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素描简史:从文艺复兴到现代艺术
》
售價:HK$
436.8
《
智慧宫丛书028·神工智能 诸神与古代世界的神奇造物
》
售價:HK$
87.4
《
街头健身训练指南
》
售價:HK$
266.6
《
留学早规划
》
售價:HK$
76.2
《
文化的演化:民众动机正在重塑世界
》
售價:HK$
88.5
《
布鲁克林有棵树(孩子喜欢的阅读经典读本 基于真实生活的全球经典成长小说 走出成长困境 追逐梦想 人生励志 自我塑造小说)
》
售價:HK$
76.2
《
构建未来教育图景: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模式
》
售價:HK$
87.4
《
技术统治(未来哲学系列)
》
售價:HK$
53.8
|
內容簡介: |
本书编者依托上外法学院多语种法律人才培养与法学研究之优势,从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角度,编译了英国、德国、西班牙、荷兰、希腊、挪威、匈牙利、俄罗斯、伊朗、日本、韩国、泰国、越南、孟加拉国、巴西、墨西哥、毛里求斯、阿尔及利亚、喀麦隆等19国法律学者公开发表的相关代表性论文,结集出版,呈现各国法律人对于生态文明的智识思考与制度回应,为中国生态法治建设提供有益之借鉴。本书主题颇为丰富,关涉生态法治建设的各个维度。
|
關於作者: |
张海斌,男,法学博士,现任上海外国语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兼任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副会长等。
沈志韬,男,法学博士,现任上海外国语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上外国别区域法治动态》编辑部执行主编。
|
目錄:
|
第一编 气候环境的法治保护 4
匈牙利履行《欧盟环境责任指令》的经验回顾与未来展望 5
欧盟履行《巴黎协定》的法律趋势——以脱碳政策为中心 17
履行《巴黎协定》对伊朗社会的影响 27
荷兰减缓气候变化及推动能源转型的法律制度 39
德国《联邦气候保护法》评述——背景、架构及主要制度 50
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与白俄罗斯生态立法比较研究 68
越南 2020 年《环境保护法》要点评释 76
泰国法律关于清洁空气权规定的现状及展望 83
以国际公约确认环境健康权的必要性研究 95
第二编 海洋环境的法治保护 114
国际水法中的无害原则、公平合理利用原则与合作原则 115
海洋生态平衡的破坏以及对沿海国家的影响——基于国际法与阿尔及利亚国内法的研究 126
船舶生物污垢引发的外来物种入侵现象及法治应对——以《自然保护法》和《航运法》为视角 136
日本《海洋基本法》和《环境基本法》评述——理想的海洋环境保护措施 156
武装冲突中的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地域本位方法”为视角 163
墨西哥防治新型水污染物的“预防性原则”——以比较法为中心 174
第三编 环境诉讼与法治正义 183
与自然和谐相处:迈向一个全新的深层次法律多元主义 184
气候危机与法官的职能 207
保护巴西亚马逊雨林的环境诉讼——以稳定气候的宪法权利为中心 216
环境诉讼中的预防性保护制度——西班牙和智利的比较研究 238
挪威最高挪威最高法院首份气候案件判决:法律与政治的协调 249
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社会凝聚力 264
从气候正义到《气候变化法》:毛里求斯忽视保护底层人民福祉 272
清洁发展机制的技术转让制度——可再生能源的应用 281
|
內容試閱:
|
《生态文明与环境法治》序
张海斌
本书系上海外国语大学国别与区域法治动态追踪与研究的系列成果之一,旨在依托上外多语种法治人才培养与国别区域法学研究之优势,以国际法、外国法与比较法之学科视角,迻译各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法治领域的相关文献,俾呈现当下国别与区域环境法治理论研究与制度实践之基本动态、概貌与趋势,进而为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可能的借镜。
众所周知,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问题,乃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最终之旨趣,端在形成人类社会可持续的生存和发展方式,不断提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程度。就我国而言,2018年的宪法修改,将生态文明作为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并列的文明形态写入宪法,彰显了国家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倡导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价值追求,影响与意义可见一斑。生态文明宪法地位的确定,为我国未来生态文明法治建设提供了基本保障与遵循,同时为我国公民环境权的保障提供了充分的宪法阐释空间。
近年来,中国的生态文明与环境法治建设无论在观念更新还是在制度创新上,皆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可喜的进展与成效。但毋庸置疑,依旧存在一些有待于继续创新与完善之处。如:完备的生态文明法治规范体系尚未完全形成;环境立法侧重于单项突出领域而缺乏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保护,同时环境立法理念有待于继续创新,依旧有较浓厚的人类中心主义的色彩;在生态立法策略上大体偏重于防治而对生态保护与改善重视不够;公民环境权的保障在立法和司法上有待于继续深化细化;另外,高效的生态文明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生态文明法治监督体系及有力的生态文明法治保障体系尚需加快建设,等等。无疑,这些问题的改善与解决,需要我们超越某种中国视角与经验,从比较法的角度切入,关注不同国别与区域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并在此基础上推进我国生态文明与环境法治建设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与实践创新。
环境法治建设的一个重要维度是公民环境权的保障。环境法治之目的和手段,端在公民们的环境权利是否实现。按学界一般共识,公民环境权乃是一项与多项基本人权交叉的新型法权,是由公权与私权、程序权利与实体权利所构成的内容丰富的权利体系。从世界范围来看,环境权业已日渐跨越区域、法系、国家性质、发展程度之畛域,而骎骎乎有成为一项普遍性人权的趋势。其显著之表现,即是许多国家宪法文本“绿化”程度日深,大率规定有公民环境权、环境基本国策或其他环境保护条款,甚或不仅规定有“人对于环境的权利”,更超越了传统哲学上“主客体二分法”,而进一步明确了“环境本身的权利”,甚至还提出了奠基于当代共和主义之上的“环境公民权”之概念与理念。同时,世界各国围绕环境权之保障与救济所创设的各具特色的机构与机制亦层出不穷,各美其美。无疑,这些丰富的理念与实践,值得我们予以充分的关注。
就具体主题而言,本书关涉生态文明与环境法治之维度颇为宽广,涉及:国际法在一国的转化适用及本土化路径、脱碳政策及其立法之趋势、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法律制度建构、环境资源短缺的风险管理及法律对策、武装冲突中的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外来物种入侵的环境法治应对、新型水污染之防治、环境诉讼中的法官职能,环境保护法的比较研究,清洁发展机制的技术转让,环境诉讼中的预防性保护制度,应对环境变化的社会凝聚力建设,还有一些涉及环境法治基本理论及生态主义法哲学的探讨等,皆从不同维度为我们呈现了各国在环境法治理念与制度实践上的丰富样貌与有益经验,值得关注与借鉴。
译事不易,却极有益。本书所收录的学术文献涉及13个语种文本。在编译过程中,各语种的年轻译者们怀着浓厚的问题意识,结合当下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法治的热点与前沿,运用数据库检索并确定拟翻译的文本,再经与原作者联系,获得其明确授权,乃着手从事翻译。译文初稿出来后,经专业导师与外语导师的校阅与指导,再对译本进行多次校对与修订,最后定稿。其中之曲折与艰辛,“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自不必赘说。窃以为,学术翻译过程乃是一个“沉浸式”的学术训练过程,无疑,译者们在此过程中展现了他们较为扎实的法学专业素养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本书业经编者几轮的审校和译者反复的修订,仍难免存在疏漏或错译之处,欢迎读者指正,相关责任自由译者和审校者承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