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智能驾驶硬件在环仿真测试与实践
》
售價:HK$
155.7
《
都铎王朝时期英格兰海事法庭研究
》
售價:HK$
87.4
《
中年成长:突破人生瓶颈的心理自助方案
》
售價:HK$
65.0
《
维奥莱塔:一个女人的一生
》
售價:HK$
76.2
《
商业银行担保管理实务全指引
》
售價:HK$
144.5
《
信风万里:17世纪耶稣会中国年信研究(全二册)
》
售價:HK$
178.1
《
青铜之美 国宝里的中式美学
》
售價:HK$
177.0
《
海外中国研究·朱熹的思维世界(增订版)
》
售價:HK$
143.4
|
編輯推薦: |
作为父母,我们想给予孩子的不只是优越的物质条件,更想给到他们能够获得一生幸福的能力,以及不断成长为更好的自己的人生路径。这种给予,源于什么?源于为人父母者的认知高度和对孩子的教育陪伴。正所谓,优秀的孩子是教出来的。
教育孩子是父母一生的伟大事业。
|
內容簡介: |
这是一本家庭教育书籍。每一个家庭都想培养出优秀的孩子,所有父母都对孩子寄予厚望。孩子优秀离不开家庭的呵护与培养,需要父母进行有秩序、有耐心、有智慧的循序渐进的教育与陪伴。
本书正是从注重家庭教育和父母的正面引导出发,以通俗易懂的写作方式娓娓道来,从而让父母明白怎样做才有助于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全书内容丰富、科学、实用。通读本书,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父母敢于直面责任与担当,是我们成长的开始;要教育孩子,先做好自己;按照孩子的节奏进行有效的沟通和科学养育;等等,才是真正的父母教育智慧。
|
關於作者: |
鲁鹏程
◆家庭教育专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者、推动者。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BU重点课题“新课标背景下中小学价值教育的校本化研究”总课题组家庭教育专家。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江苏教育电视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凤凰讲堂等教育节目访谈嘉宾。
◆畅销书作家,其中《好妈妈不吼不叫教育男孩100招》《妈妈情绪平和,孩子幸福一生》《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妈妈怎么办》《好妈妈不吼不叫给孩子立规矩》等作品广受读者好评。
◆多部作品分别入选“中国十大家庭教育图书”“央视财经频道(CCTV2)《时间》栏目读书”“《中国教育报》全国教师暑期阅读推荐书目”“华东地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新标准早期教育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全民阅读年会50种重点图书”。
|
目錄:
|
第一章 三种教育形式,家庭教育最重要
一个刺耳的声音:这是谁家的孩子?真没家教
为什么说“至要莫若教子,至乐无如读书”
古人说“富不过三代”,为什么今天会“富不过一代”
对孩子“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
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到底应该怎么办
第二章 家庭教育的根本目的——教孩子做人
要判断的三件事:会做题,会做事,还是会做人
家庭教育不是知识灌输,家庭不是第二个知识传授所
做人教育是教育的核心,是重中之重
“道德”不简单,一定要重新认识“道”与“德”
“学”这个字里蕴含着教育大智慧
摆正“德”“学”“才”“艺”之间的关系
教育要培养有德有才的“正品”,而非培养“毒品”
第三章 德行是做人之本,而孝道是德行之本
通过“教”这个字来看透教育的次第
要重新认识“教育”这两个字
家庭教育的“本”到底是什么,“末”又是什么
孝,其实才是一切教育的生发点
你所希望孩子的一切,几乎都能从“孝”中来
在生活中怎样教孩子学孝道
在圣贤教育中,不存在所谓的“愚孝”
学孝道,一定要学“实质”而不是“形式”
第四章 孝道之外,孩子必修的人生课程
教孩子建立正确的是非判断标准,踏对人生脚步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教孩子从小学会心怀感恩
必有容,德乃大,教孩子学宽容
不学礼,无以立,教孩子学礼,否则他就失礼、失力
诚信——孩子行走于社会的超级“通行证”
福田心耕,教孩子懂得珍惜福气、培植福气、积攒福气
知耻近乎勇,教孩子从小就有一颗“知耻心”
第五章 家庭教育的智慧从哪里来
是不是书上的教育方法都正确有效
好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最好的示范
不断地学习,提自己升家庭教育素养
夫妻双方的家庭教育观念一定要一致,不“拆台”
功利性的教育,比不教育更可怕
向中国传统经典要家庭教育的智慧与方法
孩子的智慧从哪里来?要从小读经典
教孩子读书志在圣贤,而不是志在赚钱
第六章 建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一个伪命题
孩子在幼儿园应该学习什么样的功课
为什么不要让你的孩子考100分
不要让所谓的“标准答案”毁了孩子的想象力
千万不要照搬别人的经验,要懂得理性思考
“第一筷子菜应该夹给谁”是一种智慧
给孩子做事的机会,不做包办代替的“奴仆式父母”
孩子犯错,正是进行机会教育法的契机
最好的孩子不都是“别人家的”
不要以“期望”的名义给孩子压力
赏识教育是一把“双刃剑”,不要让它伤了孩子
对孩子的学习要善于启发,而不是强行“灌输”
“养不教,父之过”,父亲教育一定不容缺失
第七章 勉励孩子,更要提升自己
掌控情绪,才能掌控未来
这个是结果,原因在哪里,要由果推因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奋斗,而是抉择
敢于承担责任,这才是成长的开始
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孩子是可以教得好的
别人对不对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先做对
宁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好的家庭教育方法,一定要努力去实践
|
內容試閱:
|
好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最好的示范
教育孩子,关键的关键就是父母要以身作则,给孩子做最好的示范。这是最大的教育智慧。所以,要想孩子怎样做,我们先要做出来;要想孩子养成怎样的习惯,我们先要具备那样的习惯。类似这一点,在前面也提到过。父母懂得做父母的“道”,孩子自然会在孩子的“道”上,一定会很好教,甚至不用教。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身正了,孩子自然就会跟着正,这叫“上所施,下所效”。
古代家训教化中,是非常注重父母的道德修养的,要求父母正身率下,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家庭成员,不得偏私。只有父母能够以身立范,孩子才能真正得到良好的教育。
其实,不仅仅是我们中华古圣先贤如此重视身教,国外的教育大家也是这么认为的,因为教育的核心理念一定是相同的,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也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简单列举几位国外教育大家的说法吧。
在英国教育家托马斯·阿诺德看来,父母的言行就是无声的老师,自觉或不自觉的榜样,强有力地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要想取得理想的教育功效,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时时、处处、事事都严格要求自己,成为孩子人生的好榜样。
另一位英国教育家洛克也主张,在教育孩子时,与其让孩子记住规则,还不如给他树立榜样。他强调示范和环境的教育作用,反对单纯的说教。他说:“无论给孩子什么教训,无论每天给他什么样的聪明而文雅的训练,对他的行为能发生最大影响的依然是他周围的同伴,是他监护人的行动榜样。”
日本教育家井深大认为,父母的言行是子女最好的教材,一流的父母造就一流的孩子;要让孩子进一流幼儿园和一流学校,但更重要的是必须要使孩子在一流家庭里接受熏陶。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是孩子最初的模仿对象,孩子从父母那里学到的品质、人格、习惯和处世态度,对他一生的发展都会产生极大影响。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指出,父母自身的行为对孩子有重大的影响。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孩子谈话和教导孩子、吩咐孩子时才是在教育孩子。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甚至当你们不在家的时候,都是在教育孩子。你们怎样穿衣,怎样跟别人说话,怎样表示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一切,对孩子都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可见,教育孩子就是做好榜样,就需要父母以身作则。
对孩子来说,父母的身教榜样作用,比任何老师包括父母自己对他的说教都要管用得多,对孩子的影响比那些座右铭要更为深远。
所以说,今天的孩子这么难教,这么不懂事,父母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做父母的就没有做出父母的样子来。别说孩子不懂得父母的辛苦,别说孩子跟父母顶嘴。作为父母,想想自己,是否跟自己的父母顶嘴,是否还让自己的父母生气,是否不孝敬自己的父母。孝敬父母,在孝,更在敬,自己对父母是否有一颗真正的恭敬心?如果这些,我们做父母的都没有做到,又怎么去要求孩子做到?
父母从现在改变还来得及,现在就好好做父母,将来才能好好做公公婆婆,现在做不好父母,以后也做不好公婆。同样,今天的孩子做不好孩子,他以后也不会做丈夫,也不会做太太,不会做父母,更不会做好公婆。这都是一定的。想让孩子到时候“树大自然直”,谈何容易?我们当年不会做儿女,现在不也不会做父母吗?
说句实在话,孩子之所以会这样不好,就是因为他们的父母也不是很好。一位教授曾说:“父母在做姑娘做儿子时,没有行好姑娘、儿子的道,他们自然生不出好孩子。”想想,是否很有道理呢?所以,亲爱的父母朋友们,改变自己吧,这样孩子才能改变。想让学校、老师改变孩子,怎么可能?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最长,受父母的影响最大。您如果想让孩子走上幸福的人生大道,您自己首先就应该在幸福的人生大道上啊!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家庭是复印机。复印件有问题,大多时候不是复印机的问题,而是原件的问题,所以,只改复印件是不彻底的,而是要改原件。
这就需要我们在生活中带头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孩子作出好的表率。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率先垂范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艺术,是最重要、最高超的教育艺术。事实上,对孩子来说,父母本身是一种教育因素,这种因素对孩子的影响往往是在无意中发挥的,但这种影响作用也是最直接、最深刻、最持久的。所以,随着孩子的成长,我们也要注意让自己“成长”,不断改掉自己的毛病,从“为了孩子”这个角度出发,多培养新的好习惯,多带给孩子正向的能量。当我们越来越好时,还用再发愁孩子不会变好吗?
我们如果能够时时、事事、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一言一行就会成为孩子的好榜样。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效仿的榜样,我们起到的示范作用是应该是全方位、立体化的。
第一,在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
在生活中,我们要时时严格要求自己。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始终如一地严于律己,就会给孩子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就会赢得孩子的信赖与尊敬。我们的得体的言行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巨大的教育力量,会在孩子的性格、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上留下深刻的烙印。
第二,懂得只有正己才能化人。
想让孩子做到的事,我们一定先要做到,孩子自然而然就会跟上我们的脚步。被誉为“德国教师的教师”的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只有当你不断地致力于自我教育的时候,你才能教育别人。”孔子也曾说:“欲教子先正其身。”这都是非常有道理的。
孩子生下来时是纯真无邪的,他身边最亲近的人的一举一动,都会在他的脑海留下深深的印记。无论举动是好是坏,都会给他一种示范作用,好举动好示范,坏举动坏示范,正所谓“习于善则善,习于恶则恶”。如果我们是一个懒得学习、懒得动脑的人,就是对孩子说再多的“要好好学习,善于思考”的话也无济于事。因为在我们身上,孩子根本就看不到知识的力量,也看不到开动脑筋的效果,更没看到我们认真读过一本书。
第三,摒弃错误的言行举止。
孩子在最初学习时,都是把父母作为参照的,总是会无意识地模仿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所以,父母的言行举止,无论好坏,都会被孩子不自觉地效仿。好的行为被效仿,当然很好,但如果坏的被效仿了,那就麻烦了。作为父母,我们一定摒弃错误的言行举止,一定要走好自己的每一步,要知道,孩子正踏着我们的脚印跟随着我们呢!只有我们端正了自己的言语行为,孩子身上才会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教育效果。
第四,重视自我教育的影响。
做父母的不是天生就懂得如何做好父母,但无论父母现在处于什么状况,只要愿意为了孩子有不断改变自己的意识,有不断提升自己的行为,就会在无形中奠定孩子一生不可磨灭的德行基础。正如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说:“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则是父母影响孩子最有力的方法。”所以,我们一定要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为孩子撑起健康成长的生命之帆,为孩子点亮人生道路的明灯。
今天的孩子是幸运的一代,物质大丰;今天的孩子是不幸的一代,精神赤贫。但是不幸大于幸,总之,孩子是不幸的。所以,要想让孩子幸,父母就得改变观念,改变做法。
你如果有儿子,就告诉他:“先把儿子做好了,才能做好丈夫,才能做好老公公。”如果你有女儿,就告诉她:“先把姑娘做好了,才能做好太太,才能做好老太太。”
最后,衷心地希望每一位为人父母者,做个好样子吧,为自己,为孩子,也为社会!
不断地学习,提自己升家庭教育素养
为人父母者要想让自己更具有教育智慧,就一定要有意识地不断地去学习,以此来提升自己的家庭教育素养。尽管前面我们曾提到书上的内容也不都是对的,但却不应该因为这个原因而不去读书。书还是要读的,只是在读的时候注意辨别就好了。
所以,如果想要提家庭教育素养,读点家庭教育类的书还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从书籍中得到知识,书籍也是老师传授知识的依据。而今,没有老师手把手地教我们如何正确地做父母。但是,好在有书籍,它可以告诉父母做什么、如何做、为什么要这样做等等。所以,当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路上东碰西撞的时候,请不要把最好的老师束之高阁,而是打开它,请它引导我们教育出最棒的下一代。
有一位母亲,生第一个孩子时,因为工作忙,对教育孩子也没有经验,很少和孩子交流,孩子由保姆带。当然,对于不会说话的孩子,他作出的任何表达,只有保姆去应对。但保姆人老实,话不多,很少和孩子说话,致使孩子比同龄孩子的语言发育慢。
这位妈妈察觉后就寻找原因,她看了一些家庭教育书籍,书中明确提到孩子在一两岁时,是语言发育的关键期,并且告诉父母该如何与不会说话的孩子交流。一旦错过关键期就很难改,这位母亲觉得自己应该早点阅读这类书。但是,母亲把这些理论用到了第二个孩子身上,致使第二个孩子的语言表达比同龄人强很多。
书籍帮了这位母亲,她很幸运,但还有多少父母不了解科学的教育理论。每一个人都是业余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而之所以说是“业余”,是因为大多数人不是按照某个科学的、正确的理论来和别人交往,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去生活,当然,教育孩子亦是如此。
家庭教育理论的相关书籍为父母提供了大量考证的、实践总结的、适用于现代家庭教育的科学理论依据。这些书籍是父母正确教育孩子的指南针,而孩子又为父母提供了实践的机会。所以,请父母不要用自己所谓的“经验”来教育孩子了,那无异于把孩子当“小白老鼠”做实验,因为孩子的成长不可重来一次。
在读书学习这方面,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几种做法。
第一,多去书店或图书馆转转。
父母平时可以多去书店(包括网络书店)看看关于亲子教育类书籍,特别是讲如何做父母的书,有理论,有方法,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家庭教育素养。父母浏览书籍的时候,可以先了解了解,不要一并收入囊中,而是选择一两本自己感兴趣的看一看。
当然,也可以重点关注一下那些广受好评的书。所谓的“广受好评”,主要是指在读者间“口口相传”的书。
不过,阅读家庭教育图书,也要学会鉴别。书中内容无论多么有道理,对生活只起抛砖引玉的作用,不宜盲目推崇、盲目效仿,包括一些外国书籍,由于文化差异,不要一味照搬,只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而参考借鉴。
第二,请把阅读当成习惯。
每个人都应该把阅读变成一种生活习惯,父母更应该如此,只有习惯性地去读书,才会在不知不觉中增长教育的智慧,树立起正确的教育意识。如此,在教育孩子时,就会非常自然,才不会束手无策。而且,这个过程也是在给孩子做读书学习的好榜样。也就是说,孩子可能会因为我们读书而爱上读书,是读书而不是读“课本”。读书不仅可以满足孩子的求知欲,而且可以开阔孩子的视野,增长孩子的学问。让孩子多读书,不是让他们成为无所不能的人,主要是通过对各种知识的了解,提升孩子的文化素养。
第三,清楚自己要通过阅读学习什么。
读书不是盲目的,需要自己非常清楚通过阅读学习什么,读家庭教育书籍也是如此,要做到心中有数,书才不会白读,读过之后才不会跟没读一样。
(1)了解孩子成长的规律。
孩子都有一定的生理、心理成长规律。当父母对科学的规律有所了解时,就很容易理解孩子处在某一阶段的诸多行为,理解之后就不会情绪性的指责、猜测、彷徨。比如:每个孩子的幼儿期是培养表达能力的关键期,初中的孩子心理处于半独立半依赖时期,高中自我价值意识逐步形成……当父母了解了孩子成长的发展规律,很多教育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2)学习教育孩子有效的方法。
一些教育类书籍的作者,要么是教养出优秀儿女的父母,要么是有丰富教育经验、被学生喜爱的好老师,要么是有高度教育敏感度的教育专家(当然也有例外,需要我们去辨别)。他们通过书籍,把好的教育方法以及对教育的感悟展现出来,以供我们借鉴。同时,他们也把在教育实践中用错的方法以及对教育的反思呈现出来,让我们以此为戒。他们所呈现在书籍上的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举出的事例甚至是我们家庭中的“原形再现”。而且,很多家书籍教给父母具体而有效的教育方法。
既然这样,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借助这些书籍,去思考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这样,我们在教育的路上会少走一些弯路,孩子的成长也会因我们教育素养的提升而得到保障。
以前人们说父母都是好心,就是方法不好。而殊不知,只有好的方法才能教育好孩子,所以,好方法很重要。
(3)提升自己的教育心境。
我们在阅读教育类书籍的时候,一定要知道:书中所有的例子和方法,只是起抛砖引玉的作用,不能一味照搬,也不能盲目效仿。因为同一种方法,用在不同孩子身上就会有不同的效果,所以要懂得因材施教。而且,同一种教育手段,让不同的教育者用在同一个孩子身上,结果也有可能会不同。
在很多教育类书籍里,作者表面上通过事例讨论如何教育孩子,其实背后都在强调教育心境,就是“感同身受”。因此,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学会体会孩子的感受,理解他的需要,当我们的“心”听到他的心声时,自然就激发了教育灵感,也找到了好的教育方法。此时,教育效果一定不错。所以,借助书籍提升教育心境,才是我们学习的根本。
夫妻双方的家庭教育观念一定要一致,不“拆台”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先生曾说:“家庭好了,教育才会好;父母好了,孩子才会好;家庭教育好了,学校教育就会轻松高效,这是一个非常简单却管用的道理,需要我们全力践行。”的确是如此,家庭好了,孩子的教育就好做了。而家庭好的基础在于夫妻关系的和谐,也就是说,好的家庭关系才是孩子幸福的基础,也是他成人成才的基础。
好的亲子关系胜过好的教育,而好的家庭氛围(夫妻和睦,孝养老人)又胜过好的亲子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夫妻关系是第一位的,是五伦关系(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君臣即上下级有义、朋友有信)的核心,所以家庭中最重要的一定是夫妻关系,而不是亲子关系。因为先有夫妻关系,之后才会有父子关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亲子关系。
夫妻关系做好了,其他什么都有了。因为夫妻相处得很和乐,家庭氛围就会非常好,亲子关系也非常融洽,而在这种温馨和乐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人格也会得以健全发展,德行学问也会有很深的根基,这样的孩子前途无量。而如果夫妻不和,时常吵闹甚至相互打骂,那么孩子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生活,就会没有安全感,内心就会充满恐惧,感受不到父母的关爱,甚至也会对未来的婚姻产生恐惧,不想触碰婚姻,人生会很痛苦。
所以,家庭一定要和,家和才会万事兴,这个“万事”当然也包括孩子的成长教育。
再说到孩子的成长教育这件事上,需要夫妻双方的家庭教育观念一致,相互配合,而不是相互“拆台”。
不可否认,父母都很爱自己的孩子,可是有时候双方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意见却没有达成统一。比如,一方信奉“黄荆棍下出好人”,而另一方则对孩子过于溺爱、纵容;一方认为孩子应该学这个,可另一方却认为孩子应该学那个……
总之,父母的教育思想如果永远都达不到统一,就会对孩子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研究表明,父母教育思想不统一,对孩子造成的最严重、最重要的影响就是会导致孩子的双重人格。此外,还容易让孩子形成对父母的怨恨心理。
有个孩子就曾写过一篇名为《我爱妈妈,我恨爸爸》的作文。因为父亲对他要求严格,信奉“棍棒教育”,认为“孩子不打不成器”,于是对他动辄打骂,而母亲则对他过分溺爱,只要父亲一管,她立马过来挡驾。
久而久之,孩子认为母亲很爱他,而父亲很恨他,当然,他也开始怨恨自己的父亲,他甚至在一个日记本上专门记着父亲对他的那些“恨”。他还在作文中写道:“总有一天,我会带着妈妈逃离父亲的身边!”
事实上,父亲是“爱之深,责之切”,爱孩子的初衷是好的,当然,不否认父亲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是欠妥当的,甚至是带着一些功利心在里面的。但更重要的是,在母亲溺爱的强烈对比下,孩子认为父亲是恨他的,所以他才想要带着母亲一起“逃离”父亲。可见教育思想不统一,对孩子造成了多大的危害,真的会扭曲孩子的人格。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手表定律”,指的是当一个人有一块手表时,他能知道确切的时间,当他同时拥有两块手表时,却反而失去了对准确时间的信心,进而无法确定时间。
这个定律告诉父母,对孩子,也不能有两种不同的教育观点,也不能传递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当然也不能设置两种不同的目标,否则,他的生活将陷入一片混乱。这需要做父母的作出改变。也就是说,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思想一定要统一。
第一,在教育孩子的目标上一定要达成一致。
有一位父亲认为孩子学琴只是为了怡情,兴致来了可以自得其乐地练习一会儿,平时不想练的时候就可以不练。而母亲的教育目标是要将孩子培养成钢琴家。
在这种情况下,教育目标显然应该偏向不功利的父亲那一方,这样,孩子才能自由、快乐地学习,并爱上这种学习方式。而那种带有功利性的教育目标,很可能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孩子是被动学习,当然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那么学习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到时候,父母得到的并不是一个钢琴家,而是一个深陷苦海,过得不快乐、不幸福的孩子。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目标上,父母双方要达成一致,不要一个“往东”,一个“往西”,以免孩子无所适从,或者是想方去钻空子。
第二,在道德判断的标准上要取得一致。
这点非常重要,有的父母对道德判断的标准不一致,在教育孩子的目标上自然就会有分歧。比如,一方认为孩子和同学相约在哪里见面,迟到一会儿并不是什么大事,反正又没有什么大事,只是几个孩子约着一块儿出去玩;但是另一方却认为,不管是重要还是不重要的约会,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孩子都应该做到守时,因为这关系到孩子的诚信问题。
面对父母不一致的道德标准,孩子心里会产生困惑,他到底应该按照谁的标准行事呢?他会陷入矛盾之中,不知所措。所以,在道德判断标准上,父母双方应该经过必要的协调,先取得一致的看法,然后再跟孩子进行沟通与交流。
当然,父母应该以较高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以将孩子教育成一个有高尚品德的人为统一的教育目标。这样,孩子的人生才会真正幸福。
第三,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务必要协调一致。
像前面案例中,父亲实施棍棒教育,而母亲则是将溺爱进行到底,这就是教育方式的不统一。当然,这个一致并不是要求父母在教育孩子上双方都采取强硬的方式,或是都采取过柔的方式,而是要求父母经过协调,在教育目标一致的情况下,达成教育方式的和谐一致。
比如,父母在教育方式上可以一刚一柔,刚柔并济。
这个“刚”并不是指以吓唬、训斥、打骂为主的“棍棒教育”,也不是以功利的心态强制要求孩子达成一个既定的目标,而是把刚强、勇于负责、不怕挫折与困难等正面形象展现在孩子面前,让他能从父母身上学到正确的做人的道理与做事的方法。
“柔”也并不是溺爱孩子,做孩子的“保护伞”“挡箭牌”,而是用温和的方式,协助“刚”的那一方的工作。父母如果能彼此协调一致,密切配合,做到刚柔并济,而不是双方以两种不同的极端方式教育孩子,何愁孩子不能幸福、健康地成长呢?
第四,给自己和孩子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虽然到这里才说到这一点,但并不等于这一点不重要。事实上,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一个家庭都不幸福美满,还有可能做到教育孩子做到各种一致,各种“不拆台”吗?显然不能。但幸福美满的家庭从何而来?当然是夫妻双方共同创造的。所以,我们与“另一半”互相尊重、相亲相爱,才是拥有幸福美满家庭的最重要的基础。
心理学上有一个“破窗理论”,意思是一幢建筑如果有一个窗户破了但却不去修理,那么要不了多长时间,这幢建筑物上的其他窗户也会相继破碎(被人为地破坏)。这个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那么这种现象就会诱使人们效仿,并使得最终的结果变得更加糟糕。
用这个理论来解释家庭生活环境也是行得通的。假如我们没有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我们和“另一半”之间总是不断地争吵、猜忌,甚至在孩子面前相互指责对方的不是,比如,做妈妈的对孩子说“你爸爸没出息,整天……”,做爸爸也对孩子说“你妈妈不怎么样,整天……”,并且希望孩子也跟自己“站一队”,这就相当于在家中和谐的关系里开了一个“破窗”,如果我们不及时修复,那么这个不和谐的漏洞就会一直存在。
有了这么一个“破窗”,家里其他方面的问题也会接踵而至,家庭生活必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家庭成员彼此之间的关系也会变得越发恶劣,孩子的幸福生活也就无从谈起了。
所以,如果要让自己和孩子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我们和“另一半”的努力必不可少。
第五,对孩子的情感投入要达成一致。
这点主要是针对一些再婚家庭提出的。随着离婚率的上升,如今再婚的家庭也越来越多,一些继父母与亲生父母在对孩子的情感上难免有所差异。有的父母甚至是分别带着各自的亲生孩子再婚的,在对待亲生孩子与非亲生孩子的情感上,自然也有区别。
如此一来,家庭矛盾更是剧烈,而这些矛盾的中心就在对待孩子的情感上。在这样的家庭,父母一定要在对待孩子的心态上达成一致,都要以一种包容大度的心态对待孩子,不能把孩子看成包袱,或总是以苛刻的眼光看待孩子。这样,孩子才能在良好的环境中幸福成长。
第六,全家人的教育观念都应该达成一致。
不仅仅是夫妻在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要保持意见一致,全家人都应该一致,之所以说是“全家人”,就是因为现在有些家庭不是夫妻带孩子,而是老人(孩子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帮忙带。所以,我们也应该做通老人的工作,请他们配合我们来教育孩子,而不是做孩子的“避风港”“避难所”。
虽然老人帮忙照看孩子,但做子女的却不可以把关于孩子的一切责任都推给老人去承担,比如,教育的问题。其实,无论是谁在主导带孩子,全家人都应该在教育孩子这个问题达成一致,并且要密切配合。
很多时候,在教育这件事上,老人和子女之间存在着观念上的差异。举例来说,有的老人可能比较注重教育孩子做人的道理和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精神,而子女可能比较注重孩子的智力培养和个性发展。这时候,双方要多沟通,统一教育认识,然后择善施教。
再就这个话题多说几句。带孩子,其实是孩子父母的职责。
作为年轻父母,我们不要认为自己把孩子交给老人带是一种轻松,是一种让自己解脱的方式。事实上,育儿是自己的事,任何人都不能替代。隔代教育终究离不开一个“隔”字,很多教育内容,由我们来做与由老人来做,其效果会大不相同。毕竟亲子教育中的“亲”,意味着父母对孩子的亲近,父母的亲自教育要更为深刻。所以隔代教育与亲子教育并不能等同视之,亲子教育必不可少。
但隔代教育终归是祖辈对第三代的跨界教育,诸如父母亲情一类的情感是隔代老人所无法给予的。而且无论是做榜样还是讲道理,父母起到的作用都要胜过老人。相比而言,父母的教诲对孩子会更有威力。孩子也更喜欢父母都在身边的感觉,这样他的情感发育才会健康,情感世界也才会完整。而孩子与父母形成的强烈的亲子感情纽带,也是维系一个家庭完整和谐的重要所在。
所以,年轻的父母不要小瞧亲子教育的重要作用,不要用无所谓的态度对待亲子教育,要理智地将隔代教育摆到正确的位置上。
在“妈妈生,姥姥养,爷爷奶奶来欣赏”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做呢?
第一,面对孩子,要做负责任的父母,让他感觉到亲子之爱,要教他爱父母,爱姥姥姥爷,也要爱爷爷奶奶;第二,面对双方的老人,要有一颗感恩心,懂得去感恩老人一生的辛劳,养儿育女带孙辈,有苦劳,更有功劳;第三,面对自己,要尽到自己应尽的义务,并铭记一点:做父母是我们一生最伟大的事业。
功利性的教育,比不教育更可怕
现在,功利化的父母好像越来越多,“没出息”的孩子好像也越来越多。似乎,功利化的父母与“没出息”的孩子之间有着某种因果联系。而事实也的确如此,因为一个功利化的父母没有教育的长远眼光,就只看眼前的利益。有利益,就去做;没利益,就不做。所以,“诞生”了一大批没有教育敏感度的父母,而不懂得“教育慎于始”的父母也比比皆是……
虽然,父母都是为了孩子好,但是一个没有教育预见力、判断力的父母,是不会把孩子教育好的,因为他可能只会照搬别人的教育经验,可能盲目地赏识孩子,可能对孩子有过高的期望,可能用与其他孩子比较的方式去激励孩子,可能崇尚“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理念”,可能会送孩子去昂贵的早教中心,可能对孩子进行超前教育,可能打算把孩子培养成“神童”,可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下一个“郎朗”,可能希望孩子一夜成名,可能希望孩子在各种真假难辨的才艺大赛中显露身手,可能拿金钱去奖励、激励孩子……
看,父母的功利心,几乎在教育孩子的每一件事上都表露无疑。
父母可能不知道,照搬别人再好的教育经验,自己也成不了“狼爸”“鹰爸”“虎妈”“猫妈”,也复制不出“北大兄妹”“哈佛女孩”;父母可能也不知道,“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根本就是一个谬论、一个伪命题;他们还不知道,市面上一些从事“早教”工作的人可能对教育并不那么精通(说得严重些,甚至可能不懂教育,只懂教育产品、教育产业),父母更不知道,一夜成名对孩子的成长可能是一种灾难,因为“少年得志大不幸”;父母甚至也没意识到,让孩子做公益就是为了“加分”,就是为了“获得表扬”,就是为了能通过“爱心考评”,就是为了让孩子“感受到优越感”,这恰恰玷污了孩子纯洁的心灵……一切的一切都表明,看似异常精明的父母,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其实是那么的盲目、无知。
有时候,父母对孩子的爱就是假的,所以才有人提出给父母的爱“打打假”;今天,很多孩子已经不是孩子了,他们身上缺少了童真,因为他们被无知的父母限制了成长,而他们本应该“像野花一样成长”才对;其实,孩子的学习可以不用教,只需要给孩子做个学习的好榜样,并懂得引导、激发其兴趣就好,可父母却按照自己的想法不断地“填鸭”,结果孩子都成了学习的机器,甚至连家庭都不再是孩子温馨的港湾,而成了“知识集中营”。成绩与孩子未来的发展并不能画等号,只重智育而轻德育的做法,其实是在培养无德有才的“毒品”……
可见,功利化的教育,比不教育更可怕。因为父母的功利心,一定会害了孩子。
其实,教育孩子真的很简单,父母要转变角色,做“律师”,不做“法官”;给孩子理性的爱,而不是想当然的感性的爱;在孩子的心中培植“大爱”,让他学孝道、懂感恩,有爱心,有同情心……总之,只要父母没有功利心,孩子的未来就会充满希望。
所以,我们要做不功利的父母,千万别让自己的功利心害了孩子。
作为父母,我们要建立起对教育的判断力,对孩子的爱不要‘掺假’,让孩子像野花一样成长,要懂得孩子的能力比成绩重要,还有良好的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使家教更轻松……父母要善于反思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进而改进自己,做最有智慧的父母,培养出最有出息的孩子,让孩子一生都与幸福同行。
教育孩子不是一件功利的事,孩子的人生需要我们好好地打造,要让他的未来充满幸福,而不是也变得功利。
有这样一道选择题:孩子的分数从98分提到100分重要,还是教孩子学做人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重要?我问过很多父母,他们都异口同声地回答:“教孩子学做人重要。”
但问题来了,我们做父母的都知道“教孩子学做人重要”,都明白这个道理,那为什么还拼命去把“孩子的分数从98分提到100分”呢?
当父母真正理智了,不再功利了,父母的“定心”就能生出“智慧”,就知道如何教育孩子了。到那时,孩子才会更有智慧,才会学得好,才会拥有真正的幸福人生。
向中国传统经典要家庭教育的智慧与方法
今天,我们不得不承认古圣先贤的留下的智慧和经典。在崇洋媚外、全盘西化的不正之风盛行的当下,如何把“根”留住,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教育思想,对于我们当代的每一位教育者(包括老师和父母)而言,都是值得用心思考的一个重大问题。
中国是教育古国,5000年的中华文明伴随教育一同前进。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对子孙成功教育的案例不计其数。我国古代教育的宝贵典籍数不胜数:《学记》《孝经》《论语》《大学》《颜氏家训》《家范》《了凡四训》《朱子治家格言》《增广贤文》《养正遗规》《教女遗规》《小儿语》《三字经》《弟子规》《曾国藩家书》《百孝篇》……
这些经典里蕴含着伟大的教育智慧和实用的教育方法。这些教育智慧与方法在几千年的时间里代代传承,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对我们的教育依然是有效的。但令人感到遗憾的是,今天很多父母老师却因为种种原因对这些久经考验、历久弥新的教育智慧与观念一无所知,也不想去了解,所以也就更不知道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到底可以采取哪些具体的教育方法。
今天很多新的教育、育儿理念被不断地被各种媒体推到父母面前,使得很多父母应接不暇,于是就去尝试这些新的育儿理念,但有时候却发现,这些育儿理念并不是那么可信,实践后的效果并不好,甚至还对孩子的教育有副作用。对此,美国著名教育家詹姆斯·杜布森博士指出:“伴随着每一个离谱的新建一的出现,我问自己:如果这些育儿新主张真的行之有效,为什么到现在才被发现?为什么5000年来200亿父母都没有注意到呢?毋庸置疑,古往今来的父母们所积累的育儿经验是极其宝贵的。”我非常认同这段话,这也是我为什么要向今天的父母介绍一些中国古代的教育方法的原因。
中国传统经典里的家庭教育智慧与方法已经指导了世世代代的无数父母,所以我们今天有必要再去认识一下这些教育经典,学习一下这些经典里的教育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