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宋初三先生集(中国思想史资料丛刊)
》
售價:HK$
217.8
《
定言命令式:康德道德哲学研究(政治哲学名著译丛)
》
售價:HK$
129.8
《
棕榈油的全球史 : 从奴隶船到购物篮
》
售價:HK$
96.8
《
简帛时代与早期中国思想世界(上下册)(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HK$
308.0
《
进化主义在中国的兴起(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HK$
209.0
《
不废风雅 生活的意趣(汪曾祺风雅意趣妙文)
》
售價:HK$
61.6
《
东亚世界形成史论(新版)
》
售價:HK$
107.8
《
奶奶的半个心愿 “课本里的作家” 中考热点作家孙道荣2024年全新散文集
》
售價:HK$
41.8
|
內容簡介: |
人人常说身不由己,然而己不由心,身又焉能由己呢?
当今时代,许多人在竭力攫取财富的同时,为何人生却越来越迷惘、生命越来越焦灼?为何越想随心所欲,却“蕞”终还是难免人云亦云?
《传习录》是阳明心学的集大成之作, 该书记载了王阳明及其弟子的言谈语录与书信往来。《王阳明〈传习录〉逐条精讲》是一本“通(俗)透(彻)”的心学智慧全本,生活感、现场感十足,作者以海外中国哲学宗师陈荣捷先生的《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为底本,并参照多种《传习录》版本,逐条研读、精讲《传习录》中的心学智慧与生活哲学。每日浸读一条,内可修心励志,外可经世致用。
人再忙,心也不能忙!
|
關於作者: |
周月亮,当代“心学”名家,国内王阳明研究领域知名学者,中国传媒大学阳明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20世纪80年代,在研究生阶段,周月亮便开始研究王阳明,并深受王学后裔的影响。曾出版《王阳明传》《王阳明心学》《阳明心学十九讲》《王阳明的心学功夫》《王阳明家书》等多部阳明心学研究著作,深受广大读者喜爱。他是国内活学活用王阳明心学智慧的开拓者、传播者和实践者,深深影响了一大批王阳明后续研究专家和作家。
|
目錄:
|
序言 / 心学功夫与人生算法(吕峥) / I
开篇 / 找回迷失已久的心 / 001
卷上
徐爱引言 / 013
门人徐爱录 / 019
门人陆澄录 / 075
门人薛侃录 / 169
卷中
钱德洪序 / 225
答顾东桥书 / 227
答周道通书 / 278
答陆原静书 / 294
答欧阳崇一 / 333
答罗整庵少宰书 / 346
答聂文蔚 / 359
答聂文蔚二 / 372
右南大吉录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 388
教约 / 395
卷下
门人陈九川录 / 403
门人黄直录 / 429
门人黄修易录 / 445
黄省曾录 / 459
门人黄以方录 / 532
后记(程林) / 568
|
內容試閱:
|
序言
心学功夫与人生算法
……
大多数人都是被习惯的洪流裹挟着前进的,那些自以为由“我”做出的决定,其实只是内心的贪嗔喜恶怒、悲欢哀怨妒的合力驱使而成的。因此,即使穿越回过去,踏入同一条河流,人依旧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人活着的目的是传播自身基因。为此,人最基本的需求是吃饭和交配。为巩固生存权和生育权,人必须参与竞争,打败对手,提高社会地位。
可人又是有思想、有情感的动物,如果阶层日益固化,博弈愈发惨烈,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躺平,而把结婚生子抛诸脑后——如之奈何?
进化的策略是诱之以利,给性交和成功以欢愉。
浮生长恨欢娱少。兴奋的时间不能太长,以便人可以乐此不疲地重复去做,就像巴甫洛夫的狗在习惯了听到铃声就有肉吃后,即使只摇铃而不喂肉,也会分泌多巴胺,进而流口水。
这种脑补的快乐源自“预期”。久之,当狗全部的快乐都建立在对肉的期待之上时,吃到肉后,反而没那么快乐了。
人生亦如斯。总以为做成了某件事将心花怒放,可真正实现后,要不了多久又会味同嚼蜡。对此,心理学的解释叫“享乐适应”,它导致那些中了彩票的幸运儿在半年后并不会比普通人感觉更幸福。
快感是一种错觉,但却是消费主义的基石。奢侈品不断迭代,用片刻的满足刺激消费者反复购买。
康德认为,若我们像动物一样听从欲望,逃避痛苦,那说到底我们并没有获得自由,因为我们成了欲望和冲动的奴隶。不是在选择,而是在服从。
比如某人想用两个小时来完成一项重要工作,可他一边干活一边玩手机,浪费了一个多小时。那么他看似随心所欲,其实完全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想干什么就能让自己真的干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在信息过载,广告爆炸的环境里,自由的本质是自律。
佛陀认为,苦的根源并非肉体上的疼痛或精神上的悲伤,而是因为追求“主观感受”。
这是一种电光火石的情绪波动,像海浪一样,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没有任何意义,只会让人忧虑和不满,徒耗心神。
有鉴于此,王阳明终生都在洗心正念。
念者,心之用也,或称“意识活动”。念头发自本心,但在运转的过程中往往受制于私欲,蜕化为邪念,障壁初心。
……
人这一生,就像柳宗元笔下的蝜蝂,一直在做加法,背负着沉重的知识、技术和财富。然而王阳明却提醒人们做减法,警示我们不要被知识遮蔽了良知,被技术异化了良知,被金钱腐蚀了良知。在满足正常欲求的同时,还生命一个轻松洒脱的本然状态。
至于具体法门,则是“静坐体悟”与“事上磨练”,二者缺一不可。
没有静坐体悟的事上磨练,常常是妄心躁动的结果;而没有事上磨练的静坐体悟,体悟到的境界终究流于空疏,难以“事理圆融无碍”。
人若内心静定了,牢牢把握大脑的控制权,不被杂念劫持,则自能体认到身心的主宰即良知。
但这只是第一步,他还必须重新动起来,去事上磨练。当然,此时的动已不是此前的盲动,而是在良知指引下的顺道而行。
由于人的根器差异巨大,利根之人,遮蔽较少,相对纯粹,故省去许多去欲去蔽的工夫,入道容易;钝根之人,遮蔽较多,必须痛下决心,层层剥离,方能澈见良知,故修道之路迂回反复。
王阳明因材施教,对利根之人,心学看上去就像是顿悟法门;而对钝根之人,心学看上去又像是渐修法门。他把世人分为圣人、贤人和凡人三种,指出三者的用功方法各自不同。圣人的叫“尽心知性知天”,贤人的叫“存心养性事天”,凡人的叫“夭寿不二,修身以俟”。
换言之,圣人的功夫是“生知安行”,贤人的功夫是“学知利行”,凡人的功夫是“困知勉行”。
所谓“生知安行”,即《中庸》里的“生而知之,安而行之”,意思是圣人的天资很高,对世间的大道洞察无碍,因此可以发于本愿,从容不迫地实行。
所谓“学知利行”,即《中庸》里的“学而知之,利而行之”,意思是时时存养,恭敬“事天”(事奉大道)。贤人需下一番功夫,方能达到圣人的境界。
所谓“困知勉行”,即《中庸》里的“困而知之,勉强而行”。具体而微,就是“夭寿不二,修身以俟”,意即不管祸福穷通,都要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努力修身。人的际遇是顺是逆,在天;人的修养是好是坏,在我。将不能改变的事委之于天,将能够改变的事操之于己。
莫说圣人和贤人了,凡人想要做到夭寿不二,都不容易。
许多人得志时修养很好,待人接物谦逊宽和甚至仗义疏财,然其一旦潦倒,便心态失衡,看什么都不顺眼,对谁都没好脸色。可见,“达则兼济天下”不易,“穷则独善其身”更难。
逆境永远是检验人性的试金石,故古人云:“功成行满之士,要观其末路”。
那么,常人为什么要修德进业,达人成己?
因为别无选择。
生命的底色是悲凉。无论人生多么辉煌,人最终都要独自面对死亡。大限来临之际,又有几人能问心无愧,了无牵挂?
我们不幸身处一个透明度极高的时代,社会搜集个人信息的能力已达到纳米级别,尤其当新冠疫情爆发后。一个人的消费数据、饮食偏好乃至行文习惯都会被记录和分析,用哈贝马斯的话说,这是系统世界(可控制、可计算的市场和权力的世界)对生活世界(非功利的伦理世界,人可以追求个性的自由发展)的“殖民”;在马克思·韦伯看来,这是因为人类进入现代社会后,世界被“祛魅”了,理性之光对从古至今的神秘主义来了场大扫除,天人感应和万物有灵都成了封建迷信。
新时代的宗教是科学,以至于福楼拜相信“早晚有一天,我们能找到写小说的科学办法”。
然而,科学只能回答“实然”(实际如此)的问题,对万事万物做事实判断,但它永远无法回答“应然”(应该如此)的问题,因为在价值领域,没有一把通用的尺子可以衡量一切,就像有人觉得全职主妇好,有人觉得终生不婚好。
科学理性把原本与世界连为一体的人从“母体”中剥离出来,小朋友再也无法在平安夜期待圣诞老人的到来,怀不上孩子的夫妻拿着“不孕不育”的诊断结果也不会再去拜送子观音。
失去寄托的人们,从此无依无靠地在冰冷的荒原上东奔西走。
韦伯有言:“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
当传统价值与终极关怀逐一凋零后,人便失去了那些值得他献身的崇高目标,整日被焦虑和空虚困扰,陷入巨大的精神危机。
而这种意义的迷失,也使现代人的大脑成为消费主义的跑马场。
听过太多的伪道理后,人们错把自私当自由,自恋当自信,高呼“我是最好的”、“我要有个性”、“我自己做主”,殊不知萨特早就说过,自由意味着承担,承担由你个人做出的选择所带来的可见和不可见的后果。
王尔德有言:“人人生来都是君王,但大多数在流亡中死去”。
我们比以往任何时代的人都更像孤家寡人。打开网页,无穷无尽的资源唾手可得。想当明君,有的是办法;想当昏君,到处都充满诱惑的资讯。
人,必须至真至诚地肩负起对自己的责任,踽踽独行。
你能靠得住的,只有你自己,因为你不知道对方会不会变,你们的感情会不会崩。天意自古好弄人,你永远无法预料新的问题会在什么时候出现,曾经的神仙眷侣会在哪一刻反目成仇。
你所能做的就是不执着于快乐,不逃避于痛苦,不沉迷于物欲。因为,凡你想控制的,最终都控制了你。而幸福的获得,用罗素的话说就是:“消除了对自我的过分关注。”
良知之光照亮万古长夜,是应对复杂世界的终极武器。而对良知之学的解读,钱穆的忠告“讲理学最忌讳的是搬弄几个性理上的字面,做训诂条理的功夫,却全不得其人精神之所在。次之则争道统,立门户。尤其是讲王学,上述的伎俩,更是使不得”可谓鞭辟入里。
……
门人徐爱录
第三条·精讲
……
下面我再说最重要的一点,“心即理”,不是说心就是理,这个“即”字,我们今天讲“它就是”,用在这里,就是心包含着理的意思。心包含着天理,不是说心本身就是理本身。这里王阳明的举例,说老实话有点儿单薄。正文里讲:“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这个话你们或许还没感觉,王阳明在别处还说过:“天下有心外之善否?”就是说任何人做的善事都是从心里做出来的,还可以再加一句:“天下有心外之学乎?”我们学心学,是从心出发,你学到多少也是看你的心有多大、需求有多大,所以“无心外之事,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善,无心外之学”,就算是帝王事业也是从心头做。炒股票,开飞机,所有的都是从心里头出来的,所以心包含着心以外的一切。再往大里说,“心即理”,过去人们说心是伦理,我信,包括后面举的例子,事父之孝、事君之忠,说是伦理可以,但要说是物理,就不够。
“孝、忠、信、仁”,这叫人情事变,王阳明说天下事不出“人情事变”,但是所有的事变又都在人情中,所以人情决定事变。心决定人情,人情决定事变。
徐爱问的就是社会上的常规的事情,“忠、孝”这些有好多理,我们都应该去学习、去探究,不能光守着一个“我心至善”就完了。王阳明说这个道理已经被遮蔽很久了,意思是说朱熹主义把心放到外面,从事事物物上去追求至善,这种说法已经很久了,人民已经被这种说法带到沟里去了,“其弊也久”。但是王阳明说我现在就沿着你的话头说,咱们就说这个“孝”、就说这个“忠”,你不能到父上去求这个“孝”的理,其实孔子讲的是父慈子孝,孔子当时讲的是对等的,双方互动的,王阳明这儿把它往深里推了一步,你不能从父上去求“孝”的理。舜的后母,离间舜跟他父亲的关系,让他异母弟弟害舜,但是舜不跟他后母计较,因为他父亲已经受了继母的挑唆,对舜也不好。王阳明在龙场的时候写过《象祠记》,王阳明一生标举最多的就是舜,尧舜禹中的舜是心学的第一个文化英雄。包括鲁迅赞美禹,也是跟绍兴文化圈对他们千百年来的塑造有关。
舜最后感动了他的父亲,也感动了他的弟弟,这就是说讲孝顺你不要从你父亲身上去求,你必须明白孝顺的原因和道理;要说忠,你不要从皇上那里、不要从君主那里去寻找必须忠的原因和道理。陈寅恪写王国维纪念碑上的题词时说,皇上是像李煜这样的皇上,我们也可以内心期待像刘秀一样的皇上,他说王国维忠的不是一家一姓的王朝,不是爱新觉罗给他的私恩,他忠的是这种忠的“理型”,忠的是几千年来对忠的这种理念。要是王国维不是忠于他认可的那种天理,他完全就没有必要去自杀,他的那个文化崩溃了,他安身立命的根基没有了,他才自杀的,所以还是他死于这种理。所以说你不能从君主头上去寻找忠的原因,剩下的以此类推,仁、信,都不能从对象上去找,只有把你的心本体,把你仁爱的本体聚足了,你才会对父亲孝、对君主尊、对百姓仁与信。
王阳明坚持至善在心里,不能从外面找,要是从外面去找,就又“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你只在你的心里面去人欲存天理,在这个本体上用功,这才是正确的。王阳明说功夫和本体是一回事儿。所以忠、孝、仁都不要去讲客观。你为什么迟到了?哎呀堵啊,哎呀昨天没睡好啊,这都叫讲客观,你迟到了就是你迟到了,你不重视。你要是怕堵车,半夜就出发肯定迟到不了。武术大师输给格斗大师,说是晚上没睡好、早饭没吃饱,所以输了,这都是瞎扯。
徐爱说,闻先生如此说,我已经感觉到有醒悟的地方了。“觉”是觉知,我自己觉知到,我开悟了,我明白了,醒悟是明白开悟的意思。但是旧的说法,就是朱熹标准教材的说法:“缠于心中,尚有未脱然者。”譬如说伺候老父亲,这中间的“温、亲、定、省”,有好多环节,不能不讲求,所有环节都要做好它,细节决定成败,你肯定得研究、动脑子,努力把它做好,这就叫讲求。王阳明回答说如何不讲求?当然你必须在事上磨,你必须亲民,何况对父亲呢!但是还必须有头脑,这个头脑是什么?就是“纲”,“纲举目张”的“纲”,细节是“目”,那么要立的“纲”是什么呢?“纲”就是你做好多事情的出发点,你就要从“去人欲存天理”上去做功夫,从根上去做功夫。就好像对一棵树一样,你从根上浇水、施肥,根得到了营养,干自然就壮大,叶自然就繁茂,这叫从根上做功夫,事半功倍。你就说冬温夏凉,“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讲求夏清,“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所以冬温、夏凉,需要练的是不要有“我”,你有一毫有“我”,那就叫人欲。哎呀,我还挺冷的,我先把我自己弄暖和了再说,这就不叫孝,我先凉快凉快,等我凉快透了,我再让老人凉快凉快,这也不叫孝。而是你无“我”了,就没有人欲了,这个时候孝的本体就呈现出来了,只是要尽此心之孝,只是求得此心,“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只是诚孝的心,这就是从根上把功夫做好了。
所以你就不用再做计划,不用再从外在上要求自己,冬天的时候你自然考虑到父母也怕寒冷,你自然给他一个温暖的环境,“便自要求一个温的道理”,这是古汉语,其实意思就是说满足温的条件,温暖问题解决了。夏天的时候你自然就想到父母的热,你就求一个凉快的办法,“道理”就是办法、做到,具备条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