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潜水指南 全彩图解第4版
》
售價:HK$
132.2
《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从工具到实例
》
售價:HK$
88.5
《
村上春树·旅(一本充满村上元素的旅行指南,带你寻访电影《挪威的森林》拍摄地,全彩印刷;200余幅摄影作品)
》
售價:HK$
66.1
《
智能驾驶硬件在环仿真测试与实践
》
售價:HK$
155.7
《
都铎王朝时期英格兰海事法庭研究
》
售價:HK$
87.4
《
中年成长:突破人生瓶颈的心理自助方案
》
售價:HK$
65.0
《
维奥莱塔:一个女人的一生
》
售價:HK$
76.2
《
商业银行担保管理实务全指引
》
售價:HK$
144.5
|
編輯推薦: |
1.探讨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涵盖18个热点议题,直面挑战和问题,助力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领域的全面发展
2023年两会上,“高质量发展”成为热门话题,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并强调要牢牢把握这个首要任务。在总理记者会中,李强总理在介绍新一届政府工作时也提出,要集中力量推动高质量发展。
本书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包括经济增长稳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际经济循环、经济结构调整、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科技创新、生态文明、国企改革、乡村振兴、城市化、反垄断、房价问题、基本经济制度等议题。同时也对经济学界流行观点进行反思,内容新颖,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通过经济学原理和大量经典案例,深度剖析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为实现高质量发展阐明可行路径
本书作者通过巧妙的案例,以生动易懂的方式讲解经济学理论,深入浅出地解答一些模糊的、不确定的经济概念、事件和问题。同时,结合大量的经典案例,多维度、多层面地探讨国家和企业如何提高发展质量,其观点独到、引人深思,可以帮助读者深刻了解当前我国经济形势,
|
內容簡介: |
近年来,“逆全球化”冲击叠加新冠疫情,各国经济持续下行。中国要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跨越,必须推动高质量发展。本书针对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难点,分18个专题,从学理、体制、政策三个维度,运用现实案例作分析,有助于读者深入领会党中央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作者长期担任中央党校主讲教员,讲课风格独树一帜,深受学员好评。本书语言生动简练,内容深入浅出,适合领导干部、企业管理者和经济理论工作者阅读。
|
關於作者: |
王东京,经济学家、教授、博士,长期担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省部级、地厅级干部班、 中青年干部班主讲教员,讲课风格独树一帜,深受学员欢迎。
历任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教务部主任、教育长、副校(院)长,十三届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
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财贸经济》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在《经济日报》《21世纪经济报道》《学习时报》等报刊发表专栏文章近千篇;著有《经济学笔谭》《经济学反思》《经济学分析》《中国的难题》《中国的选择》《中国的前景》《王东京经济学讲义》等 20多部专著。
2000年前后撰写的“与官员谈”系列丛书在国内领导干部和企业管理者中引起强烈反响。
|
目錄:
|
第一讲 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 / 001
研判经济形势应重点关注发展质量 / 004
稳中求进:货币投放不能大水漫灌 / 008
扩内需应坚持从供给侧发力 / 011
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应重点针对金融资本 / 015
参与国际循环要防止“卡脖子” / 019
推动共同富裕应重点做好三件事 / 023
第二讲 中国经济稳增长的关键要素 / 031
破解困局:既要见物也要见人 / 033
容错边界:区分风险与不确定性 / 037
稳定预期:适应性预期与理性预期的启示 / 041
集中采购:应保护竞争而不能限制竞争 / 045
行政问责:应慎用“一票否决” / 049
第三讲 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 059
从“萨伊定律”到“供给学派” / 061
供给侧改革:三个关键词及其逻辑机理 / 065
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案例讨论 / 076
四点重要结论 / 085
第四讲 国际经济循环需澄清的认识误区 / 093
政府为何鼓励出口 / 095
如何看待国际收支平衡 / 099
高关税能否保护国内产业 / 102
国际贸易是否对发展中国家不利 / 106
人民币是否应该对外贬值 / 110
第五讲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结构调整 / 119
“配第—克拉克定理”与结构演进趋势 / 121
李嘉图定理与结构调整通则 / 125
按比较优势调结构不会落入“陷阱” / 129
调结构的主体是企业而不是政府 / 133
第六讲 正确认识政府与市场的作用 / 139
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怎样结合 / 141
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 / 145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 149
发挥政府作用要尊重市场规律 / 153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分工 / 157
第七讲 积极财政政策的目标取向 / 165
着力点在供给侧而非需求侧 / 167
主要手段是减税而非发债 / 170
重点是结构性减税而非全面减税 / 173
第八讲 为何要实施稳健货币政策 / 181
“规则”与“权变”之争 / 183
理论渊源:货币中性与非中性 / 187
“权变”政策的理论支持:菲利普斯曲线 / 191
“权变”政策的经验佐证:奥肯法则 / 195
中国的货币政策选择 / 198
第九讲 通过制度创新推动科技创新 / 205
科技创新呼唤企业家精神 / 207
创新投资体制支持核心技术创新 / 211
创新融资机制分散创新风险 / 214
创新分配机制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 216
如何看待数字经济的边际收益 / 218
界定数据产权的两个规则 / 223
几点重要结论 / 227
第十讲 用市场机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 233
人类文明转型的一般规律 / 235
社会成本内化:控制污染的两种方案 / 238
社会收益内化:绿水青山的盈利模式 / 240
三点重要结论 / 243
第十一讲 研究共同富裕的五个维度 / 249
给“公平”下定义是个难题 / 251
市场经济的一般分配规则 / 255
怎样衡量收入差距 / 259
不宜过度渲染收入差距 / 263
政府怎样补贴低收入者 / 266
第十二讲 国企改革攻坚的路径选择 / 275
从所有权与产权的区别说起 / 277
产权结构与企业行为选择 / 281
国企“混改”应分类推进 / 285
去行政化无须取消行政级别 / 288
怎样看待高管限薪 / 292
第十三讲 振兴乡村产业要以农民为主体 / 297
从土地承包到乡村振兴 / 299
“三变”改革与振兴乡村产业 / 302
振兴乡村产业目的是富裕农民 / 304
解决农民贷款难刻不容缓 / 307
第十四讲 中国城市化的未来走向 / 317
从一种消费选择现象说起 / 319
从消费选择聚中看工商企业扎堆现象 / 321
从工商企业扎堆看城市化规律 / 323
中国城市化趋势会逆转吗 / 326
推进城镇化不能盲目“造城” / 328
第十五讲 准确把握反垄断的边界 / 333
反垄断是反“违背等价交换”的行为 / 335
反垄断不能简单“反大” / 339
垄断竞争才是市场常态 / 343
不应将矛头指向技术垄断 / 347
哪些企业会“掠夺性定价” / 351
第十六讲 怎样看待国内房价问题 / 361
房价并不由成本决定 / 363
地价不能推高房价 / 367
高杠杆会加剧炒房 / 371
政府应重点稳定房价 / 374
补砖头不如补人头 / 377
第十七讲 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演进的逻辑 / 383
生产资料所有制调整的理论逻辑 / 386
经济体制转轨的历史逻辑 / 396
分配制度改革的实践逻辑 / 403
简短的结论 / 408
第十八讲 对经济学界几个流行观点的反思 / 415
拉动经济有“三驾马车”吗 / 417
“合成谬误”不是市场失灵 / 421
逆选择的真实原因 / 425
公共品并非只能由政府提供 / 429
供给过剩未必是需求不足 / 433
附录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 / 439
附录二:政府改革的经济学分析 / 449
附录三:怎样给领导干部讲经济学 / 467
|
內容試閱:
|
作为一个研究经济学的学者,我亲历了国家改革开放的全过程,见证了40多年经济高增长的奇迹,这样的机遇可遇不可求,实感幸运!我时常想,要是没有改革开放,我可能上不了大学;而当年在大学时代,我推崇的是“苏联模式”,若不是近距离观察我国经济体制的成功转轨,自己在学术上恐怕也毫无建树。
屈指算,我在报刊写专栏前后已有26年。曾有朋友问我为何长期写专栏,其实我也这样问过自己。说实话,写专栏的初衷,是督促自己不断地观察思考,为给来中央党校学习的高中级干部讲课做准备。另外,改革开放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需要试错,自己以研究经济学为职业, 怎能袖手旁观呢?
摆在读者面前的《高质量发展的选择》,是近年来我为领导干部做讲座的讲稿结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对怎样推动高质量发展,我做过田野调查,也做过学理研究,本书是阶段性成果之一。
这里要指出的是,写讲稿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既不能就事论事,用现象解释现象;也不能从概念到概念,或者用文件解释文件。根据自己多年的授课经验,讲稿应突出问题导向,针对学员的困惑写。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特别是中央党校的教师,讲课不仅要讲清中央精神是什么,同时还要讲清背后的学理逻辑是什么。唯有如此,才能为学员释疑解惑。
当然不是说我在本书所作的分析读者皆能认同。我曾说过,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并不像数学、物理学那样对错分明。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某一经济现象似乎都有发言权, 而且9个人往往会有10种观点。然而经济学不是屠龙术。在我看来,只要读者不先入为主,能用经济学逻辑作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多数问题是可以达成共识的。
对全球经济来说,近几年无疑是多事之秋。贸易保护主义再次抬头,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多,加上新冠疫情肆虐,导致各国经济持续下行。在这种背景下,中国要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跨越,雄关漫道,我们必须按照党中央的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本书收录的18个讲题,是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专题解读,而且这些专题,也都是目前我国经济面临的难点。在写这部讲稿时,我力图从“学理、体制、政策”等三个层面作分析;而在讲解方式上,我选用了大量的现实案例,并有意避开了一些晦涩的理论概念,这样处理,当然是想写得尽量通俗些,但是否真的通俗好懂,我说了不算,还希望能听到读者的反馈。
研判经济形势应重点关注发展质量
目前无论政府宏观经济管理部门还是经济专家,分析经济形势所采用的方法:首先都是根据GDP增长率,对经济形势作总体判断;然后再分别用“消费、投资、出口”的数据与上年作对比,要是今年增长速度高于去年同期,就认定经济形势向好;反之,则认为形势不乐观。
在过去计划经济时期,甚至到20世纪末,用上面的方法研判经济形势无可厚非。那时中国经济正处于“起飞阶段”。1982年召开的党的十二大曾明确提出:到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要比1980年翻两番。在那样的背景下,研判经济形势当然要看“增长速度”的高低。
然而,今非昔比。2010年,中国GDP总量超过了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13年,中国经济进入发展新常态,同时中央提出要“稳增长”。我们知道,在此之前中央强调的则是“保增长”(保增长率8%)。从“保增长”到“稳增长”,这一变化所释放出的信号,是不再追求高速度, 而要更加重视经济发展质量。
特别是最近几年,这方面的信号已越来越强烈。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20年召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并强调新发展阶段,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
于是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在高速增长阶段,我们根据增长速度研判经济形势,那么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应该怎样分析经济形势呢?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不能再用过去的老办法。因为无论GDP增速还是投资、消费、出口的增速,皆是数量指标,并不反映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质量。
深入分析,GDP增长率高低其实并不代表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可对比下面两组数据,第一组数据:2010年,我国GDP增长率为10.3%,总产值为39.7万亿元,新增产值约4万亿元;第二组数据:2019年,我国GDP增长率为6.1%,总产值为99.1万亿元,新增产值近6万亿元。2019年GDP增长率虽比2010年低4.2%,可新增产值却多出2万亿元。
由此可见,GDP增长率与经济形势不可以画等号,不能说增长率高,形势就好;也不能说增长率低一些,形势就不好。事实上,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增长率放缓在所难免。如西方工业七国,他们在经济起飞、向成熟推进阶段,皆保持了较高增长率;而进入追求生活质量阶段后,增长率却明显放慢,且无一例外。
进一步分析,用“投资、消费、出口”的增长率判断经济形势其实也不可取。从经济学角度看,“投资、消费、出口”皆属于一定时期的支出。支出增加,并不保证收益就一定增加;有些时候,支出增加反而可能令收益下降。其中原因,是支出增加后收益能否增加,要受诸多条件的约束。关于这一点,让我分别解释:
关于投资与收益。经济学有一个基本规律:“投资边际收益递减。”意思是,如果其他条件不变而增加投资,新增投资与新增收益的比率会不断下降。举个例子:某企业大规模增加了投资,产出也会随之增加,可若市场需求未增加, 或者产品销售不对路,结果形成大量库存,投资增加后利润不会增加,甚至可能亏损。
关于消费与收入。一般地讲,消费支出要由收入决定。这是说,一定时期消费支出增加,表明同期居民收入在增加。但这并非铁律。比如发生通胀后,消费支出增加也许是消费品涨价所致,而非收入增加;而有了消费信贷后,人们贷款买车买房,消费增加也不代表当期收入增加。
关于出口与进口。本国将商品出口到国外可以换回外汇,但换汇本身并不是目的,出口的目的是进口。说得更直白些,外汇的实质是外国对本国的欠债(或借条),若不用于进口,外汇就不过是一串数字或者一堆纸。也正因如此,故在大多数经济学家看来,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并非越多越好,最佳状态是进出口平衡。
按照上述的分析,那么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后,研判经济形势就不应再看支出,而应重点关注发展质量。怎样判断发展质量的优劣?我认为应从收益角度看,可具体分三个层面:
第一层面:看总收入。总收入包括居民收入、企业利润、政府收入。这三大主体的收入,加总起来就是国民收入。国民收入不同于GDP,是一个反映经济质量的指标, 一定时期国民收入增加,说明经济发展质量在提升;国民收入减少,说明经济发展质量下降。
第二层面:看经济基本盘。所谓经济基本盘,是指失业率、通胀率、宏观债务率以及国际收支状况等。若失业率和通胀率适度,而宏观债务率可控,国际收支保持平衡,表明经济运行质量稳定。反之,如果失业率和通胀率大幅上升, 宏观债务率超出警戒线、国际收支出现逆差,表明经济运行存在隐患,发展质量不佳。
第三层面:看收入结构。生产的目的是满足消费,既然如此,分析经济形势还应从收入结构看。若居民收入、企业利润、政府税收保持同步增长,说明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协调;反之,若居民收入增长低于企业利润增长,意味着国内消费需求不足;而企业利润增长低于政府税收增长,说明税负偏重,经济发展缺乏后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