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初平:汉末群雄混战(190—195)
》
售價:HK$
53.9
《
建安:官渡大决战(196—200)
》
售價:HK$
53.9
《
权力的图像——近代的中国海图与交流
》
售價:HK$
184.8
《
中亚民族史
》
售價:HK$
184.8
《
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概念与方法 [美]马苏德·索鲁什 [美]理查德·D.布拉茨
》
售價:HK$
140.8
《
中平:东汉王朝大崩溃(184—189)
》
售價:HK$
53.9
《
基于鲲鹏的分布式图分析算法实战
》
售價:HK$
108.9
《
中国历史研究入门(全二册)
》
售價:HK$
283.8
|
編輯推薦: |
1.讲述道理、学理、哲理,一部让信仰扎根真理的匠心著述
本书以“信仰”为题,旨在探究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本真精神,彰显马克思主义的“道”和社会主义的“理”的同构同源的因缘,从理论上阐释清楚共产党人信仰的真理性,深入浅出回答为什么马克思信仰是科学的信仰、社会主义信念是现实的信念,引导读者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2.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真谛、探究社会主义的本质、追问共产党人的初心
本书围绕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具有真理力量、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共产党人的生命意义在哪里、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是什么关系等内容,旨在领悟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探究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追问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引导读者做到固本培元,成为一个高度理论自觉、坚定理想信仰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3. 说理透彻:注重理论性和可读性、实用性相统一
本书注重理论性和可读性相统一,权威性和灵活性相统一,深刻性和通俗性相统一,思想高度和现实温度相统一,针对性强,论述严谨,文字表述精练流畅、通俗易懂,既具有学术价值又具有普及意义,可供理论工作者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学习参考。
4. 202
|
內容簡介: |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具有真理力量?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共产党人的生命意义在哪里?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是什么关系?作者作为中央党校主讲教授,长期从事领导干部班的教学工作,针对学员困惑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结合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理论创新和实践成就,以“信仰”为题,在深刻理解和系统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共产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等基本问题的基础上,从坚定不移的崇高信仰、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共同富裕的公平正义、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唯物史观的历史自觉、守正创新的科学理论、独立自主的自信自强、自我革命的政治品格、永不懈怠的斗争精神、胸怀天下的人类情怀十个方面,深刻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和开放的理论,所具有的真理力量、道义力量、实践力量和创新力量,让读者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让坚定信仰扎根于真理基础,让真理实践指向崇高信仰。该书对于党员干部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丰富内涵、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信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作为党员干部进行理论学习、增强理论自觉和政治自觉的学习读物。
|
關於作者: |
董振华,现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央机关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团成员,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执行副会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应用哲学研究会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方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创新实践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哲学基础研究”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十几项,出版学术专著十多部,在权威报刊发表论文百余篇,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奖十多次。
|
目錄:
|
第一章 坚定不移的崇高信仰
一、理想信念是精神的“钙”
二、共同理想保证伟大事业
三、远大理想激励不懈奋斗
四、共同信念凝聚民族力量
五、通过理论武装坚定信仰
第二章 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
一、人民至上蕴含着共产党人的信仰
二、坚持人民至上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三、人民至上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担当
四、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第三章 共同富裕的公平正义
一、共同富裕是社会公平正义价值的现实诉求
二、资本逻辑文明形态是社会异化的总根源
三、共产主义是扬弃异化的现实历史运动
四、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五、实现共同富裕是一种历史实践辩证法
第四章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一、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确立和发展
二、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理论逻辑和科学内涵
三、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实现路径和现实要求
第五章 唯物史观的历史自觉
一、掌握历史规律,坚信“两个必然”,坚定理想信念
二、借鉴历史经验,汲取历史智慧,做到知古鉴今
三、坚持历史观点,认识历史现象,评价历史人物
四、明确历史前提,立足历史方位,擘画历史宏图
五、坚持群众观点,依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伟业
六、提高历史意识,增强历史自觉,担当历史使命
七、把握历史大势,顺应历史潮流,抓住历史机遇
八、着眼世界历史,关切人类命运,推动共建共享
第六章 守正创新的科学理论
一、归根结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四、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引领实践
第七章 独立自主的自信自强
一、坚持独立自主,不盲从迷信任何教条和既有经验
二、坚守“根”和“魂”,确保正确方向
三、坚持守正创新,绝不封闭僵化
第八章 自我革命的政治品格
一、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伟大意义
二、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历史经验
三、中国共产党推进自我革命的现实路径
第九章 永不懈怠的斗争精神
一、斗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基本精神底色
二、伟大斗争是我们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三、伟大斗争是实现伟大梦想的必由之路
四、新时代的伟大斗争具有许多新的内容
五、坚持斗争精神,推进新时代伟大斗争
第十章 胸怀天下的人类情怀
一、胸怀天下的伟大政党
二、以世界眼光去认识政治形势
三、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四、实行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
五、关切人类共同命运的共享发展
余论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后记
|
內容試閱:
|
马克思主义的“道”与社会主义的“理”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我们共产党人必须坚守的精神家园,也是我们从革命到建设再到改革一路走来取得胜利的巨大力量源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在当代中国就集中体现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马克思主义的“道”,在当代中国就体现为社会主义的“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这是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
一、信仰是对价值的最高追问
整个人类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认识世界,另一类是改造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两种活动不可能完全分开,即认识和实践不能割裂,两者往往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认识世界不是目的,认识世界的目的归根结底在于改造世界,而有效改造世界必须以正确认识世界作为前提。在改造世界的时候,三个认识问题搞得越清楚越好:是、所以是、应当是。“是”和“所以是”是对此岸世界即经验世界的认识,“应当是”是对彼岸世界即超验世界的认识。这就是通常说的两个判断,一个是事实判断,另一个是价值判断。事实判断回答的是“是”或“不是”,即是非问题;价值判断回答的是“该”或“不该”,即利弊问题。事实判断服从唯物论的原则,同主观意愿没有关系,不以人的喜怒哀乐为转移,不管喜欢不喜欢、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兴都不能改变事实。问题在于,我们的认识是否符合事实,也就是真与假。
1941 年 5 月 19 日,毛泽东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作《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对“实事求是”作了科学阐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实事求是,就是要找到“是”和“所以是”,作出事实判断。如果说事实判断服从客观标准和外在尺度,那么价值判断则服从主观标准和内在尺度。每个人对同一个事实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因为每个人具有不同的价值观所决定的判断标准。这个分析的意义何在?事实判断对应的世界是实然世界,即实际是什么样子;价值判断对应的是应然世界,即应该是什么样子。我们的认识居于两端:一个是实然世界,就是我们所说的现实;另一个是应然世界,就是我们期望的理想。二者不可能完全重叠,否则就无所谓理想或现实;但二者也不能完全割裂,二者总会联系在一起。所有的理想都是基于一定的现实,并且是对现实的超越;所有的现实都会孕育一定的理想。
但是,如何将二者连接起来呢?两个世界的连接需要桥梁和中介,即改造世界。通过改造世界,对实然世界进行否定,使其成为我们所期望的应然世界,这个理想就变成现实。从这个现实出发,再产生新的理想,通过新的实践再解决新的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整个人类活动,无非就是从现实到理想,通过实践不断超越的过程。
价值判断对应的是应然世界,服从的理性就是价值理性。与价值理性相对应的概念是工具理性。我们对价值和意义的追问服从价值理性,而实现价值的手段和途径则服从工具理性。什么是理性?理性就是经过批判、反思、证明,甚至经过检验,在合理性的基础上进行选择、决定和行动。在现实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种表达 : 工具理性泛滥,价值理性缺失。这句话的表面意思像是说工具理性是不好的,应该摒弃;价值理性是好的,应该坚守。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两者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而是一个都不能少,二者必须统一。所有的工具理性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价值理性,而所有的价值理性必须以一定的工具理性作为载体和手段,缺一不可。如果工具理性离开了价值理性,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意义;如果价值理性失去了工具理性,只能是空想,因为没有实现的手段。也就是说,既要有合理的想法,又要有有效的办法。
但是现实生活中,二者往往会被割裂、对立,甚至颠倒。举例来说,现在流行的暴走,其目的是健身,但在走路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把走路本身当作目的,为了追求多走路甚至损害了健康。有的时候,我们可能付出了很大的精力做一件事情,但是最后会发现这个事情没有意义、不该做。正如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批判的国民经济学家那样,他们将本来需要论证的问题当作了前提。做任何事情之前,我们都需要进行决定,这个决定是认识行为。决定就是选择,在多种可能性中进行选择,而选择就是舍得。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这个选择必须根据一定价值理性进行判断。
如果没有价值理性作为规约,那么工具理性的泛滥必将使人类自掘坟墓。康德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他的三大批判就是对理性的追问。《纯粹理性批判》是在追问自然之道,康德称之为“自然哲学”或者“自然的形而上学”,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可以知道什么”。《实践理性批判》是在追问人之道,康德称之为“道德哲学”或者“道德形而上学”,所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可以做什么”。但是,在康德看来,无论是自然哲学或者道德哲学,自然形而上学或者道德形而上学,都不是根本的哲学或者根本的形而上学,康德要追问纯粹的形而上学,这就是《判断力批判》所要回答的问题:“我们可以期望什么?”“我们可以期望什么?”这是一个价值问题。把价值推向极致就是信仰。用这样的信仰去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就是自然形而上学,用于处理人和人的关系就是道德形而上学。康德这三个问题归结起来,就是一个问题:“人是什么?”康德没有像其他的自然哲学家那样把人的本质归结于自然属性,这个理解是比较深刻的。
我们知道,实际上人的本质不在于其自然属性,而在于其所具备的社会属性。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指出的,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高低胖瘦、性别男女、生理机能等自然属性并不是其本质,动物的本质才是由其自然基因所决定的自然属性。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通过在社会关系中如何待人接物、治人事天所表现出来的。是什么因素决定着人的言谈举止呢?毫无疑问是人的灵魂深处的价值观。一个人本质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就具有什么样的价值观。比如,一个人如果本质上是一个好人,那么做好人肯定是他的核心价值观,你就不要劝他不要做一个好人。根据人们的观察,做好人往往会吃亏。但是,如果他本质上是一个好人,他还怕吃亏吗?比如,他把自己的钱拿出来帮助了别人,他损失了财富,好像吃亏了,但是,他助人为乐,获得了快乐,和快乐相比,这点财富的损失在他看来不足挂齿。比如,一个人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小人,那么你就不要骂他,为了这么丁点儿的利益怎么能不顾仁义廉耻呢?因为没有意义。他本来就是这么一个人,利益甚至可以高于生命,你所说的道德仁义在他看来根本一文不值。再比如,一个具有尊严的人,他绝不会放弃个人尊严,无论面临任何诱惑和挑战,必要的时候为了个人尊严甚至可以牺牲生命,士可杀不可辱。
所以《论语》中有言:“道不同,不相为谋。”这个“道”,既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根本”,也是人的价值追求和秉性,将其推至极致就是信仰。可见,信仰就是价值观的“魂”,从而决定着一个人的本质。
……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全党牢记党的宗旨,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科学的理想信念犹如人生道路上的灯塔,能够使人们穿过层层阴霾而不迷失方向,克服重重困难而不放弃希望。“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这首《长征组歌》之一的《过雪山草地》已经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歌颂了红军官兵英勇奋战的英雄气概,蕴含着丰富的革命情怀。征途漫漫,唯信仰坚如磐石、不可动摇。坚定的理想信念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存在和发展至关重要。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崇高的理想信念的支配下,不断地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就。
一、理想信念是精神的“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一个政党的衰落,往往从理想信念的丧失或缺失开始。我们党是否坚强有力,既要看全党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更要看每一位党员在理想信念上是否坚定不移。”
“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
习近平总书记脍炙人口的精彩比喻,深刻揭示出理想信念之于共产党人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形象地比喻为“总开关”。“总开关”一旦松动,就会迷失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没有了坚强的精神支柱,难免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2015 年 9 月1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立根固本,就是要坚定这份信仰、坚定这份信念、坚定这份忠诚,只有在立根固本上下足了功夫,才会有强大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在一段时间里,一些共产党员把革命与建设割裂开来,肤浅地认为“现在的革命任务已经完成,同志无须再努力”;还有的利欲熏心,理想信念步步退缩,信奉所谓“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的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价值观。在这种错误价值观的左右下,一些人贪图享乐,只讲索取不谈奉献:有的务虚头头是道,工作敷衍塞责;有的台上正襟危坐、一本正经,台下徇私舞弊、贪赃枉法;有的白天规规矩矩,晚上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在一些党员干部眼中,政治是虚无缥缈的,理想是说给别人听的,权力和钞票才是实实在在的。以上种种,无一不是“总开关”出了问题。理想信念不是拿来说的、拿来唱的,只有见诸行动才有说服力。正所谓“‘身之主宰便是心’;‘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本’在人心,内心净化、志向高远便力量无穷。对共产党人来讲,动摇了信仰,背离了党性,丢掉了宗旨,就可能在‘围猎’中被人捕获。只有在立根固本上下功夫,才能防止歪风邪气近身附体”。
理想信念是激励人们向着既定目标奋斗进取的不竭动力。古今中外一些著名的革命家、科学家之所以具有钢铁般的意志,能在十分艰苦的环境里战胜自我,克服困难,取得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
2012 年 11 月 27 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解放军报社评论部编辑伍正华撰写的评论《信仰的味道》,引起中央领导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热烈讨论。这篇评论讲述了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
1920 年的春夜,浙江义乌分水塘村一间久未修葺的柴屋中,两条长凳架起一块木板,既是床铺,又是书桌。桌前,有一个人在奋笔疾书。母亲在屋外喊:“红糖够不够,要不要我再给你添些?”儿子应声答道:“够甜,够甜的了!”谁知,当母亲进来收拾碗筷时,却发现儿子的嘴里满是墨汁,红糖却一点儿也没动。原来,儿子竟然是蘸着墨汁吃掉粽子的!他叫陈望道,他翻译的册子叫《共产党宣言》。墨汁为什么那样甜?原来,信仰也是有味道的,甚至比红糖更甜。正因为这种无以言喻的精神之甘、信仰之甜,无数的革命先辈才情愿吃百般苦、甘心受千般难。
100 多年过去了,嘉兴南湖的红船依旧,而党的实力、中国的面貌早已发生了巨大变化。若论今昔生活对比,相信许多党员同志都会由衷地说:“够甜,够甜的了!”然而,越是在日子够甜的时候,每一名共产党员越要自觉保持纯洁性和先进性,越要深味服务人民的精神之甘、复兴民族的信仰之甜。墨汁为什么那样甜?这种信仰的味道,真正的共产党人才能品味得到。
“革命理想高于天”,这句响亮的口号,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顽强奋斗,领导人民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使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前所未有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改革开放时期,无数共产党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无私奉献,靠的仍然是坚定的理想信念。正是有了无数共产党人为了崇高理想的不懈拼搏和奋斗,我们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我们既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也要胸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矢志不移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做好当前每一项工作。革命理想高于天。没有远大理想,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也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