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深入浅出人工智能
》
售價:HK$
75.9
《
成长的心智——重新思考时代与心灵
》
售價:HK$
96.8
《
外卷:中国互联网巨头的全球征途
》
售價:HK$
140.8
《
家庭心理健康指南:解决孩子成长中的棘手问题
》
售價:HK$
65.8
《
创作经典
》
售價:HK$
140.8
《
西方殖民帝国的崛起(1492?1914)
》
售價:HK$
96.8
《
ChatGPT数据分析实践
》
售價:HK$
108.9
《
人格分裂手记
》
售價:HK$
54.8
|
編輯推薦: |
一本通读: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背景、内涵与教学启示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件大事,将会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新方案新标准既吸收了新世纪以来的课改经验,同时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确立课程核心素养基本理念、破解“减负增效”关键问题和增加学业质量标准等方面体现出一些新的改革特点。
本书由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吴刚平、安桂清、周文叶教授主编,16位课标修订专家加盟撰写。一本通读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背景、内涵与教学启示。
|
內容簡介: |
全书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新方案新标准的修订思路,结合中小学实际需要,重点阐述了新方案新标准的时代特点和育人价值,“三有”培养目标和核心素养,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内容结构化,学习中心教学方式,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素养导向的表现性评价,14门课程标准研读,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以及新方案新 课标修订十问十答等共计24章专题内容,从指导思想、修订原则、主要变化和迎接挑战等方面,阐释了新方案新 课标的改革特点,并就实施推进所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提出了策略建议。
其中,这次新方案新 课标的很多亮点和关键词,如大观念、大概念或大主题、大任务、大单元设计,项目化、主题式、任务型学习,学科实践,综合学习,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等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路,都相应地纳入到这24章的具体研读阐释中,可以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研究者提供专业学习上的参考、借鉴和支持。
|
關於作者: |
吴刚平,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课程与教学理论、教师教育等。参与研制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和课程标准,以及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主持六项教育 部人文社会科学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获首届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周文叶,教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访问学者,研究兴趣为表现性评价、课程开发、教师教育。主持全国社会科学教育学一般课题、教育 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出版专著《中小学表现性评价理论与技术》《指向立德树人的教师表现性评价》,译著《变革学校:项目式学习、表现性评价和共同核心标准》等。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
安桂清,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育 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多项研究课题。出版《整体课程论》《课例研究》等著作6部,发表SSCI论文及CSSCI论文50余篇。曾获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上海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等奖项。研究领域包括当代课程理论、课堂教学改革、教师专业发展、综合课程开发等。兼任全国课程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CSSCI来源期刊《全球教育展望》副主编等。
|
目錄:
|
第1 章 义务教育课程修订的改革特点与实践建议 6
一、义务教育课程修订背景 6
二、义务教育课程修订的改革特点 7
三、义务教育新课程实施的实践建议 9
第2章 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 ----义务教育培养目标解读 12
一、义务教育培养目标的时代意义 12
二、义务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内涵 13
三、义务教育培养目标的关联概念辨析 14
四、从政策决定到教学行动的目标体系建设 17
第3章 义务教育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 21
一、义务教育课程的综合性 21
二、义务教育课程的实践性 25
三、义务教育课程综合性与实践性的交融互渗 29
第4章 素养为纲的课程内容结构改革 32
一、重视课程内容的育人价值 32
二、厘清核心素养与课程内容的辩证关系 35
三、丰富课程内容的结构层次 37
四、开发素养为纲的课程内容组织形态 40
第5章 学习中心的教学方式改革 43
一、课堂教学要超越讲授教学的认识局限 43
二、课堂教学从记中学转向做中学与悟中学的认识基础 47
三、知识分类视野下的记中学、做中学与悟中学 52
第6章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功能定位与设计思路 58
一、厘清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课程板块意义 58
二、重视基于学科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单元设计 59
三、探索超越学科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单元设计 60
第7章 素养导向的表现性评价 62
一、素养导向的学习变革呼唤表现性评价 62
二、指向素养的表现性评价设计 65
三、在实施表现性评价过程中促使素养落地 69
第8章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解读 73
一、背景与问题 73
二、基础与进展 75
三、传承与变化 81
四、挑战与建议 84
第9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背景、内容与实施 86
一、义教语文课标修订的背景 86
二、义教语文课标修订的主要内容 88
三、义教语文课标的实施策略 92
第10章 素养立意的数学课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95
一、背景与问题 95
二、基础与进展 97
三、传承与变化 101
四、挑战与建议 107
第11章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110
一、修订背景 110
二、主要变化 110
三、实施建议 117
第12章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141
一、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诞生的背景与沿革 141
二、《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修订 144
三、《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变化与突破 147
四、历史教师面临的挑战与应对 153
第13章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解读 156
一、背景与问题 156
二、理论基础 157
三、国际动态与经验 160
四、传承与变化 163
五、挑战与建议 169
第14章 修订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 支撑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成长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171
一、立足素养发展 171
二、聚焦核心概念 173
三、合理安排进阶 175
四、加强探究实践 177
第15章 把握物理课程改革新方向 ----解读《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变化 179
一、背景与问题 179
二、基础与进展 181
三、主要变化 185
四、面临挑战 196
第16章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198
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 198
二、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修订的视角 203
三、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内容的重大变化 212
四、初中化学课程实施的挑战和建议 215
第17章 核心素养为本的生物学课程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研读 219
一、修订背景及面临的问题 219
二、生物学课程的传承与变化 222
三、落实新修订课标面临的挑战 231
第18章 数字时代的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 234
一、信息科技课程的国际动态与发展基础 234
二、信息科技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238
三、信息科技课程标准的主要突破 241
四、信息科技课程标准的未来挑战与建议 244
第19章 让“教会、勤练、常赛”成为体育课程新常态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研读 248
一、背景与问题 248
二、基础与进展 251
三、传承与变化 255
四、挑战与建议 261
第20章 艺术课标中的音乐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266
一、艺术课标的新动向 266
二、艺术课标的新内容 270
三、艺术课标的新进展 276
四、艺术课标的新突破 281
五、艺术课改的新征程 286
第21章 艺术课标中的美术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289
一、美术课程遭遇了百年未遇之大变局 290
二、《艺术课标》结构和样态形成的背景 291
三、艺术课程的整体构思 293
四、“课程核心素养”的登场 295
五、艺术课程目标设置 297
六、课程内容的结构方式 299
七、学业质量的内涵及美术学业质量标准要点 305
八课程实施的建议和要求 307
第22章 建构一体化劳动课程 为义务教育劳动育人奠基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研读 313
一、劳动课程标准研制的背景 313
二、劳动课程标准研制的基础 315
三、劳动课程标准研制的思路与突破 317
四、劳动课程的挑战与建议 321
第23章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322
一、有效实施国家课程 322
二、规范开设地方课程 325
三、合理开发校本课程 327
四、加强三类课程的有机联系 328
第24章 新方案新 课标十问十答 331
一、新 课标修订有哪些关键词 331
二、怎样理解义务教育课程的类别 332
三、如何实现学段衔接 333
四、综合学习如何落地 334
五、如何理解并落实“因材施教” 334
六、学业质量标准的内涵与意义是什么 335
七、素养导向的考试评价有哪些新的变化 336
八、课程实施监测的重点是什么 337
九、学校如何制订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337
十、如何优化三级课程管理 338
|
內容試閱:
|
第1 章 义务教育课程修订的改革特点与实践建议
吴刚平
作者简介:吴刚平/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方案组核心成员(上海 200062)
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颁布,标志着义务教育课程修订工作顺利完成。这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里的一件大事,将会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义务教育课程修订既吸收了新世纪以来的课改经验,同时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确立课程核心素养基本理念、破解“减负增效”关键问题和增加学业质量标准等方面体现出一些新的改革特点。学校在实施新课程时,可以优先考虑通过研制学校课程规划方案、探索素养导向教学新常态等重点举措,寻找深化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和生长点。为此,需要群策群力地深入研读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切实领会义务教育课程修订的时代背景和改革特点,并结合义务教育学校实际,探讨新课程的实施策略和举措。
一、义务教育课程修订背景
大致说来,义务教育课程修订有国内和国际两大场域的时代背景。梳理和解读这一时代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修订的改革动因和改革特点,更加自觉地参与谋划义务教育新课程的实施和创造。
(一)义务教育课程修订的国内背景
从国内情况来看,我国已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在阔步迈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一方面是人民群众对义务教育的教育质量和教育公平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战略不断为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注入新内涵和新动力。
对于新时代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并做出重大战略部署。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系列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指示和批示,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发一系列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文件,要求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推进教育现代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值得注意的是,自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以来,现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实行了二十年,科目课程标准在2011年经过修订后也实行了十年,已经完成了当初所肩负的改革使命,面对新时代义务教育发展和进步的要求,需要在认真总结和继承课程改革经验基础上进行全面修订。同时,随着我国义务教育由基本普及到全面普及,工作重心已由规模发展为主转向内涵发展为主,尤其需要重视义务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特别是必须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建立立德树人长效机制,优化育人蓝图,加强课程建设。
(二)义务教育课程修订的国际背景
从国际形势来看,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刻变化之中。各国特别是大国之间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主要发达国家都在持续推进课程改革,尤其注重从基础教育阶段抓起,培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型人才,以便赢得未来人才竞争优势,尤其是在高科技领域里的人才竞争优势。我国更是整体擘画国际和国内“双循环”战略,在深入推进各项事业改革发展的同时,持续深化对外开放,扎实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通过互联互通和文明互鉴,促进大交流和大发展,明确提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到2035年要走在世界创新型国家前列。
面对新的国际形势和大国竞争格局,我国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需要准确把握时代发展方向和脉搏,肩负更高时代使命,深入研究课程改革新形势,把握国际课程改革新动态,关注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吸收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更新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教学方式,对标构建高质量教育要求,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打造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义务教育新课程体系,努力交出一份出色的中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新答卷,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二、义务教育课程修订的改革特点
本次义务教育课程修订是在现行课程基础上做出的调整和深化,笔者在此主要针对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改革特点,结合个人参与研制和审读的体会,借鉴课程修订指导专家组负责人讲话精神 和教材局领导讲话要求[ ],谈点个人学习心得。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本次修订立足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旗帜,明确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新时代义务教育培养目标确立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少年,并结合义务教育学段特点,对“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具体时代内涵作出全面阐述,反映了国家意志,体现了在新时期贯彻党的全面发展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
同时,本次修订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课程教材,进行了系统设计和落实。通过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明确规定与要求,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自觉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确立课程核心素养基本理念
本次修订坚持和弘扬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创造积累的改革成果和宝贵经验。2017年普通高中课程修订提出的凝练核心素养内涵、聚焦核心素养培育、彰显学科育人功能、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得到广大一线高中校长和教师的高度认同和积极响应,义务教育阶段的广大校长和教师也深受鼓舞,开始尝试将核心素养理念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之中。整个基础教育正在汇聚一股致力于培育核心素养的教改动能。本次修订努力梳理和顺应这一素养教育思潮,深入总结和吸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成果和经验,坚定深化改革基本方向,坚持核心素养基本理念,提出并凝练课程核心素养内涵,坚持以课程核心素养为主轴整体架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
依据义务教育阶段“三有”时代新人培养目标,各门课程明确凝练了课程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凸显各门课程的独特育人价值和共通育人价值。基于义务教育阶段的育人要求,各门课程精选课程内容和组织形式,为学生留出探究学习空间,保护好奇心,激发兴趣,注重创新精神培育,积极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本次修订明确规定了课程内容架构的原则或思路,各个科目都用专门篇幅清晰说明课程内容组织和呈现的思考路径。各门课程在全面梳理科目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础上,有效清理、归纳、整合知识点或主题内容,努力实现科目知识或主题内容的结构化呈现;结合具体科目特点以及学生学习规律和学习需要,系统组织课程内容,为落实好培养目标、核心素养提供关键支撑。同时,摒弃采用单一方式一贯到底建构科目内容的做法,强调综合运用多种路径、方式建构和呈现课程内容。
各个科目坚持素养导向,强化科目实践,推进综合学习,落实因材施教,进一步突显创 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注重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探究活动,经历建构知识、创造价值过程,体会学科思想方法。特别是关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实施,倡导基于真实情境和真实问题的问题解决教学,聚焦综合育人、实践育人;体现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入;体现基于事实或证据的过程评价、表现评价,以提高素养导向的真实情境问题解决能力。
(三)破解“减负增效”关键问题
本次修订是对新世纪以来课程改革的一次系统、全面的总结和深化,更是对十八大以来新时代、新发展要求的积极主动回应。修订工作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突出重点,抓住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和关键要素发力,对社会关切、党和国家领导人关心的教育“减负增效”问题作出回应,力求实现义务教育课程减负提质,确保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健康成长。
本次修订主要从课程与教学专业层面,探寻破解减负增效的关键问题,突出地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聚焦学生发展。要减负增效,首先就必须在课程定位上以人为本,从知识作为目的的科目知识本位回归知识为人服务的学生发展本位。九年义务教育正是儿童身心成长最快、最关键的阶段,需要高度重视培育学生基础性、综合性的素质,帮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合作,打好树立正确价值观的人生底色,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本次修订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通过聚焦核心素养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根据义务教育课程的特点创造性地提出课程核心素养,涵盖多类课程,更加重视课程实施的过程和方法,推进育人方式改革。在课程核心素养的凝练中,凸显义务教育阶段核心素养的时代性、基础性、成长性特点,将其定位于适应信息文明时代个人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儿童当下的身心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使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
二是聚焦实践能力培养。增强课程的实践性是破解机械重复训练教学顽疾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改革问题,是世界课程改革的普遍趋势和共同选择。本次修订认真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培育有创新精神、有实践能力一代新人的要求,在课程设计上努力贴近社会生活和儿童现实生活,反映和体现生活逻辑,引领学生关注并走进现实世界,培养学生面对真实情境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设法在增强课程综合性、实践性方面有所突破,促进人才培养方式变革。其中,比较突出的表现是增设劳动课程,加强课程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结合,充分发挥实践的独特育人功能;突出学科思想方法学习,重视探究式教学,加强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明确规定每门课程应安排10%的课时用于设计跨学科综合主题学习。
三是聚焦内容结构改革。内容问题是课程修订最具实质性的问题,是破解减负增效关键问题的重中之重。如果课程内容不变,核心素养理念是很难真正落地的。因此,本次修订着力深化课程内容结构改革,以课程内容结构化促进育人方式的转变,实现减负增效。各个科目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结构化方面迈出了新的改革步伐,都不同程度地采用“任务群”“大观念”“大主题”“大单元”等设计思路和技术。虽然这些设计思路和技术的名称和形式不同,但本质上都强调内容重构和方式呈现的改革原则,即以课程核心素养为主轴构建学习任务、大观念、大主题等以问题解决为目标的课程内容结构单位和教学单元组织形态,以此作为内容瘦身的聚合机制和动机增强的激发机制。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就必须要解放学生,减轻学生负担,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兴趣爱好和创新精神。本次修订还加强了学段科目内容一体化的整体结构设计,通过核心素养的凝练和课程内容的结构化,纲举目张,有效清理、归纳、整合科目知识点或主题活动内容,在学习内容安排层面落实减负、增效、提质。
(四)增加学业质量标准
本次修订借鉴了高中课程修订引入学业质量标准的做法,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学业质量内涵,提出核心素养发展的学段合格要求和九年级毕业要求,强化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质量观,确保学业质量可评可测,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其中,学业质量标准的重点是描述义务教育各学段学业成就的典型表现,体现不同学段素养表现特征的水平差异,各学段学业质量标准尽可能覆盖核心素养的所有维度,努力做到学业质量表述体现“什么情境”“完成什么任务”或“具有什么表现”的要求和特点。
此外,本次课程修订还注重在德智体美劳科目设置、学制安排和信息技术运用方面,都强调协调发展和融合发展。
三、义务教育新课程实施的实践建议
义务教育新课程的实施涉及学校方方面面工作,但在实践上可以优先考虑通过研制课程规划方案、探索素养导向教学新常态等重点举措,寻找学校深化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和生长点。
(一)研制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研制学校课程实施方案是强化课程意识、提升课程领导力的重要抓手,也是新的课程方案对学校课程实施提出的政策要求。从学校实际出发,可以重点推进学校层面的课程规划,带动各个专项课程方案和科目层面的学期课程纲要研制。
以学校层面的课程规划为例,学校可以把课程实施的设计和安排转化为课程规划文本,搭建学校课程实施的基本框架。按照课程专业要件,课程规划文本大致包括开头段、背景分析、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与保障等几个部分。
其中,(1)开头段:需要概述学校课程规划方案的目的、编制依据和功能。(2)背景分析:主要介绍与学校课程规划密切相关的基本情况、办学传统或特色以及学校愿景或未来努力方向等。(3)课程目标:必须首先保证落实国家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中明确规定的培养目标的前提下,适当凸显学校特色或毕业生形象。(4)课程结构:按照国家课程、地方与校本课程两类或三类型呈现学校课程结构,可以有课程结构示意图和课程计划表,但图表前后要文字表述,说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之间的关系等。(5)课程实施:按总—分思路表述,先明确总的实施原则,再分具体事项有层次地来展开说明。具体实施包括编制学期课程纲要;教学改革重点举措,涵盖学校制度化教学常规和探索性教学改革两个层次措施;资源开发可按国家课程的资源开发、地方/校本课程的资源开发两大方面叙写;作业设计可分常规性作业设计、探索性作业设计两块叙写;此外,双减背景下还要对学校课程教学与课后服务进行统筹设计安排,对课后作业辅导和社团活动做出部署。(6)课程评价:可按方案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分别叙写,并体现“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要求。(7)管理与保障:包括管理机制保障、师资保障、组织与制度保障等。
(二)探索素养导向教学新常态
对于多数学校和教师来说,新课程所倡导的素养导向教学是新事物,学校应在抓好常规教学质量的同时,进行探索性教学改革试点,积累和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和形成教学新常态。必须注意,与传统知识教学相比,素养导向教学不是不要知识的教学,而是要改善知识学习过程的教学,是要从知识传递型的讲授教学转向知识建构型的探究教学,化知识为理论,化理论为方法,化方法为德性。
新课程倡导的“任务群”“大观念”“大主题”“大单元”等设计思路和技术,正是知识内容单位转向学习活动单位、实现知识建构的教学组织形态,即通过情境性、项目化、问题解决的学习任务,将科目知识嵌套其中,促进学生为解决问题而同步完成自主、合作、探究的知识学习,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解决未知问题的能力和信心。
其中,学习任务可以是科目内的整合学习任务,这是探寻素养导向教学新常态的主阵地。比如,著名数学教育专家马芯兰老师,很早就开始尝试根据小学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儿童思维发展特点,突出教材中那些最基本的概念、法则和原理,以此为中心,从纵横两方面进行调整和重组,把有联系的知识串接起来,形成更利于学生学习的纲目结构。 小学阶段“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原有610多个知识点整合为93个生态教学课例,采用迁移、渗透、交错、训练的教学方法,实现学、教、评一体化,结果学生数学学习更轻松,数学思维更敏捷,成绩好,能力强,数学素养有了坚实的教学支撑。
学习任务也可以是跨学科跨领域的整合学习任务,这对综合教学能力的要求更高,也更有教学价值。比如,美国普杜大学卡拉·乔恩生(Carla C.Johnson)教授领衔的STEM研究团队,按照横向领域把学习主题分为原因与结果(Cause and Effect)、创新与进步(Innovation and Progress)、表征世界(The Represent Word)、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Systems)、人类经验优化(Optimizing the Human Experience)等五大观念 ,再按纵向水平从低到高,设计出纵横勾连的学习任务群,把大观念、学习主题、项目任务、核心概念等融为一个个整合性的学习活动单元,从而实现知识学习与问题解决的有机统一。以原因与结果观念主题为例,围绕下沉与上浮议题,探究学习原因与结果观念。在低幼阶段,教师创设情境设计学习任务,要求儿童观察给定物品,设想分别投入小水池中,它们是会下沉,还是会浮在水面,一边观察一边猜想一边验证,建立上浮与下沉的直观经验和初步的分类意识。到小学中高年级则要求学生自主、合作设计使得物品按照人的要求在小水池中上浮或下沉,建立上浮与下沉的因果关联,并作记录与改进。到初中阶段则要求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运用给定材料,设计并制作浮在水面的最大载重容器,从而完成容器设计与制作项目,同时掌握浮力定律。这样的学习任务更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和提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