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我可以近乎孤独地度过一生
》
售價:HK$
96.8
《
二十四节气生活美学
》
售價:HK$
74.8
《
古文观止(上+下)(2册)高中生初中生阅读 国学经典丛书原文+注释+译文古诗词大全集名家精译青少年启蒙经典读本无障碍阅读精装中国古代著名文学书籍国学经典
》
售價:HK$
96.8
《
问物:可触摸的意义
》
售價:HK$
82.5
《
宠物革命:动物与现代英国生活的形成
》
售價:HK$
79.2
《
世界杂货店:罗伯特·谢克里科幻小说集(新版)
》
售價:HK$
74.8
《
(棱镜精装人文译丛)蔑视大众:现代社会文化斗争的实验
》
售價:HK$
60.5
《
皇家宫廷中的保健秘方 中小学课外阅读
》
售價:HK$
63.8
|
編輯推薦: |
★雷达、李敬泽、阿来、陈思和、贺绍俊等名家盛赞的作家罗伟章经典长篇,重述传奇。
★本书讲述一条浪淘千古的大河、一个神秘消失的古老族群、山川河谷间浪漫精灵的神性乐舞,写当代巴人无惧命运的自强不息,真实与奇幻相融合,唱出一曲时间秘密里的苍凉丧歌。
★内文采用洁白的健视双胶纸。
★这是一个关于命运的故事。古老族群因“别人的想法”走向黑暗和悲怆。当代巴人的美丽与忧伤,苦旅与归途,仿佛仍在重复这个不幸的故事。我们如何摆脱“别人的想法”?如何不被性格和命运掌控,书写属于自己的历史?小说蕴含丰富的隐喻和象征,堪称巴蜀版的《百年孤独》,以深沉的悲悯凝视时间长河里的“人”。
|
內容簡介: |
两千多年前神秘消失的古代巴人,骁勇善战,崇武尚巫,小说以考古队在罗家坝半岛发现的惊人墓葬为切入,挖掘了古代巴人的古老传说。在罗家坝半岛上,罗秀被父亲的暴行惊吓而变傻,后被人强奸生下一女,罗秀因难产而死,钟爱姐姐的罗杰从此生活在对姐姐罗秀的追忆中不可自拔。小说在罗杰命运变迁的过程中埋藏了一条暗线,讲述一个神秘消失的古老部落,一条浪淘千古的大河,讲述巴人最后一个遍布隐喻的传奇故事,展现最后一场充满神性的倾天之舞。
|
關於作者: |
罗伟章,四川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小说《谁在敲门》《大河之舞》《声音史》等,中篇小说集《我们的成长》《奸细》《寂静史》,中短篇小说集《白云青草间的痛》,散文随笔集《把时光揭开》《路边书》等。曾获人民文学奖、首届凤凰文学奖、万松浦文学奖、年度华文最佳散文奖等,系中宣部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
目錄:
|
引言一
引言二
上篇:源头
中篇:中流
下篇:逝川
开篇:起点
|
內容試閱:
|
引言一
阳光很薄,薄得像是没有。在这样的天气里,罗家坝半岛显得有些困倦了,真心实意地沉默着。到处都没有声音,而你总觉得应该是有声音的:不远处就是河,近旁有考古队队员在探沟和墓坑里忙碌。河水的奔流和考古队队员的忙碌,都应该弄出一点声音。
但的确没有。你感觉到的声音,不是耳朵听见的,是想象出来的。
不过别急,灌进耳朵里的声音终究会响起。
那声音走了很远的路,如果你相信,它就从数千年前走来,或许比这更遥远。遥远到地老天荒。它一直在时间的深处默默行走,终于在这一天见到了光。尽管是很稀薄的天光。
于是,它就在天光底下炸开了:厮杀声,哭嚎声,呼儿唤女声……在半岛上凌乱地奔跑。
——考古队发掘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墓葬!
墓长三米有余,宽五米,墓内撒满朱砂,摆放着一套完整的礼器,躺着三具近乎完整的骨骸。墓主是一男性,居中,两具女骸分列两侧。别的墓主都是仰身直肢葬,唯该墓墓主是俯身葬,头厢至腹部,放置斜肩圆弧钺、回首弧刃刀等大量兵器,脚下堆满玉、骨饰件及圆底罐、绳纹釜等生活器具。两个女子仰身平卧,双腿微曲,手臂强扭,很显然,她们是殉葬品,死去之前,有过不越礼制的挣扎。诸多迹象表明,墓主是一个有身份的贵族,甚至是一个首领。巴人的首领。
巴人,这个被公认神秘消失的民族,到底找到自己的首领了。他们的首领左肢残断,右手屈举,腰插青铜柳叶剑和残削刀,背部骨骼箭镞密布,刀伤若干。箭镞和刀痕,都来自不同方向。
由此可以推断,宣汉县回龙镇的罗家坝半岛,曾经发生过惨烈的、有关部落生死存亡的战争。
墓主是在战死之后,保持其战斗至死的姿势安葬的。
考古队将该墓编号为M22。
然而,这个故事开始的时候,发掘M22号墓的时间还没有到来。
发掘它是许多年之后的事情了。
这真让人遗憾。要不然,我少年时代认识的那群人,就不会错过若干时日才知道他们是巴人。
我十二岁那年的初秋,进入罗家坝半岛的回龙中学念书。回龙中学青苔尨茸,不是长在墙上的那种青苔,而是时光的青苔,因为它已经一步一踉跄地蹚过了百余年风雨。学校坐落在半岛的正中央,被广袤无垠的庄稼地包围,也被巴人包围。可我的老师和同学,从没有人说起过巴人。
就连半岛人自己,也绝口不提。
看来,那个远古时期的悲情部落,真的被时间的胃酸消化掉了。
应该说早就如此。后来我读大三的时候,有个研究人类学的教授,专门开了门选修课,课题就叫“巴人消失学”(这课程他已开设了很多年),我去听过,不过只听了十来堂,我就提不起兴致了。那老师翻来覆去讲述的,都是战国末年秦军驱巴的那场战争,秦军将巴国残部驱赶到重庆丰都,铁桶似的围困起来,比黄昏围困大地还要严密。可一夜之间,丰都城内的军民共计十余万众,奇迹般地丢了,丢得人毛不存,连声叹息也没留下。丰都成为闻名天下的“鬼城”,就是这么来的。巴人去了哪里?最简便的说法,是他们真的变成了鬼。但这说法太唯心主义,被不语怪力乱神的孔夫子教导出的民族,并不打心眼里信服那一套;作为人类学家,更不能打胡乱说,为巴人指一个去处,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巴人本是穷途末路,可善良的人类学家,却给他们指出了千万条路:东渡湖南湖北,北上陕南汉水,远赴新疆、内蒙古……还有人说,他们就在长江三峡流浪,应和着纤夫的号子,日日夜夜地唱着哀歌。
教我的那老师,最终也没给出一个结论。
谁也不能奢望谁给出结论。我不想听他的课,不是这个原因,而是他不敢说“我认为”。
就在我打定主意下堂课再也不来的时候,他终于说出“我认为”这句话了。
他是这样讲的——
浪漫疏阔又朴实劲勇的巴人,只用战争书写自己民族的历史;也就是说,巴人不要史官,不要说唱艺人,因为他们的历史既非笔录,也非口传,他们的历史就是一场接一场的战争。这在世界史上独一无二。可到战国晚期,巴人对战争厌倦了,深深地厌倦,从丰都撤退后,从此不愿做人,蜕变成了猴子。李太白诗“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其中说到的“猿”,指的就是沦落的巴人。他们(它们?)啼鸣,并非找不到食吃,找不到水喝,也不是吃饱喝足后没事干,而是悲叹自己的命运,也悲叹人类的命运。
我记得当时我还提了两个问题。
那老师姓邓,我说:“邓老师,巴人是怎样从铁桶似的围困中逃走的?”
邓老师抬起头,望着天花板。
天花板上一架银灰色的蛛网里,正困住一只苍蝇。
苍蝇在挣扎,蛛网轻轻抖动。但很快,它被五花大绑,静静等死。
窗外阳光灿烂。在这个世界上,仿佛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
“我怎么知道呢?”邓老师把头垂下来,语调苍凉地重复,“我怎么知道呢?”
教室里有了片刻的宁静。
之后我又问:“那群猴子想还原为人,可以吗?”
“当然可以的呀,”邓老师说,“我们不都是从猴子变来的吗?”
他不知道我向来就不相信达尔文的进化论。
“暑假我才去过峨眉山,在洗象池见到了数不清的猴子,怎么就没见一只朝‘人’靠近?”
邓老师听出我对他含讥带讽,他不仅没生气,还笑了,笑得胸有成竹。
“你不懂,”他说,“猴子想变成人,必须有个先决条件。”
几十张嘴张开了,像等待进水的鱼。每个人的心里,都蹦出一群想象中的猴子,并希望用立即就能掌握的知识,去帮助它们脱掉身上的毛发,跟自己一样读书、恋爱和工作。
可邓老师足足卖了一分钟关子,才把嘴嘬向我们,吹口哨一样发出圆溜溜的声音:
“吃盐巴,懂吗?不吃盐巴的猴子,永远也别想变成人!”
接着他告诉我们,在英文中,盐写作salt,薪水写作salary,盐和薪水的词根,就像同一棵树上长出的枝杈。公元前一世纪,罗马帝国的军队已是横跨欧亚大陆的强劲之师,戴着漂亮头盔的罗马士兵,刀光一指,所向披靡,他们迈着长腿,踏遍了世界的许多地方,随身携带的,除了兵器,还有一个皮革怀袋,袋子里装着罗马帝国发给他们的特殊军饷:食盐。在没有火器的时代,食盐使他们有足够的体力掷投枪、挥短剑、举盾牌,放掉敌人的鲜血,也克服自身对死亡的恐惧。然而,早于罗马军团很长时间,中国就已出现发达的盐业了,在远古漫长的岁月里,盐成为人们生活的准则,凋敝与繁荣,和平与战争,因为盐而交替呈现。中国最先懂得盐的神圣,且学会制盐方法的人群,就是巴人!我们说的盐巴,本叫巴盐,听这名字,就知道它与巴人密切相关,也是上古巴国留给中原大地最直观最深刻的印象。巴人无耕无织,却衣食无忧,唯一的原因,就是他们逐盐而居,并用盐去邻国换取必要的物资。在邻国看来,巴就是盐,盐就是巴,于是干脆将盐称作巴盐,后人出于平仄的考虑,才改叫盐巴,一直叫到今天……
在别的同学听来,这很可能只是一段趣闻,而我就不一样了。
我想起了我读中学的那个半岛,以及发生在半岛上,我听说过或经历过的奇奇怪怪的事情。
引言二
川东北的宣汉县境内,主要有三条河,分别是前河、中河、后河。此处被地方志专家称作“三河文明”。按他们的说法,这里的前、中、后,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并不是方位上的概念。按文化叠层排序,应该是:后河、中河、前河。后河是后照河的简称,源出毗邻陕南的万源大山白龙洞,流经回龙等六个乡镇,其重要支流后巴河(后照巴河的简称),在百余公里的范围内集水成川,强行切开山体,到半岛对面悬空而落,注入后河,形成数十米高的瀑布。中河又称中江,本该叫中原河或中原江,二源并出。后河与中河从罗家坝南北两面流过,在坝西的鸭嘴交汇,形成清溪河;中河浊,后河清,一清一浊,如野马分鬃。前河则在数十公里之外,同样是按地方志专家的说法,前河的前字,是前进的意思。清溪河在县城以东纳入前河后,称作州河。
半岛人在三河流域相当有名。
他们有名,是因为尚武好斗。
你想象不出半岛人有多么好斗。他们的脾气是微波炉,插上电就热,火力键一拧,就成高温。他们的交谈方式,不用嘴而用拳头,两句话不对路,眼睛就鼓出来了,身体也上紧了发条。用拳头打架尚属小可,一旦摆开架势,身边的一切,铁锹、斧头、弯刀、打杵、柴棒,凡能给对手致命一击的工具,都被他们随心所欲地支配。那些工具在别人那里是工具,在他们那里是身上的器官。经年累月的训练,使半岛男人个个都有飞檐走壁的功夫,能把一场架从地上打到树梢,打到房顶,打得暗无天日。
鸭嘴那边的镇上人说:“罗家坝那些龟儿子,三天不打架,搞婆娘都没劲!”
又说:“算什么能干?一缸子窝里斗的货色!到时候,他们总要自己把自己杀绝种。”
可半岛人并没有绝种,他们繁衍生息,代代相传。
原因是他们不只会窝里斗。
跟尚武同样有名的,是排外。
半岛人排外不是表面上跟你很亲热,骨子里却瞧不起你的那种。他们的脸就是他们的心,形之于外,快意恩仇。
多少年来,罗家坝没添过一个外来户。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刘湘调集川内诸路军阀,和张国焘、徐向前的部队在万源大山恶战,后河上游民众,纷纷弃家逃亡,上千人到了回龙镇。回龙镇想法安置,把二百人带到半岛,半岛的男女老少,手持凶器,站在鸭嘴,不许下船。他们就像一个国家,闲时为民,战时为兵,誓死守卫自己的领土。当时镇守回龙的张团练坐在船上,鸣枪示警,岸上人毫无惧色,集体跺脚,边跺脚边发出怒吼声:“嗬!嗬!嗬嗬!”那些饥寒交迫的难民,早吓得魂不附体,一个接一个栽倒进激流之中。张团练这时候才发现自己鸣枪示警是多么愚蠢。他开始并没打算鸣枪,可既然带着枪,就总得让它响一下,在他看来,枪不响,就等于没有枪,没有枪,也就不是张团练了;只是,要把打响的枪声收回来,比把枪打响要困难得多了。那枪声没把半岛人吓住,却把他自己吓得跟难民一样浑身打抖,只得下令掉转船头。
值得一说的是,半岛人把张团练和难民吓回去的当天,各家各户却渡过河去,把难民请来,再穷的人家也安置了一两个,收容难民的人数,远远超过二百。半岛人供他们吃,供他们住,贵客一样招待,直到万源大山平静下来,难民放心大胆地返乡为止。
对此,张团练并不感谢半岛人,因为半岛人扫了他的威风。事情过去许久,张团练还耿耿于怀,“那些龟儿子,”他往往在心满意足地吃过一顿饭之后,边剔牙边诅咒,“早知道是这样, 当年那和尚就该把汤圆扔进粪坑!”
他指的是关于罗家坝半岛的传说。
那是许许多多年以前的事了。那时候三河流域荒凉逼人,只在现今镇子上街靠近码头的地方,有座庙子,庙子很小,只有一个和尚孤独地守着,却以“大庙”命名。和尚把庙守老了,把河也守老了,以为这辈子再也见不到一个人,可有天黄昏,他打开庙门准备去后园为菜地浇水,却看见一个中年汉子!这汉子明显远道而来,靠墙坐着,像腾空的口袋。
和尚问:“你从哪里来?”
汉子说:“从家里来。”
他操着中原口音。
和尚问:“这荒山野河的,你要到哪里去?”
汉子说:“到家里去。”
和尚很欣赏汉子的回答,把他迎进去,给他斋饭,留他住宿。
次日清早,和尚起来做功课,点上桐油灯,却发现汉子不见了。和尚举着灯盏在庙里察看,东西一件不少,可菩萨全都变了脸色!这是一座文庙,供着观世音娘娘,观音双目圆睁,眼里射出火球。和尚跪下磕头,额头在菩萨的脚下,撞出比他本人还要苍老的声音。
撞了十来下,只见两个蜡黄色的汤圆从基座内侧滚了出来。
在菩萨眼里,这分明是不祥之物,不然为什么变脸?和尚拾起汤圆,走出庙门,奋力一扔。
青色的薄光里,两团东西越河而去,把空气洞穿得呜呜叫唤。
紧接着,奇迹出现了:在河的对面,隆起两个坟冢似的土洲(土洲被河汊分割,远处看去,形如鸭嘴,便取了这名字),而那地方,本是被河水淹没的。
据说,两个汤圆是那汉子用父母的骨灰捏成,借得道高僧之手,扔过河去,占据了半岛的绝佳风水。那个汉子,已在夜半时分骑着一根竹竿过河,他的怀里,搂着一个衣袂飘飘的女人。女人是从半岛正东方的灯笼坪下来的花娘。花娘和汉子,在半岛上茹毛饮血,刀耕火种,繁衍子孙。
这传说在三河流域尽人皆知。
半岛人喜欢这传说,因为他们可以从中获得骄傲,但内心里并不十分相信。
有关半岛的种种说法,他们都不十分相信。
他们自己都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
他们唯一相信的,是脚下的这片土地。这片土地比任何一种传说都更可靠,它藏污纳垢又衍生万物,出庄稼,埋死人,并赐给他们强盛的性欲,性欲又刺激土地,让土地长出更多的庄稼,养活更多的人。一茬接一茬的半岛人,都是从同一条根上长出的枝杈,只要遇上“外敌”,就被同一个大脑所支配,哪怕彼此刚打过架,此时也将手一握,共同御敌。他们的战斗素养是天生的,两人一组,背靠着背,要旋转大家旋转,要跺脚大家跺脚,没有指挥,却步调一致,绝无差池。那时候,他们不再是个体的人,他们的血,也不只在自己体内流动,而是在彼此间循环流动。历朝历代的衙役,想从半岛抓走一个犯人,都是相当冒险的事,不发生新的血案,犯人就抓不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某个夏天,镇政府想去半岛捉拿一个老地主来镇上批斗,结果三个公人被乱刀砍成重伤。
半岛是有规矩的,这规矩独立于世。
这么说就明白了,张团练不经允许就带难民来半岛,之所以惹他们发怒,是张团练坏了他们的规矩。——一开始让难民来半岛,不是半岛人自己的想法,而是别人的想法!
在当时,如果有人告诉半岛人:你们那么痛恨别人的想法,是因为一直被别人的想法深深伤害,别人的想法长在每个半岛人的脑子里,你们把张团练和难民吓回去,然后“自己做主”去把难民请来,只是一种无效的挣扎,也可能是最后的挣扎。
如果有人这样告诉他们,他们一定会朝那人吐口水的。
吐口水是他们自己的想法。
那人活该倒霉。每一种事物都有各自的命运,在不该出现的时候出现了,倒霉就在所难免。
幸好,那个假想中的倒霉蛋并没有出现。所有人都聪明地活在“现在”里。
——现在,以及往后的若干日月,半岛人心里都没有时间。心里没有时间的人是有福的,可以不去想过去,也不去想将来,只松松散散地躺在大树底下,享受着正午的阴凉和从大河吹来的湿润空气。他们山高水长地享受着这些,不知道自己就是穷途末路的巴人的后裔。外界同样不知道。否则,那位在大学校园里开设“巴人消失学”课程的邓教授,就不会带着深不可测的怜惜,给学生讲述巴人的旷古悲情。当然,不知道的事情还非常多,比如:后河为什么叫后照河?中河为什么叫中原河?
浩如烟海的典籍,把许许多多人们想知道的事情都埋起来了。典籍埋葬历史,有时比黄土埋葬尸骨还深。
等半岛人知道这些的时候,已经相当晚了。
不过还是提前把它说出来吧。
史书上是这样讲的:“西南有巴国,太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也就是说,太皞伏羲是华夏民族共同的祖先,伏羲的第四代孙后照,是巴人的祖先,后照河之得名,是巴人为纪念他们的始祖;中原河之得名,则是巴人为纪念他们的根脉:伏羲氏。
这两条河流得以命名的时候,世界还相当寒冷。冷冰冰的世界,却孕育出了一个特异而滚烫的民族——巴人。巴人在中原大舞台第一次亮相,就让其他民族讶然失色。那一次,武王伐纣,巴人被征召,并作为前锋参战。那战阵是亘古未有的:集体唱起雷霆般的歌声,震荡沙场,在歌声的卷动下,士兵手握短剑,如飓风狂潮,凌厉之气让人胆寒;歌者后面是舞者,舞步齐整,边行进,边捶击战鼓。歌者和舞者,在刀光剑影之中,目不斜视。敌人的热血波翻浪涌地横流过来,敌人的热血长着利齿,咬他们的脚背,还像毒蛇那样翻卷身体,扫他们的腿,他们跺脚呐喊,将牙齿踢碎,将蛇身踩僵。
战争的结果,是武王大胜归朝。作为前锋的巴人,自然功不可没,他们奇特的战阵,更让民间流传着巴国男儿“歌舞以凌殷人”的动人故事。
后来,每到战争的紧要关头,巴人便被众多君王或将军征召入伍,拼杀疆场。
勇于战,成为他们留给别国朝野的鲜明印象,也成为他们证明自己的自觉追求。
可是要证明什么呢?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巴人为扩张和防御而进行的生存之战,少之又少。
绝大多数时候,他们都作为他国部队的前驱出现。
用战争书写历史,不是巴人自己的想法。
那是别人的想法!
他们可以用血肉之躯战胜强大的敌人,却无法抵御别人的想法。
因为“别人的想法”,巴国的男人战死,女人成为寡妇。
也因此,巴国最终国破家亡。
这是一段令人悲伤的真实历史。只是没有人去揭示。人们宁愿选择传说。
历史是硬的,带着尸体的气息;传说是软的,带着鲜花的香味。二者之间,傻子也知道取舍。
从这个意义上说,外面的人——半岛之外的人,是在有意无意地讨好和纵容半岛人,纵容他们的骄傲,最终把他们的骄傲培植得枝繁叶茂,铺天盖地。这究竟是善意还是阴谋?可能是前者。但谁也不能说它就不是后者。铺天盖地的大树底下,有了阴凉,却没有阳光了。
巴人就是弄丢了阳光,才走向穷途末路。大家都看见了,那阳光就是自己的想法。作为巴人的后裔,之所以可以抵挡强敌,却抵挡不住外面的想法,不是从某一个人开始的,而是来自骨髓,来自遥远的基因,来自播撒在川流峡谷间那粒悲剧的种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