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青铜之美 国宝里的中式美学
》
售價:HK$
177.0
《
海外中国研究·朱熹的思维世界(增订版)
》
售價:HK$
143.4
《
甲骨文丛书·沙漠之王:英美在中东的霸权之争
》
售價:HK$
110.9
《
汗青堂丛书147·光明时代:中世纪新史
》
售價:HK$
85.1
《
能成事的团队
》
售價:HK$
111.9
《
现代无人机鉴赏(珍藏版)
》
售價:HK$
78.2
《
汗青堂丛书·晚清风云(4册套装):帝国的切口 清朝与中华传统文化 太平天国运动史 冲击与回应
》
售價:HK$
427.8
《
穿在身上的历史:世界服饰图鉴(增订珍藏版)
》
售價:HK$
557.8
|
編輯推薦: |
编辑推荐: ★ 流失文物的失窃经历,海外流转的迷境追踪 ★ 追讨流失文物的曲折历程,作者亲历的事件始末 ★ 探索流失文物渊源、历史和流传,图文并举 ★ 专业的文物品鉴与赏析 ★ 精编精印的精品书籍,值得爱好者一生收藏
|
內容簡介: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华流失文物迷踪》系列丛书的第一辑,本辑共分五个专题,分别为“文物流失第一案”“圆明园大劫难”“紫禁城的黄昏”“在漫长的古道上”“从云冈到龙门”。 “文物流失第一案”,首先界定了流失文物的三个条件,凡具备这三个条件者,皆属流失文物范畴。在此基础上,本专题讲述了宁波天宁寺铜钟、镇江甘露寺铁塔、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部件等,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被英军盗走的经过。本章还讲述了一个劫夺中国文物的模板式人物——德国人郭实猎(中文名)在中国的经历。 “圆明园大劫难”,讲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并在园中大肆抢劫,使无数珍贵的中华文物流失海外。其中重点介绍了圆明园海晏堂喷泉装置的十二生肖铜首像中,部分生肖铜首回归祖国的曲折历程,中国人在世界各地的拍卖会中斗智斗勇,最终使国宝重归国门,其中不乏香港的爱国企业家,将自己重金购得的国宝无偿捐献祖国,展示了华夏儿女浓浓的爱国情怀。 “紫禁城的黄昏”,讲述了1900年庚子国难时期,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大肆劫掠中国文物的事件。其中,重点介绍了被劫掠的中华珍贵典籍《永乐大典》、古观象台上明末清初的天文观象仪器、景山后寿皇殿珍藏的清代初年皇家画册及历代珍贵书画等等,对所涉及的文物,尽量对其来龙去脉作了交待。 “在漫长的古道上”,讲述了我国甘新内蒙等丝绸之路带上,在20世纪初年,各国列强组织所谓的探险队纷至沓来,对我国沿线文物进行盗掘和掠夺的事件,其中重点讲述了敦煌藏经洞无数珍品卷轴的流失,痛惜之情,溢于言表。 “从云冈到龙门”,讲述了国外所谓的专家学者及古董商人,对我国云冈、龙门山、响堂山、龙门石窟等几处石窟遗址中的佛像菩萨像等进行疯狂盗凿的事实,并追踪了数宗文物的去向。书中明确指出,当时的中国政府明令禁绝这些盗凿和盗掘行为,并派出古物保护委员会的专业人士进行调查,因此,这些被盗取的佛首佛身等,绝对属于非法行为,属流失文物范畴,我国有追索的权利。 本书同时具有较强的资料性。例如对其中一些流失的书画作品,通过其中钤印款识等内容,探索本卷轴的前世今身,对其创作、流传、收藏等情况细加梳理,对其流失情况进行追踪,其中涉及诸多文史类知识,能使读者开卷有益。
|
關於作者: |
牛宪锋,山东章丘人,毕业于重庆建筑大学。2002年参与创办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国宝工程公益基金),曾任总干事,一直从事中华文物流失的调查研究,追索流失文物、保护文化遗产,曾组织和实施多个流失文物追索和回归项目,例如圆明园生肖兽首铜像和龙门石窟佛造像回归。长期在古建、遗址、博物馆间工作,致力于探究流失文物的渊源、历史和流传,以及实现流失文物的复原。曾编纂《佛舍利五重宝塔》《唐鸿胪井碑》《大师之路: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先驱梁思成》等;参与专栏《国宝档案》等。
|
目錄:
|
序 云游 /1
壹 文物流失第一案 /1
1.庚子历劫 /2
2.从一个特例说起 /2
3.劫夺文物的模板人物 /4
4.英军的“遗憾”:镇江铁塔 /6
5.英军的战争“纪念品” /9
贰 圆明园大劫难 /13
1.原罪:额尔金主义 /14
2.因果:传教士的幻想 /18
3.劫难:蒙托邦的战利品 /24
4.借口:“一个记者被虐致死” /30
5.拍卖:赃物被洗白 /34
6.证据:枫丹白露宫中国馆 /38
7.亲历兽首回归 /41
叁 紫禁城的黄昏 /73
1.毁于战火的孤本 /74
2.颐和园二度遭劫 /80
3.三海子备忘录 /87
4.古观象台之劫 /93
5.康乾盛世的写真 /99
6.乱世乱市 /109
7.惊梦小白楼 /119
肆 在漫长的古道上 /131
1.最先到来的俄国人 /132
2.收获最大的德国人 /137
3.被叫停的拍卖背后 /141
4.触目惊心藏经洞 /147
5.秘境黑水城 /171
6.莫高窟的罪恶手印 /175
伍 从云冈到龙门 /185
1.不可恢复的圣境 /186
2.山中商会的生意 /198
|
內容試閱:
|
序 云 游
2013年3月,我和好朋友山开、赵阳一道云游美国,考察各大博物馆馆藏中国文物和古董艺术品市场。经行之地,有些虽是旧地重游,但兴致不减,且又有新的心得;有些则是按图索骥、另辟蹊径,别开生面、大开眼界。我们一路走过,听说的都是老故事,视野中都是新发现,同时不免联想到战乱年代中国文物流失国外的历史。流失文物何尝不是在云游?它们随风而去,飘萍无根,与故土两两相望不能回归,我心有戚戚焉。
当时,我随张永年、王维明二位前辈创办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己经十年,这是国内首家以抢救流失文物、保护文化遗产为宗旨的公益组织。十年间的重要项目,例如圆明园猪首铜像和马首铜像回归,举办“海外遗珍、重现北京”文物展、促成龙门石窟佛造像回归等等,可谓是以公益方式追索流失文物的开山之作,绝对是大手笔。举办回归国宝展、流失文物图片展等公益活动,也曾轰动一时,令人感知流失文物在保护文物遗产层面的重要性。我们还通过与收藏中国文物的国外博物馆论战,邀请日本学者参加唐鸿胪井碑研究会学术课题讨论等,主张中国流失文物的所有权,探讨流失文物回归的可行性和路径,意义重大。另外,我还在2010年受邀,参加了埃及主办的首届文物流失国文化遗产追索与保护国际论坛,并在会上发表主题演讲。这些活动看似有些成果,但其实我却一下子茫然了。准确地说,在亲历2009年圆明园鼠首和免首铜像在法国巴黎被拍卖前后的种种事情之后,我不知所措了:
为什么要抢救流失文物?
如何追索流失文物并实现回归?
圆明园鼠首和兔首铜像拍卖结束后的中午,我和爱人走在北京王府井街头。我对拍卖结果早已心知肚明,但她问起我时,我本来欣慰的、欢喜的心境,突然崩溃了,在熙攘的人群中,在和煦的阳光里,我毫无征兆地失语了。爱一个人,应该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我的思路又回拐到从事流失文物工作的初心,我问自己:
什么是流失文物?
你爱流失文物吗?
我回答不了。
爱一个人、做一件事,需要热情、热爱,但这还不够,还需要静下心来做一点平凡朴素而实在的事情——基础的流失文物调查研究。
文物流失涉及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纷繁复杂,有必要从零开始,正本溯源、究根问底、辨假去伪、务求真相,挖掘各类相关信息和线索,实地考察文物的原属地和现藏地,搜集第一手历史文献和外国档案,否则我们无从构建起文物的传承图和流失的证据链,追索流失文物只会成为纸上谈兵,
一时鼓噪而无从落实。
调查研究的任务庞杂而沉重。盘桓4年,我在2013年决定重返美国,那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数量最多、汇集名品精品数量也最多的地方。文物是会说话的,我需要跟那些流失文物面对面地对话,聆听它们的心声,感知它们的心跳。有关流失文物历史过往与遭遇的所有倾诉,在我眼前构建起清晰而明确的图像,并镌刻在脑子里、生命中,即使与它们远隔万里,也生死不弃,以同样的频率脉动心跳,否则我就看不清自己、看不清流失文物,也看不清脚下的路。这也决定了我在接下来的又一个十年中,甘于忍受寂寞,潜心尽力地只做了流失文物调查研究这一件事:
流失文物的历史和现状如何?
这些文物的原址在哪里?是如何流失出去的?
千头万绪中,我想分享一件小事。美国费城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收藏了诸多中国石刻造像精品,最著名的是唐太宗昭陵六骏中的二骏。那天,我一大早便等候在博物馆门前,一开门就径直而入,快步奔向中国馆。中国馆位于该博物馆的中心区域,大厅开阔,穹顶高举,据说馆方经常在此举办高端宴会和各种典礼活动,许多中国文物则成为高贵的、独一无二的背景。馆内无人,我正好独自细细端详那些来自中国的瑰宝。正流连间,一声质问打破了大厅的宁静。一个中国人大声说道:“这都是中国的文物,为什么没有中文介绍?你给我找个会说中文的讲解员来。”我循声看去,一个中年男子正跟保安一边比划一边理论。显然,他不讲英语,而保安又不懂中国话。眼看就要争吵起来,我快步走上前去:“这位大哥别急,我给你讲。”
交谈中得知,这位大哥名叫许成兵,来自安徽,到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中美合办的地产行业工商管理课程。前一天晚上,他和同学们曾在此中国馆参加欢迎晚宴,当时无暇欣赏文物,所以次日一早,他便又前来参观。许先生感慨:“展出的中国文物都是被盗、被抢的,没跟他们要也就罢了,可连个中文说明牌都没有,这是什么道理!”话由心生,发自肺腑,一语点醒梦中人。小小而沉默的说明牌,是对文物的尊重,更是对流失文物属性和主权的承认。告诉每一个参观者,这些流失文物来自中国且属于中国,是大是大非的问题。一个一直忽略的问题,被许先生一语点破。费城一别,我跟许先生再未见面,但时有问候和沟通,他对我调查研究流失文物的工作也尽力襄助,令我甚为感念。
重庆出版社出版《中华流失文物迷踪》系列书籍,于我而言,是大恩德,无以答谢,我当继续坚持追索流失文物工作以自勉。若此系列书籍的出版,能够提醒和激发人们保护文化遗产的自觉性和责任心,重庆出版社着实做了一件大功德。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功德无量。
流失文物回归之路艰难且漫长,就在我独自做流失文物调查研究乏力困顿之际,有幸得到好友徐栩升、蒲利平、郭翔鹤的资助和帮扶,在此特别致谢,并鼓舞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