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汗青堂丛书147·光明时代:中世纪新史
》
售價:HK$
85.1
《
能成事的团队
》
售價:HK$
111.9
《
现代无人机鉴赏(珍藏版)
》
售價:HK$
78.2
《
汗青堂丛书·晚清风云(4册套装):帝国的切口 清朝与中华传统文化 太平天国运动史 冲击与回应
》
售價:HK$
427.8
《
穿在身上的历史:世界服饰图鉴(增订珍藏版)
》
售價:HK$
557.8
《
历史的严妆:解读道学阴影下的南宋史学(中华学术·有道)
》
售價:HK$
109.8
《
海外中国研究·江南:中国文雅的源流
》
售價:HK$
76.2
《
迟缓的巨人:“大而不能倒”的反思与人性化转向
》
售價:HK$
77.3
|
編輯推薦: |
1. 小说立足于当下我国青少年的家庭生活和校园生活,创作视角贴近儿童心理。作品构思精巧,叙事流畅,文笔清新,人物性格鲜明,适合小学五六年级学生阅读。
2. 情系土地,根在农村,小说创作于“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描绘了当代有志大学生投身乡村建设的美丽画卷,展现了“共同富裕”事业的丰硕成果。
3. 小说紧扣“劳动教育”的主旨,契合了目前重视学生劳动素养、规定“劳动课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的教育改革新动态,书写了新时代少年成长蜕变的动人篇章。
|
內容簡介: |
这是一部以“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为主题、聚焦青少年“劳动教育”的儿童文学作品。
城市少年顾小森考试成绩优异,却缺乏课本外的知识,甚至以为“花生挂在高高的树上”。比他大十二岁的姐姐顾晓芸,大学毕业后不顾父母反对,投身老家乡村建设,带动村民致富。在她心目中,一辈子坚守乡村医生岗位的奶奶是最好的榜样。为了劝说姐姐回城,顾小森趁暑假只身来到乡下,在劳动的过程中,遇见了很多有趣的人和事儿,感受到了家乡的巨变,见证了村民们在政策帮扶下的奋斗不息、积极昂扬的精神面貌。在广袤丰盈的乡野大地上,他不仅学到了课本外的知识,收获了珍贵的友谊,还体会到了“劳动”在人格塑造中的重要意义……
作品创作于“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描绘了新时代青年投身乡村建设的火热场景,展现了我国“共同富裕”事业的丰硕成果;同时契合了当下重视学生劳动素养的教育改革新动态,书写了新时代少年成长蜕变的动人篇章。
|
關於作者: |
陈伟军,青年作家、编剧。全国青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6岁时出版第一本书,20岁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至今已出版《兄弟承诺》等十部长篇小说,编写多部戏曲剧本,多次获国家级、省级奖项。
已过而立之年,内心却住着永远长不大的少年,喜欢奔跑在田间,迎接阳光与清风。热爱生活,挚爱写作,对身边的一切皆美好相迎。
|
目錄:
|
01 顾小森的任务
02 开往乡野的公交车
03 骑猪男孩林图图
04 阿秀的旧手绢
05 西瓜满山坡
06 有趣的邂逅
07 骄傲的洗衣少年
08 稻海翻涌
09 萤火虫提灯
10 海风吹来吆喝声
11 厨房交响曲
12 台风过境
13 天边有朵晨晓的云
后记 我还是那个少年
|
內容試閱:
|
我还是那个少年
我是农村的孩子,曾在田间地头跑过了一年又一年,直到十八岁。尽管后来我和家人一直生活在距离村庄三十多公里的城区,但那些乡野图景总是十分真切地从脑海里跳出来,让我记忆犹新。
家乡的名称十分有趣:称为“马头”,因村尾有山如马首;古时又称“..”,传说是一种美丽吉祥的水鸟。这个位于东海之滨宁波奉化的古村,如今也颇有名气,实实在在收获着国家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带来的丰硕成果。
在决定写这部小说的那一刻,我的脑海里满是老家村庄的风情面貌:乡野的清风与阳光,田塍上的青艾和马兰草,村溪里洗濯着的衣物和跃出水面的小鱼,更有漫山青翠的竹林呼应着山脚下金色的稻海……这些温暖有趣的画面全都奔涌而出,在我的字里行间重现。
我为什么要写这个作品?我问自己。
或许,如今当村民们谈论起我时,他们大概会说到我的写作才能。倘若时光穿越回二十多年前,他们闲聊时谈及更多的,应该是我的懂事与勤劳。他们一定还记得,有一个男孩总在黄昏时分,挎着装满衣物的竹篮出现在村口溪边,毫不羞涩地挤在村妇堆里,抡起捶衣杵熟练地敲击着。暑假的每个清晨,这个男孩会在村庄的小集市上摆摊卖些家里种的瓜果蔬菜或从河里摸来的螺蛳,大方地吆喝着,若卖不完,便踏上三轮车走街串巷到邻村去叫卖……
那个少年就是我。我从小长得瘦削,一副文弱书生的模样,因此砍柴、挑水等需要花大力气才能完成的活儿从未做过,但其他农活经历过大半,比如捡牛粪、割猪草、播种插秧、割稻晒谷。这些都成了我人生中宝贵的劳动财富。
近年来,每当有忆苦思甜的闲聊场合,我说起自己的过往经历,总有很多中年人感叹,发出不解的疑问:“这些明明是我们这辈人做过的事,你这个二三十岁的人怎么也做过?”
正因为如此,我才更加珍惜那些可贵的经历,如今也依然保持着一份农家孩儿的勤勉与节俭。我早早地走上了写作之路,也因此拥有了与同龄写作者不一样的写作视角与素材。写这部少儿小说的想法由来已久。然而,真正触动我、令我付诸笔端的,源自一位四年级学生的习作。
那位学生把那篇作文拿给我看时,神情是得意的。的确,他的文笔超越了很多同龄人,在遣词造句上有着难得的才思。然而,当我看见那句“花生高高地挂在树上”时,心情陡然沉重。于是,我在小学生群体里发放了数百份调查表,结果显示,竟然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不知道花生埋在泥土里—尽管小学语文课本里有《小松鼠找花生》和《落花生》。
从那之后,我格外怅惘于少年奔跑在田间的场景已逐渐远去,感喟当下的孩子们被繁重的学业与纷扰的娱乐方式所束缚。直到后来,有一天我回村里,蓦然看见一个十一二岁的女孩蹲在水塘边认真地洗衣服。她的身边,有一个男孩—应该是她的弟弟—正在清洗刚从地里挖来的番薯。温煦的阳光透过层层叠叠的香樟树叶,洒在他们的脸庞上。我心里升腾起巨大的感动,无以言表。
原来,当年的少年还在,少年与村庄依旧以血脉相连着。
当晚,我在电脑上敲下这部小说的书名。我想,我不仅仅是在写自己,也绝非只是致敬童年或抒发乡野情怀,更重要的是写给所有的孩子,包括我未来的孩子—我们每个人都是酣睡在泥土里的花生,是大自然的孩子。
四月,小说刚写到一半,我突然留意到一则新闻:**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自新学期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这个方案的实施,无疑体现了有关部门对劳动教育的重视。欣喜之余,我有了更强劲的创作动力。
我要感谢书中那些可爱可亲的人们,不仅仅是那些孩子—顾小森、皮克、林图图、阿秀和祥根,还有如“四眼奶奶”、阿宽伯伯等善良淳朴的村民,更有体贴入微的姐姐顾晓芸。他们不只是小说里的人物,更是真切地存在于你我身边。生活中,我也真的有一个姐姐,她比我大十岁。我和她姐弟情深,就像书中的顾小森和顾晓芸。
我深爱着这个故事。在写作的过程中,随着故事的发展哭哭笑笑,俨然一个痴人;这个故事也打动我的爱人—她是我这部小说的第一个读者。我每写完一章,都会打印出来给她看。对我而言,更有意义的是,她为这本书绘制了封面图和内文插图。她虽然不是专业插画师,而是一位在三尺讲台默默耕耘的中学语文教师,但我畅想过,将来我们的孩子读到这本书时,看到爸爸妈妈文图配合的“爱”之作,一定会觉得别有趣味。
我愿自己永远是那个少年,肆意地奔跑在田野上,与你一起劳动,一起感受生活的美好。亲爱的小读者们,我还会继续写下去,用文字陪伴你们慢慢长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