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谁是窃书之人 日本文坛新锐作家深绿野分著 无限流×悬疑×幻想小说
》
售價:HK$
55.8
《
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 第3版
》
售價:HK$
110.9
《
8秒按压告别疼痛
》
售價:HK$
87.4
《
津巴多时间心理学:挣脱束缚、改写命运的6种时间观
》
售價:HK$
77.3
《
大英博物馆东南亚简史
》
售價:HK$
177.0
《
纯粹·我只要少许
》
售價:HK$
80.6
《
经济史的趣味(全新增订版)(经济史与思想史丛书)
》
售價:HK$
84.0
《
中国古代鬼神录
》
售價:HK$
190.2
|
編輯推薦: |
本书卖点
上编共计七章,侧重于版本学术史与相关理论的整理,内容涉及版本学概念及学理的分析,版本学的价值及与其他学科间的关系,在版本学史方面的探讨,突破了传统学术观念中以古籍刻本为主体的范围,将视角延伸至新的装帧形式兴起后。作者在上编中对版本鉴定方法的梳理堪称全面和细致,将版本学的研究范围归纳成版本学理论、版本学史、版本分析、版本鉴定、版本目录五个方面,是极富科学性和创新性的理论。
下编侧重版本鉴定的实践指导,以四章篇幅,对从古至今的图书根据内容与形式等的不同特征作为分类标准,逐一介绍针对性的判断与版本鉴定方法,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对图书馆、博物馆、收藏者鉴定图书版本真伪,考订图书特别版本及价值等,具有直接的参考意义。
本书稿初版以来,曾长期作为图书馆、博物馆等机构以及图书馆学人员的必备参考工具书,具有较大影响和较好评价。本次作者结合近20多年来的积累和新的研究成果,在保留初版主体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完善、补充与修订,使本书稿在论述上更为全面、理论上更为醇熟、实践性上更具可操作性。
编辑推荐
《中国图书版本学》(新一版)沿袭了之前版本的主体内容,但改为分上、下两编。
|
內容簡介: |
本书为姚伯岳先生2004年版《中国图书版本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的修订本。该书分为上、下两编,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对中国图书版本诸问题进行探讨。上编为理论分析,对版本学理论、版本学史、版本分析、版本鉴定、版本目录等问题进行理论阐述;下编为实践指导,对中国从古至今各类图书版本鉴定的方法做了详细介绍,有很强的针对性。在新一版中,作者结合自身近20多年来的积累和新的研究成果,在保留初版主体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完善、补充与修订,使本书在论述上更为全面、理论上更为醇熟、实践性上更具可操作性,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升。此书既有理论高度,又具有实际指导作用,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课程的教学参考书,亦适合广大古籍图书收藏者、版本学爱好者阅读使用。
|
關於作者: |
姚伯岳,男,1963年生,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专家。研究方向为版本学、古籍保护、图书馆史等。著有《版本学》《中国图书版本学》《惜古拂尘录》等,发表论文近70篇。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古籍保护学科建设与基础理论研究》首席专家。
|
內容試閱:
|
《中国图书版本学》(新一版) 修订说明
《中国图书版本学》( 新 一版) 沿袭了本书前两个版本的主体 内容,但改为分上、下两编:上编继承了第 一版《 版本学》章节名称 整齐的特点,重在构建版本学的学科框架;下编沿用第二版《 中国 图书版本学》最后三章的基本内容,但做了 必要的修改和补充。 新 一版纠正了以往版本的文字错误,增添了诸如覆刻本、锡活字 本等最新研究成果,对个别章节的内容做了较大的调整,发扬了 以前版本的优点,改正了过去的缺点,版本质量得到提升。
第一章 版本学论
如果从西汉末年刘向校书算起,版本学已有两千年的历史
了 。其间具体的版本研究工作不知做了多少,可究竟什么是版 本?什么是版本学? 直到现在,这些最基本的理论问题仍没有一 个令人信服的解释,世人仍视版本学为一 门玄妙莫测、难以捉摸 的学问 。 由此可见,在版本学领域中,欠缺的不是对具体版本的 鉴定考证,而是对版本学思想理论的基础性研究探讨 。科学研究 的任务,就是探究隐藏在事物表象后面的实质和核心 。科学的版 本学,应该准确揭示版本和版本学的实质,并建立起自己系统严 密的学科体系。
第一节 “版本”析义
要研究版本学,必须首先搞清楚什么是“ 版本”。但这个看似 简单的概念,实际上却并不简单 。那就让我们从组成这个词的 “版”和“本”二字开始说起吧。
中国图书版本学 (新— 版)
一、什么是“版”
“版”,《说文解字》释为:“判也,从片,反声。”“判”,就是分开 的意思,这是将“ 版”释为了动词 。但段玉裁在《 说文解字注》中 纠正其说,释“版”字为:“片也,旧作‘判也’,浅人所改,今正 。凡 施于宫室器用者,皆曰版 。今字作‘板’。”宋代《 集韵》云:“ 版,或 从木。”意为“板”是“版”字之或体 。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一书 中则明确指出:“判木为片,名之为版。”就是说,剖成片状的木头 就称为“版”。
《 说文解字》中无“板”字,但“板”在战国楚简中习见 。如郭 店楚简《 穷达以时》篇“斁板築”句中“ 板”,指筑墙所用之夹板; 在《 包山楚简》中有“ 不板”句,“ 板”读如“ 版”。 由此可见, “ 版”“板”二字在古代的某种语境中互为通假,“ 板”更专指木 质材料。
版的用途很多,作为书写材料的版,在造纸术发明以前,应用 也十分广泛。
先秦时期户籍登记用版 。《 周礼 · 天官 · 小宰》云:“ 三曰听 闾里以版图。”东汉郑玄注云:“ 版,户籍;图,地图也。”《 论语 · 乡 党》篇曰:“式负版者。”魏何晏注:“负版者,持邦国之图籍。”
简策制度时代,短文常书写于版上 。《仪礼 ·聘礼》云:“百名 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郑玄注:“名,书文也,今谓之字。” 所以“百名”就是百字,“方”就是一尺见方的木版 。今可见最早 的“版”字,见于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出土《 睡虎地秦墓竹简 · 秦 律十八种》司空 131 号竹简,上有“ 毋方者乃用版”句,整理者注 云:“版,书写用的木板,其形扁平,与方不同。”可见“ 方”虽然也
上 编
第—章 版本学论
是木版,但“ 版”还是一个特殊的书写载体,应该比“ 方”略小一 些 。书信一般文字较短,故书信多用版 。这种版长约一尺,写上 文字的版叫“牍”,所以书信又叫“尺牍”。
秦汉以前,奏议也多用版 。《 史记 · 滑稽列传》:“( 东方) 朔 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东汉王充《 论衡 · 量知 篇》云:“断木为椠,之为版,力加刮削,乃成奏牍。”
版的使用,并不仅仅局限于木质,其他质地的文献也常用 “版”字来形容 。如《 逸周书 · 大聚》中的“ 铭之金版”,《 黄帝内 经 ·素问》中的“著之玉版”等,都是指将文字铭刻或书写于片状 的金石材料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