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母亲的选择:看不见的移民保姆与女性工作
》
售價:HK$
74.8
《
城邦政治与灵魂政治——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政治哲学研究
》
售價:HK$
129.8
《
3分钟漫画墨菲定律:十万个为什么科普百科思维方式心理学 胜天半子人定胜天做事与成事的权衡博弈之道
》
售價:HK$
54.8
《
1911:危亡警告与救亡呼吁
》
售價:HK$
76.8
《
旷野人生:吉姆·罗杰斯的全球投资探险
》
售價:HK$
75.9
《
笼中王国 : 18世纪法国的珍禽异兽与社会文化
》
售價:HK$
74.8
《
思考的框架3:风靡华尔街的思维训练法
》
售價:HK$
64.9
《
被记忆的西周史(中山大学中珠学术译丛)
》
售價:HK$
151.8
|
內容簡介: |
区域协调发本书凝聚了作者40年研究《资本论》前沿问题所取得的新成果(有三篇论文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
本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阐释了《资本论》(1~3卷)的创作背景、基本思想和理论逻辑结构。为便于读者理解原著,本书在论述中的阐释配有设计了必要的图示和表格。第二部分为《资本论》(1~3卷)研读纲要。为了帮助读者读懂原著,本书遵循《资本论》各卷篇章节内容的顺序,划分出层次,标明原著中文版的自然段落和页码,并提炼编写了各层理论要点。
本书注重解决原著理解上的难点问题(如生产方式的科学含义);力求弥补学术界在原著研究上的薄弱环节(如忽视社会再生产与货币流回规律的相互联系);运用唯物史观,对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本书对于引导读者阅读原著,把握原著逻辑思路,全面深入地理解马克思创立的工人阶级政治经济学——《资本论》,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于理论联系实际,指导现实经济工作,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书适合髙校哲学和社会科学,尤其是经济学专业的师生,以及对学习《资本论》有兴趣的广大读者阅读。
|
關於作者: |
何干强:1946年3月生于湖南长沙。1993年6月在南京师范大学评为经济学教授,曾赴西藏大学援藏教学、赴莫斯科普列汉诺夫国民经济学院高访学者各半年。1999年9月被引进南京财经大学,任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生导师,获评省二级教授。研究方向为《资本论》与当代中国经济。在《中国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260余篇;承担多项国家、省级科研课题。出版《〈资本论〉的基本思想与理论逻辑》 《唯物史观的经济分析范式及其应用》 《公有制经济振兴之路》等个人专著。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个人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和集体1~3等奖多项,并获国际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首届(2009年)“21世纪世界政治经济学杰出成果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省先进工作者” “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省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及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现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等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
目錄:
|
第一章 指引人类走向幸福的明灯
——《资本论》的历史背景、成书过程和深远影响
第一节 时代的产物
一、《资本论》诞生的时代
二、工人阶级的伟大斗争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三、体现崇高历史使命的伟大科学成果
第二节 千辛万苦写成的书
一、《资本论》创作与出版过程
二、马克思毕生心血的凝结
三、恩格斯的无私贡献
第三节 深远的影响
一、“工人阶级的圣经”
二、在全世界的传播
三、在世界人文社会科学论坛中的崇高地位
四、《资本论》在中国的传播
第二章 伟大科学发现的结晶
——《资本论》的思想方法、理论基石和崭新因素
第一节 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
一、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史的过程
二、经济关系的人格化原理
第二节 由唯物史观确定的研究对象
一、确定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科学依据
二、《资本论》研究对象的特点
三、《资本论》研究对象的方法论指导价值
第三节 唯物史观的辩证方法
一、《资本论》的研究方法及其特色
二、研究方法或分析方法的核心
三、经济学分析方法的特殊性
四、科学的叙述方法
第四节 崭新的经济理论
一、剩余价值理论是《资本论》的中心
二、政治经济学说史上的伟大革命
三、恩格斯对《资本论》理论贡献的评价
四、经济学术语的革命对我们的启迪
第三章 “一个艺术的整体”
——《资本论》1至3卷的总体逻辑体系
第一节 理论上再现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形态
一、《资本论》是“一个艺术的整体”
二、经济范畴的逻辑演进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三、《资本论》五大经济范畴体现的经济关系
第二节 理论逻辑与历史过程的一致
一、理论逻辑体现唯物史观的要求
二、理论逻辑再现了十个层面的经济关系演进史
第三节 理论逻辑再现资本的运动过程
一、理论逻辑与资本增殖运动的顺序相一致
二、理论逻辑再现了资本运动的特征
三、理论逻辑再现了资本运动的时空形式
四、理论逻辑再现的是资本家控制的资本运动
第四节 理论逻辑与认识论的一致性
一、全卷从总体上体现了从现象到本质再回到现象的认识过程
二、许多篇章的理论逻辑也体现了辩证的认识过程
三、《资本论》的理论逻辑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形成假象的过程
第五节 本章的结束语
第四章 发现整个社会结构最隐蔽的秘密
——《资本论》第1卷的基本思想与理论逻辑
第一节 《资本论》第1卷的研究对象
一、 理解第1卷研究对象应把握的要点
二、 第1卷分析的是隐藏最深的经济关系
三、《资本论》第1卷的叙述逻辑梗概
四、 理解第1卷研究对象的方法论指导意义
第二节 资本运动的起点和历史前提
一、理解资本的生产过程首先需要弄清商品流通关系
二、商品的性质和货币的起源
三、货币的各种职能形式以及商品流通的拓展
四、《资本论》第1卷第1篇的理论逻辑
第三节 资本关系的历史性质
一、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两种不同性质的流通
二、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
三、劳动力商品是体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历史范畴
第四节 剩余价值生产的秘密与方法
一、科学地回答“爆炸性问题”
二、资本带来剩余价值的秘密
三、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四、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五、辩证地认识剩余价值生产
六、资本剥削关系的虚伪性
七、《资本论》第1卷第3篇至第6篇的理论逻辑
第五节 全面认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
一、只有从再生产角度才能全面认识资本的本质
二、资本的全部价值都是工人创造的
三、资本的增殖是用无酬劳动占有更多的无酬劳动
四、资本主义积累与工人阶级的命运
五、资本的起源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历史趋势
六、威克菲尔德的殖民理论吐露了资本原始积累的本质
七、《资本论》第1卷第7篇的简短结语
第五章 再现商品生产社会的经济运行机制
——《资本论》第2卷的基本思想与理论逻辑
第一节 《资本论》第2卷的研究对象
一、理解第2卷研究对象应把握的要点
二、第2卷理论逻辑是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再现
三、对研究市场经济一般运行机制的指导价值
第二节 单个产业资本的循环
一、单个产业资本在运动中的形态变化与循环
二、三种循环形式从不同侧面表现了产业资本运动的本质特征
三、资本是一种运动
四、资本运动的时空形式和流通费用
第三节 单个产业资本的周转
一、研究资本周转的方法和目的
二、影响周转速度的两方面因素
三、周转速度对资本增殖程度的影响
四、单个产业资本运动对社会再生产的影响
五、资本周转与商品流通一般的关系
第四节 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实现条件
一、科学地认识社会总资本的循环运动
二、马克思对前人社会再生产理论的科学评价
三、社会简单再生产的实现途径、中介和条件
四、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第六章 阐明生产条件所有者经济利益的实现形式
——《资本论》第3卷的基本思想与逻辑
第一节 《资本论》第3卷的研究对象
一、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叙述由本质上升到现象
二、理解第3卷研究对象应把握的要点
三、《资本论》第3卷的理论逻辑
第二节 本质的生产关系神秘化为表面的假象
一、剩余价值的本质被利润现象所掩盖
二、剩余价值率(m)数量关系为利润率(p)所扭曲
三、关于利润范畴一般性质的研讨
第三节 职能资本家争夺平均利润
一、平均利润率在职能资本家的竞争中形成
二、平均利润率趋于下降的规律及其包含的矛盾
三、商业资本也参与平均利润的竞争
四、商人资本的历史分析
五、重视商业资本对产业资本的“内部依赖性”
第四节 银行资本家以利息形式分享平均利润
一、讨论《资本论》第3卷最复杂的问题
二、作为银行信用制度实质内容的生息资本关系
三、银行信用制度形成及其历史作用
四、银行信用制度与银行的资本构成
五、银行借贷货币资本的运动与社会现实资本运动的关系
六、银行信用制度与商品流通的关系
七、生息资本的历史比较
第五节 土地所有者以地租形式坐享超额利润
一、资本主义地租的历史特征与本质
二、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地租的理论逻辑
三、级差地租
四、绝对地租
五、农业以外的地租和土地价格现象
六、资本主义地租的历史分析
第六节 资本主义收入分配关系的假象与本质
一、《资本论》的总结篇和理论逻辑
二、批判萨伊三位一体公式和斯密教条的错误
三、资本主义的收入分配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背面
四、《资本论》的政治结论
第七章 最终目的是揭示现代社会经济运动规律
——《资本论》揭示的经济运动规律
第一节 深入研究客观经济规律
一、弄清客观经济规律的重要性
二、经济规律的科学含义
三、揭示经济规律的唯物史观方法
第二节 《资本论》阐述的经济规律
一、梳理《资本论》揭示的经济规律的说明
二、《资本论》中的经济规律体系
附录: 《资本论》第1至3卷研读纲要
第一卷 资本的生产过程
序言和跋
第一篇 商品和货币
第一章 商品
第二章 交换过程
第三章 货币或商品流通
第二篇 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四章 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三篇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五章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第六章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第七章 剩余价值率
第八章 工作日
第九章 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
第四篇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十章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第十一章 协作
第十二章 分工和工场手工业
第十三章 机器和大工业
第五篇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十四章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第十五章 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量的变化
第十六章 剩余价值的各种公式
第六篇 工资
第十七章 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
第十八章 计时工资
第十九章 计件工资
第二十章 工资的国民差异
第七篇 资本的积累过程
第二十一章 简单再生产
第二十二章 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第二十三章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第二十四章 所谓原始积累
第二十五章 现代殖民理论
第二卷 资本的流通过程
恩格斯撰写的序言
第一篇 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
第一章 货币资本的循环
第二章 生产资本的循环
第三章 商品资本的循环
第四章 循环过程的三个公式
第五章 流通时间
第六章 流通费用
第二篇 资本周转
第七章 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第八章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第九章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周转和周期
第十章 关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理论。重农学派和亚当、斯密
第十一章 关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理论。李嘉图
第十二章 劳动期间
第十三章 生产时间
第十四章 流通时间
第十五章 周转时间对预付资本量的影响
第十六章 可变资本的周转
第十七章 剩余价值的流通
第三篇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第十八章 导言
第十九章 前人对这个问题的阐述
第二十章 简单再生产
第二十一章 积累和扩大再生产
第三卷 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弗·恩格斯撰写的序言
第一篇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第一章 成本价格和利润
第二章 利润率
第三章 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的关系
第四章 周转对利润率的影响
第五章 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
第六章 价格变动的影响
第七章 补充说明
第二篇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第八章 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的不同构成和由此引起的利润率的差别
第九章 一般利润率(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和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第十章 一般利润率通过竞争而平均化。市场价格和市场价值。超额利润
第十一章 工资的一般变动对生产价格的影响
第十二章 补充说明
第三篇 利润率趋于下降的规律
第十三章 规律本身
第十四章 起反作用的各种原因
第十五章 规律的内部矛盾的展开
第四篇 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转化为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商人资本)
第十六章 商品经营资本
第十七章 商业利润
第十八章 商人资本的周转。价格
第十九章 货币经营资本
第二十章 关于商人资本的历史考察
第五篇 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生息资本
第二十一章 生息资本
第二十二章 利润的分割。利息率。“自然”利息率
第二十三章 利息和企业主收入
第二十四章 资本关系在生息资本形式上的外表化
第二十五章 信用和虚拟资本
第二十六章 货币资本的积累,它对利息率的影响
第二十七章 信用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作用
第二十八章 流通手段和资本。图克和富拉顿的见解
第二十九章 银行资本的组成部分
第三十章 货币资本和现实资本。Ⅰ
第三十一章 货币资本和现实资本。Ⅱ(续)
第三十二章 货币资本和现实资本。Ⅲ(续完)
第三十三章 信用制度下的流通手段
第三十四章 通货原理和1844年英国的银行立法
第三十五章 贵金属和汇兑
第三十六章 资本主义以前的状态
第六篇 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
第三十七章 导论
第三十八章 级差地租:概论
第三十九章 级差地租的第一形式(级差地租Ⅰ)
第四十章 级差地租的第二形式(级差地租Ⅱ)
第四十一章 级差地租Ⅱ——第一种情况:生产价格不变
第四十二章 级差地租Ⅱ——第二种情况:生产价格下降
第四十三章 级差地租Ⅱ——第三种情况生产价格上涨。结论
第四十四章 最坏耕地也有级差地租
第四十五章 绝对地租
第四十六章 建筑地段的地租。矿山地租。土地价格
第四十七章 资本主义地租的起源
第七篇 各种收入及其源泉
第四十八章 三位一体的公式
第四十九章 关于生产过程的分析
第五十章 竞争的假象
第五十一章 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
第五十二章 阶级
弗·恩格斯 《资本论》第三册增补
|
內容試閱:
|
1989年 6月28日, 恩格斯在逝世前不久给友人的信中说: “ 对三卷 《 资本论》 做个梗概的介绍, 这是一个作家能给自己提 出的最艰巨的任务之一。 我认为, 在整个欧洲, 能从事这项工作 的人找不到半打。 除了其他必备的条件以外, 还需要透彻地了解 资产阶级经济学并精通德语。”① 这项任务的确十分艰巨, 但是中 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还是要勇往直前, 下决心去完成。 这 是因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应当 让尽可能多的人们全面、 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 《 资本论》 包含的 唯物史观、 工人阶级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原理。 而 要真正做到简明扼要地阐释马克思 《 资本论》 的原创思想, 阐释 者自己首先要下苦功, 持之以恒地钻研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著, 力求弄懂弄通, 确立追求真理、 修正错误的态度。
我之所以决心写一部 “ 对三卷 《 资本论》 做一个梗概介绍”的 书, 与自己研究 《 资本论》 的经历有关。1964年, 我从无锡市 一中高中毕业, 自愿报名到江苏省弶港农场参加经济建设, 同当 时许多热血青年一样, 决心学习毛主席著作, 努力改造世界观, 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毛泽东选集》 中的一些著作及其注释 中,提 到了马克思的 《 资本论》, 这促使我产生了追本溯源, 阅读 《 资本论》原著的愿望。1967年在黄海之滨东台县三仓镇的一 家新华书店里, 我买到了郭大力、 王亚南翻译的 《 资本论》第1卷 ( 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2版)、 第2卷( 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2版) 译本,由此开始了漫长的自学 《 资本论》的道路。当时白天干活,主要靠晚上读书。 由于理论水平低, 有时遇到难点, 一天连一页也读不完, 进度自然不会快。1969年, 江苏省农垦系统转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管辖的江苏生产建设兵团,我随人员调整,调入位于大丰县的三师十六团 ( 原大中农场), 先在机运连种蔬菜;1973 年10月,被调到团部宣传股任理论教员。当时来自南京军区政治部的股长何永鲤同志 ( 现已逝世)非常重视研究马克思主义原著。1974年, 他托人买到了当年刚出版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25卷 ( 《 资本论》 第3卷),专门送给我一部。 在宣传部门工作, 读书条件明显好转, 使我加快了学习《 资本论》 的进度。然而, 直到我读研究生之前, 仍然没有读完 《 资本论》 第3卷。对已经读过的第1、第2 卷, 仍有许多内容似懂非懂。
1797年上半年,我在大丰县城新华书店, 买到了陈征教授的《 〈 资本论 解说》第1册, 读后有顿开茅塞之感。 同年, 又从报上获知一些高校破格录取研究生的信息, 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 向农场领导申请报考研究生,获批准,结果考入福建师范大学政 治经济学专业,录取为陈征和骆焉铭两位教授的研究生,并接受 了该专业导师群体的多方面课程指导。系统而深入地学习, 终于 让我逐字逐句地读完了《 资本论》, 并在理解上进了一大步。
研究生毕业之后,我先后在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 ( 应邀讲课)、西藏大学( 援藏教学) 和南京财经大学, 给硕士生 或本科生讲授 《 资本论》。 学生们的研讨和提问, 又促使我不断地深入学习和研究这部科学巨著。在南京师范大学工作期间,我参加了教师业余德语培训班, 有了凭借词典查阅 《 资本论》 德语 原版的能力。1990年 10月至 1991年 3月, 我作为当时国家**选派的高级访问学者,到苏联莫斯科普列哈诺夫国民经济学院访问进 修。 指 导 教 师 是 莫 斯 科 大 学 经 济 学 博 士、60 多 岁 的 西里·吉 洪 诺洪 诺维奇 · 康 德 拉 索 夫 教授。 他对 《 资本论》 有深入研究, 重点介绍了苏 联经济学界在马克思关于 “ 个人所有制” 原理研究上的分歧。 马 克思之所以提出 “ 个人所有制” 概念, 是为了用劳动者个人拥有 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历史演变的必然过程, 来证实唯物辩证法的否 定之否定规律存在的普遍性, 这个概念的实质是全社会劳动者个 人联合起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但是有人却把“ 个人所有制”曲解为马克思主张搞生产资料私有制, 这十分荒唐。我在莫斯科期间,正值苏联解体的前夜,亲眼见到经济学“ 西化” 即资产阶级化, 对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颠覆性影响; 深深感受到准确把握马克思原创性概念和原理的科学含义, 对于指 导正确的经济实践,极为重要。而只有从整体上把握原著的基本思想和理论逻辑,才能在局部或个别原理和概念上,做出准确的 理解, 防止断章取义或望文生义。
我从自己的学习经历认识到, 真正弄懂弄通《 资本论》的科学理论体系, 需要下很大的功夫。 同时又想到, 如果每个学者都 要像自己这样,耗费漫长时间来学习原著,也不利于加快马克思 主义真理的传播。现代社会高速发展, 要求人们学习的知识实在太多了。如果有少数学者能够努力完成恩格斯所说的“ 对三卷《 资本论》做个梗概的介绍”, 并力求介绍得比较通俗易懂, 那么,必然有利于提高传播真理的效率,让更多的人耗费较少的时间,准确地领会 “ 老祖宗”的科学思想, 用以指导各类实践,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于是,我决心加入完成恩格斯所说的“ 最艰巨的任务”的学者行列。
2000年, 本人经过多年努力, 终于出版了《 〈 资本论〉的基本思想与理论逻辑》( 新闻出版总署 “ 十五” 国家重点图书, 新闻出版总署文件 [ 新出图2001-597号] ), 该书获得江苏省政府 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人民日报 2004年2月 19日理论版曾刊载题为“ 结合新实践研究 《 资本论》”的书评。不少高校从事《 资本论》 教学和研究的学者反映, 该著作注重唯物史观的 方法论, 有助于引导读者深入研读 《 资本论》原著。但是, 本人 又经过 年的反复研究原著, 感到这本著作, 有些地方对原著的 阐释, 仍不够精准; 对某些难点的解说, 还可进一步深入浅出; 在论述详略上, 也有待改进。 对于研究 《 资本论》 的专业学者来 说, 力求准确地阐释 《 资本论》 原著, 引导人们在新的历史条件 下, 始终重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真理, 这是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 为了使自己承担的这种责任完成得更好, 便下决心在前一本书的 基础上, 重新出版一部对 《 资本论》 原著做梗概介绍的学术著 作, 定名为 《 〈 资本论〉 的基本思想与理论逻辑研究》。 这是出版 本书的直接动因。 在标题上加上 “ 研究” 两字, 这意味着, 虽然 两部书的基本内容相似, 但是新书毕竟又经过本人 年的研究, 凝结了对《 资本论》原著更深入、 准确的理解。
写作本书的动因还在于回击资产阶级经济思潮的迫切需要。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经验和教训表明,《 资本论》揭示的人 类社会发展的客观经济规律是不可违背的。 正如列宁所说:“ 从 马克思的理论是客观真理这一为马克思主义者所同意的见解出发, 所能得出的唯一结论就是: 沿着马克思的理论的道路前进,我们 将愈来愈接近客观真理 ( 但绝不会穷尽它); 而沿着任何其他的 道路前进, 除了混乱和谬误之外, 我们什么也得不到。”当代中 国要从国情实际出发,沿着科学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就必须 始终坚持《 资本论 的唯物史观指导思想, 自觉遵循客观经济规 律。 众所周知, 多年来,有人不断地公开鼓吹“《 资本论》过时 论”, 推行新自由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的主张, 为私有化 “ 改制” 和不讲民族经济独立自主的 “ 无底线” 经济开放造舆论。我们要引导广大干部和群众贯彻党中央关于 “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精神, 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就必须进一步宣传好 《 资本论》的基本思想和理论逻辑。本人写作这本新书, 也是希望能为此贡献一份力量。
应当充分认识,《 资本论》渗透的唯物史观是人类思想史上迄 今最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方法论,它与形形色色的唯心史观及 其思想方法划清了界限。《 资本论》揭示的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 都已被人类社会的实践证明是真理《 资本论》揭示出人类社会向共产主义发展的趋势和前景, 已由一些国 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事实, 证明具有必然性。《 资本论》 把 “政治经济学批判”作为副标题, 深刻揭示出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主观性、表面性、片面性、虚伪性、欺骗性和辩护性, 是促进人们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最系统、最深刻的教科书。所有这些都说明,《 资本论》这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伟大代表作,在当代历史条件下,依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芒,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指导我们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思想 武器。我国人民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 高质量经济体系, 实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必须高度重视、力求弄懂弄通 《资本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本书仍然保持了前一本书简明扼要的论述风格。 考虑到最重 要的是帮助读者加深理解《 资本论》原著, 与前一本书相比, 本 书在内容上做了相当大的改进。
第一, 增强了对原著的经济学范畴、原理和方法的阐释。 删 去了与解说原著本身无关的不少内容。本书分为两大基本部分: 第一部分, 包括第一章至第七章, 阐释 《 资本论》的创作背景、 基本思想与理论逻辑。 第二部分为 《 资本论》(卷) 研读纲要; 与前一本书相比, 本书对研读纲要增加了段落序号, 并在内 容上做了较多补充和修订, 这将有助于读者读懂原著。
第二, 改进了全书的体例, 更新了图示和图表对《 资本论》 中文版原著引文的页码, 在第一部分 章至 章页下注中一律采用的是中共中央编译局翻译、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资本论》第 2 版 ( 2004 年版)。由于1975 年和 2004年版本的译文不尽相同, 各有特色, 都有研究价值。另外, 两个版本的同一内容页码 不同, 所以,本书第7章关于马克思论述经济规律的引文( )中, 同时标出了两个版本的页码,以便读者对照研究。本书第二部分的 “ 研读纲要”在表达段落层次的 ( ) 中, 也同时标出了《 资本论》1975年版和2004年版的自然段序和页码。需要强调的是,本书的作用主要是引导读者尽可能深入地弄懂弄通 《 资本论》 原著。 为此, 恳请读者绝不要用阅读本书来替 代研读原著本身。如果读者在本书启发下,能够较快地读懂并理解《 资本论》, 并用以指导认识现实经济问题, 那就达到了本书 的目的。应当提及的是,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蔡万焕, 十分认真地阅读过我的 年出版的 《 〈 资本论的基本思想与理论逻辑》 一书, 将发现的错别字和有关问题, 一一复印给我,值此新书付梓之际,我对他表示衷心的感谢! 鉴于本人现在能够 达到的认识能力和知识水平,本书仍然很难避免存在不当之处,真诚地欢迎读者提出宝贵的意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