,安史之乱以后、黄巢起义之前的这段时间。因种种复杂的缘由,这一时期的大唐不再明丽如初,而是幕布重重、幽暗难测。在这种氛围下,上至宰相下到士子,都热衷于谈鬼论怪、寻仙慕道,整个时代充满奇诡的气氛。《酉阳杂俎》之外,还出现了《纪闻》《传奇》《玄怪录》《宣室志》《广异记》《独异志》《集异记》《博异志》《纂异记》《潇湘录》《河东记》《灵怪集》《闻奇录》《惊听录》《通幽记》《甘泽谣》《剧谈录》《杜阳杂编》《三水小牍》《续玄怪录》《中朝故事》等志怪笔记。除了深幽的志怪故事外,这些笔记垒建的迷宫中,还有条条小径通往历史的真相。这也是唐代志怪笔记的美好传统。很多因种种缘故被正史拒载的事件,在这些志怪笔记中留下了蛛丝马迹。而另一些时候,在迷宫中的某些路口,志怪和秘史又相互交融。从这个角度说,当时的志怪作家,也在用志怪的方式书写着《唐书》背面的异史。
遗憾的是,这些志怪笔记的作者,在当时并不为人所重,到后世更是寂寂无名。以段成式为例,他在唐时与李商隐、温庭筠齐名,但在诗歌为文学主流的时代里,他这样的志怪作家最终只能在历史中寥落。懿宗咸通四年(863)六月,段成式故去,温庭筠悲伤不已,他回想起大中十三年(859)自己生日那天,段成式特意派飞骑给他送来一块古墨,而他回送了九盒搜罗来的志怪故事。他知道自己的老友最喜欢这个。咸通四年十一月,长安大雪飘飞,温庭筠收到了一封落款为段成式的来信。温庭筠开始以为弄错了,因为老友已去世半年,但打开后却发现真是段成式的笔迹,其中有这样一句:“平生已矣,后世何云?”
尽管段成式和他的朋友们被时代所忽略,但他们仍像忠实的守夜人一样,耐心地守护着唐朝幻夜里的一切秘密。而本书,就将这些秘密一一展现,并向大唐的守夜人们致敬。
唐人好收藏
唐太宗李世民喜好王羲之的书法,也收藏了很多。唐人笔记《谭宾录》披露,玄宗开元十六年(728)五月,大内展出了皇家收藏的王羲之等人的书法真迹,它们都是贞观年间(627—649)皇帝令魏征、虞世南、褚遂良等精通书法的大臣鉴定过的。其中,王羲之的真迹一百五十卷。另按李绰《尚书故实》载:“太宗酷好书法,有大王真迹三千六百纸,率以一丈二尺为一轴,宝惜者独《兰亭》为最……”
换句话说,太宗开启了唐人尚古好奇、喜藏古董的风尚。
进入中唐后,这种风尚愈演愈烈,连权宦也未能免俗。以李辅国为例,“辅国家藏珍玩,皆非人世所识”(苏鹗《杜阳杂编》)。其中有一株异草,色碧绿,茎竹叶杉,貌似干枯,却不凋零。盛夏时,放在厅堂门户间,凉风自至。又有凤首木,别名常春木,高一尺,被雕成鸾凤状,严冬时置于室内,气温犹如暖春。据说,这两件宝物都是玄宗在位时薛王的秘藏,后被李辅国搜罗到自己家。此外,裴度、韩愈、张惟素、萧祐、李方古、段文昌等人,也都以收藏闻名。后来,更有宰相李德裕这样的超级收藏家。
李德裕,史载他“每好搜掇殊异,朝野归附者,多求宝玩献之”。李德裕在长安的府邸位于安邑坊东南角。宅子虽然不甚宏大,但景致极为奇巧,庭院内“怪石古松,俨若图画”。一年盛夏,同僚在他家聚会,当时天气闷热,李德裕说不妨事,便把大家带到一个屋子,屋中四壁均是前人留下的名贵字画。诸位入座后,顿感清凉无比,问其故,才知屋内还有一件稀世宝物白龙皮,为新罗人所献,将其浸入水中,四周则清凉如秋。像这样的宝物,在李德裕那里只是九牛一毛。
德裕在洛阳城外三十里建有唐朝最著名的别墅平泉庄,里面不仅有历代稀贵的古董文物,更有天下怪石奇木,以至于整个庄园别成世界,“……去洛城三十里,卉木台榭,若造仙府。有虚槛,前引泉水,萦回穿凿,像巴峡、洞庭、十二峰、九派迄于海门江山景物之状。竹间行径有平石,以手摩之,皆隐隐见云霞、龙凤、草树之形。有巨鱼胁骨一条,长二丈五尺,其上刻云:‘会昌六年海州送到。’……”
跟李德裕同时的李章武(官至成都少尹),也是当时很著名的收藏家。他的镇宅之宝,是三国时诸葛亮使用过的佩剑。此外,他还藏有人腊,也就是干尸。当然不是一般人的,否则也没什么意义,而是一种小人的干尸,通长只有三寸多,但眉眼明晰。据说,是僬侥国人。僬侥国是传说中的小人国,《山海经·海外南经》中有记载。
上面提到诸葛亮使用过的宝剑。而关注名器宝物中的剑与镜,确实是唐人的一个特点。铸剑需要名料。相传昆吾山中多产奇矿,比如火焰金。而且,山下有巨大的丹石矿,以其为原料,可以炼出纯度极高的青铜。相传战国时期,越王勾践曾派人潜入昆吾山,拜祭神灵后,开始大规模采矿铸剑,使越国兵器迅速领先于其他各国。在当时,越国铸有顶级的八口剑。第一口掩日,剑指太阳,日光立暗;第二口断水,用剑划水,波涛马上分开;第三口转魄,用这口剑指月亮,月亮上的玉兔、金蟾随之而转动;第四口悬翦,如有鸟虫撞到剑身上,须臾会被斩成两截儿;第五口惊鲵,这口剑威力巨大,如果用其搅动海水,鲸鲵海怪都会惊恐四窜;第六口灭魂,佩戴着它走夜路,鬼魅不得近身;第七口却邪,意思很明白了,持有这把剑,可驱邪物;第八口真刚,削铁如泥。
其中,真刚剑一直流传到唐朝,为玄宗时的大将哥舒翰佩戴。后安史乱起,哥舒翰于潼关御敌被擒,此剑则转到安禄山手中。僖宗广明年间(880—881),此剑又被黄巢得到,后黄巢在王满渡与沙陀骑兵决战败北。这口奇剑就此失踪。
对于名剑,我们还知道汉高祖刘邦使用过的那把斩蛇起义的宝剑,在唐朝时据说又在市面上出现了。按记载,这把斩蛇剑的剑鞘上镶有七彩珠、九华玉与五色琉璃。它不需要经常磨砺,十二年磨一次就好。而且剑刃上总布着一层霜雪。东汉建立后,该剑从长安被转运到洛阳宫中。进入大唐后,在安史之乱后的德宗贞元年间(785—805),有一个叫广运的僧人出现在东都洛阳,自称持有“高祖斩蛇剑”,后来被证明是个骗子。其实,早在晋惠帝元康三年(293),洛阳皇宫起火,这把被汉高祖刘邦用来斩蛇起义的宝剑和一双孔子穿过的鞋,就一起消失了。
唐人既稀罕古剑,又珍重古镜,剑与镜成为收藏的器物,这跟唐朝道教盛行有隐秘的关系。道教中,镜与剑是两个象征物,按照道教的观点,学道之人必须随身携带剑和镜。晚唐懿宗咸通时代(860—874),驸马韦保衡得到两面奇异的镜子。其中一面来自汉朝,据说是很有来历的,汉宣帝登基前曾拥有过它。
韦保衡娶了懿宗最疼爱的女儿同昌公主,家中珍稀宝物堆积如山。但韦保衡独爱这面镜子,很少给外人看。按照他的描述,该镜有八铢钱那么大,可以照到自己三年后的面孔和境遇。如果想照到六年后的样子,则只能再等三年。另一面镜子,曾被隋朝仆射苏威收藏过。此镜样子怪异,制作精妙。日全食或月全食时,镜中昏暗无所见;半食时,镜中则昏暗一半。后来,韦保衡觉得这面镜子太怪了,就叫人拿到长安西市出售了。买主是一名波斯客商,但后来他回国行进到中亚撒马尔罕时,被强盗截杀。
唐时最大的镜子,足有一丈见方,是唐中宗李显收藏的。镜上铸有桂树,并镶嵌有金花银叶。中宗骑马过镜,人马都可以照进镜子里,因为它实在是太大了。
多年后,玄宗也得到一面奇异的镜子。
那是天宝三载(744)五月十五日,扬州官员进献了一面盘龙水心镜。镜子不是很大,长宽各九寸,但镜面非常晶莹。最奇异的是背后雕刻着的龙逼真异常。玄宗询问镜子的情况,进献官员扬州参军李守泰做了这样的陈述:造镜时,来了一位自称龙护的老人。他一身素衣,须发皆白,眉长垂肩,身边有一小童跟随,着黑衣,叫玄冥。是五月初,龙护和玄冥来到铸镜现场。交谈中,容貌古异的龙护告诉铸镜匠吕晖,自己对铸镜颇有研究,掌握在镜子上盘铸真龙的方法,并愿意当场制造一条。真龙?可以想象,吕晖和他的伙伴们都震惊了。接着,龙护带着玄冥进入置有镜炉的庭院,并叫人把大门锁好,任何外人不得入内。三天三夜后,大门兀自洞开。吕晖等人慌忙入院,但不见龙护和玄冥的踪影。最后在镜炉前发现一张纸,上面用小篆写下这样的内容:“镜龙长三尺四寸五分,只因当下皇帝贤明,我才献龙降福。它避邪鉴物,无与伦比……”
龙护在纸上告诉吕晖,要把铸镜场地转移到水面上。于是,吕晖带着人,将镜炉转移到船上,于长江上继续铸造这面镜子。突然,江水高涨三十多尺,似有龙吟在其中。镜子终于铸好,背后的龙,似雕非雕,似刻非刻,完全就是一条以奇异形态与镜子结合的真龙!据说,这面镜子后来被藏于宫中。
天宝七载(747),关中大旱,三月到六月,没下一滴雨。玄宗到龙堂祈雨,也没什么作用,于是问身边的著名道士叶法善:“为什么呢?”叶法善:“因为龙堂上画的龙,实在是不像。”
玄宗似乎想起什么,叫人取来了那面镜子:“这镜子上的龙呢?”叶法善看后大惊:“这是盘龙水心镜!背面的这一条,可谓真龙啊!”
就这样,玄宗叫人把水心镜供于堂前,再次祈祷。顷刻间,有两道白气冒起于屋梁下。与此同时,镜龙的鼻子也喷出两道白气。一时间,云气升腾,大雨倾盆,七天乃停。后来,玄宗特请著名画师吴道子亲自临摹镜龙图。
关于镜子的故事,还有一些:元和末,海陵人夏侯乙庭院前骤生百合花,大常花数倍,众人异之,在花下挖掘,得匣子十三层,每层装有一面铜镜,第七层的镜子甚为奇异:“光不蚀,照日光环一丈。”
又有人名荀讽,素喜道家之术,樊晃敬重其人,曾赠送给他绣帛。樊晃是中唐初期诗人,在唐代宗时任润州刺史,是第一个编辑杜甫诗集的人。又说荀讽,他家中有面年代久远的铁镜,直径五寸多,据说是从得道者那里弄来的。这面镜子的神奇之处在于:几个人一起照镜子,“各自见其影,不见别人影”。若不谈收藏,只道镜子本身,会发现,这种在性质上可复制照镜子之人的器具其实是很奇怪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