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巴基斯坦寻根之旅(远方译丛)

書城自編碼: 3842715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化世界各国文化
作者: [英]伊桑巴德·威尔金森[Isambard Wilkinso
國際書號(ISBN): 9787100215923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 2023-03-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大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63.3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郊庙之外:隋唐国家祭祀与宗教 增订版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
《 郊庙之外:隋唐国家祭祀与宗教 增订版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 》

售價:HK$ 105.6
小麦文明:“黄金石油”争夺战
《 小麦文明:“黄金石油”争夺战 》

售價:HK$ 97.9
悬壶杂记全集:老中医多年临证经验总结(套装3册) 中医医案诊疗思路和处方药应用
《 悬壶杂记全集:老中医多年临证经验总结(套装3册) 中医医案诊疗思路和处方药应用 》

售價:HK$ 135.1
无法忍受谎言的人:一个调查记者的三十年
《 无法忍受谎言的人:一个调查记者的三十年 》

售價:HK$ 63.8
战争社会学专论
《 战争社会学专论 》

售價:HK$ 118.8
剑桥意大利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剑桥意大利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HK$ 162.8
教育何用:重估教育的价值
《 教育何用:重估教育的价值 》

售價:HK$ 65.8
理想城市:环境与诗性
《 理想城市:环境与诗性 》

售價:HK$ 85.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62.5
《行走的柠檬:意大利的柑橘园之旅(远方译丛)》
+

HK$ 78.2
《幸福地理学:寻找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远方译丛)》
+

HK$ 125.8
《印度与世界文明(下卷)》
+

HK$ 63.3
《居酒屋的诞生》
+

HK$ 74.3
《德国历史中的文化诱惑》
+

HK$ 101.2
《小红书“about关于”丛书系列·啊!原来我是这样的自己!【》
編輯推薦:
※斯坦福·杜曼年度旅行书入围
※《旁观者》《每日邮报》《伦敦标准晚报》《新政治家》年度图书
※当代旅行文学经典,知名旅行作家戴芙拉·墨菲、威廉·达尔林普尔赞赏和好评
※洞悉神秘主义者、部落首领和封建领主的生活世界,真正了解巴基斯坦的精髓和本质。

丛书简介:
远方译丛,重新发现身处的世界——跟随旅行家和探险家行走并记录当下,感受历史的丰富,探寻生命的意义。丛书由北京大学历史系罗新教授主编并作序推荐,精选历史旅行文学佳作,它们既是经典游记,也是旅行指南。可以说,远方译丛是打开一个新世界的钥匙,呈现给我们的是不同文明的历史文化,异乡的生活;一次用文字展开的纸上旅行,一场足不出户的冒险,它告诉我们世界的广阔、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多样,它同样见证了人类好奇心的边界,那便是远方。
內容簡介:
本书记录了英国驻外记者伊桑巴德·威尔金森2006年至2009年间在巴基斯坦的旅行见闻。从19世纪开始,威尔金森外祖母的家族就从欧洲来到印度,后来虽然离开了,但无论生活还是社会关系,依然与次大陆息息相关。威尔金森十几岁时首次拜访巴基斯坦,之后更是作为驻外记者到这里工作,在他外祖母的朋友贝古姆的帮助下,他开始探索这个处于社会不稳定和政治动荡之中的国度。他旅行到巴基斯坦最边远之地,脆弱的健康状况并未阻止他的脚步。
關於作者:
主编简介:
罗新,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暨历史学系教授,专业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史和中国古代民族史。专业代表作有《中古北族名号研究》(2009)、《黑毡上的北魏皇帝》(2014)、《漫长的余生:一个北魏宫女和她的时代》(2022),著有旅行文学作品《从大都到上都:在古道上重新发现中国》(2018)、《月亮照在阿姆河上》(2022)和学术随笔集《有所不为的反叛者:批判、怀疑与想象力》(2019)。

作者简介:
伊桑巴德·威尔金森出生于1971年,从小在爱尔兰听着祖先们——植物学家、艺术家、水手和士兵——的冒险故事长大,他们游历了中国、非洲、印度和阿尔巴尼亚,这让他对漫游世界充满了激情。大学毕业后,他在《乡村生活》杂志社工作。之后他前往巴基斯坦各地旅行,但这一雄心壮志因肾衰竭而中途放弃。经过一段时间的透析和第一次肾移植,他成为《每日电讯报》驻西班牙的战地记者,然后成为驻巴基斯坦的记者并完成了他的旅行,这次旅行成为本书的主题。经过第二次肾移植,他现在是一名驻香港的记者。

译者简介:
王凤梅,贵州大学副教授,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2005年获贵州师范大学世界史硕士学位,主要从事区域史研究。

审校者简介
蓝琪,1948年生,湖北安陆人,1983年师从项英杰先生研究中亚史,1986年获武汉大学硕士学位,随后在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任教,二级教授,2015年8月退休。主要从事中亚史、突厥史、中外关系史的研究。著有《称雄于中亚的游牧民族》《16—19世纪中亚各国与俄国关系论述》《金桃的故乡——撒马尔罕》等,译著有《草原帝国》、《治国策》、《中亚文明史》(第五卷)等。
目錄
推荐序 V
进入巴基斯坦 1
序言 3
第1 章 拜访贝古姆 12
第2 章 首都之行 21
俾路支省:害群之马 39
第3 章 追踪纳瓦布 41
第4 章 在纳瓦布的巢穴 50
旁遮普省:查姆查、乔杜里和辣椒之地 65
第5 章 基本现实 67
第6 章 泽娜特的“半名流”生活 81
第7 章 我的地主 107
第8 章 侥幸逃脱 112
第9 章 麻雀脑和番茄酱 119
信德省:皮尔和奴隶之地 133
第10 章 拼凑的国家机器 135
第11 章 真实的巴基斯坦 143
第12 章 季节的变迁 155
第13 章 刻板的独身主义者 162
第14 章 预言 170
第15 章 女王归来 176
第16 章 放手 180
群山环绕:失落的世界 187
第17 章 极端腐败 189
第18 章 欢乐与杀戮之地 194
第19 章 卡拉什异教徒 201
第20 章 骨肉相残的嗜好 209
第21 章 山中长者 213
阿富汗尼亚:公牛和黄蜂 223
第22 章 伪圣 225
第23 章 朗姆酒、流浪汉和雷贝琴 232
第24 章 放弃开伯尔山口 246
第25 章 到处“纠错”的激进分子 259
离去 271
最后的漫步 273
致谢 280
词汇表 283
索引 287
內容試閱
对中国人来说,巴基斯坦是电视新闻里最高频的外国国名之一,但作为旅行目的地在周边国家中却可能排在最末。巴基斯坦的政治不稳定并非始于、更非源于“反恐战争”,但21世纪初发生在邻国阿富汗的战争显然加剧了不稳定状况在巴基斯坦许多层面与许多地方的恶化。如今的巴基斯坦,不只在中国大众心目中,很可能在世界大多数地区的大多数人心目中,都是既混乱又遥远、既危险又神秘的奇妙组合。二十多年来,外国人所写的有关巴基斯坦的畅销英文读物,其作者几乎全都是记者和研究者,比如Owen Bennett Jones(著有Pakistan: Eye of the Storm)和Anatol Lieven(著有Pakistan: A Hard Country),而且都聚焦于政治。当然,这种倾向自1980年代以来愈加明显,引人注目的作者如Emma Duncan(著有Breaking the Curfew: A Political Journey Through Pakistan),以及Christina Lamb(著有Waiting for Allah: Pakistan’s Struggle for Democracy),都擅长政治观察与记录。以前那种在巴基斯坦凝视自然、体验社会文化的旅行作家,如Dervla Murphy(著有Where the Indus Is Young: A Winter in Baltistan),似乎突然绝迹了。也许这种变化是巴基斯坦局势的正常反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伊桑巴德·威尔金森(Isambard Wilkinson)出版于2017年的《巴基斯坦寻根之旅》非常难得,值得推荐。
此书原名Travels in a Dervish Cloak,字面意思是“像dervish那样的旅行”。dervish源于波斯语,相对应的阿拉伯语词是fakir,即威尔金森书中多次提到的“法基尔”,指的是伊斯兰教苏非派苦修者,他们总是破衣烂衫、甘贫乐道,关于他们的故事常常强调他们能以某种不寻常的方式获得神示,他们的故事多与医疗、音乐和舞蹈分不开。这样的苦修苏非主要分布在伊斯兰世界的边缘地区,如小亚细亚、中亚和南亚等。威尔金森以此名书,当然不是说自己假扮为苏非到处乱逛(如1860年代的匈牙利人万贝里那样装作土耳其dervish进入中亚),而是在另一个层面上—记者身份才是他的伪装,他在巴基斯坦各地冒险游历的主要目的,并非探究当前的政治纠纷,而是为了寻觅那些正在消失的古老传统,那些圣地、圣徒和顽强的地方主张。身处乱流,却试图在日益衰败的旧传统中窥探往昔的光亮,以及未来的可能,这是威尔金森《巴基斯坦寻根之旅》的价值所在。
不同于绝大多数记者和研究者,威尔金森与巴基斯坦有独特的个人联系。此书题献给两位老年女性,一个是在爱尔兰的外祖母,一个是在巴基斯坦拉合尔的贝古姆(Begum)。威尔金森的献词说:“你们让这一切成为可能,你们给生活添加了masala。”masala是印地语和乌尔都语共有的一个词,指混合在一起的香料。外祖母的家族19世纪从法国或比利时来次大陆经商,从此定居下来,家族中既有欧洲人,也有印度人;既有基督徒,也有穆斯林。外祖母的父亲是铁路工程师,外祖母在18岁时嫁给了一个正前往缅甸抵抗日军的英国骑兵军官。印度独立后,外祖母告别她真正的故乡、正酝酿血腥分治的次大陆,带着两个女儿迁往她从未到过的英国。威尔金森幼年从外祖母那里听到的,都是次大陆的故事。在外祖母家里,他常常见到从拉合尔来访的贝古姆。贝古姆不是名字,而是一个称谓。这个称谓源于突厥语,是从专用于男性的“伯克”(bey/bek/beg)一词转化而来的对高贵女性的称谓,常见于中亚和南亚的伊斯兰社会。威尔金森所讲的这位贝古姆当然有自己的名字,但人们出于尊敬只称她贝古姆,所以书里也如此称呼她。外祖母1950年代在马来亚遇见她,结为至交,姐妹情谊终生不渝。两人的互访使外祖母得以重温旧梦,而巴基斯坦比那时的印度更能让外祖母稍慰乡思。
正是贝古姆和外祖母把万里之外的巴基斯坦变成了少年威尔金森心中的故土,用他自己的话说:“莫名其妙地,我发现自己对一个从未到访过的地方怀抱着乡愁。”所以他说:“我的巴基斯坦之旅早在我踏足其地以前就已经开始了。”他第一次目睹这片梦寐之地,是18岁时和外祖母一起,到拉合尔参加贝古姆小儿子的婚礼。他说:“1990年的巴基斯坦正符合我的想象。”从机场到贝古姆大宅的路上,外祖母指给他看车窗外的法基尔。这是他第一次看到这类人,但他之前已经读过有关这类人的书,也读过这类人的古代先贤所写的诗。婚礼后,他独自在巴基斯坦旅行了一段时间:“有天晚上,我坐火车从卡拉奇返回拉合尔,在没有窗户的三等车厢里穿越寒冷的沙漠,邻座的穷人给我吃的,还让我躺下与他们的一个孩子共盖一张毯子。所到之处,总有人给我容身之地,不肯收钱,帮我找好返程的交通工具,给我介绍下一站必须依靠的朋友。他们问,你在巴基斯坦要待多久呀?我说,待到我没钱为止。他们说,那么你永远也离不开了。”
这本书所记的,是威尔金森作为《每日电讯报》记者于2006年至2009年在巴基斯坦许多经历中的很少一部分。他在完成记者的时事报道之余,有计划地探访正在衰落中的传统名胜,探触一个不为外界所知的、多色彩和多声部的巴基斯坦。不过在2006年之前,在外祖母和贝古姆的怀旧故事之外,威尔金森已多次深入巴基斯坦,对这个国家文化与人群的复杂性已颇有了解。他说:“大学毕业后,我对巴基斯坦的好奇并未衰减,有那么几年,我每年都去旅行个把月,后来我干脆决定在那里长住,以启动一个全面了解巴基斯坦的深度旅行。”陪同他的是哥哥契夫,契夫在书中还会一再出现,其重要性随着威尔金森的叙述而逐渐显现。可是这个遍游巴基斯坦的计划夭折了,因为威尔金森忽然生病,迅速发展为肾衰竭,只好回爱尔兰就医,做了肾移植手术。如此严重的病患并没有如家人所担忧的那样使他离不开病榻,几年以后,他竟神奇地康复了,开始他的海外记者生涯。2006年初,报社国际部有意把他从马德里调往伊斯兰堡,他满心欢悦地答应下来。接下来的三年多,威尔金森一边报道万花筒般变幻莫测的巴基斯坦当代政治,一边利用一切机会,寻访那个古老的、正在消逝的巴基斯坦。这本书就是这些寻访的一个记录。
除了中国史籍称为大小勃律的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Gilgit-Baltistan) 和克什米尔,威尔金森的寻访覆盖了巴基斯坦的所有省份。在伊斯兰激进主义席卷伊斯兰世界的浪潮下,和其他地方一样,巴基斯坦多姿多彩的苏非遗产日渐式微,还在勉强维持的圣地、圣徒及其信众越来越多地遭受极端组织的暴力攻击。多样化的信仰实践风流云散,宗教宽容和文化开放成为一个遥远的回忆。威尔金森在巴基斯坦的寻根之旅,寻的是什么根呢?就是这种宗教宽容和文化多样之根。在他看来,苏非神秘主义代表着巴基斯坦传统对地方性和多样性的宽容,是这个国家往昔的“内核与本质”,苏非遭受的有组织攻击意味着伊斯兰极端主义已渗透进社会和文化的所有角落。这一形势使威尔金森有了紧迫感,他要探访尽可能多的圣地和圣徒,看看时代洪流如何淹没传统,以及传统如何坚持、如何在窒息时刻依旧顽强呼吸。“我对这个国家正在改变其属性的恐惧,以及寻访全部老传统的渴望,因一个事件而急剧强化。伊斯兰武装分子炸了苏非波莱维派(Barelvi)学者的一个聚会,死亡逾六十人。这场攻击并不是逊尼派对什叶派,而是逊尼派对逊尼派。武装分子的直接目标,是这个国家的和平主义与神秘主义内核。”
“真正的巴基斯坦”,这是威尔金森对传统的理解。然而,他在所有地方都看到,他心目中的“真正的巴基斯坦”面临伊斯兰极端主义的威胁。“一种更加严厉划一的伊斯兰,正威胁着古老的、民间的、神秘主义的信仰。我日益坚信,苏非圣坛才是传统巴基斯坦的心脏与脉搏,可它们正在承受打压。”他这样描述印度河两岸的信德省村镇:“丛聚于印度河两岸的,是多层而古老的文化。这里有‘异端穆斯林’、印度教教徒、佛教教徒,还有非洲黑人奴隶的后裔Sheedi,他们的典礼中保存有非洲的古老仪式。信德民谣讲着这样的故事,说人们吃掉圣徒以吸收其美德。在这里,地主们把女儿嫁给《古兰经》,以免自家财富因婚姻而离析,农民们生活得跟奴隶也差不太多。”
威尔金森的时事报道与他的苏非探访通常是交叉重叠的,甚至在采访 巴基斯坦的政治领袖时,他都会从他们的言辞中推寻现实政治与古老传统之间的关系—传统如何服务于现实,现实如何蔑弃传统。最能体现这一特色的,是威尔金森对贝娜齐尔·布托(Benazir Bhutto)的采访。“有一阵,她旋拨念珠,默吟咒语,周而复始。‘这个祷告语我不能告诉你,是一个苏非教我的。我经历了这么多(艰难不幸),祈祷和沉思可以帮我静心。我生在苏非神秘主义的土地上,我的家人总是去苏非圣地。我本人很愿意成为一个(苏非)。’她狡黠地一笑,接着说,‘你有当苏非的潜力,我猜你可以成为一个小苏非。我在你这么大时正在监狱里,监狱使我更明白一些事,关于生命隐藏着的那一面。’她生动地谈论巫术和宿命论。她是巴基斯坦旧式混合文化的代表,这种混合文化对异端的宽容,尤为典型地体现在信德省,因为这里弥漫着苏非精神,逊尼派与什叶派,穆斯林与非穆斯林,界限都不那么清晰。然而,她给我的印象是,她的个人信仰主要是一个工具,服务于她的政治目标。”
威尔金森探访苏非的旅程有时是危险的,有时是徒劳无功的,有时是让他自己失望而归的,不过总体来说,他比一般人更多地看到了掩映在国际国内政治冲突之下的、深层次的巴基斯坦。他并没有从现实中抽身,三年多时间里,他见证了律师团体对穆沙拉夫政权的抗议和斗争,见证了贝娜齐尔·布托的被刺,见证了地方传统势力对中央政府的反抗,也见证了阿富汗边境的复杂现状。这一切,与他对苏非的痴迷般追寻并不矛盾,因为他要用自己的方式,透过混乱无序的现实看更深的地方,看那些可能为巴基斯坦的未来提供营养的因素。他从苏非看到了宽容,从地方王公看到了自治,从多宗教、多种族、多种姓的共处看到了和平与秩序。他甚至没有忘记写自己在伊斯兰堡的日常生活,写他雇用的司机和厨师之间的斗争,从他们身上看到普通巴基斯坦人的长长短短。
威尔金森在巴基斯坦的探访式旅行当然还是不完整的,主要因为他的肾脏再次衰竭,不得不回都柏林治疗。最后他幸运地再次获救,而这一次给他提供肾脏的是他的哥哥契夫。在那之后,他开始写这本书。由于他的身体条件,正如他在书末致谢词中所说,这是一场折磨人的、旷日持久的写作。威尔金森的文字简洁典雅,信息量大,含义丰富,他的态度与评价往往潜伏在多层次的叙述背后。书出版后,几乎所有书评都提到他的写作风格是“旧式的”,大概是指英国传统旅行写作那种幽默的、嘲谑的、若即若离的和直率的风格。威尔金森与巴基斯坦的个人联系,即他经由外祖母和贝古姆酿造的对巴基斯坦的乡愁,使他的直率和嘲谑更肆无忌惮。比如,他偏爱使用帕坦人(Pathan)这个术语而不是普什图人(Pashtun),多多少少显示了殖民时代老一辈给他的影响(当然,这也可能引来尖锐的批评)。
无论如何,在有关巴基斯坦的旅行写作中,威尔金森此书把现实政治与传统文化区分开来,同时也展示了两者的混融与纠结,对这片土地表达了深深的爱和忧虑。

一股强风从北方吹来。阵阵雨点鼓点般敲打在烟囱上,顺着烟囱流向正冒着烟的泥炭火上。外祖母的家在丘陵起伏的爱尔兰乡间深处,透过窗户,我看到剪掉了一层厚厚羊毛的绵羊在冬日的花园里横冲直撞,想要在杜鹃枝丛里寻找庇护所。“可怜的小东西。”我想。
很快,我也将在阴沉沉的夜晚出门,提着包艰难地行走在乡间小巷(bohreen)中,一边走一边等着有便车能载我一程,让我离开壁炉的舒适,去往巴基斯坦。上帝啊!整整一个星期,我的心情在激情和怯懦之间徘徊。我到底为什么要回去?
我处于左右为难的境地:一方面,我想成为一名“真正的”记者,发展自己的事业,过一种激荡人心的英雄生活;另一方面,一想到重返世界的那个地方,我脑中就会浮现可怕的画面—患上致命的疾病,或是被臭名昭著的恐怖分子绑架,砍掉脑袋。天性中渺小的一面让我贪生,但我的过去——以及摇摆不定的事业抱负——又让我勇敢。我的老板是《每日电讯报》的国际部主编,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不断请求他把我派到更有挑战的地方,我不想再待在温室般的马德里。现在既然他给我提供了驻伊斯兰堡记者的工作,我无法拒绝。
那是2006年1月,华盛顿所谓的“反恐战争”正如火如荼,而巴基斯坦则是其“前线”。沙特百万富翁逃犯奥萨马·本·拉登曾在2001年策划了一场针对美国的灾难性袭击。人们普遍认为本·拉登藏身于阿富汗与巴基斯坦交界地带的山洞里,这里是伊斯兰激进分子的庇护所,他们在这里发动全球圣战(Jihad),也使巴基斯坦陷入变乱的阴影之中。
“巴基斯坦”总挂在西方人的口头上:资金雄厚的智库招募可以在地图上对巴基斯坦精准定位的专家;美国总统睡觉时床边放着一本与巴基斯坦相关的书;伦敦的出租车司机则认为应该发射几颗核弹把巴基斯坦炸掉。
巴基斯坦就是新闻。任何与巴基斯坦有关联的人都是报社用得着的。而我就有这种关联。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