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街头健身训练指南
》
售價:HK$
266.6
《
留学早规划
》
售價:HK$
76.2
《
文化的演化:民众动机正在重塑世界
》
售價:HK$
88.5
《
布鲁克林有棵树(孩子喜欢的阅读经典读本 基于真实生活的全球经典成长小说 走出成长困境 追逐梦想 人生励志 自我塑造小说)
》
售價:HK$
76.2
《
构建未来教育图景: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模式
》
售價:HK$
87.4
《
技术统治(未来哲学系列)
》
售價:HK$
53.8
《
中考热点作家孙道荣2024年散文精选集三册
》
售價:HK$
127.7
《
全球城市案例研究2023:基于网络的合作与竞争国际经验借鉴
》
售價:HK$
199.4
|
編輯推薦: |
被誉为“当代博物学写作的典范”(哈佛大学著名教授语),是观鸟爱好者人手一本的宝书。
|
內容簡介: |
莱德勒既有渊博的鸟类学知识和丰富的野外观鸟经验,也是讲故事的高手。他在书中展现了2亿年的漫长自然选择所导致的鸟类演化轨迹,描述了鸟类为了生存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奋斗(觅食、飞行、迁徙、繁衍、交流与竞争、应对天气变化、抵御天敌等),解析了鸟类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和行为上常见或罕见的变化,以及它们独特的生存策略,同时也在环境史的视野中写出了人类对自然界的重大影响给鸟类生存所带来的新隐患。
我们每天都能看到鸟飞,听到鸟叫,但鸟类的生活细节却是绝大多数人不知道的秘密。真的,我们不知道,为了能活下来,一代代地活下来,鸟儿们花费了多么巨大的努力。鸟生不易,本书是对鸟类努力演化以求在地球上繁衍生息的大揭秘和礼赞。
|
關於作者: |
罗杰·J.莱德勒(Roger J. Lederer),美国加州大学生物学教授,著名的科普作家,著有多部与生态学、科学教育和鸟类学相关的图书,长期担任政府机构、学校及BBC、美国国家地理、美国公共广播电台、加拿大国家电视台、吉尼斯世界纪录等公共机构的高级顾问。
|
目錄:
|
序 / 1
前言:鸟生不易 / 1
一、鸟喙和鸟腹——觅食动机 / 1
1. 从齿演化到喙 / 2
2. 食种鸟类 / 6
3. 食草鸟类 / 10
4. 食虫鸟类 / 12
5. 食果鸟类 / 22
6. 食肉鸟类 / 26
7. 食鱼鸟类 / 31
8. 滤水型鸟类 / 32
9. 食腐鸟类 / 33
二、能看见紫外线吗? ——鸟类的感官 / 37
1. 感觉与智能 / 38
2. 鸟类的视觉 / 40
3. 鸟类的听觉 / 54
4. 鸟类的嗅觉 / 65
5. 鸟类的味觉 / 71
6. 鸟类的触觉 / 75
三、征服天空——鸟类的飞行机理 / 79
1. 适应飞行 / 84
2. 羽毛与翅膀的特化 / 94
3. 起飞、降落、翱翔与滑翔 / 103
4. 列队飞行 / 110
5. 水下飞行和飞行功能丧失 / 113
四、四处飞行——鸟类的迁徙与导航 / 119
1. 环志:了解迁徙路线 / 122
2. 生物钟与迁徙时间 / 125
3. 迁徙行为 / 131
4. 导航系统 / 143
5. 固定迁徙路线及其风险 / 153
五、风雨暑寒——鸟类如何应对天气变化 / 159
1. 调节体温 / 162
2. 调节热平衡 / 166
3. 抵御严寒 / 174
4. 天气影响迁徙、食物供给和健康 / 187
六、充满竞争——鸟类的群居生活 / 197
1. 鸟类的演替 / 201
2. 生态位和栖息地 / 206
3. 觅食群与鸟种多样性 / 217
4. 捕食的影响 / 227
5. 外来种类 / 233
七、人类影响——更加艰辛的鸟生 / 239
1. 栖息地破坏和恶化 / 243
2. 全球气候变化 / 248
3. 玻璃、捕食者和其他困境 / 250
4. 适应新世界 / 257
5. 人类帮助 / 271
英汉鸟名对照表 / 277
其他补充词汇 / 287
致谢 / 289
|
內容試閱:
|
前言:鸟生不易
望一眼窗外、散散步、钓个鱼、看段视频,在很多情况下你都能看到野生鸟类。鸟总在愉快地啁啾,在树叶间刮擦,快速地换枝栖息,攀爬树干,不动一根羽毛就能在空中翱翔,给人一种干什么都很幸福的印象。好像它们活得很轻松。鸟常被赋予文化含义,如鸽子象征和平,蓝鸲代表幸福,知更鸟预报春天,这更加深了“鸟活得无忧无虑”这一误解。其实,鸟每天,甚至每时每刻都面临着艰难的挑战,只是我们没看到而已。
在野外实地长时间观察鸟类飞行、喂食、休憩、筑巢时,我总为它们在暴雪中觅食、与巨浪搏斗、在狂风中飞行的身影动容。我总在想,环境这样恶劣,它们究竟是如何破壳、生长、成年,并随后度过了一年又一年的?鸟类永远有干不完的事:它们得发动感官觅食、迁徙、应对天气变化、躲避捕食者、彼此竞争、对抗外来物种,并且要克服无数困难。本书介绍的是鸟类的官能、对自然的适应,以及先天拥有的和后天加以利用的行为。只有在生理、解剖、行为上最优化的鸟才能战胜挑战,完成繁育后代这一最重要的任务。
野生鸟类的死亡率和寿命很难精确统计,但我们知道大概的趋势。美国东南部的白眼莺雀只有一半能从越冬地迁徙回繁殖地;绒啄木鸟不迁徙,常年生活在北美地区,但每年只有36% 能存活下来。鸣禽成鸟的年成活率在40%~60%,而这些成鸟的雏鸟只有大约10%能成功孵化并活到次年发育成熟。所以一只鸣禽能长到两岁是二十分之一的奇迹。鸟要应对的危险太多,所以寿命不长。体型大的鸟死亡率相对低一些,但日常也要应对危险。人是年纪越大越接近死亡,决定鸟寿命的却不是年纪;它们不是慢慢衰老,大部分鸟类发育成熟以后,一生都充满危险,随时可能毙命,不分老幼。疾病和伤口都是致命的,所以在野外很少能观察到生病或受伤的鸟,能看到的都是活蹦乱跳的。
鸟类经历了2 亿年的演化,已经变得十分灵活机敏。可如今它们要面临的挑战却不仅限于自然选择,更有人类加诸其身的新困难。人类一出现就很快影响了鸟类。早期的人类以鸟为食。后来,农业生产侵占了鸟类栖息地,但也无意中给它们提供了食物。随着文明发展,鸟的羽、喙、骨成为人的饰品。再后来,人类学会了驯养鸟,获取肉和蛋。枪出现以后猎鸟更容易了。人类文明越发展,鸟类的栖息地越小。1900年的《雷斯法》(the Lacey Act)是美国首个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在此之前,对各类野生动植物的大规模破坏十分常见,商业猎鸟获取肉和羽毛也不受限制。1918年的《候鸟协定法》(the Migratory Bird Treaty Act)进一步为候鸟提供了保护。这些法令在北美产生了巨大影响,但是北美以外的鸟类栖息地或迁徙地缺乏对鸟类的保护和重视。现今世界上有10000多种鸟,其中约1400种濒临灭绝。
人类在鸟类原本的栖息地建起城市、公路、高楼,架起输电塔、电线、微波天线,竖起风力发电机、路灯,还养了几百万只猫。虽然鸟类生病不是因人而起,但生存环境的变化使病原传播得更快了。加利福尼亚州莫哈维沙漠(the Mojave Desert)里有一个太阳能发电站,日光在此强烈聚集,一旦鸟不小心飞过,立刻会被焚化。为了适应环境,鸟类演化出许多惊人又独特的能力,但还远远跟不上世界的变化。比如它们对透明的窗户、路灯、高楼、电塔,以及不计其数的猫仍然束手无策。气候变化已经影响了候鸟迁徙规律,但更长远的影响仍未知。
本书以鸟类学为基础,介绍了鸟类在适应环境过程中生理和行为上常见或罕见的变化;并浅析了鸟类日常面临的挑战和生存策略。鸟类能看见紫外线,不通过视觉和触觉就能觅食,能不停歇地飞数千英里,能快速飞越茂密的丛林而不撞上树枝,能用嗅觉导航,能经受各种极端恶劣的天气,能与栖息在同一个系统的其他鸟共享资源,在城市里定居后能改变鸣声。这些只是它们无数惊人行为中的一部分。仅仅为了活到明天,鸟类就不得不拼命适应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的地球环境。
我是观鸟爱好者,自然偏爱鸟类。在我看来,鸟类是世界上最多样、最神奇的生物,魅力无限。世界上的一万多种鸟类有各样的形状、习性、生态位、图案和生存环境。小至蜂鸟,比蜜蜂大不了多少;大至鹤鸵,站立的话有成人那么高,虽然不能飞行,却能一脚使人毙命(其实它们极少主动攻击)。极乐鸟羽色斑斓,闪烁微光,薄如轻纱;夜鹰若是和地上的枯叶混在一起,除非你踩到,不然很难发现它们。大眼斑雉(一种东南亚雉类)雄鸟在求偶时,其大而阔的次级飞羽和尾羽相交,形成令人炫目的银色弧形,上面数百个泛着金属光泽的斑点如眼睛般注视着雌鸟。
从北极到南极圈边缘,从闷热潮湿的婆罗洲雨林到世界上最干旱的沙漠,鸟类无处不在。海鸟爱在广袤的海洋上空肆意翱翔。有些信天翁性成熟繁殖前可能已经在南半球海域的狂风暴雨中滑翔了5年之久,每年飞行里程高达10万英里。
鸟能从上方飞越近3万英尺a 高的喜马拉雅山,无须绕行,“世界屋脊”也黯然失色。想象一下,坐飞机时不坐在保压的机舱里,而是坐在机翼上,气温不到零度,失压、低氧已经让人气喘吁吁了,还得保持短跑记录般的速度——4分钟1英里。这种状态有些鹤类每年经历两次。
我有幸多年研究野生鸟类的生活和活动规律,接触过一些格外有趣的种群。有一种体重近似鸫科的小型猛禽——棕榈鬼鸮非常罕见,很多观鸟爱好者穷尽一生也无缘观测到一次,而我的团队已经研究它的迁徙二十余年。我们刚开始在宾夕法尼亚州的山里开展项目时,它的数量稀少,只要碰上就能申请到联邦野生动物保护基金。秋夜,我们在林中张开细网,播放雄性短促、尖锐的奇特叫声,竟捕捉到了上百只棕榈鬼鸮,有一年甚至网到4000多只从加拿大北方森林南飞而来的鬼鸮。
我还研究蜂鸟,它们为从美国阿拉斯加到巴西格兰德的庭院增添了活力与色彩。这些好动的小家伙身上充满谜团,不少已被破解,如它们超凡的生理特征,史诗般的迁徙征程,异常激烈的新陈代谢,但更多还有待研究。西北太平洋的棕煌蜂鸟近年来在美国东部和东南部快速演化着新的迁徙路线和越冬区域,我和同事横跨美洲大陆一路追随探究。每年冬季,我们都会捕捉数十只游荡的蜂鸟进行环志。美国东北部的深冬是何等的天寒地冻!蜂鸟却泰然自若。有一只尤其顽强的蜂鸟被记录到在夜间气温低至-23°C、风寒指数低至-34°C的环境下依然能存活。对任何动物来说这都不寻常,更何况是仅有1美分重量的小东西。它们是如何做到的?原来,夜间蜂鸟通过大幅降低体温来保存能量,相当于一晚上的冬眠,次日日出就醒来继续寻找树的汁液、冬季仍活动的昆虫及其他食物。
以上例子仅供“开胃”,更多奥妙有待你来发现。罗杰·莱德勒教授不仅是观鸟爱好者、鸟类学家,也是教育者,他将带领读者领略鸟类繁杂而不可思议的生存方式。从知觉到沟通,从飞行到生理,从迁徙到繁殖,可以说,本书涉猎了鸟类生活和博物学的整个领域。
飓风中鸟怎么避难?冬季金翅雀如何把羽毛增加至两倍?袖珍的星蜂鸟如何借身形优势成为鸟界“小偷”?城市栖息的鸟类如何看懂车辆的限速标志,甚至比人类司机更严格遵守交通规则?
我跟莱德勒博士一起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山川河谷里观察过鸟类,加利福尼亚州是他的主场。他生动的指导能让人对鸟类的看法焕然一新。鸟类就是世界上最迷人的动物,这不是我们的偏见,而是再简单不过的事实。
斯科特·魏登索(Scott Weidensaul),
著有《活在风间》(Living on the Wind)等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