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精装)潘知常美学随笔(潘知常生命美学系列)

書城自編碼: 3759286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藝術艺术理论
作者: 潘知常
國際書號(ISBN): 9787559452078
出版社: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2-05-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精装

售價:HK$ 101.2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中国历史研究入门(全二册)
《 中国历史研究入门(全二册) 》

售價:HK$ 283.8
夺回大脑 如何靠自己走出强迫
《 夺回大脑 如何靠自己走出强迫 》

售價:HK$ 65.8
夏天,19岁的肖像(青鲤文库)岛田庄司两次入围日本通俗文学奖直木奖的作品 ,同名电影由黄子韬主演!
《 夏天,19岁的肖像(青鲤文库)岛田庄司两次入围日本通俗文学奖直木奖的作品 ,同名电影由黄子韬主演! 》

售價:HK$ 49.5
图解机械工程入门
《 图解机械工程入门 》

售價:HK$ 96.8
股市长线法宝(第6版)
《 股市长线法宝(第6版) 》

售價:HK$ 140.8
中文版SOLIDWORKS 2024机械设计从入门到精通(实战案例版)
《 中文版SOLIDWORKS 2024机械设计从入门到精通(实战案例版) 》

售價:HK$ 98.9
纯数学教程
《 纯数学教程 》

售價:HK$ 85.8
威尔士史:历史与身份的演进
《 威尔士史:历史与身份的演进 》

售價:HK$ 107.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57.3
《有花生的寻常一天》
+

HK$ 181.7
《2021中国电视剧发展报告》
+

HK$ 592.0
《艺术的故事(精装本)》
+

HK$ 372.5
《徐冰:思想与方法》
+

HK$ 147.2
《艺术史的另一半: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随书附赠彩蛋,可让》
+

HK$ 77.9
《万物(三版)》
內容簡介:
本书是著名美学家、国内“生命美学”学派的领军人物潘知常教授近四十年中所写的美学随笔。内容分为:生命屐痕、奇文共赏、时代杂评、时尚掠影、学海拾贝、艺海泛舟、自己的书以及自说自话,内容涉及美学与当代社会、美学与当代文化、美学与当代艺术,还有作者为他人以及自己的专著所写的序跋,以及作者在学术会议上的精彩致辞,不仅文笔斐然,而且脍炙人口。其中关于安徒生童话的思考,关于海子的诗歌的解读,尤其是两篇著名的演讲:《带着爱上路——在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2014届毕业典礼上的主旨演讲》、《为学术的人生——在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4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主题演讲》,更是早就已经在网上广为流传的名篇。
關於作者:
潘知常 著名美学家、著名红学家、著名战略咨询与策划专家。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美学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长期在澳门任教,陆续担任澳门电影电视传媒大学筹备委员会专职委员、执行主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创院副院长(主持工作)、特聘教授、博导。担任民盟中央委员、全国青联中央委员、中国华夏文化促进会顾问、澳门国际电影节秘书长、澳门国际电视节秘书长、中国首届国际微电影节秘书长、澳门比较文化与美学学会会长等。1992年获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任教授。今日头条频道根据六.五亿电脑用户调查“全国关注度最高的红学家”,排名第四,在喜马拉雅讲授《红楼梦》,播放量逾九百万;作为“企业顾问、政府高参、媒体军师”,2007年提出“塔西佗陷阱”,2014年被最高领导在正式讲话中引用,目前网上搜索为290万条,成为被公认的政治学、传播学定律;1985年首倡生命美学新学说,在美学界影响广泛。并曾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十八项奖励。
目錄
第一辑 生命屐痕
去去莫迟疑
我的文学梦
仿狄金森“造一片草原”
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吾师
叩问美学新千年的现代思路
美学在澳门
“我们是爱美的人”——关于生命美学的对话

第二辑 奇文共赏
《卖火柴的小女孩》:感恩的心
《海的女儿》:“爱是永远不会死掉的”
《丑小鸭》:浴爱重生
《皇帝的新装》:丧钟为谁而鸣
《世界上最美丽的一朵玫瑰花》:爱的救赎
《红舞鞋》:忏悔之鞋
重读安徒生童话
杜诗中的幽默
“八小时以外”的曹操
曹操的哭与笑
不读《水浒》,不知天下之奇
《水浒传·楔子》精讲——读懂《水浒传》的“楔子”,才能读懂全部的《水浒传》
海子:“太阳之子”

第三辑 时代杂评
启蒙的批判与对于启蒙的批判——关于20世纪中国的文化主题
逃向生活
关于目前的高校学术管理制度的答记者问
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富人
没有爱,就没有市场经济
为什么“仓廪实”而没有“知礼节”
给春节一个“快乐”的理由
情人节,还是“情人劫”?
从“南京文学”到“文学南京”——在文学中重新发现南京
关于“城市精神”——答《新华日报》记者问
城市与乡愁:一种关于成长的生命美学
“挟媒体以令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化消费与旁观
走出了“大红灯笼”模式的奥运开幕式
十年后的回眸:再说“塔西佗陷阱”

第四辑 时尚掠影
南京的伤感
生活在别处
速配的时代
非常的年代
想起了冬妮娅
瘦身的陷阱
我们是女孩
走出男性的目光
“痿哥”来了!
无病呻吟
高雅的赝品:所谓“中产阶级趣味”
纸上的卡拉OK
明星:世俗的神话
“明星私生活的脱衣舞”
谁是帕帕拉奇?
卡拉未必OK
电视节目:挣扎在低俗与通俗之间?
荧屏创新:宽容“山寨化”,避免“山寨风”
传统文化短视频:“冷”传统文化的“热”传播
涂鸦:另类的青春话语
触摸城市的灵魂——对于城市雕塑的一点期望

第五辑 美学散记
关于“羊”的美学采访——《东方文化周刊》的羊年“大家访谈”
爱如空气
王国维的“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
陶渊明的《饮酒(其五)》
王羲之的《兰亭诗》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沙梅的金蔷薇
旅游:找回过去的自己,也找回未来的自己
“一切放下”与“一切提起”
“一个人的爱情”
怎样在美学上去反省“南京大屠杀”
我爱故我在——新轴心时代的价值重构
构建呼唤爱、捍卫爱的新哲学——“西湖秋色”学术雅聚的学术人物专访
后美学时代的生命美学建构
当代中国生命美学的历史贡献——关于生命美学的对话
1984年,我第一次见到李泽厚先生
迟到的感谢
永不落幕——在柯军龚隐雷夫妇讲座之后的点评发言

第六辑 学海拾贝
关于阅读——答《图书馆报》记者问
朝圣者的灵魂史诗——《天路历程》序
关于《美的历程》
高小康《大众的梦》序
张燕《现代传媒设计教程》序
“吾生有事”——《中天而立集——廖彬宇先生诗词暨名家手迹文章鉴赏集》序言
灵魂的盟誓——齐宏伟《叫醒装睡的你》序言
“教我灵魂歌唱”——熊芳芳《语文审美教育12讲》序
美丽的种子——读《向着太阳歌唱》
徐连明新著《差异化表征:当代中国时尚杂志“书写白领”研究》跋
刘芳《制造青春》序
张伟博《广告平面设计》序
沈峰《第二境界》序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图谱》序
《生命美学:崛起的美学新学派》主编引言
“中国当代美学前沿丛书第一辑”总序
“生命为体,中西为用”——“西方生命美学经典名著导读丛书”序言

第七辑 艺海泛舟
情穷造化理 学贯天人际——张尔宾先生画展序
纵浪大化——我读杨彦先生的画作
十年一剑——读林逸鹏教授新作有感
觉者——林逸鹏、杨培江双个展“各造其极”序
“无路是赵州”——观“大墨南京——赵绪成师友心作”有感
我看华拓先生的青绿山水作品
“坐绝乾坤气独清”——再看华拓先生的青绿山水作品
黑白木刻中的记忆与梦想——张宜银先生版画作品印象
关于“《阿凡达》现象”的答问

第八辑 自己的书
《众妙之门——中国美感心态的深层结构》的后记
还乡者说——《生命美学》的后记
《诗与思的对话——审美活动的本体论内涵及其现代阐释》的后记
《生命的诗境》的再版后记
《美学的边缘——在阐释中理解当代审美观念》的后记
生命美学:“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生命美学论稿》的后记
《王国维:独上高楼》的后记
《红楼》在侧,觉我形秽——《〈红楼梦〉为什么这样红——潘知常导读〈红楼梦〉》的后记
《红楼梦为什么这样红——潘知常导读〈红楼梦〉》的再版后记
《谁劫持了我们的美感——潘知常揭秘四大奇书》的再版前言
《头顶的星空——美学与终极关怀》的后记
《中国美学精神》的再版后记
说在前面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关于《说〈红楼〉人物》和《说〈水浒〉人物》
《说〈聊斋〉》的“说在前面”
《信仰建构中的审美救赎》的后记
《走向生命美学——后美学时代的美学建构》的后记

第九辑 自说自话
“首届美学高端战略峰会”开幕致辞
“普林斯顿没有任务,只有机会”——“第一届全国高校美学教师高级研修班”开班致辞
让每一个自己都活成一束光
以信仰代宗教
审美作为生产力——在“首届美学经济论坛”上的大会发言
回到王国维超越王国维——从“旧红学”“新红学”到“后红学”
从美学看明式家具之美
带着爱上路——在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2014届毕业典礼上的主旨演讲
为学术的人生——在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4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主题演讲

附录一 南华寺
附录二 苏州文化“最江南”
附录三 美是生命的竞争力
內容試閱
“潘知常生命美学系列”总序

加塞尔在《什么是哲学》中说过:“在历史的每一刻中都总是并存着三种世代——年轻的一代、成长的一代、年老的一代。也就是说,每一个‘今天’实际都包含着三个不同的‘今天’:要看这是二十来岁的今天、四十来岁的今天,还是六十来岁的今天。”
三十六年前,1985年,我在无疑是属于“二十来岁的今天”,提出了生命美学。
当然,提出者太年轻、提出的年代也年轻,再加上提出的美学新说也同样年轻,因此,后来的三十六年并非一帆风顺。更不要说,还被李泽厚先生公开批评过六次。甚至,在他迄今为止所写的最后一篇美学文章——那篇被李先生自称为美学领域的封笔之作的 《作为补充的杂记》中,还是没有放过生命美学,在被他公开提到的为实践美学所拒绝的三种美学学说中,就包括了生命美学。不过,我却至今不悔!
幸而,从“二十来岁的今天”、“四十来岁的今天”走到“六十来岁的今天”,生命美学已经不再需要任何的辩护,因为时间已经做出了最为公正的裁决。三十六年之后,生命美学尚在!这“尚在”,就已经说明了一切的一切。更不要说,“六十来岁的今天”,已经不再是“二十来岁的今天”。但是,生命美学却仍旧还是生命美学,“六十来岁的今天”的我之所见竟然仍旧是“二十来岁的今天”的我之所见。
在这方面,读者所看到的“潘知常生命美学系列”或许也是一个例证。从“二十来岁的今天”、“四十来岁的今天”走到“六十来岁的今天”,其中,第一辑选入的是我的处女作,1985年完成的——《美的冲突——中华民族近三百年来的美学追求》(与我后来出版的《独上高楼:王国维》一书合并),完成于1987年岁末的《众妙之门——中国美学心态的深层结构》,以及完成于1989年岁末的生命美学的奠基之作——《生命美学》,还有我的《反美学——在阐释中理解当代审美文化》、《诗与思的对话——审美活动的本体论内涵》(现易名为《美学导论》)、《美学的边缘——在阐释中理解当代审美观念》、《没有美万万不能——美学导论》(现易名为《美学课》),同时,又列入了我的一部新著:《潘知常美学随笔》。在编选的过程中,尽管都程度不同地做了一些必要的增补(都在相关的地方做了详细的说明),其中的共同之处,则是对于昔日的观点,我没有做任何修改,全部一仍其旧。至于我的另外一些生命美学著作,例如《中国美学精神》(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生命美学论稿》(郑州大学出版社,2000)、《中西比较美学论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0)、《我爱故我在——生命美学的现代视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头顶的星空——美学与终极关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信仰建构中的审美救赎》(人民出版社,2019)、《走向生命美学——后美学时代的美学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生命美学引论》(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21)等,则因为与其他出版社签订的版权尚未到期等原因,只能放到第二辑中了。不过,可以预期的事,即便是在未来的编选中,对于自己的观点,应该也毋需做任何的修改。
生命美学,区别于文学艺术的美学,可以称之为超越文学艺术的美学;区别于艺术哲学,可以称之为审美哲学;也区别于传统的“小美学”,可以称之为“大美学”。它不是学院美学,而是世界美学(康德),它也不是“作为学科的美学”而是“作为问题的美学”。也因此,其实生命美学并不难理解。只要注意到西方的生命美学是出现在近代,而中国传统美学则始终就是生命美学,就不难发现:它是中国古代儒道禅诸家的美学探索的继承,也是中国近现代王国维、宗白华、方东美的美学探索的继承,还是西方从“康德以后”到“尼采以后”的叔本华、尼采、海德格尔、马尔库塞、阿多诺……等的美学探索的继承。生命美学,在西方是“上帝退场”之后的产物,在中国则是“无神的信仰”背景下的产物,也是审美与艺术被置身于“以审美促信仰”以及阻击作为元问题的虚无主义这样一个舞台中心之后的产物。外在于生命的第一推动力(神性、理性作为救世主)既然并不可信,而且既然“从来就没有救世主”,既然神性已经退回教堂,理性已经退回殿堂,生命自身的“块然自生”也就合乎逻辑地成为了亟待直面的问题。随之而来的,必然是生命美学的出场。因为,借助揭示审美活动的奥秘去揭示生命的奥秘,不论在西方的从康德、尼采起步的生命美学,还是在中国的传统美学,都早已是一个公开的秘密。
换言之,美学的追问方式有三:神性的、理性的和生命(感性)的,所谓以“神性”为视界、以“理性”为视界以及以“生命”为视界。在生命美学看来,以“神性”为视界的美学已经终结了,以“理性”为视界的美学也已经终结了,以“生命”为视界的美学则刚刚开始。过去是在“神性”和“理性”之外来追问审美与艺术,“至善目的”与神学目的是理所当然的终点,道德神学与神学道德,以及理性主义的目的论与宗教神学的目的论则是其中的思想轨迹。美学家的工作,就是先以此为基础去解释生存的合理性,然后,再把审美与艺术作为这种解释的附庸,并且规范在神性世界、理性世界内,并赋予以不无屈辱的合法地位。理所当然的,是神学本质或者伦理本质牢牢地规范着审美与艺术的本质。现在不然。审美和艺术的理由再也不能在审美和艺术之外去寻找,这也就是说,在审美与艺术之外没有任何其它的外在的理由。生命美学开始从审美与艺术本身去解释审美与艺术的合理性,并且把审美与艺术本身作为生命本身,或者,把生命本身看作审美与艺术本身,结论是:真正的审美与艺术就是生命本身。人之为人,以审美与艺术作为生存方式。“生命即审美”,“审美即生命”。也因此,审美和艺术不需要外在的理由——说得犀利一点,也不需要实践的理由。审美就是审美的理由,艺术就是艺术的理由,犹如生命就是生命的理由。
这样一来,审美活动与生命自身的自组织、自协同的深层关系就被第一次发现了。审美与艺术因此溢出了传统的藩篱,成为人类的生存本身。并且,审美、艺术与生命成为了一个可以互换的概念。生命因此而重建,美学也因此而重建。也因此,对于审美与艺术之谜的解答同时就是对于人的生命之谜的解答;对于美学的关注,不再是仅仅出于对于审美奥秘的兴趣,而应该是出于对于人类解放的兴趣,对于人文关怀的兴趣。借助于审美的思考去进而启蒙人性,是美学的责无旁贷的使命,也是美学的理所应当的价值承诺。美学,要以“人的尊严”去解构“上帝的尊严”“理性的尊严”。过去是以“神性”的名义为人性启蒙开路,或者是以“理性”的名义为人性启蒙开路,现在却是要以“美”的名义为人性启蒙开路。是从“我思故我在”到“我在故我思”再到“我审美故我在”。这样,关于审美、关于艺术的思考就一定要转型为关于人的思考。美学只能是借美思人,借船出海,借题发挥。美学,只能是一个通向人的世界、洞悉人性奥秘、澄清生命困惑、寻觅生命意义的最佳通道。
进而,生命美学把生命看作一个自组织、自鼓励、自协调的自控系统。它向美而生,也为美而在,关涉宇宙大生命,但主要是其中的人类小生命。其中的区别在宇宙大生命的“不自觉”(“创演”“生生之美”)与人类小生命的“自觉”(“创生”“生命之美”)。至于审美活动,则是人类小生命的“自觉”的意象呈现,亦即人类小生命的隐喻与倒影,或者,是人类生命力的“自觉”的意象呈现,亦即人类生命力的隐喻与倒影。这意味着:否定了人是上帝的创造物,但是也并不意味着人就是自然界物种进化的结果,而是借助自己的生命活动而自己把自己“生成为人”的。因此,立足于我提出的 “万物一体仁爱”的生命哲学(简称“一体仁爱”哲学观。是从儒家第二期的王阳明“万物一体之仁”接着讲的,因此区别于张世英先生提出的“万物一体”的哲学观),生命美学意在建构一种更加人性、也更具未来的新美学。它强调:美学的奥秘在人,人的奥秘在生命,生命的奥秘在“生成为人”,“生成为人”的奥秘在“生成为”审美的人。或者,自然界的奇迹是“生成为人”,人的奇迹是“生成为”生命,生命的奇迹是“生成为”精神生命,精神生命的奇迹是“生成为”审美生命。再或者,“人是人”——“作为人”——“称为人”——“审美人”。由此,生命美学以“自然界生成为人”区别于实践美学的“自然的人化”;以“爱者优存”区别于实践美学的“适者生存”;以“我审美故我在”区别于实践美学的“我实践故我在”;以审美活动是生命活动的必然与必需区别于实践美学的以审美活动作为实践活动的附属品、奢侈品。其中包含了两个方面:审美活动是生命的享受(因生命而审美,生命活动必然走向审美活动,生命活动为什么需要审美活动);审美活动也是生命的提升(因审美而生命,审美活动必然走向生命活动,审美活动为什么能够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而且,生命美学从纵向层面依次拓展为“生命视界”“情感为本”“境界取向”(因此生命美学可以被称为情本境界论生命美学或者情本境界生命论美学),从横向层面则依次拓展为后美学时代的审美哲学、后形而上学时代的审美形而上学、后宗教时代的审美救赎诗学;在纵向的情本境界论生命美学或者情本境界生命论美学的美学与横向的审美哲学、审美形而上学、审美救赎诗学之间,则是生命美学的核心:成人之美。
最后,从“二十来岁的今天”、“四十来岁的今天”走到“六十来岁的今天”,如果一定要谈一点自己的体会,我要说的则是:学术研究一定要提倡创新,也一定要提倡独立思考。正如爱默生所言,“谦逊温驯的青年在图书馆里长大,确信他们的责任是去接受西塞罗、洛克、培根早已阐发的观点。同时却忘记了一点:当西塞罗、洛克、培根写作这些著作的时候,本身也不过是些图书馆里的年轻人。”也因此,我们不但要“照着”古人、洋人“讲”,而且还要“接着”古人、洋人“讲”,还要有勇气把脑袋扛在自己的肩上,去独立思考。“我注六经”固然可嘉,“六经注我”也无可非议。“著书”却不“立说”,“著名”却不“留名”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当然,多年以前,李泽厚在自己率先建立了实践美学之后,还曾转而劝诫诸多在他之后的后学们说:不要去建立什么美学的体系,而要先去研究美学的具体问题。这其实也是没有事实根据的。在这方面,我更相信的是康德的劝诫:没有体系,可以获得历史知识、数学知识,但是却永远不能获得哲学知识,因为在思想的领域,“整体的轮廓应当先于局部”。除了康德,我还相信的是黑格尔的劝诫:“没有体系的哲学理论,只能表示个人主观的特殊心情,它的内容必定是带偶然性的。”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从“二十来岁的今天”到“六十来岁的今天”,我的学术研究其实并不局限于生命美学研究,也因此,“潘知常生命美学系列”所收录的当然也就并非我的学术著述的全部。例如,我还出版了《红楼梦为什么这样红——潘知常导读〈红楼梦〉》《谁劫持了我们的美感——潘知常揭秘四大奇书》《说红楼人物》《说水浒人物》《说聊斋》《人之初:审美教育的最佳时期》等专著,而且,在传播学研究方面,我还出版了《传媒批判理论》《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流行文化》《全媒体时代的美学素养》《新意识形态与中国传媒》《讲“好故事”与“讲好”故事——从电视叙事看电视节目的策划》《怎样与媒体打交道》《你也是“新闻发言人”》《公务员同媒体打交道》等,在战略咨询与策划方面,出版了《不可能的可能:潘知常战略咨询与策划文选》《澳门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关于我在2007年提出的“塔西佗陷阱”,我也有相关的专门论著。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看。
是为序。

潘知常
2021.6.6. 南京卧龙湖,明庐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