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桑德拉销售原则 伍杰 [美]大卫·马特森
》
售價:HK$
96.8
《
理论的意义
》
售價:HK$
74.8
《
悬壶杂记:医林旧事
》
售價:HK$
52.8
《
谁之罪?(汉译世界文学5)
》
售價:HK$
52.8
《
民国词社沤社研究
》
售價:HK$
140.8
《
帕纳索传来的消息(文艺复兴译丛)
》
售價:HK$
108.9
《
DK威士忌大百科
》
售價:HK$
294.8
《
小白学编织
》
售價:HK$
65.8
編輯推薦:
约瑟夫坎贝尔,20世纪无可争议的神话学泰斗、西方流行文化的一代宗师,披头士、猫王、迈克·杰克逊、卢卡斯、斯皮尔伯格、罗琳、乔布斯、奥巴马都奉他为精神导师。《坎贝尔生活美学》源自女诗人黛安娜奥斯本和坎贝尔历时一个月的精神对话。她精选了神话学大师的各类文字:讲演实录、观点摘编和格言警句,将这场思想盛宴完整地传递给全世界的坎贝尔迷。本书仿佛一把生命的金yao匙,帮助凡俗之人跨入神圣的灵魂世界。在这些文字中,坎贝尔重构了世俗生活的方方面面:jin钱、地位、婚姻、爱情……,教会你在苦难中体验愉悦,在无常中实现完满。如果你已读过《千面英雄》,本书肯定是你进阶修炼的不er之选。编者奥斯本的诗人身份让这一册“坎贝尔指南”散发着浓浓的艺术气息,优雅的文字提示我们这位神话学大师还有柔软的另一面。坎贝尔的故事广征博引,基督宗教、伊斯兰教、印度教、东亚宗教的神话传统,以及古埃及神话、印第安神话都信手拈来,一场丰沛淋漓的全球多元文化之旅正等待你!
湛庐文化出品
內容簡介:
本书是一本“坎贝尔箴言录”,是女诗人奥斯本精心汇编坎贝尔作品集中的精华,它能丰富、提升和启发你的精神生命。教你在艰难生活中获得心性的深度觉醒,度过平衡圆满的人生。
全书围绕着几项人生主题铺展开来:(1)世俗生活的挑战、(2)心灵觉醒的过程、(3)觉醒过程的挣扎,以及(4)神圣生活的艺术。Di一部分以坎贝尔的格言警句开场,教会你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精神的闪光;第二部分汇聚了坎贝尔的思想片段和语丝,帮助你从凡俗庸常“进化”到自我觉醒;第三、四部分堪称“坎贝尔思想菁华录”,带领你重返世俗生活——精神洗礼后的“神圣生活”。
坎贝尔深谙讲故事的艺术,基督宗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和东亚宗教的神话传统,以及古埃及神话、印第安神话都信手拈来,令人恬然微笑的故事俯拾皆是。特别神奇的是,坎贝尔似乎抹掉了英雄世界和日常生活的界限。读他的故事,初则欣然,继则狂喜,仿佛沐浴着永恒的心灵之光,肉体和精神的意义都展现出来。
關於作者:
戴安娜·奥斯本
戴安娜·奥斯本是一位诗人,她与坎贝尔一起参加过为期一个月的课程研讨。在这段过程中,坎贝尔密切地与奥斯本等小组成员分享个人洞见,并毫无保留地阐明他毕生的研究成果。奥斯本自这段宝贵的接触中,精选出坎贝尔最具启发性的观点,汇集成这本书。
目錄 :
译者序 平凡生活,神圣生命
序 言 活在狂喜之中
第一部分 在生命的磁场中
第二部分 俗世生活的挑战
01 神话与家庭生活
麻烦始于二元对立的发现
阿尼玛与阿尼姆斯
爱是完美的慈悲
尼采:爱你的命运
“生命”的经验
爱的宗教
温柔心
婚姻
神话
02 神话与职业生涯
金钱
走在自己的道路上
斯宾格勒与斯坦贝克
响尾蛇与白老鼠
安住在有归属感的位置
避免堕入荒原
艺术的生活方式
心灵的召唤
03 神话与生命
人生的阶段性
舍弃
黄金年代
仪式
复活
7个珍贵事物
死亡
生命
自杀
活在当下
第三部分 心灵的觉醒
04 修行与仪式
瑜伽修行法
世界的神圣力量
印度寓言
嗡……嗡……嗡……
生命真是艰难
你 – 它
05 真与美
预感
人造真理的谬误
“把事情做好”就是艺术
在每件事情中追求卓越
06 神话与心理学
用心理学诠释神明
救赎
愉悦地参与世间的苦难
地狱之火
找到你自己
大卫之星
记在账上
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
07 神话与信仰
上帝的意象
钉上十字架
脱离枷锁
神的天国在我们心中
世界末日
神圣的空间
以游戏的心情去完成
神圣空间无所不在
觉悟的边缘
冥想的佛
涅槃与轮回
观世音菩萨
内在平静之点
到达彼岸
这就是了
心理的转化
改变心的位置
自我是什么
让出路来
08 从女性到女神
女性(之一)
女性(之二)
男人的旅程
女人的旅程
女人只要做她自己就好了
危险之床
雅典娜,赫拉,维纳斯
觉悟得道
第四部分 神圣生活的艺术
09 艺术与美
摩耶的力量
“合宜的艺术”与“不合宜的艺术”
美学的进阶
美的惊骇
宗教的艺术
10 艺术与创作
艺术家应具备的条件
艺术家为神而舞
艺术家的未来
创作的历程
不要将你的珍珠丢在野猪面前
印度的庙宇艺术
“多愁善感的”艺术家与“纯真的”
艺术家
神圣丰盈之美
象征
月亮的奥秘象征
11 遵从内心的喜悦
大地之子
太空荒漠中的绿洲——地球
新的神话
约瑟夫 · 坎贝尔基金会简介
內容試閱 :
[译者序]
平凡生活,神圣生命
有学者认为,约瑟夫 · 坎贝尔虽深受瑞士心理学大师荣格之“集体无意识”,以及由此形成的“原型”等理论影响,却能跳出荣格有限的神话知识,开拓神话学探索的新路径,自成一家。在美国公共电视节目中曾与坎贝尔进行一系列访谈的著名电视新闻记者比尔 · 莫耶斯则认为:“我从未见过比坎贝尔更会说故事的人。听他谈原始社会,我有如置身在无际苍穹下广袤的草原上,或是在群树覆盖的浓荫森林中。”对我而言,坎贝尔最迷人之处正在其说故事的能力,以及他对各文化素材的渊博知识。
在这本书中,坎贝尔以说故事的方式冶众家于一炉。他除了旁征博引西方宗教及神话传统外,还广泛涉及印第安神话、东方的佛教、印度教、日本文化,甚至连伊斯兰文化、埃及神话也囊括在内。最难得的是,他能将这些神话故事与日常生活的事例相融合,以浅显优美的语言赋予它们心理上的和实际存在的意义,而使读者乐于接受他的诠释。这些令人会心微笑的生动故事全书俯拾皆是。例如,圣母玛利亚显灵替苦女抹地、观世音菩萨化现教化众生、坎贝尔的私人导师海因里希· 齐默尔(Heinrich Zimmer)到达涅槃彼岸的有趣比喻,以及一只小老虎被羊抚养长大的印度寓言等,皆只是众多发人深省故事的一小部分而已。
对坎贝尔而言,所有宗教及神话的典故都应以超越具体历史事件的象征性角度来解读,才能掌握到其神髓而获得启发,这是他一贯的立场。由于坎贝尔有这样的解读观点,即使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也因此有了新意,例如:耶稣被钉上十字架,并不是为世人赎罪,而是在精神上新生。这一点很值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细细品味。
诚如多位学者所指出的,坎贝尔似乎深受大乘佛教的影响,强调超越涅槃解脱与生死轮回的分别,这个基本态度也很明显地表现在他的许多诠释中。例如,坎贝尔常说要从关心身边的人开始,以一种自愿且喜悦的态度来参与尘世的苦难;也说不用等到死后进天堂或静坐修炼离开尘世,才能实践宗教精神得到新生,只要我们效法耶稣走上十字架的勇气在精神上死去,当下便能展现新的生命。
我在多年前即有接触佛教的机会,但个人总隐约觉得佛教强调出世的概念与俗世生活有冲突,来世似乎是毫无保障的承诺,而因果轮回的说法更让佛教有“黑色宗教”之嫌。然而在开始翻译坎贝尔的作品《神话的力量》时,他对抽象艰涩的哲学思想所做的栩栩如生、深入浅出的解说,破除了我对佛教为“黑色宗教”的恐惧,也对“把超世俗的精神运用在现世”的看法有了新的感悟。
因此,读者可以直接将坎贝尔的经验和隽语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之中。例如,坎贝尔教导我们要有自己的神圣空间,不论时间长短,每天都要在此空间进一步开发自己内在的精神。他亦讲到对工作及金钱的态度,以及如何看待失业及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等。坎贝尔也分析了“色情艺术”、“说教艺术”与“真正艺术”的区别,并说:“名气并不重要,名气的光环转眼即逝……”这些陈词滥调、老生常谈,却很可能成为一个人在碰到人生重要关卡时受用的警句。
还值得一提的是,在本书中,坎贝尔循例谈论到其专精的“神话与现代社会”、“英雄的历险”等主题,更有不少篇幅是有关女性的历险、角色认同与社会功能等主题。坎贝尔借由童话及神话故事中的女性角色(例如《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以他个人的西方背景对东方国家女性的观察,提出的兼容神话传统与当代社会的女性观点,将有助于现代女性在致力女性觉醒与外在追求后,想要进一步超脱,提升内在自我时的省思。神话中的女性并不像一般电影情节那样,只是等待被英雄救援,或当英雄与恶魔、恐龙与怪兽搏斗时在一旁尖叫而已,而是有其主动、包容的积极角色。
本书英文原版书名的直译应为《生活艺术的省思:约瑟夫·坎贝尔隽语集》(Reflections on the Art of Living :A Joesph Campbell Companion),中译本的书名为《坎贝尔生活美学》,基本上不失原意而且能更传神地表达出本书启发生命、丰富生活的主旨。全书由“在生命的磁场中”(第一部分)格言式的精神智慧展开,然后引领读者进入“俗世生活的挑战”(第二部分)中各个层面,发掘其中可能闪动的精神之光。在这个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升到超世俗的终极“心灵的觉醒”(第三部分)境地,最后再以回归尘世的“神圣生活的艺术”(第四部分)作结,使精神生活得到平衡圆满的发展。由于本书是依据坎贝尔座谈会演说内容,以及坎贝尔相关著作的摘要汇聚而成的文集,因此读者在阅读本书时除依序而下的读法外,如为求思绪上的连贯,不妨先略过引文部分;或者也可单独挑选自己喜爱的主题先下手,因为基本上每一章甚至每一小节都可说是独立成篇的。最后,要在此感谢外子昌雄从头到尾的校读,使得文中富含广泛意义的宗教、哲学词汇,有了较好的诠释。没有他的协助,本书不可能以今日的面貌呈现。此外,出版社的编辑同人在编校过程中多方的支援与协助,也在此一并致谢。
[序言]
活在狂喜之境
在新的物理学领域中,没有磁场和物质并容的地方,因为磁场是唯一的真实。
——爱因斯坦
东方的神秘主义和西方的科学在某一个点上交会了。哲学家们在《奥义书》中提出的“汝即彼”(Tat tvam asi),即“梵我一如”的命题,乃是约瑟夫 · 坎贝尔哲学的底线。物质并不存在,每件事物都是一个磁场。所有的分别与局限,只存在于我们自己的心中。
将自己或自己的族群独立出来——例如,说“喔,不,我们是不同的”,就是把自己和整体对立起来。将我们从整体中区分出来,无疑是断送了自己的选择机会,并筑起自我禁锢的城墙。一旦在思想和生活中制造了二元性,我们就制造了对立。
1983 年,在伊沙兰研究中心的一个为期一个月的讨论课程中,约瑟夫 · 坎贝尔与 10位小组成员密切互动,并以其专业的敏感度分析了每个人的生活。我们完全沉浸在神话的世界中,小组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凝聚力,甚至研究中心主任都希望旁听其中的一节课。坎贝尔毫不犹豫地回应道:“这不合适。”这个研习课程创造了一个神圣的领域,让每个人都能安心地去了解自己的心灵深度,表达个人的疑虑,并交换神奇而令人狂喜的故事。最后,坎贝尔表示这是一个有缘的聚会,研习课程随之圆满结束。他那满含优雅魅力的磁场所散发出的真正人性,乃是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正如帕西法尔所说:“他非天使,亦非圣人,而是一个追求行动的活生生的人,天生具有勇气、慈悲和忠诚的美德。因为对这些内在特质坚定不移的信念,而不是超自然的恩典,他终于赢得了圣杯。”
编这本书的灵感来自我和坎贝尔相处的时光。本书内容大部分取材自伊沙兰研究中心长达一个月的密集研习课程。书中的内容,部分是出自他相关的作品,用意是求取平衡并使本书增色。本书第一部分“在生命的磁场中”以及其他章节中的格言,则是和他相处的这些年中,记录在我日记里的一些他最偏爱的表达方式。本书其余的篇幅可分成三个部分,相当于意识的三个层面或阶段。
◎ 俗世生活的挑战
第一部分主要是和身体的骨盆能量中心有关,亦即生存、性欲及权力。在这部分中,坎贝尔和大家分享他对金钱、异性、衰老的模式、死亡、婚姻、战争、繁殖及仪式等议题的看法。他教导说,去做别人要我们做的事,是一种奴隶道德,而且是通往疾病以及导致精神与身体分离的道路。他建议我们,当别人说话时,不要听他说的字句内容,而要看他以“什么态度”在说话——傲慢、恶意或是轻视?比如,有人会说我们自私,通常是因为我们没有按照“他们”的意思去做。我们一旦局限了自己的选择,就限制了自己的世界观。若这局限达到相当的程度,我们就会成为急切防止他人打破自己所设界线的“世界警察”。
◎ 心灵的觉醒
“觉醒”这一部分是要使我们能开放自己内在的深爱及真实的潜能。一旦能爱自己,便可迈向内心的喜悦。依照约瑟夫 · 坎贝尔的说法,那是我们最高的热情。Entheos 这个词是“充满神性”的意思。朝向那使我们充满神性的事物,朝向那时间不存在的地方,正是我们用来改变周遭世界所需的一切。然而,我们是否真能自然不造作地爱其他人,并允许他们以他们的方式,超越自己加诸身上的限制呢?这里的目标是要透过把我们向外投射改造世界的能量,转而向内改正自己,从而自然地演化到那样的境地,亦即回到自己的正途,并平衡地悠游在世间。
◎ 神圣的生活的艺术
当进化到最后层次“神圣的生活”时,我们将了解到自己有能力去揭开“幻象的面纱”(maya),以彰显遍布大地之上的天父之国,因为我们都是那制造幻象面纱的人。也就是在那一刻,苍穹的韵律穿过我们,宇宙与我们的心跳合而为一。
坎贝尔教导我,超越象征本身,去感受它们所代表的丰富内涵。对于不能够这么做的人,坎贝尔认为:“就像去餐厅吃饭却只吃菜单,而不吃菜单所描述的正餐一样。”世界上有许多人都在吃菜单,其结果是一种空虚感和精神的贫乏感。
在他面前我们了解到,他所专注的每件事物都是点亮他浩瀚博学之心的一次创作灵思的火花,那是涌现丰富内涵和养分的无底源泉。他的容貌显示出他自己正是这些神奇与奥秘的最大资源。因此,坎贝尔的第一挚爱为什么是美国印第安人,就不令人感到惊讶了,因为对印第安人而言,大自然的每一部分都是神圣的。
生活在那种狂喜之境中是健康的,而遵循你内心真实的喜悦,依照坎贝尔的意思,则并不是自我沉溺,而是充满活力的。你整个生理系统都清楚地知道,这就是活在这个世上的方式,也是你所能回馈这个世界的最佳方式。每个人都有一条等待着自己的人生道路,一旦上了轨道,过去不曾敞开的大门便会因此敞开,而且只为你一人而开。每件事物都开始和你契合无间,甚至连大地之母也会支持你的旅程。
◎ 向诸神迈出一步,诸神向你迈出十步
我发觉,你真的只需要向诸神迈出那通往诸神的一步,诸神便会向你迈出十步。那一步是你在旅程中跨出的英雄式的第一步,它超出你的界线或能力之外,而且通常必须是在你知道将有支援之前便要采取行动。英雄的旅程,可以被视为婴儿的诞生过程:起初是身处在一个温暖舒适的安全场所,接下来,如果同一信号逐渐增强,那就是他该离开的时候了。若是到了时辰而不离开,便会腐化堕落。没有血、泪、痛苦,就不会有新生。
◎ 生命本身不具意义,是人类赋予它意义
经常有人问坎贝尔“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他会回答说:“生命本身不具意义,是人类赋予它意义。”和荣格一样,坎贝尔不认为老年的到来只是生命的减损而已,他将其视为成熟盛开的人生时光。如果我们的人生之杯已经盛满了,而所有需要被吸收的事物都已燃烧殆尽,那么老年的安静就是值得欢迎的。如果人生仍有太多未曾经历,我们就会带着不满足的需求迈向老年的门槛,却又频频回首前尘。正如荣格所说的:
无法挥别生命的老人,看起来与没有能力拥抱生命的年轻人,同样的虚弱和无精打采。
《荣格全集》第8册
坎贝尔教导我们说,人们可以选择生活在狂喜中,这种感觉并不“客观存在”(out there)于其他地方或其他人身上,我们不需要到某个地方,得到某种事物或认识某个人,才能得到这种感觉。“它就在‘这里,这里,这里’。”所需要的只是意识的转变。
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
《马太福音》18 章第 3 节
在孩童时代,我们知道何时该安静和警觉,以便吸引合适的人及动物到自己面前。这很容易做到,神奇的魔力四处可见。虽然在面具充斥的世界里,我们丧失了这项童年的魔力,但是我们终究是要再变回孩童的。正如坎贝尔所说的:“代表自我发现的狮子必定会杀掉那条身上每个鳞片都写着‘你应该’(Thou Shalt)的龙。”
和坎贝尔共事以来,我对孩童内在精神性和创造性的崇敬,使得圣诞佳节为之升华。挂满灯饰的树都是满足希望之树,是世界之树,是世界的轴心(axis mundi)。而当柔软的树枝往上延伸,升向天堂时,我也以轻松和更新的心情庆祝复活节——任由大地之母去会见天父之灵。每一枚复活节的彩蛋都是宇宙的蛋,每一只破壳而出的小鸡都象征着神灵的诞生;每一只兔子都是不断在变化却永远一样的月亮圆蚀循环之表征。
一位老阿帕奇印第安说故事者提醒我们:
植物、岩石、火、水,都是活生生的。 它们看着我们,注意到我们的需求。 当我们无所庇护时,它们看到了, 就在那时,它们现身同我们沟通。
我想起坎贝尔极喜爱引用的诺斯替教派《多马福音》(Gospel of St. Thomas)的一段话:
劈开木头,我在那儿。 举起石头,我也在那儿。
惠特曼如此询问:
为何有那些我从未走过的树,但庞大且充满旋律的思想却降临在我身上呢?
我想它们不分冬夏挂在那些树上,当我走过,总有果实落了下来
美国诗人惠特曼《草叶集》(Leaves of Grass)之
《大路之歌》(Song of the Open Road)
苏格兰芬德霍恩(Findhorn)的居民相信,树的意识是“超越锯木机”的,而且树木能感觉到用它们作材料盖成的屋子,以及它们庇护的人们……
这个家 这张椅子 这一页纸 就在这里 就在这里 就在这里
[精彩样章]
人生的阶段性
10 岁,动物;20 岁,神经病;30 岁,失败者;40 岁,骗子;50 岁,罪犯。
我曾听过一则关于人生成长 5 个阶段的日本格言:“10 岁时是个动物;20 岁时是个神经病;30 岁时是个失败者;40 岁时是个骗子;50 岁时是个罪犯。”而到了 60 岁,因为那时个人已经历了上述这些过程,他们开始向朋友提供建议;到了 70 岁,由于了解到所说的每件事情都被误解了,人会因保持沉默而被认为是个圣贤;“到了 80岁,”孔夫子说,“我知道自己生命的基底,并屹立不摇。”
摘自《指引生命的神话》
荣格曾谈到一生的曲线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建立人际关系的时候;第二部分是找出内在生命意义的时候。就像印度人所说的“遵循道”(following the marga)——也就是你到目前为止所拥有的人生经验的轨迹、脚步,以通往你的内在生命。然后,就是完全地脱离俗世,没有焦虑、毫无惧怕地通过人生的最后阶段。
你唱着歌迎向死亡。
身为医生,我深信那是健康的……也就是在死亡中发掘自己可以努力的目标;而从死亡退缩回来,乃是不健康且不正常的事,它剥夺了生命第二部分的目的。
荣格
知道自己心灵发展的程度,即在这条道路上的位置,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成人礼的功能在于,把人的整个心理的最高能量激发出来,以满足生命中特定阶段的要求。重大的成人礼便发生在你必须抛掉儿童期的心理状态时:此时,依赖、服从的婴儿期的自我死了,一位参与社会的独立成人则诞生了。
人生的第一个阶段是学生的阶段,这个时期的主要精神是服从——依据但丁的说法,这时的你“外表合宜,举止甜美”。这表明,你在大体上得服从社会要求的模式。这个阶段也就是尼采所说的“骆驼阶段”,因为骆驼会跪下来,要求将重担负载在它身上。
Di二个阶段是家庭生活的阶段,也就是说,你已进入承担责任的成年生活。在印度教中,个人的责任是以“法”(dharma),也就是社会秩序之法则来规范的。在我们的社会中,你自愿地选择你的责任,而正是通过承担这些不论实质为何的责任,你才能在世上成就你的地位、头衔和声誉。要做出这样的选择,就会牵涉自我功能,即独立评估功能的发展问题。而且,你承担的任务及拥有的地位,都和你自己的价值决断有关。这个阶段是龙的时期,它身上的每个鳞片都刻着“你应该”。
中年是典型的觉醒阶段,而不是成就阶段,而且应该是满足的阶段。在尼采定义的人生阶段中,骆驼在满载重物后,直起身体走入沙漠中,变成了一头狮子。狮子的工作是杀掉那条名叫“你应该”的龙。当它被代表“自我发现”的狮子杀掉后,所有原先被阻滞在龙体内的能量现在都是你的了。如果中年阶段的人仍希望由善行得到好处,或是因恶行而受到惩罚,那么其人生发展便落后了。他的婴儿期的自我到了中年还在起作用,而这是不恰当的。
当你进入荣格的第二阶段,也就是生命的第二部分时,你的人生目标在于领会位于心之脉轮(chakra)的含义,以便使它成为塑造、建构你生命的能量,而不再关心成就,也不再在乎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