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信风万里:17世纪耶稣会中国年信研究(全二册)
》
售價:HK$
178.1
《
青铜之美 国宝里的中式美学
》
售價:HK$
177.0
《
海外中国研究·朱熹的思维世界(增订版)
》
售價:HK$
143.4
《
甲骨文丛书·沙漠之王:英美在中东的霸权之争
》
售價:HK$
110.9
《
汗青堂丛书147·光明时代:中世纪新史
》
售價:HK$
85.1
《
能成事的团队
》
售價:HK$
111.9
《
现代无人机鉴赏(珍藏版)
》
售價:HK$
78.2
《
汗青堂丛书·晚清风云(4册套装):帝国的切口 清朝与中华传统文化 太平天国运动史 冲击与回应
》
售價:HK$
427.8
|
編輯推薦: |
遥远北疆大地上哈萨克族牧人们不断转场迁徙,逐水草而居,是为了“保护”,让大地得到休息和恢复。
牧人们“正在消失的生活”,是当下茧足在狭小生活空间的人们所向往的诗和远方。
李娟笔下不受束缚的幽默感,对此种生活方式的诚实描述,一下能戳中当下读者生活的痛点和笑点。
此版本是李娟原汁原味、精心修订的版本,采用触感极佳的纯质纸印刷,是值得收藏的版本。
|
內容簡介: |
“这是世界最后一支真正意义上的游牧民族。甘愿沉寂在世界上最遥远的角落,逐水草而居。从南面的荒野沙漠到北方的森林草原,绵延千里的跋涉。一年365天,几乎得不到片刻停歇……”
非虚构长篇散文。作者李娟跟随哈萨克族扎克拜妈妈一家,历经寒暑,在新疆最北部粗犷、苍茫的阿勒泰山区游牧、转场、迁徙生活的日子。此为《羊道》三部曲之第二部。
《羊道》三部曲分别是:《春牧场》《前山夏牧场》《深山夏牧场》。
晚春时节,扎克拜妈妈一家转场至紧傍森林的夏牧场冬库尔,把毡房驻扎在一处背靠白桦林,草嫩汁多,水源充沛的地方。此时,进入了一年中牧场上最喜悦热闹的时节,羊羔们长势喜人,牛奶产量猛增。宁静的时光中人们漫长地补眠、串门,出席琳琅满目的深夜舞会,在油光闪闪的草地豪情赛马,筹办华丽盛大的草原婚礼……
李娟以平和悠长的笔调,记录哈萨克牧民在幽静广阔的夏牧场的生活,原生态为我们呈现羊的命运以及围绕着羊的牧人的命运。
|
關於作者: |
李娟
1979年出生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成长时期辗转于四川新疆两地,有过一段阿勒泰牧场上的生活经历。出版有散文集《九篇雪》《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走夜路请放声歌唱》《记一忘三二》等,长篇散文《冬牧场》、《羊道》三部曲、《遥远的向日葵地》,诗集《火车快开》。曾获“鲁迅文学奖”“人民文学奖”“上海文学奖”“天山文艺奖”“朱自清散文奖”等。
其中,《遥远的向日葵地》荣获:2017年度“中国好书”奖,2018第七届“鲁迅文学奖”,2019第七届“中华优秀出版物”等国家大奖及2019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等,并有英文版、韩文版、阿拉伯文版、繁体版面世,在读者中产生巨大反响。
|
目錄:
|
自 序
再版自序
三版自序
冬库尔
邻居
另外两家邻居
生活又开始了
宁静的地震
牛奶的事
泡泡糖事件
馕的事
家务事
影响
茶的事
从城里回来的人
宁静悠长的下午时光
冬库尔的小伙子们
斯马胡力的世界
女孩子们的友谊
寂寞舞会
为了拖依
六月的婚礼
赛马的事
狗的事
阿依努儿家
我和扎克拜妈妈的一天
突然间出现的我
去上游串门
清洁的生活,富裕的肥皂
索勒,索勒!
好姑娘加孜玉曼
酒鬼
小母亲
生病的黑牛
苏乎拉传奇
卡西的同学
路上生活
即将离开冬库尔
去吾塞
|
內容試閱:
|
三版自序
一转眼,这本书出版了十年,这些故事发生了十五年。
每次作品再版前的校阅工作,是错漏之处的梳理,也是一场新的阅读与思考。感谢每一次再版的机会和重读的机会。若放在平时,已经完成的作品真的是再也不想翻开了。
第三版除了一些错字病语,最多的改动是添加了一些补充说明。因为这十年来,总是有读者置疑一些细节问题,才发现自己的表述很多时候都有问题——过于口语化,随意散漫,容易产生歧义。所以在这一版,涉及到地域特殊性和文化特殊性的部分,会作一些更细致的说明。
还有几处补充,则是自己多年后才想明白的地方。比如第三部《深山夏牧场》里的《擀毡》。在我最初的写作里,此文毫不掩饰对恰马罕的嫌弃,觉得这人挺能摆谱。多年后重读,发现自己可能有所忽略。当时的他,刚结束长达半个月的温泉之行——我们当时的牧场附近有较大规模的一处温泉,当地牧民有泡温泉的习俗,用来治疗各种疾病。因此,他很可能有身体上的不适,才无法参与劳动。而自己不作了解就胡乱下结论,武断又刻薄,感到很丢脸。所以十年后,我把这种猜测也添加进去。
第三版还有很少的一些字词变动,实际上只是改回最初的版本。第二版的出版方严格遵照出版物的相关语言文字规范和标准,对第一版做了一些修改。比如,把羊群的“漫延”改为了“蔓延”。可我认为,同样是描述事物的延展状态,“蔓延”更适用于植物生长般的枝状形态,而“漫延”则为液体的延伸形态。显然后者更适用于羊群大面积的移动。同样,两支羊群相遇,我使用的词是“汇合”,但二版中都被改为“会合”。我觉得后者不能贴切表现两支羊群相遇后参差交融的状态。再比如,“至高点”一律被改为“制高点”。这两个词都有“最高处”的意思。但“制高点”是军事用语,意境单一,用在寻常文字中就显得突兀。还有“披风沐雨”一词,也没有什么别字,没必非得改为“栉风沐雨”。
其实这些细微之处,改不改的可能对阅读没多大影响。但我在这方面实在有强迫症,眼里容不得沙子。汉语丰富多彩,文学语言更是灵活多变,生机勃勃。如果有一天,文学表达真的被“统一”,被硬性规范化,必将渐渐失去活力。难以想象……
另外,在第二版中,我的“二版序”被以“给读者的一封信”的形式编入书中。在第三版中改了回来。还需解释的是,很多读者误认为那是我的“亲笔信”。其实不是的,我的字超丑的哈哈。
这一次再版,额外想提一下怀特班——被我们抛弃在春牧场上的小狗。那段描写引起许多读者不适,不断发来谴责。他们认为我和我所在的游牧家庭太残忍太自私,没有尽到救助的责任。为此我也曾努力解释过,反复强调当时的危险境地。在第二次出版时,我还增加了更细致的说明。却仍不能让他们释怀。我想,有些东西真的是无法沟通的。但是作家就是帮助沟通的角色,在不同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文化之间凿空。我不能做到最好,曾经有些沮丧。这次重新读到这一段,突然就释怀了。这些故事里大量提及生存的严酷,是绝大多数读者所陌生的,可能也是刺激他们阅读的因素之一。那样的严酷,大家也许会为之感慨,却无人能够接受吧。在平稳舒适的生活中呆久了的人们,难免以为平稳舒适就是理所当然的。实际不是的。这个地球上绝大多数的人类仍在受苦,如一句网络热议:“他们活着就已经用尽全力。”所以,针对他们的道义上的指责也许只是侥幸出生在优渥环境中的人们的矫情吧。
还有图片问题,很多读者都希望能出一个图文版的。我的确保存了大量关于那段生活的照片。但由于图片品质、肖像权问题及其它原因,可能不太适合发布。我也希望有朝一日能分享它们。
关于这部作品,还有许多的感慨,但说出来总觉得轻浮。那就这样吧。
感谢远方平凡的人们和他们平凡而努力的生活。感谢平凡美好的每一位读者。感谢平凡的,软弱的,愿意改变也有所坚持的自己。
2022年4月
在冬库尔,托汗爷爷家驻扎在我家南面两公里处的白桦林里。西南面一公里处则是烦人的老头儿恰马罕家。我们刚到冬库尔的那天下午,驼队路过恰马罕家门口时,照例接受了他家儿媳妇端上的酸奶,照例没放糖,照例酸得我鼻塞。
当时恰马罕坐在毡房门口的阳光中,用小刀认真地削着一截木头。不晓得在做什么。旁边一大堆工具。后来才知道是在削斧头把子。可能他特喜欢做斧头把子,家里只有一把斧头,把子却削了一大堆。
恰马罕身材高大,衣着朴素干净。他大声地和马背上的扎克拜妈妈打着招呼,然后又扭头额外向我问候。还夸奖我马骑得很好,说全县的汉族人里都找不到比我骑得更好的了!这话真是令人既不敢相信又沾沾自喜。两个小小的孩子站在他身后害羞地看着我们。毡房后面的白桦林清凉而明亮。一个灵活的高个子男孩迈开长腿跃过林间纵横交织的细碎溪流,正往这边跑来……此间安宁愉悦的生活场景看在眼里,动人极了。因此对这位邻居的第一印象极好,觉得他从容又明朗,有隐士一样漂亮的风度。
此外,恰马罕的两个孙女(都剃着光头,一开始我还以为是两个男孩)也让人记忆深刻。
那天下午,我们的骆队一到驻地,大家就忙乎起来,要赶在天黑之前搭起毡房。卸完骆驼后,我赶紧去打水,然后支起铁皮炉子准备生火烧茶。又是十几个小时滴水未进,大家都饿坏了。可新的驻地位于山谷中央一块突兀的石头小坡上,附近很难找到现成的干柴,连那种油脂含量很大的灌木也没有。扎克拜妈妈说东面的森林里有柴,我一个人又不敢进陌生的林子。卡西和羊群还没有赶到。妈妈和斯马胡力眼下忙得一塌糊涂,除了要搭建毡房, 还得修一个新的小羊圈。要是夜晚来临之前小羊入不了圈,有可能一个晚上就跟着大羊跑光了。毕竟来到了新地方,羊群还不熟悉环境呢。最糟糕的是,眼看着原本阳光灿烂的天空,转眼又飘过来一大团阴云,很快淅淅沥沥下起雨来。
正发愁呢,突然看到山坡下有两个小孩子慢慢吞吞走了上来。正是刚才经过的恰马罕老汉家的两个孩子。一个三四岁模样,一个五六岁模样,都小得令人心生怜意。此时却是我们的大救星啊——大的拎着一只红色的暖瓶,小的抱着一个鼓鼓囊囊的餐布包裹。
我们大喜,立刻放下手里的活儿,聚拢过去。
哈萨克牧人不但会为路过家门口的驼队提供酸奶,还会为刚搬到附近的邻居提供食物和茶水。多好的礼俗!
这时,大的那个先走到地方。她找了一块平坦的空地小心翼翼地放下暖瓶。生怕没放稳当,还用手晃了晃,又挪了挪。然后转身去接小妹妹手里的餐布包。可这一转身,脚后跟一踢,啪!哗啦!——只见银光闪闪的玻璃瓶胆碎片炸裂满地,浅褐色的香喷喷、烫乎乎的奶茶在草地上溅开……刹那间什么也不剩了!
亏她之前那么谨慎,小心了又小心!
我们第一反应是太可乐了,便大笑起来。转念一想,有什么好笑的!又冷又饿又下着雨,茶也没得喝了,真是糟透了!于是纷纷垮下脸哀叹。
但叹了一会儿气,还是觉得好笑,忍不住又笑了一阵。想想看——两个小孩子,加起来恐怕不到十岁,拎着这么重的东西,四只小脚丫辛辛苦苦穿过山谷和黑森林,走了一公里多的山路才把东西送到。结果都到地方了,却前功尽弃……真可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