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新民说·逝去的盛景:宋朝商业文明的兴盛与落幕(上下册)
》
售價:HK$
173.8
《
我从何来:自我的心理学探问
》
售價:HK$
119.9
《
失败:1891—1900 清王朝的变革、战争与排外
》
售價:HK$
85.8
《
送你一匹马(“我不求深刻,只求简单。”看三毛如何拒绝内耗,为自己而活)
》
售價:HK$
64.9
《
秦汉史讲义
》
售價:HK$
151.8
《
万千心理·我的精神分析之道:复杂的俄狄浦斯及其他议题
》
售價:HK$
104.5
《
荷马:伊利亚特(英文)-西方人文经典影印21
》
售價:HK$
107.8
《
我的心理医生是只猫
》
售價:HK$
49.5
|
編輯推薦: |
疏解中西传世经典,打造古典学术园地。
《古典学研究》辑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主办,致力于研究、解读古典文明传世经典,旨在建立汉语学界的古典学学术园地,促进汉语学界对中西方经典和其他传统经典的再认识。本刊立足于中国文明的现代处境,从跨文化、跨学科的视角出发,力求贯通文学、哲学、史学和古典语文学,从具体文本入手,研究、疏解、诠释西方、希伯来和阿拉伯等古典文明传世经典。
|
內容簡介: |
《古典学研究(第十辑):古典自然法再思考》收录专题文章4篇:程志敏探讨了古今自然法理论的分野及重审古典自然法的必要;亚当斯循着古典自然法观念的发展线索,追问从自然中衍生出伦理法则的可能性;于璐分析了西塞罗对古典自然正当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许越通过对《会饮》的绎读,指出爱欲是朝向圆整的热望,而苏格拉底赋予了爱欲以更高的可能性。
论文部分,鲁家亮通过分析里耶秦简中的仓官职能,展现了秦县下诸官的复杂关系;谌祥勇阐发了廖平眼中新世界地理格局下《周礼》的意义所在及其文明抱负;张立立剖析了《泰阿泰德》中的“跑题”如何作为一种更有效的说服方式;李斌杰对拉博埃蒂思想的形成及其后果作了探讨;郁迪着眼于19世纪上半叶英国济贫乱象,管窥近代英国国家构建之得失;刘海超论证了托克维尔的真正关切乃是“民主的专制”背后所暴露的现代政治危机。
书评部分,王志宏分析了拜泽尔对浪漫派本性的重新阐释。
|
關於作者: |
《古典学研究:古典自然法再思考》由刘小枫主编,贺方婴担任执行主编。
本辑收录程志敏、亚当斯、于璐、许越专题文章4篇,鲁家亮、谌祥勇、张立立、李斌杰、郁迪、刘海超论文6篇,王志宏书评1篇。
|
目錄:
|
专题:古典自然法再思考(程志敏 策划)
再论古典自然法(程志敏)
古希腊罗马思想中的自然法则(亚当斯 撰 杨立 译)
西塞罗论自然法和理性的限度(于璐)
朝向圆整(许越)
论文
里耶秦简所见秦县仓官的基本职能(鲁家亮)
廖平“《周礼》学”的新世界图景(刘莉)
《泰阿泰德》中的苏格拉底“跑题”(张立立)
拉博埃蒂的呐喊(李斌杰)
利维坦的“温情”与济贫问题(郁迪)
托克维尔论“民主的专制”(刘海超)
书评
早期浪漫派的真面目与新启示(王志宏)
|
內容試閱:
|
再论古典自然法
程志敏
(海南大学社科中心)
摘要:自然法理论在古希腊诞生之初本身就是“问题”,即“自然天道”与“人为”之间的冲突,背后体现着贵族制和民主制的张力。在古典语境中,自然法从属于神法和永恒法。但随着理性地位的上升以及自然观念的狭隘和僵化,自然法与神法和永恒法相分离,人的理性和意志成了自然法的新基础。而古典自然法的基础是具有神性和目的论色彩的宇宙论,因而有着明确的伦理诉求。古典自然法与现代自然法理论的重大分野在于各自的理性观,古典自然法也重视理性的存在论和认识论意义,但并不把理性视为终极原因,因为理性固然重要,却有自身不可克服的局限性,既可为善,亦能作伥。德性和幸福才是自然法的终极目标,而现代自然法则仅仅重视形式,由此丧失实质性的内涵,“法”变成“权利”,“自然”变成“世界”和“资源”,最终导致自然法的消亡,现代世界不可避免地陷入怀疑主义、历史主义和虚无主义。因此,重新审视古典自然法,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西塞罗论自然法和理性的限度
于璐
(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西塞罗在《论共和国》中记述道:“真正的法乃是与自然相一致的正确理性。”如果把自然当作立法标准,“真正的法”便具有普适和恒常的特点。据此,西塞罗的思想立场通常被归结为廊下派。但事实上,西塞罗对廊下派自然法思想的利用有出于维护政治现实的考量,他甚至激烈驳斥过廊下派的这种目的论神学。严格来讲,西塞罗继承了柏拉图的自然正当理论,认为自然正当不能被肢解应用到现实政治中。因为,自然正当严格的正义要求无法适用于公民社会。但又与柏拉图不同,西塞罗思想的独特之处在于:他首次从法学维度深入阐述了自然正当的特征。通过建立自然法的观念,西塞罗意图使罗马的法律思想真正转变为一门科学,将对真理原则的理解和对现实共同体的关注结合起来。
朝向圆整
许越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摘要:阿里斯托芬的爱欲颂辞表明,人在本质上是不完整的存在物,爱欲是朝向圆整的热望。认识自身的不完整,是探求整全的基础,这是其与苏格拉底的爱欲讲辞在最深意义上的一致性。但阿里斯托芬将爱欲局限在平行的对属己之物的排除努斯的爱,无法给爱欲觅一条真正的出路,只能诉诸虔敬以求恰好找到并非完全意义上的但合适的另一半。苏格拉底的讲辞很大程度上回应并超逾了阿里斯托芬,其爱欲垂直地指向上方和超越,赋予人和人的爱欲以更高的可能性。
里耶秦简所见秦县仓官的基本职能
鲁家亮
(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
摘要:仓官是秦代县下辖的重要机构之一,拥有刑徒、粮食、小畜等事务的部分管理职能。其中,仓与司空共同管理刑徒;仓向县内多个其他机构让渡了部分粮食管理权限;仓分担了小畜的管理事务。上述情况说明,秦代各类物资、人员的管辖权在县内不同机构中被分割,又通过县廷加以集中,在权力的分合之际,秦县的行政运作实现了一种较为高效的模式。
廖平“《周礼》学”的新世界图景
谌祥勇
(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近代以来,新的世界地理格局不断冲击中国人的地理观念和文教系统。为了回应这一冲击,经学家廖平将经学体系划分为小统、大统,构建了一个“王统—帝统—皇统”的“经学世界体系”。他认为孔子以《王制》治中国,以《周礼》治全球。实际上,廖平认为“《周礼》学”恰为现代中国提出一套理解世界甚至治理世界的方案,该种方案以保存和发扬中国文教为起点,以担当世界文明重任、实现大同为根本抱负。理解廖平的这一文明抱负对于今天创造性发展中国传统文教当大有裨益。
《泰阿泰德》中的苏格拉底“跑题”
张立立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摘要:《泰阿泰德》的主旨是讨论“知识是什么”的问题。但是,在驳斥了泰阿泰德关于知识的第一个定义——“知识就是感觉”之后,苏格拉底却开始与塞奥多洛讨论起哲学家与智者的生活方式来(172c—177c)。那么,这一段被苏格拉底明确称之为“跑题”的讨论,在整个《泰阿泰德》中的意义何在呢?学者们对这一部分的解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认为,苏格拉底的主要目的,是向泰阿泰德揭示出“知识就是感觉”这一认识论命题将会导致恶劣的实践哲学后果,即一种仅注目于当下而缺乏完整时间维度的生活方式,从而使泰阿泰德能够最终认识到“知识就是感觉”命题的谬误,并最终放弃这个关于知识的定义。
拉博埃蒂的呐喊
李斌杰
(中国人民大学古典文明研究中心)
摘要:像拉博埃蒂这样血气方刚的青年在任何国度和时代都很常见,他们有基本的正义感和服务公益的热诚,如若经过良好的教育和引导,或许能够成为合格的城邦护卫者或者政治贤人。然而,大混乱的时局背景使传统的美德之路遭到封锁,致使这些缺乏智识根基的政治人被迫采取一种反对现行政制的方式来参与政治,且该行为又由于激进宗教浪潮所造成的社会影响而越趋极端。可悲的是,这种孤注一掷的反抗注定只能带来更大的混乱,而绝非任何新的善。
利维坦的“温情”与济贫问题
郁迪
(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本文通过回溯《利维坦》中涉及国家职能的论述,关注其中常被人忽视的济贫问题,挖掘利维坦必然包含的“温情”维度;继而将霍布斯的见解放回近代英格兰济贫观念与国家兴起的脉络中,透视近代早期英国在刚性“国家构建”背后作出的“国族构建”努力,揭示英国之所以最早成为现代民族国家之一的某些内在机理。在此基础上,本文借助托克维尔对19世纪上半叶英国济贫乱象的观察,分析该机制必然引发的问题,以此管窥近代英国国家构建的得失。
托克维尔论“民主的专制”
刘海超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
摘要:已有研究多将托克维尔平等与自由的紧张关系以“多数人暴政”加以概括,本文力图证明,“多数人暴政”并不能概括平等与自由的矛盾,托克维尔真正担心的是独属于现代社会的“民主的专制”,即在身份平等之后因过分关注消极自由产生政治冷漠而导致的对国家权力控制的丧失。随着现代社会中个体主义、享乐主义和中央集权化的发展,国家公共权力有失去约束和控制的可能,进而导致新型专制的产生,托克维尔称之为“民主的专制”。克服“民主的专制”,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重建个体与政治的联系,包括地方自治、结社自由、出版自由以及重建宗教信仰,促使个人从封闭的私人生活领域中走出来,积极参与公共政治生活,采取政治行动。不同于“多数人暴政”,“民主的专制”是一种温和的奴役形式,旨在消灭政治生活和人的公共性。托克维尔“民主的专制”思想,实质上反映了在现代自然权利和契约论语境下,个体化趋势的加深以及公共性和共同体的失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