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纯粹·我只要少许
》
售價:HK$
80.6
《
经济史的趣味(全新增订版)(经济史与思想史丛书)
》
售價:HK$
84.0
《
中国古代鬼神录
》
售價:HK$
190.2
《
投机苦旅:一位投机客的凤凰涅槃
》
售價:HK$
88.5
《
重返马赛渔场:社会规范与私人治理的局限
》
售價:HK$
69.4
《
日子慢慢向前,事事慢慢如愿
》
售價:HK$
55.8
《
场景供应链金融:将风口变成蓝海
》
售價:HK$
111.8
《
汗青堂丛书146·布鲁克王朝:一个英国家族在东南亚的百年统治
》
售價:HK$
91.8
|
編輯推薦: |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人世间》作者梁晓声经典散文集。
梁晓声的读书思考与写作“窍门”
驱逐迷茫,唤醒热望,安顿内心,点亮人生。
|
內容簡介: |
《读是一种幸福:梁晓声谈读书与人生》汇集了梁晓声谈读书与人生之路的经典散文,文字真诚质朴、幽默温暖,作家的笔在坚与柔之间变换,从心态上精神上感情上紧贴大众。全书有3辑,45篇文章。辑一为“书中岁月长”,主要讲述书籍对作者生命“底色”的影响、读书的思考与写作的感悟。读书有什么方法,写作有哪些“窍门”与“规律”,皆可从中获得启发;辑二为“安顿好内心”,青少年、中年人该如何安顿好内心,作者是如何面对困境的,积极之人生当如何,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看他人之人生观,也是在向内找到真实的自己;辑三为“情深人世间”,作者对亲人、友邻、陌生人的挚爱,关于父父子子、爱情婚姻、焦虑孤独的思考,浸润于人间烟火处的情愫与胸怀格外打动人心。
|
關於作者: |
梁晓声,当代著名作家,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代表作有《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年轮》《雪城》《人世间》等,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茅盾文学奖等奖项。
|
目錄:
|
辑一 书中日月长
读书是最对得起付出的一件事
读书会让寂寞变成享受
读是一种幸福
爱读的人们
读书与人生
和好书成为“亲人”
写作与语文
把观察这种享受还给孩子
作文的“窍门”
琥珀是美丽的
小说是平凡的
复黄益庸――生活、知识、责任
论“苦行文化”之流弊
关于爱情文学的“规律”
藏书的断想
关于读书那些事
辑二 安顿好内心
飘扬起你青春的旗
人生的意义在于承担
我如何面对困境
为什么我们对“平凡的人生”深怀恐惧?
何妨减之
让我迟钝
做竹须空 做人须直
让我们爱憎分明
走出高等幼稚园
给自己的头脑几分尊重
时间即“上帝”
论大学精神
心灵的花园
我心灵的诗韵
种子的力量
最合适的,便是最美的
辑三 情深人世间
我的父母·我的小学·我的中学
复旦与我
父母是最朴素的人文
普通人
给哥哥的信
姻缘备忘录
当爸的感觉
中年感怀
本命年杂感
也谈“四十不惑”
人生真相
几个春节一段人生
小街啊小街
|
內容試閱:
|
读书——不,更准确地说,所谓“读”这一种习惯,对我已不啻是一种幸福。这幸福就在日子里,在每一天的宁静的时光里。不消说,人拥有宁静的时光,这本身便是幸福,而宁静的时光因阅读会显得尤其美好。
我的宁静之享受,常在临睡前,或在旅途中。每天上床之后,枕旁无书,我便睡不着,肯定失眠。外出远足,什么都可能忘带,但书是不会忘带的。
书是一个囊括一切的大概念。我最经常看的是人物传记、散文、随笔、杂文、文言小说之类。《读书》《随笔》《读者》《人物》《世界博览》《奥秘》都是我喜欢的刊物,是我的人生之友。前不久,友人开始寄给我《世界警察》,看了几期,也喜爱起来。还有就是目前各大报的“星期刊”“周末版”或副刊。
要了解我所生活的城市,大而至于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地球,每天正发生着什么事,将要发生什么事,仅凭晚上看电视里的“新闻”,自然是远远不够的。
“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是所谓“秀才”聊以自慰自夸的话。或者是别人们对“秀才”们的揶揄。不过在现代社会里,传播媒介如此之丰富,如此之发达,对于当代人来说,不出门而大致地知道一些“天下事”,也是做得到的。
知道了又怎样?
知道了会丰富我对世界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于我——一个以写作为职业的人来说,则是相当重要的。
妄谈对世界的认识,似乎口气太大了,那么就说对周遭生活的认识吧。正是通过阅读,我感觉到周遭生活之波有时汹涌澎湃,有时潜流涡旋,有时微波涌荡……
当然,这只是阅读带给我的一方面的兴致。另一方面,通过阅读,我认识了许许多多的人。仿佛每天都有新朋友。我敬爱他们,甘愿以他们为人生的榜样。
同时也仿佛看清了许多“敌人”,人类的一切公敌——从人类自身派生出来的到自然环境中对人类起恶影响的事物,我都视为敌人。
这一点使我经常感到,爱憎分明于一个人是多么重要的品质。
创作之余,笔滞之时,我会认真地读一会儿文学期刊。若读的正是一篇佳作,便会一口气读完。不管作者认识与否,都会产生读了一篇佳作的满足感。
倘是作家朋友们写的,是生活在同一座城市的人,又常忍不住拨电话,将自己读后的满足,传达给对方。这与其说是分享对方的喜悦,莫如说是希望对方分享我的喜悦。倘作者是外地的,还常会忍不住给人家写一封信去。
读,实在是一种幸福。
最后我想说,与我的中学时代相比,现在的中学生,似乎太被学业所压迫了。我的中学时代,是苦于无书可读。买书是买不大起的,尽管那时书价比现在便宜得多。几个同学凑了七八分钱,到小人书铺去看小人书,就是永远值得回忆的往事了。
现在的中学生们,可看的太多了,却又陷入选择的迷惘,并且失去了本该拥有的时间。生活也真是太苛刻了。
我挺怜悯现在的中学生的。
我真同情我的中学生朋友们。
青春是短暂的。
当我们“分解”任何一个男人或女人的人生时,便尤见青春之短暂了。
从一岁到六岁,人牙牙学语,踉跄学步,处在如小猫小狗的孩提时期。除了最基本的饮食需要,再有一种需要那就是爱了,而且需多多益善。孩提时期的人还不太懂得爱别人,无论对别人包括对爸爸妈妈表现出多么强烈的“爱”,也只不过是最本能的依恋,所需要的爱也只不过是关怀与呵护。
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有着近乎天然的诗性成分。
孩提时期的诗性成分乃是人性的单纯。
一个孩子酣睡在母亲怀里的情形是特别美特别动人的;他或她被父亲扛在肩头时的笑脸,是最烂漫的。
一个孩子所依恋的首先还不是父母,而是父爱与母爱。如果一个孩子失去了双亲,倘有另一个女人真能像慈母一样爱这孩子,那么不久这孩子在她的怀里也会睡得像在最安全的摇篮中一样踏实;倘有一个男人真能像慈父般爱这孩子,并且也喜欢将这孩子扛在肩头上,那么这孩子脸上也会绽出同样快活的笑容。
孩子用本能感觉别人对他或她爱的程度。几乎纯粹是本能,不加入什么理性的判断。但孩子的本能也往往是极其细微的。某些孩子很善于从大人的表情大人的眼里看出爱的真伪。这也几乎是本能,不是后天的经验。
在《悲惨世界》中,小女孩珂赛特夜晚到林中去拎水时第一次遇到了冉·阿让——他说:“我的孩子,你提的这东西,对你来说,太重了一点儿吧。”——于是替她拎着那桶水……。
书中接着写道:“那人走得相当快。珂赛特却也不难跟上他。她已经不再感到累了。她不时抬起眼睛,望着那人,显出一种无可言喻的宁静和信赖的神情。从来不曾有人教过她敬仰上帝和祈祷。可是她感到她心里有种东西,仿佛是飞向天空的希望和欢乐……”
珂赛特当时的心情,正是我所言——人性在孩提阶段所体现出的那一种又本能又单纯的诗性啊。
珂赛特当时八岁,倘她是今天中国城市人家的一个孩子,那么她已经该上小学二年级了。
小学时期人有整整六年可度。
小学这一人生阶段的诗性体现在人开始懂得爱别人了。“懂得”这个词不太准确,实际上是人心开始生出对别人的爱来。小学生望着他或她所感激的人,目光中往往充满着柔情。这时一名小学生的眼睛,无论是男孩的还是女孩的,都是会说话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我认为这一点是从小学时期开始的。
中学时期人已是少男少女了。人生处在花季的第一个节气。这时人生的诗性无须赘言,但这时的人生还不是“青春”。因为这时的人生还缺少青春最本质的特征,那就是生命饱满外溢的活力。
到了高中,人开始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了,人心里开始萌生出不同于以往的爱意了。这爱意已不再是对别人给予自己的关怀和呵护的回报了,而体现为主动对异性暗怀其情的爱慕了。也有爱得缠绵难分的情况,但大抵是暗怀其情。此时人生进入了青春期的第一个节气,正如惊蛰的节气之于四月。但高中是通向大学的最后阶梯,但凡是个初谙世事的儿女,都不敢松懈学业上的努力。在中国,尤其在城市,这是人生最诗意盎然的阶段,其实最乏诗意可言。
整整三年的埋头苦读,或者考上了大学,或者遗憾落榜。
此时,当年的孩子十八九岁了。
考上了大学的,自我补偿式地品咂青春。而一到了大三大四,便又为毕业后的人生去向而时时迷惘、惶惑;遗憾落榜的,则难免陷入悲观。
青春有了另外的许多负重感。
如此“分解”起来,看得分明——青春从十八九岁真正开始,一直到一个人组成家庭的时候结束。
有些人做了丈夫或妻子,心理仍然处在六月般美好的青春期。他们青春期的诗性延续到了婚后。他们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但大多数人未必如此幸运。因为做丈夫或做妻子的角色责任、角色义务,因为家庭生活的诸多常规内容,制约着人惜别青春,服从角色的要求……
所以许多中年人回眸人生,常喟叹青春短暂。
而这也正是我的人生体会。
我将青春短暂这一个事实告诉青年朋友们,当然不是想使青年朋友们对人生产生沮丧。恰恰相反, 青春既然那么的短暂,处在青春阶段的人,就应善待青春!珍惜青春!
而我最终想说的是—— 人啊,如果你正处在青春时期,无论什么样的挫折,无论什么样的失落,无论什么样的不公平,都不要让它损害或玷污了你的青春!
青春应该经得起失恋……
青春应该经得起一无所有……
青春应该经得起社会对人生的抛掷……
青春应该经得起别人的白眼和轻蔑……
因为,人在生命充盈着饱满外溢的活力的情况之下都经不起的事,在生命的另外时期就更难经得起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