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团体心理治疗中的依恋

書城自編碼: 3784658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心理學心灵疗愈
作者: [美]谢里·L.马尔马罗什[Cheri L.Marmaros
國際書號(ISBN): 9787111708568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2-08-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03.5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知脊:脊柱使用说明书
《 知脊:脊柱使用说明书 》

售價:HK$ 107.8
中国早期民法新论:案例、法规、概念与法律之外
《 中国早期民法新论:案例、法规、概念与法律之外 》

售價:HK$ 52.8
六星纪元:盟战时代
《 六星纪元:盟战时代 》

售價:HK$ 85.8
明代女真史
《 明代女真史 》

售價:HK$ 104.5
富足人生指南:用十年时间实现富而喜悦
《 富足人生指南:用十年时间实现富而喜悦 》

售價:HK$ 85.8
少女杂货铺 Procreate可爱质感插画教程
《 少女杂货铺 Procreate可爱质感插画教程 》

售價:HK$ 76.8
边界感:人和人之间最舒服的距离
《 边界感:人和人之间最舒服的距离 》

售價:HK$ 53.9
数理人文(第1辑)
《 数理人文(第1辑) 》

售價:HK$ 107.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67.9
《焦虑是因为我想太多吗:元认知疗法自助手册》
+

HK$ 67.5
《这不是你的错 如何治愈童年创伤》
+

HK$ 103.8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世界尽头的咖啡馆》
+

HK$ 78.2
《停止你的内在战争》
+

HK$ 114.9
《神话的力量:在诸神与英雄的世界中发现自我》
+

HK$ 85.0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編輯推薦:
★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团体心理辅导与治疗专业委员会推荐
★ 依恋理论在团体咨询与治疗中的创新应用,兼具系统性、操作性和实用性
★ 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的学习教材和应用研究范本
內容簡介:
团体治疗中的病人常常挣扎于人际困扰,并且难于管理好情绪。对于很多这样的病人,团体治疗是一个理想的形式,因为他们在安全的氛围中可以从团体和团体领导者那里得到许多反馈。然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依恋理论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工作框架,让带领者可以选择如何用更好的方式来干预团体和团体成员。
依恋理论是当今发展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界越来越重视的人格理论,集中阐释了人格(自我观和他人观)以及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内外因素,并在心理治疗中已经得到了日渐广泛和深入的应用。本书系统介绍了依恋理论在团体心理咨询和治疗中的应用,详尽阐述了团体依恋治疗的理论基础、操作原理和技术重点,既具有严密的理论和研究基础,又非常具有操作性,是心理咨询和治疗工作者的学习教材和应用于研究的范本。
本书描述了将依恋理论运用于团体治疗的情况,解释了团体治疗师如何有效地与不同依恋类型的团体成员进行有效的工作。通过理解依恋风格如何影响团体成员的需求,带领者可以更好地促进恰当的情感交流,挑战成员对自己和他人的非适应的信念。作者提供了团体治疗不同方面的临床工作指南以及案例,包括如何筛选组员准备团体,识别不适合团体治疗的个体,促进此时此地的情感体验,帮助团体成员产生积极的改变。
關於作者:
谢里·L. 马尔马罗什(Cheri L. Marmarosh)
乔治华盛顿大学心理学副教授,注册心理学家,《团体动力:理论、研究和实务》期刊的副编审,负责《心理治疗:理论、研究、实务与培训》板块的编审工作,“当代心理治疗和精神分析高级培训项目”的专家组成员,是“精神分析华盛顿中心伴侣治疗项目”指导委员会成员,美国心理学会29分会(心理治疗)会士。
雷娜·D. 马金(Rayna D. Markin)
维拉诺瓦大学助理教授,注册心理学家,她对关系取向心理疗法和个体治疗与团体治疗的疗效因子尤为感兴趣,她还十分擅长为处于危机边缘的母亲们设计基于依恋的团体干预方案。马金博士具有多重专业身份,就职于咨询中心、医院和私人机构,同时也是美国心理学会29分会会员。
埃里克·B. 施皮格尔(Eric B. Spiegel)
费城和宾夕法尼亚布林莫尔私人执业的注册心理学家,他喜欢整合个体治疗、伴侣治疗和团体治疗的多元心理治疗模式。施皮格尔博士主攻焦虑症和情绪障碍,聚焦依恋和关系议题,擅长催眠治疗,关注心-身心理学和创伤治疗。

译者简介
张焰
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研究员,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团体心理辅导与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中国社工联合会心理健康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团体咨询学部主任委员。
目錄
总 序
译者序
前 言
第一部分 依恋和团体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 1
第一章 依恋理论及其在团体心理治疗中的应用概论 / 2
依恋根源 / 2
早期依恋的终身影响 / 6
应对不理想照料的行为方式 / 9
依恋与成人关系 / 12
依恋与心理治疗 / 16
团体心理治疗理论:连接依恋理论的桥梁 / 17
基于依恋理论的团体心理治疗的实施方法 / 21
依恋理论在各种团体治疗中的应用:我们的改变模式 / 22
将团体作为安全基地:团体依恋 / 24
结论 / 25
第二章 团体依恋和二元依恋风格的测量 / 26
成人团体依恋风格的测量 / 27
成人二元依恋风格的测量 / 30
测量成人二元依恋的最佳方式是什么 / 35
团体和二元依恋测量的未来发展 / 36
结论 / 37
第三章 个体治疗和团体治疗中的依恋:实证研究结果 / 38
患者依恋风格对个体心理治疗过程的影响 / 38
依恋与治疗关系 / 40
患者依恋风格对团体心理治疗过程的影响 / 44
结论 / 50
第二部分 依恋在团体治疗中的应用 / 51
第四章 团体建设:筛选、分组和团体成员准备 / 52
筛选团体成员的必要性 / 52
基于依恋视角的成员筛选 / 54
团体治疗的入组配置:以依恋为指导 / 65
依恋与团体配置 / 75
依恋和团体准备 / 77
结论 / 84
第五章 团体治疗中促进安全型依恋的过程 / 86
共情性同调:促进心理表征的改变 / 87
促进心智化 / 102
促进洞察 / 105
促进核心情感的矫正性情感体验 / 110
促进内化 / 111
促进团体凝聚力 / 112
结论 / 116
第六章 对专注型成员的团体治疗 / 118
专注型成员与团体 / 119
对偏专注型成员的团体治疗目标 / 122
结论 / 139
第七章 对冷漠型成员的团体治疗 / 141
偏冷漠型成员与团体 / 141
团体带领者的依恋风格与冷漠型团体成员 / 146
对偏冷漠型团体成员的团体治疗目标 / 147
结论 / 160
第八章 对恐惧型成员的团体治疗 / 162
恐惧型依恋与紊乱型依恋风格 / 162
偏恐惧型依恋与安静型边缘人格 / 163
偏恐惧型成员与团体 / 164
偏恐惧型成员的团体治疗目标 / 168
对偏恐惧型团体成员的团体-个体联合治疗 / 178
团体中的过早脱落与恐惧型依恋 / 179
结论 / 180
第九章 依恋与特殊群体:进食障碍、物质滥用和创伤 / 182
依恋与进食障碍 / 182
依恋与物质滥用 / 186
依恋与创伤 / 188
结论 / 191
第十章 团体心理治疗中的族群多样性:依恋、种族和民族 / 192
二元依恋、团体依恋与种族-民族差异:实证研究及临床应用 / 193
依恋取向与西班牙和拉丁文化 / 194
依恋取向与非裔美国人文化 / 199
依恋取向与亚裔美国人文化 / 208
培养能胜任多元文化团体的带领者:应用依恋理论 / 213
结论 / 215
第十一章 依恋、丧失和团体心理治疗的终止 / 216
鲍尔比与丧失 / 216
急性哀伤与依恋 / 218
依恋和告别的挑战 / 219
依恋和治疗终止 / 221
结论 / 232
第十二章 深入临床病例研究:依恋理论和团体心理治疗 / 233
珍妮:为专注型的成员做入组准备 / 233
珍妮案例的经验教训 / 241
莫莉:当依恋导致破裂、脱落 / 244
莫莉案例的经验与教训 / 248
结论 / 250
后记 对依恋及团体治疗的结束语 / 251
附录 团体治疗问卷-S / 258
参考文献 / 262
內容試閱
译者序
2005年进入中德班参加第三期中德动力学心理治疗师连续培训,对一连串生涩的精神分析术语感到迷惑焦虑的我,有一天突然从德国老师课间演讲中听到了温暖质朴的依恋理论,它马上引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和关注。从那时起,我就对依恋理论情有独钟,并开始了对依恋理论的学习、研究和应用。因为一直专注于团体辅导和团体咨询的临床工作和应用研究,我开始在研究生培养和科研工作中探索依恋理论与大学生其他人格品质的关系,并以这些工作为基础设计了一系列基于依恋理论的团体辅导和咨询方案,它们大多在不同方面都获得了显著的干预效果,这让我对依恋理论的信念和热爱与日俱增。
踽踽独行十年后,我在美国团体心理协会(AGPA)2015年年会上听到了主题报告“通过团体治疗促进安全依恋”,再次心潮澎湃。于是我飞越大洋,参加了这场在旧金山举办的盛大而精彩的年会。会中我见到了卡巴金、欧文·亚隆等著名的心理学家,更让我欣喜的是,在会中我发现了谢里·L. 马尔马罗什博士(Cheri L. Marmarosh,PhD)领衔撰写的本书英文版—Attachment in Group Psychotherapy,如获至宝。在反复研读后,我结合自己的研究工作和实践经验,先后在2017年的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系统大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年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团体专委会年会上开设工作坊,积极向同行介绍依恋理论在团体辅导和治疗中的运用原理和方法技术。这些内容受到了同行的热切关注,他们纷纷向我了解更多相关信息和资料,于是我萌生了将原著翻译成中文版的想法。
依恋理论是当今发展心理学界和临床心理学界越来越重视的人格理论,它集中阐释了自我观、他人观以及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内外因素。依恋风格具有稳定性高和可塑性强的双重特点,在临床工作中既方便被评估又能有效被修复 ,因此,基于依恋的个体治疗和团体治疗已经在业界得到了广泛和深入的应用。本书系统介绍了依恋理论在团体心理咨询和治疗中的应用,包括如何进行入组筛选、如何对不同依恋风格的成员进行针对性地干预等内容,详尽阐述了聚焦于依恋的团体治疗的理论基础、操作原理和技术重点。本书既有理论阐述,又有案例分析,既具有严密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基础,又非常具有可操作性,是心理咨询和治疗工作者的学习教材和应用研究的范本。在国内,目前还没有基于依恋理论的团体治疗的图书出版,本书一定可以为同行深入学习和拓展运用依恋理论提供理论支持,因而极具参考价值。
本书在英文书中也是新近的重要作品,与同类作品相比具有更强的系统性、操作性和实用性,而且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当代依恋理论和心智化研究的代表人物,安娜·弗洛伊德中心的执行主任彼得·福纳吉(Peter Fonagy)曾向业界热烈推荐本书:“这是第一本结构完整、科学严谨的有关依恋理论在团体治疗中应用的专著。它有非常完美的框架结构和极富创意的内容,必将成为对团体工作者来说非常有价值的工具书,也会是专业学生的优秀入门教材。”另一位在依恋理论研究领域极负盛名的心理学家,加利福尼亚大学心理学系著名教授菲利普·谢弗(Phillip R. Shaver)也称赞本书:“这是一本精彩的著作,既有纷繁复杂的理论综述,也有基础扎实的依恋研究,还对相关临床工作做了富有创意的论述,十分有教学价值。该书内容涵盖了团体心理治疗的所有方面和阶段,从成员的筛选到团体结束,作者还在清晰的理论叙述中穿插了丰富的案例,极大增加了阅读的乐趣。”
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和相知的人做热爱的事。本书的翻译是一个艰苦但幸福的历程。本书能够顺利翻译出版,首先要感谢樊富珉教授及其团体专委会的引领,还要感谢华章心理的大力支持。本书首席作者马尔马罗什博士也与我邮件反复沟通,对依恋理论为基础的团体治疗在中国的进一步的宣传和培训工作表达了极大的关注和热情。翻译工作方面,我翻译了本书前言、结束语和第一章到第四章,并邀请了在心理学专业领域享有美誉的两位译者杨立华(翻译第五章到第八章)、程霄晨(翻译第九章到第十二章)共同完成了翻译工作,最后由我审校全书。翻译过程中,我不仅享受到了原作者对依恋理论通透的解读和精湛的应用,两位年轻有为的小伙伴准确凝练而独具风格的翻译也常常令我赞叹不已。
盼望随着本书的出版,未来会有更多的相关读物进入中国同道的视野,让我们在依恋理论的暖阳下、在多姿多彩的团体中,帮助更多的人在内心重建坚强温暖的安全基地,让他们可以放心探索无限广阔的大千世界,成就自己独特隽永的美丽人生。

张 焰
2022年6月1日

前 言
几乎所有的心理健康问题都可以通过团体治疗得到有效处理(Burlin-game & Krogel,2005; Burlingame,MacKenzie,& Strauss,2004)。而且绝大部分寻求治疗的人们,其问题都与人际关系的问题相关,或者会影响到人际关系(Yalom & Leszcz,2005)。比如,具有较长的抑郁病史的人会感到孤独,难以与他人建立联结。他们的孤独常常使他们更长久地陷于抑郁而无法自拔,抑郁又反过来导致持续的退缩、消极以及拒绝他人而自我满足的体验。团体治疗师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干预,帮助成员识别其令症状得以维持的认知方式和人际交往的困难,挑战自身妨碍人际交往的适应不良行为,管理痛苦的、不舒服的体验带来的负性情绪,了解和洞察回避亲密的内在动机和冲突。
无论团体讨论的问题是什么,团体形式如何(结构化的、非结构化的、在线的等),或者选的团体干预理论是什么,带领团体都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因为任何时候都会有许多个人内在的和人际的动力影响团体历程。一些团体成员频繁地尝试通过寻求安慰和同情来处理害怕被抛弃的恐惧。另一些成员则通过努力寻找优越感来防御内心的脆弱。同时还有些成员则一面退缩在团体之外,一面默默渴望亲近和联结。每个成员都以不同的交往方式影响整个团体的氛围,这就要求团体带领者用不同的方式对成员进行干预。团体带领者如何确定哪种干预是最适合成员的,同时又对团体作为整体是最终有利的呢?根据依恋理论,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理解成员如何与他人互动,换句话说,理解他们的依恋模式是什么。
我们生命早期与养育者的关系,奠定了成年后的依恋策略和人际关系、自我观和他人观等内部工作模型的基础。如果一个养育者对婴幼儿的需求是敏感和及时回应的,婴幼儿就能学会相信他人是可信的,并且能学会与他人建立安全的人际关系,既不会回避亲密,也不会害怕被抛弃。而如果养育者不够敏感,不能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或者用不恰当的方式回应(比如,当婴儿哭闹的时候长时间忽略),那婴幼儿就会认为他人不可靠也不可信,并由此形成不安全的交往模式—回避需求、隔离脆弱情感、害怕被抛弃。这些早年的依恋模式会影响后来的人际交往,在成年生活中体现出不同的依恋风格(Sroufe et al.,2005)。拥有不安全依恋模式的成年人不仅缺乏健康亲密交往的能力,而且他们还更容易出现精神健康问题,比如抑郁、焦虑、人际交往困难等(Mikulincer & Shaver,2007b)。这些人会非常受益于团体治疗。
团体成员在团体治疗中进行互动时,往往会借助于他们以往的依恋经验来管理团体中的行为、满足内在需求、处理情绪情感。他们关于自我和他人的内在表征以及情绪管理策略,都会在团体中被自动化地引发出来。团体带领者必须营造一个安全的环境,以便团体成员在团体历程的“此时此地”被激发出来一些行为和情绪时,可以探索这些自身隐含的、基于依恋的行为和情感模式,并允许矫正性的情感体验来对抗自身的依恋障碍,最终获得更多的依恋安全感。
这本书将依恋理论应用于团体治疗中,阐释团体治疗师如何与在依恋历史和当前的人际交往策略方面千差万别的成员进行有效的工作。事实上,对依恋理论的理解能够很好地帮助到团体治疗师,甚至在团体第一次聚会前就能起到很多作用。在开始团体治疗前,筛选潜在成员、决定谁适合团体治疗、为新成员做准备,是团体治疗获得成功的关键。有些成员更容易有退出团体的风险,倾向于成为团体的替罪羊,他们要克服许多困难才能持续参与到团体历程中,并会避免与人亲密。本书将会解释这些人为什么会遇到这些问题,如何识别这些成员,以及能否让他们进入团体;如果允许他们进入团体,如何帮助他们最大限度地从团体治疗中获益。本书也提供了一些结构化的框架来帮助团体带领者在团体聚会中改善这些问题。
由于依恋理论与非常多的心理问题相关,本书会适合所有团体治疗师。书中阐释了团体带领者如何帮助具有不安全型依恋的团体成员改善情绪管理策略和非适应性的认知。前言中还介绍了各种依恋风格和依恋的维度,阐述了这些风格与团体治疗的关系,介绍了临床案例,概述了本书的内容和结构。
成人依恋风格
依恋的维度模型(Brennan,Clark,& Shaver,1998)由成人依恋的两个潜在的基本维度组成: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焦虑维度反映了一个人对关系有多害怕,而回避维度反映了一个人如何回避在关系中暴露脆弱的情感。根据团体成员在这两个维度上的得分高低,可以判断其依恋风格是安全风格(低焦虑和低回避)、专注风格(高焦虑和低回避)、冷漠风格(低焦虑和高回避),还是恐惧风格(高焦虑和高回避)。图1列出了两个维度以及如何根据个体的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得分来将其归类为四种依恋风格类型。
安全型。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两个维度得分都低,他们既不回避与他人亲密,也不害怕被拒绝和被抛弃。他们能够信任他人并可以寻求外界支持。他们会在意与依恋对象的联系,对伴侣和家人热情友善、理解和共情,哪怕在关系出现挑战的时候,这种类型的人都会善于谅解他人(Mikulincer & Shaver,2007b)。
专注型。依恋回避分数低,依恋焦虑分数高。他们常常表现出黏人和对关系充满渴望。他们对关系过于焦虑,对拒绝和抛弃的信号过度敏感。这类个体采取过度积极的策略—他们会高度努力获得和维持亲密关系,因为他们内心充满了对孤独的恐惧。这些人倾向于向他人寻求安慰,同时又总是对自己所得到的支持感到不满足。
冷漠型。依恋回避得分高,依恋焦虑得分低。这类人常常喜欢独处,并且总是表现出什么都靠自己的样子。他们否认对孤独和被抛弃的恐惧,一般不会从外界寻求情感支持。他们往往会运用消极被动的策略—推开他人,避开亲密接触,比如会在别人分享内心活动后开玩笑或改变话题。这些人会最大限度地减少依恋需求,他们否认被拒绝和被抛弃的焦虑)。
恐惧型。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得分都高。他们既有依恋相关的焦虑感,又会逃避与他人的亲密联结。事实上,他们会摇摆在消极(害怕被拒绝)和过分积极(害怕被抛弃)两极之间,因此,一些理论家也将这种风格称为“紊乱型”,因为这类人会采取两极之间摇摆的策略。事实上,这些人内心会特别冲突,因为他们一方面会在心理治疗中退缩,在人际关系中逃避与他人亲密,另一方面又会渴望亲密和联结。他们的不一致行为使他们特别难以维持健康的人际关系,也很难在压力情景下调控好情绪。
其他有关成人依恋的常用分类包括巴塞洛缪和霍洛维茨(Bartholomew & Horowitz,1991)的四分法,以及“成人依恋访谈”。在本书中,我们基本依照“维度模型”,因为它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工作中(Wallin,2007),研究者们也很喜欢用这个模型。除了关注“焦虑”和“回避”两个维度外,我们还会聚焦于焦虑和回避这两个维度形成的四个象限所代表的人际互动模式。但是,很多研究者或理论家会依据不同的依恋理论模型(包括婴儿依恋和成人依恋),采用不同的依恋测量方法,因此,当我们报告他们的工作时,会运用他们最初使用的术语。这些情况在第三章中非常多见,在第三章中我们会回顾很多实证研究文献。读者可以从表1中看到依恋理论的常用术语和定义,及其作者出处。
此外,我们常常会用一个词“偏”来描述一种特殊的依恋模式,比如,我们会说“偏专注型依恋”,以便反映在这个连续谱上的某些个体所处的位
置。他们内在的有关自己和他人的表征比单一的依恋类型更加复杂,而且并非所有不安全依恋的个体都是一模一样的,即便他们被分在同样的不安全依恋模式里。况且,在治疗团体里,有很多因素影响这些个人整体的依恋风格的表达,包括治疗团体的类型、其他团体成员的心理障碍情况和功能水平、团体成员和带领者的依恋风格等。
依恋和团体治疗
团体成员的依恋风格总是会影响到团体历程。每个人都会带着他们关于自己和他人的内在工作模型(比如信念)进入到新的人际互动中(Andersen,Reznik,& Glassman,2005;Berk & Andersen,2000),包括团体治疗中的人际互动。团体成员,就像我们所有人,常常会以早年与重要他人互动的经验为基础,在团体中与他人互动。成员的依恋风格会影响他们曾经如何学习应对人际关系,同时也会影响他们在当下团体中的人际关系和团体历程。这是团体治疗如此有用的原因之一。人们在团体中接近他人的方式和他们日常生活中接近他人的方式是一样的。即使是更加安全的依恋风格的成员也一样会根据过去的关系经验来理解新的关系经验。而这些对新经验的理解会影响人们调节情绪、共情他人、接受教育、表达和理解冲突的方式,以及用团体中的洞察反思人际经验的方式。
为了更好地阐述,我们先展示几个不同依恋风格的团体成员的临床案例。
安全型成员
胡安过去从来没有做过咨询,他说自己与家人关系很亲密,远隔千里的家人正陷入父亲失业的困境,这使他非常担心,难以集中精力在学习上。入组访谈时招募团体成员的人感到团体治疗会比较适合他,因为他感到孤独无助,而且他正努力解决的议题是其他成员也可能会遇到的。胡安刚刚进入团体时非常沉默,之后他便表达了他对团体治疗的紧张和焦虑的情绪。尽管他表达了他在团体里的矛盾心情,但他还是很快与其他成员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并且能够比较开放地讨论他的感受。有成员问到他的内疚情绪,他分享了自己因为害怕父亲而在假期中故意不回家,他为此感到很羞愧。他进一步分享他的文化背景的信息,以及他在保持自己的拉丁家族血统与融入大学同学群体之间的艰难挣扎。胡安不仅能够对其他成员开放自己,而且能够对其他成员表达理解和共情。他常常热情地与其他人交流,也能够以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他非常受成员的尊重,成了其他成员可以信赖的、可以为他们提供反馈和支持的领导者。
胡安的团体经验证明了安全型依恋风格的团体成员既可以舒适地待在团体里又可以促进团体历程。依恋更加安全的个体倾向于塑造适当的自我暴露方式(Shechtman & Rybko,2004),而且他们能够表达对治疗师和治疗的负性情绪(Woodhouse,Schlosser,Crook,Ligiéro,& Gelso,2003)。依恋更加安全的个体也更能够同情他人并伸出援手。此外,他们还能提供支持、表达不同意见,以及容忍冲突。他们能够与人建立关系而不会有被侮辱、被忽略或被抛弃的恐惧(Mikulincer & Shaver,2007b)。
专注型成员
虽然琳达从未错过参加团体治疗的每一次聚会,但她从未在离开团体时感到完全满意,总会再次感到自己没有得到所希望的支持。她渴望得到更多:更多地参与团体;更多地受到其他成员的理解;更多地受到带领者的关注;更多地自己理解自己,更多地感受到自己是极其重要的。琳达在团体里会有戏剧性的表现。每当她进入房间,总会引来一阵旋风。她经常处于危机状态,充满激情和活力,当她在团体中讲话时,她的情绪似乎都能从皮肤里冒出来。琳达常常反复要求得到别人的确认,因为她内心认为自己总是会遭到拒绝。当一个新的团体成员加入团体时,琳达会说,“我可以从你的眼神看出来,你真的不喜欢我”。最初,一些成员还会非常努力地关注她并向她进行保证。但是,渐渐地,他们就会对她变得沮丧,将目光从她身上移开,当她说话时岔开话题,他们甚至向琳达反馈说她在“压榨”团体。
琳达在团体治疗中的体验就像一个总是害怕被遗弃的患者的感受,这些对被抛弃的恐惧使她不信任他人,对他人和团体的拒绝显得过分敏感。这些患者试图通过最大限度地减少情感距离并寻求他人的关怀来控制他们对遗弃和丧失的焦虑。像琳达这样的专注型依恋的患者,很早就学会了如何去引起自我专注型照料者的注意,他们表现出对依赖的强烈需求,这增强了他们的无助的感受和情绪化。当人们不够确定自己对亲近感、支持和爱等的需求可以被满足的时候,这些奋力尝试至少部分地让他们感到满足(Cassidy & Kobak,1988)。不幸的是,尽管这些过度激活策略本想促进亲密关系,但它们最终将其他人推开了,因为患者生活中的其他重要人物,以及治疗组中的其他重要人物最终都感到窒息(Connors,2011; Wallin,2007)。
冷漠型成员
在团体聚会期间,艾米经常回避其他成员,她总是提建议或者在团体中岔开话题,而不会听取他人意见或考虑他们的感受。她很少与团体分享自己的需求,更糟糕的是,她的行为会冒犯其他成员,例如她总爱说“你需要脸皮厚一点,对我说的话不要那么敏感”“感受并没有那么重要”和“有时在这里谈论这种关系对我来说似乎是在浪费时间”等。如果处理不当,艾米可能会成为替罪羊,被排除出治疗,或者她会抑制团队凝聚力的发展。
依恋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以便更好地理解艾米的早年关系如何影响她在团体内的行为和互动方式,也便于找到哪种类型的干预措施对她和团体会更有帮助(Brumbaugh & Fraley,2007)。艾米是一个在依恋方面表现出更多回避、更少焦虑的成员,属于冷漠型依恋风格。这表现在她对依赖的冷漠上,也表现在她自视甚高的态度上,还表现在她对他人缺乏同理心,和对自己的人际关系议题缺乏洞察力的事实中。她更倾向于与带领者保持一致,而不是在团体中表达自己的脆弱,也不愿认为自己需要接受治疗。
恐惧型成员
迈克连续三次缺席团体聚会,带领者多次给他打电话,但他从不回电话,然后在参加下一场聚会时却好像什么也没发生的样子。当带领者问他缺席团体聚会并且不回电话的原因时,他会迅速道歉。他的行为表明他对没有回电话感到很沮丧,但他不认为自己缺席对团体来说意义重大。当团体成员对他出勤率不好提出疑问时,迈克迅速答应他未来会准时参加,尽快逃开团体成员对他的关注。一位成员知道迈克的抑郁症和药物滥用史,然后他问迈克是否再次酗酒。迈克承认前一个周末狂饮了一次,但他解释说这是“一次性事件,而不是像以前那样是真正的酗酒问题”。迈克小时候有很长的被身体虐待和性虐待的历史,成人以后就经常用酗酒来应付他的情绪痛苦。在聚会期间,看着他明明需要帮助却表现出挺好的样子,团体成员变得越来越焦虑和沮丧。因为他总会因为害怕失去安全感而在团体里变得退缩,团体成员常常最终会放弃照顾迈克的情绪。
与偏冷漠型的成员不同,一些像迈克一样的团体成员,会贬低自己,就像贬低别人一样。他们不会觉得自己比别人优越,也不会拒绝自己对依赖的渴望。这些更偏恐惧型依恋的人在焦虑和回避两个维度分数都较高。像冷漠型依恋的人一样,恐惧型依恋的人也会显得缺乏活力,避免亲密,在关系中退缩,但他们不否认对他人的需要或过分强调自我满足。与此同时,与专注型依恋的人相似,恐惧型依恋的人也常常关注被拒绝和被抛弃的信息,在人际关系中表面上看舒适、安全,但内心充满矛盾冲突。这些人通常会在过于敏感和过于逃避的策略之间摇摆不定。
仅仅在依恋焦虑维度得高分的个体会主要运用过度激活的方式与他人建立联系,与此不同,恐惧型成员则会通过退缩来保护自己免受失望和拒绝带来的痛苦。他们不会像专注型的人那样寻求关系或黏着于关系中。实际上,巴塞洛缪和霍洛维茨(1991)发现恐惧型依恋风格的人更缺乏自信,在关系中容易被利用。倾向于恐惧型依恋的个体,常常缺乏内在组织结构,与早期创伤和后来的病理性人格(比如边缘型人格障碍,即BPD)相关(Fonagy,Target,Gergely,Jurist,& Bateman,2003)。
根据谢弗和克拉克(Shaver & Clark,1994)的观点,恐惧型个体比其他依恋风格的个体更缺乏对人的信任感,社会适应更加困难。在对依恋文献进行回顾的过程中,恐惧型依恋的个体对恋人具有更加负面的内在意象,维护关系更加困难,比其他类型的个体更加难以共情他人,在治疗中预后也最差(Mikulincer & Shaver,2007b)。
本书的结构
本书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第一章到第三章)回顾了依恋及其在团体心理治疗中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第一章首先讲述了依恋理论的基本原理,展现了个体早期与照料者的依恋经历如何影响其成人后的关系模式和心理健康状况。接下来阐述了在不同理论取向的团体治疗中运用依恋理论的情况,其中也包括我们自己的方式,这在本书的第二部分会有详细描述。第二章回顾了依恋风格的不同测量方法及其优势和劣势,以及与之相关的实证研究。第三章回顾了患者的依恋风格如何影响治疗过程和治疗效果的实证研究文献(比如治疗中如何对不同的依恋风格进行靶向干预),也回顾了治疗师的依恋风格以及咨访双方依恋风格的互动,是如何影响治疗过程和治疗效果的。将依恋理论应用于团体治疗的经验和研究体系越来越成熟,逐渐得到了业界的重视。
第二部分(第四章到第十二章)提供了在团体治疗中对不同的依恋风格成员进行治疗的临床指导和案例分析。第四章介绍了如何对不同依恋风格的成员进行入组前的筛选、安排和准备,也提出了不适合入组的候选成员的特征,并讨论了带领者如果将这类候选成员安排进组,如何将潜在的伤害降到最低。第五章回顾了在团体治疗中促进安全型依恋的核心技术。这章强调共情、情绪调节、心智化、洞察、团体凝聚力和团体氛围。第六章到第八章介绍了如何将这些技术应用于特殊的不安全型依恋风格的个体:专注型依恋成员(第六章)、冷漠型依恋成员(第七章)、恐惧型依恋成员(第八章)。这些章节提供了丰富的临床案例展示团体治疗如何利用此时此地的情感体验来帮助团体成员逐渐感到安全并发生改变的。
第九章到第十一章讲述了团体治疗将依恋理论应用于特殊人群和特殊议题的内容。特别是,第九章聚焦于进食障碍、物质滥用和创伤。第十章描述了团体心理治疗中的族群多样性。第十一章聚焦于团体治疗的丧失感和结束过程。最后,第十二章包含了两个深度描述的案例分析,集中讨论了团体治疗中的依恋风格如何影响团体对新成员的接纳、团体中的冲突、团体凝聚力和改变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案例描述强调了团体带领者会如何造成团体凝聚力的破坏,以及带领者如何修复这些裂痕。最后,这些案例说明了如何在团体的安全氛围中促成成员发展安全型依恋。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