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可控性混乱
》
售價:HK$
66.1
《
篡魏:司马懿和他的夺权同盟
》
售價:HK$
65.0
《
狂飙年代:18世纪俄国的新文化和旧文化(第三卷)
》
售價:HK$
177.0
《
协和专家大医说:医话肿瘤
》
售價:HK$
109.8
《
潜水指南 全彩图解第4版
》
售價:HK$
132.2
《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从工具到实例
》
售價:HK$
88.5
《
村上春树·旅(一本充满村上元素的旅行指南,带你寻访电影《挪威的森林》拍摄地,全彩印刷;200余幅摄影作品)
》
售價:HK$
66.1
《
智能驾驶硬件在环仿真测试与实践
》
售價:HK$
155.7
|
編輯推薦: |
★以全新视角审视音乐发展,音乐的力量远比我们想象中强大 音乐从不是闲适生活的附属品,它具有颠覆性力量,能够推翻现有的阶级与制度、颠覆古板的陈规并建立无畏的新世界。美国音乐史学家特德·焦亚跳出以审美为基础的叙事,用全新视角挖掘音乐的历史,为我们讲述了音乐的非凡故事。
★美国杰出音乐史学家三十年心血力作,一部强有力的文化史 特德·焦亚耗时近三十年,深入民间传说、古典文学、哲学、社会历史、人类学、心理学等诸多领域,考察了音乐在推动社会变革中所起的巨大作用,是一部深具研究价值的文化史。
★音乐爱好者必读的新经典,音乐从业者案头必备 本书提供了审视音乐的全新视角,对于音乐爱好者而言,这是一部珍贵、翔实、有独到见解的音乐史。而身处音乐产业中的从业者更会从书中收获很多真知灼见,从而更深入理解音乐的过去和未来。
★入选多家媒体年度好书,媒体人与音乐人一致推荐 入选《大西洋月刊》年度15本最佳图书、《华盛顿邮报》年度50本非虚构好书、《图书馆杂志》年度最佳艺术书籍、《书单》年度最佳艺术书籍。《卫报》《华盛顿时报》《重拍》等众多媒体及音乐家特里·莱利、弗雷德·赫希等一致推荐。
|
內容簡介: |
关于音乐,我们读过太多被粉饰的记述。局外人与反叛者的努力被抹去,净化后的新形象站到台前。事实上,音乐中那些可耻的元素才是真正的力量之源,是人类音乐创作与革新的动力。
在本书中,美国屡受赞誉的音乐史学家特德·焦亚回溯了音乐四千年的发展历程,他从史前人类时代的自然声景写起,一直写到当今的真人秀、歌唱大赛和网红视频,通过广泛而细致的研究与深刻的思考,向我们展现了被掩盖的不屈真相。
这是一个关于音乐的真实故事。音乐是变革的媒介,分裂的根源,也是人类生活的魅力源泉。
|
關於作者: |
特德·焦亚,钢琴演奏家、爵士乐资深评论家、音乐史学家,著有《如何听爵士》《爵士乐史》以及《爵士乐标准曲》等相关音乐书籍11种,作品屡获殊荣。特德·焦亚曾于斯坦福大学任教,出任过www.jazz.co m网站总编。他被《达拉斯晨报》誉为“美国杰出的音乐史学家之一”,并于2017年获得了由“爵士乐新闻记者出版协会”授予的“爵士乐新闻业终身成就奖”。
|
目錄:
|
引言 001
第一章 音乐的起源是一股具有创造性的破坏力 010
第二章 听交响乐的肉食动物 022
第三章 寻找普适音乐 042
第四章 音乐史是魔法与数学的大战史 052
第五章 公牛与性用品 069
第六章 讲故事的人 081
第七章 发明歌手 097
第八章 音乐的耻辱 109
第九章 不阳刚的音乐 121
第十章 魔鬼之歌 137
第十一章 压迫与音乐革新 160
第十二章 不是所有巫师都挥魔杖 175
第十三章 发明观众 188
第十四章 无法无天的音乐家 205
第十五章 音乐产业的起源 221
第十六章 文化之战 235
第十七章 戴假发的叛逆者 254
第十八章 你说你要闹革命? 273
第十九章 大反转 299
第二十章 离散人群的美学 322
第二十一章 黑人音乐和美国生活方式大危机 345
第二十二章 反抗成为主流 358
第二十三章 骚臀 372
第二十四章 新石器时代的乡村音乐起源 396
第二十五章 爱在何方? 412
第二十六章 献祭仪式 431
第二十七章 说唱歌手与技术官僚 456
第二十八章 恭迎新霸主 481
结语 这不是宣言 504
致谢 510
注释 512
译名表 538
|
內容試閱:
|
我承认,一听到“音乐史学”这一说辞我就感到尴尬。这四个字召唤出早已归西的作曲家之音容,一个个穿着马甲、顶着假发,自命不凡。我能听见某个年迈的国王与他的忠臣正踏着圆舞曲节拍起舞,拘谨而庄重。人们在跳舞,却不相互触碰,只向对方僵硬地鞠躬行礼。音乐家甚至都在努力克制他们的哈欠。
也许你对音乐史也有类似印象。但这是为什么呢?实话说,那些保护、弘扬我们音乐文化传统的组织,从未故意让它变得如此乏味。然而,他们因渴望得到尊重而一心想要呈现出绳趋尺步的样貌,这让他们接触的东西几乎都散发着枯燥的气息。音乐被榨干了生命力,有时甚至让人感到乏味。跟你去牙科诊所检查牙齿一样,你毕恭毕敬地去听交响乐不过是为了定期维护文化人的形象。不过,你下次去音乐厅时可以留意一下四周,看看有多少人坐在他们的高价座位上睡大觉。
这无处不在的倦怠,是音乐史中一个久病不愈的症状。枯燥本身无罪。很多事物本质上就是很无聊的,但做这些无聊事的人,甚至以他们千篇一律的任务为荣。我曾经上过一个无聊的成本会计课,即便是莎士比亚本人起死回生然后成为注册会计师,也没法让那个课程变得有趣。我的统计学课程更可怕,哪怕在两个标准差之外再加上八竿子,也还是打不着略有意思的边缘。即便是在艺术与人文领域(目的本就是制造欢乐与奇迹的范畴),如果提交的一篇文章没达到一定的枯燥程度,许多学术杂志在同行评审阶段就会将它一棒子打死。像农民种植烟草一样,这些领域培育枯燥——管它致不致命,能卖就行了。大家都习以为常。
因此,我不会因为需要兴奋,就去抵触传统音乐史的枯燥。我反对的是支撑这种枯燥的错误观念。当我们赞美旧时代的歌曲时,文化精英阶层那些受人推崇的音乐总会成为焦点,局外人与反叛者颠覆性的努力却从视野中消失了。那些被认为是不体面、不理智的关键音乐元素,比如性、魔法、超脱与超常规意识状态、治疗、社会控制、世代冲突、政治波澜,乃至暴力与谋杀,史书只会对其轻描淡写或干脆闭口不提,哪怕它们都与音乐有着深刻的联系。催生出破坏者与造反派的音乐革命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但其中的关键元素全都被掩盖、洗白,反而那些借鉴了创新、稀释了影响并掩盖其来源的同化者得以被主流统治阶层百般赞扬。在这个过程中,丢失的不仅仅是历史真相,创造力与革新力的真正源泉都遭到了扭曲与篡改。而本书的一个关键主题,便是那些音乐中可耻的元素:性、暴力、魔法、出窍等。这些不体面的内容,其实才是真正的力量来源,是人类音乐创作与革新的动力。
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部音乐的颠覆史。我们既需要它来推翻曲解历史的刻板史料,也需要它来帮助我们领会当代那些声音催化剂里到底蕴含了什么样的颠覆品质。本书旨在呈现这个故事的另一版本。但本书的目的并不是要攻击传统或引发争议。我对成为一个无事生非、标新立异的修正主义者完全没兴趣。我只想给这个话题讨个公道。我想讲一个关于音乐的真实故事,它是变革的媒介,分裂的根源,也是人类生活的魅力。
我从25年前开始进行另一种研究音乐史的方法,但当时我并未意识到发掘出来的内容会如此深广。我的起点要比终点简单得多。我当时的核心观点是,音乐乃变革与赋能的力量,是人类生活的催化剂。在历史的进程中,歌曲改善或改变个体生活的各种方式——尤其是在现存记录中鲜有露面的普罗大众——捕获了我的好奇心。我并未将君王与贵族,或教皇与赞助人从我的研究范围中排除。但是,我可能对佃农与庶民、奴隶与落魄艺人、叛逆者与浪人更感兴趣。他们的音乐是怎样的?进一步而言,他们的音乐有什么影响?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必须在权威音乐史之外挖掘各种渠道。在我研究的头十年,我都在摸爬滚打,尝试领会这些问题。我发现,即便只是为了解答最简单的疑问,除了要读万卷音乐史学家与音乐学家的著作外,还需让自己全身心浸淫到民间传说、神话、古典文学、哲学、神学与经文注解、社会历史、人类学、考古学、社会学、心理学、神经科学、埃及学、汉学、亚述学、中世纪研究、游记,以及其他领域和话题的一手文献之中。结果在我着手研究了15年后,我才首次发表了第一批成果——我的两本著作《劳动之歌》(Work Songs)与《治疗之歌》(Healing Songs)皆于2006年问世。之后又过了10年,我才完成了我的日常音乐三部曲中的第三本——《爱情之歌》(Love Songs)。那时我意识到,写一本音乐通史来记录25 年中挖掘出的各种惊人内容是有必要的。我不打算总结在这条既漫长又怪诞的路途上,都有些什么出乎意料、有时甚至令人不安的发现。然而,我的目的很单纯,并且我认为有必要一开始就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的目的是把音乐作为创造、毁灭与变革的源泉赞颂一番。我坚信音乐能提供艺术性,但我也坚持严肃地将它视为社会力量和权力的传递者,甚至在没有芯片和飞船的社会中,它是某种技术般的存在。我希望呈现达官贵人、宗教机构、社会精英领域之外幸存下来的却被忽视的音乐领域,并探讨音乐如何丰富了小群体、家庭及个人的日常生活。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展示音乐是如何推翻现有的阶级与制度、颠覆古板的陈规并建立无畏新世界的。
换句话说,音乐不仅仅是生活的背景音乐,它一次又一次地走到舞台中央,甚至那些看似不会被一首无足轻重的小曲撼动的社会与文化趋势,都会被其改变。这宛如魔法,或许这就是魔法。
从过去到我们这一辈,这一切都在持续发生,未来也将如此。这便是它们的故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