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人的消逝:从原子弹、互联网到人工智能
》
售價:HK$
103.8
《
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增订版)
》
售價:HK$
77.3
《
医学图形图像处理基于Python VTK的实现
》
售價:HK$
166.9
《
山家清供:小楷插图珍藏本 谦德国学文库系列
》
售價:HK$
143.4
《
政略与战略论
》
售價:HK$
140.0
《
百年词史-(1900-2000(全二册))
》
售價:HK$
333.8
《
RDI人际关系发展疗法:修复孤独症核心障碍,让干预回归生活
》
售價:HK$
99.7
《
金融科技监管的目标、原则和实践:全球视野下加密货币的监管
》
售價:HK$
110.9
|
編輯推薦: |
★打破传统固有误区,还原多面三国真相,史学大家吕思勉先生写给大众的三国普及读物,挖掘三国人物不为人知的多重面孔。
★易中天讲三国的参照来源,解密不为人所知的三国秘史!
★史学泰斗吕思勉先生的一部三国历史通俗性史学作品,行文亲切朴实,颇为口语化,又不失严谨,对关键性的历史事件作了精到的分析,深入浅出,引人入胜。
★装帧精美,了解三国史的典藏必备之选。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史学泰斗吕思勉先生的一部通俗性的史学精编著作,深入地解析了三国历史和文学中涉及的一些人物、事件、战争、地理环境等,区分了真实的三国与“演义”中的三国,用浅显的文笔来讲述三国历史,为三国历史进行了原貌复原。比如,董卓如何扰乱朝纲、曹操势力怎样兴起、赤壁之战的真相、司马氏的兴亡等。每篇文章仅几千字,行文亲切朴实,颇为口语化,却又不失严谨,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引人入胜,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作者对于三国历史的独特见解。另外,本书还是易中天品评三国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
關於作者: |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江苏常州人,历史学家。与陈寅恪、钱穆、陈垣并称为“现代史学四大家”。著有《白话本国史》《中国通史》《先秦史》《秦汉史》等。
|
目錄:
|
三国史话
楔子 003
宦官 007
外戚 016
黄巾 025
历史和文学 035
后汉的地理 038
董卓的扰乱 045
曹操是怎样强起来的 056
曹孟德移驾幸许都 069
袁绍和曹操的战争 076
赤壁之战的真相 087
刘备取益州和孙权取荆州 099
替魏武帝辩诬 112
从曹操到司马懿 123
替魏延辩诬 130
姜维和钟会 139
史话之余
孙吴为什么要建都南京 149
司马懿如何人 153
司马氏之兴亡 159
晋代豪门斗富 164
附 录
后汉的灭亡和三国 171
边章、韩遂 188
张纯之叛 190
袁、曹成败 192
诸葛亮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 198
诸葛亮南征考 204
奖率三军,臣职是当 210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211
论魏武帝 213
曹嵩之死 217
关羽欲杀曹公 220
孙策欲袭许 222
姜维不速救成都 226
君与王之别 228
马钧 231
李邈 233
山越 235
三国之校事 245
参考资料 247
|
內容試閱:
|
楔子
斜阳古柳赵家庄,
负鼓盲翁正作场。
死后是非谁管得?
满村听说蔡中郎。
这是宋朝陆放翁先生的诗,所说的,便是现在的说书。说书虽然是口中的事,然到后来,将说书的人所用的底本,加以润饰以供众览,就成为现在的平话了。平话俗称小说,亦谓之闲书。虽然是用以消闲的,然而人们的知识得自此中的,实在不少。
现在中国的书籍,行销最广的,是《三国演义》。据书业中人说:它的销数,年年是各种书籍中的第一。这部书有些地方,渲染得很有文学意味,如赤壁之战前后便是;有些地方,却全是质实的记事,简直和正书差不多。这就显见得其前身系说书的底本。说得多的地方,穿插改造得多了;说得少的地方,却依然如故。
我在学校中教授历史多年。当学校招考新生以及近年来会考时看过的历史试卷不少。有些成绩低劣的,真“不知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然而问及三国史事,却很少荒谬绝伦的。这无疑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他们未必个个人自己读,然而这种知识,在社会上普遍了,人们得着的机会就多,远较学校的教授和窗下的阅读为有力。这可见通俗教育和社会关系的密切。
老先生们估量人们知识的深浅,往往以知道的、记得的事情多少为标准。讲历史,自然尤其是如此。但无意义的事实,知道了,记得了,有什么用处呢?尤其是观点误谬的,知道了,记得了,不徒无益,而又有害。而且平心论之,也不能算知道史事。因为历史上的事实,所传的,总不过一个外形,有时连外形都靠不住,全靠我们根据事理去推测它、考证它、解释它。观点一误,就如戴黄眼镜的,看一切物皆黄,戴绿眼镜的,看一切物皆绿了。我们在社会上,遇见一个人、一件事,明明是好的,却误把恶意猜测他,就会觉得他处处可疑;明明是坏的,却误当他好的,也会觉得他诚实可靠。历史上的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
从前论史的人,多说史事是前车之鉴。其意以为一件事办好了,我们就当取以为法,摹(模)仿它;一件事办坏了,我们就当引以为戒,不可再蹈其覆辙。这话很易为人们所赞许,其实似是而非的。史事哪有真相同的?我们所谓相同,都不过察之不精,误以不同为同罢了。事情既实不相同,如何能用同一的方法对付?别的事情姑弗论,在欧人东来之初,我们所以对付他的,何尝不根据旧有的知识?所谓旧有的知识,何尝不是从历史经验而来?其结果却是如何呢?
真正硬摹(模)仿古人的自然不多,就是事实也不容你如此。然而人的知识,总是他所知道的、记得的事情铸造成功的。知道的、记得的事情一误谬,其知识自然随之而误谬了。所以我们现在研究历史,倒还不重在知道的、记得的事情的多少,而尤重在矫正从前观点的误谬。矫正从前观点的误谬,自然是就人所熟悉的事情,加以讲论,要容易明白些,有兴味些。
三国时代,既然是人们所最熟悉的,就此加以讲论,自然最为相宜。所以我想就这一段史事,略加说述,或者纠正从前的误谬,或者陈述一些前人所忽略的事情。以我学问的荒疏,见解的浅陋,自不免为大方所笑,我只是一点抛砖引玉的意思,希望以后人们能注意到这一方面的渐多,亦希望人们就我所说的赐与教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