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人类星球:我们如何创造了人类世(企鹅·鹈鹕丛书013)
》
售價:HK$
91.8
《
伏候圣裁:中国古代的君主与政治
》
售價:HK$
98.6
《
艺术图像学研究(第一辑)
》
售價:HK$
188.2
《
摆脱强迫的人生(修订版)
》
售價:HK$
88.5
《
知宋·宋代之司法
》
售價:HK$
99.7
《
空间与政治
》
售價:HK$
87.4
《
少年读三国(全套12册)
》
售價:HK$
490.6
《
不完美之美:日本茶陶的审美变
》
售價:HK$
87.4
|
編輯推薦: |
写给年轻人的解惑之书!
★人生三昧:活得清醒,过得通透,生活得很有心气。
★任何情况之下,只要不是苦役式的命运,完全没有自由的生活,那么人至少可取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至少可实际地选择两种不同的生活——积极的态度和消极的态度,较乐观的生活和非常沮丧的生活。而这也就意味着获得同一情况之下两种不同的生活质量。——梁晓声
|
內容簡介: |
《活得明白》
本书从“美得刚好”“何以善良”“生死疲劳”“浮世远观”四个维度,精选梁晓声知人论世的多篇代表性散文佳作,集结而成。在《我与文学》《让我们的头脑聪明起来》《关于好人、坏人》等文章中,梁晓声从日常小事切入,讲述为人、为文、处世的准则。梁晓声的关注点始终在红尘中的微小的个体。“活得明白”绝不是教人庸俗的成功法则,而是要让人成为独立、正直的堂堂正正的现代人!
特别收录口碑名篇:
《我与文学》入选“全国政协委员文库项目”、北京大学读书讲座主题
《我爱读书》《关于读书那些事》,作者受聘担任北京一届阅读季读书形象大使
《丢失的香柚》《猴子》入选《意林》杂志
《清名》入选高考语文阅读训练之梁晓声作品练习
《老妪》入选《读者》杂志、初中阅读题训练
《玉顺嫂的股》入选《中外文摘》杂志
《孩子·驴子和水》入选《幸福》杂志、跻身“2018年中国散文排行榜”
《从前,购粮证那些事》入选登载《文摘报》《解放日报》
《论大学》入选登载《光明日报》,南开大学转载
《人生真相》
本书是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的散文精选,收录了《人生的意义》《当代中国青年阶层分析》《合适的,便是美的》《狡猾是一种冒险》等多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文章寓言性、故事性的描写,把复杂的人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对时事热点的评说更是风格独树一帜,而文中也处处透漏着梁晓声对年轻一代的关怀与期待,同时对这代人抱有充分理解与信任,相信他们即使在认清人生背后的真相时,也会依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特别收录口碑名篇:
《龙龙龙》:荣获2013年度中国散文年会一等奖
《看自行车的女人》2021河南中考试题记叙文阅读
《当今中国青年阶层分析》《合适的,便美的》
《瘦老头》《儿子·母亲·公仆和水》《小村的往世今生》
《心的告白》
本书是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得主、电视剧《人世间》原著作者梁晓声写给在生活中迷茫之人的解惑之书,也是梁晓声的心之独白。在这本书中,你会读到关于爱、人生、家庭、亲情、婚姻、社会、工作、生活、困境、孤独……与我们生活切实相关的话题与热点。既有对往事的回忆,也有对生活的感悟、对社会的深思,更有梁晓声人生智慧的总结。有涓涓温情,也有人间清醒;有严肃深刻的思考,也有诙谐幽默的调侃;有生活的热望,也有人间烟火里的情怀。朴实诚挚的文字中透射出作者对人文精神的坚持,对人情世事有温度、有深度的思考,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温暖与尊严。生活的累,一半源于生存,一半源于内耗;人生的乐,一半源于简单,一半源于平常。当你学会与自己和解,与世界和解,就是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活法。
特别收录口碑名篇:
《复旦与我》《论温馨》
《关于“孝”——写给九十年代的儿女们》
《母亲养蜗牛》《蛾眉》《此爱如钰》
《活得明白》
★当代中国文学的核心作家之一梁晓声散文新辑,兼具作家的感性与学者的理性,有温情而不滥情,有力度而不冷血。
★梁晓声所关注的多是普通大众的集体情感,他以笔抵抗虚无,以小人物的故事歌颂善良,在浊世中坚守清名,梁晓声笔下的真善美,皆来源于生活,有血有肉,不虚伪、不矫饰。
★从《活得明白》到《人世间》,梁晓声对为人处世有深刻的理解,“人是会思想的芦苇”,《活得明白》是对生活、对文学、对人生、对社会的探问,为郁闷的、迷茫的读者提供另一种思考方向。
《人生真相》
★中国现实主义写家梁晓声。如果你喜欢鲁迅,那你定会爱上梁晓声。他笔下有刀锋,胸中有温情,一直与时代同行,致力于为好社会而写作。这本书是他给疲惫而充满困惑的我们这代人的礼物,希望我们可以从中汲取现实的力量,认真做事,清醒做人。
★如果《人世间》曾让你流泪,那么《人生真相》会带给你安慰。若看了《人世间》,你会发现,原来“苦”不只是一种味觉,更像是人生的一种主旋律,让人禁不住想哭;若看了《人生真相》,你会发现,原来活在人生的真相里,才是一种幸福。
★本书不提供成功的童话,只致敬平凡的力量。没有谁甘于平庸,但谁说成功的方式只有一种?在梁晓声的笔下,每一个生活中的孤勇者,都值得肯定;即使平凡,也是这个社会所不容忽视的正能量之一。
《心的告白》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写给年轻人的解惑之书。
本书包含关于爱、人生、家庭、亲情、婚姻、社会、工作、生活、困境……与我们人生切实相关的话题与热点。梁晓声以有温度的文字、清醒的态度深刻剖析生活,直面人生的困惑与难题,让我们领悟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风景。
★让你累的不是生活和工作,而是内耗。
每个人都会有内耗,有人活得很累,有人活得很轻松,不过是内耗的程度不同而已。当你学会与自己和解,与世界和解,就是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活法。
★是梁晓声的心灵独白,更是梁晓声人生智慧的总结。
本书精选梁晓声温情、哲思、励志散文,写普通人的生活与困惑,从平常中体会作者对人情世事有温度、有深度的思考,领悟生活真谛。
|
關於作者: |
梁晓声,原名梁绍生,祖籍山东荣成,1949年生于哈尔滨,当代知名作家、学者。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至今创作了包括散文、小说、杂论、纪实文学等在内的作品逾千万字。代表作有《雪城》《年轮》《返城年代》《今夜有暴风雪》。凭借作品《人世间》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
內容試閱:
|
“如果在三十岁以前,迟在三十五岁以前,我还不能使自己脱离平凡,那么我就自杀。”
“可什么又是不平凡呢?”
“比如所有那些成功人士。”
“具体说来。”
“就是起码要有自己的房、自己的车,起码要成为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吧?还起码要有一笔数目可观的存款吧?”
“要有什么样的房,要有什么样的车?在你看来,多少存款算数目可观呢?”
“这,我还没认真想过……”
……以上,是我和某大一男生的对话。那是一所较著名的大学,我被邀讲座。对话是在五六百人之间公开进行的。我觉得,他的话代表了不少学子的人生志向。我已经忘记了我当时是怎么回答的,然此后我常思考一个人的平凡或不平凡,却是真的。按《新华词典》的解释,平凡即普通,平凡的人即平民。《新华词典》特别在括号内加注——泛指区别于贵族和特权阶层的人。做一个平凡的人真的那么令人沮丧么?倘注定一生平凡,真的毋宁三十五岁以前自杀么?我明白那大一男生的话只不过意味着一种“往高处走”的愿望,虽说得郑重,其实听的人倒是不必太认真的。
我既思考了,于是觉出了我们这个社会,我们这个时代,近十年来,一直所呈现着的种种文化倾向的流弊,那就是——在中国还只不过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现阶段,在普遍之中国人还不能真正过上小康生活的情况下,中国的当代文化,未免过分“热忱”地兜售所谓“不平凡”的人生的招贴画了,这种宣扬尤其是广告兜售几乎随处可见。而终,所谓不平凡的人的人生质量,在如此这般的文化那儿,差不多又总是被归结到如下几点——住着什么样的房子,开着什么样的车子,有着多少资产,于是社会给予怎样的敬意和地位;于是,倘是男人,便娶了怎样怎样的女人……
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也很盛行过同样性质的文化倾向,体现于男人,那时叫“五子登科”,即房子、车子、位子、票子、女子。一个男人如果都追求到了,似乎就摆脱平凡了。同样年代的西方的文化,也曾呈现过类似的文化倾向。区别乃是,在他们的文化那儿,是花边,是文化的副产品;而在我们这儿,在七八十年后的今天,却仿佛的渐成文化的主流。这一种文化理念的反复宣扬,折射着一种耐人寻味的逻辑——谁终于摆脱平凡了,谁理所当然地是当代英雄;谁依然平凡着甚至注定一生平凡,谁是狗熊。并且,每有俨然足以代表文化的文化人士和思想特别“与时俱进”似的知识分子,话里话外地帮衬着造势,暗示出更其伤害平凡人的一种逻辑那就是——一个时势造英雄的时代已然到来,多好的时代!许许多多的人不是已经争先恐后地不平凡起来了么?你居然还平凡着,你不是狗熊又是什么呢?
一点儿也不夸大其词地说,此种文化倾向,是一种文化的反动倾向。和尼采的所谓“超人哲学”的疯话一样,是漠视,甚至鄙视和辱骂平凡人之社会地位以及人生意义的文化倾向。是反众生的。是与文化的基本社会作用相悖的。是对于社会和时代的人文成分结构具有破坏性的。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下一代,如果他们普遍认为迟三十五岁以前不能摆脱平凡便莫如死掉算了,那是毫不奇怪的。
人类社会的一个真相是,而且必然永远是——牢固地将普遍的平凡的人们的社会地位确立在位置,不允许任何意识之形态动摇它的位置,更不允许它的位置被颠覆。这乃是古今中外的文化的不二立场。像普遍的平凡的人们的社会地位的位置一样神圣。当然,这里所指的,是那种极其清醒的、冷静的、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能够在任何时代都“锁定”人类社会真相的文化;而不是那种随波逐流的、嫌贫爱富的、每被金钱的作用左右得晕头转向的文化。那种文化只不过是文化的泡沫,像制糖厂的糖浆池里泛起的糖浆沫。造假的人往往将其收集了浇在模子里,于是“生产”出以假乱真的“野蜂窝”。
文化的“野蜂窝”比街头巷尾地摊上卖的“野蜂窝”更是对人有害的东西。后者只不过使人腹泻,而前者紊乱社会的神经。
平凡的人们,即普通的人们,即古罗马阶段划分中的平民。在平民之下,只有奴隶。平民的社会地位之上,是僧侣、骑士、贵族。
但是,即使在古罗马,那个封建的强大帝国的大脑,也从未敢漠视社会地位仅仅高于奴隶的平民。作为它的精英的文化思想的传播者,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们,他们虽然一致不屑地视奴隶为“会说话的工具”,但却不敢轻佻地发任何怀疑平民之社会地位的言论。恰恰相反,对于平民,他们的思想中有一个一脉相承的共同点——平民是城邦的主体,平民是国家的主体。没有平民的作用,没有罗马成为强大帝国的前提。
凯撒被谋杀了,布鲁图要到广场上去向平民们解释自己参与了的行为——“我爱凯撒,但更爱罗马”。
为什么呢?因为那行为若不能得到平民的理解,就不能成为正确的行为。安东尼顺利接替了凯撒,因为他利用了平民的不满,觉得那是他的机会。屋大维招兵募将,从安东尼手中夺回了摄政权,因为他调查了解到,平民将支持他。
古罗马帝国一度称雄于世,靠的是平民中蕴藏着的改朝换代的伟力。它的衰亡,也首先是由于平民抛弃了它。僧侣加上骑士加上贵族,构不成罗马帝国,因为他们的总数只不过是平民的千万分之几。
中国古代,称平凡的人们亦即普通的人们为“元元”;佛教中形容为“芸芸众生”;在文人那儿叫“苍生”;在野史中叫“百姓”;在正史中叫“庶民”。而相对于宪法叫“公民”。没有平凡的亦即普通的人们的承认,任何一国的任何宪法没有任何意义。“公民”一词将因失去了平民成分而是荒诞可笑之词。
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古代的思想家们,关注并体恤“元元”们的记载举不胜举。
比如《诗经·大雅·民劳》中云:“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思是老百姓太辛苦了,应该努力使他们过上小康的生活。比如《尚书· 五子之歌》中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意思是如果不解决好“元元”们的生存现状,国将不国。而孟子干脆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而《三国志·吴书》中进一步强调:“财经民生,强赖民力,威恃民势,福由民殖,德俟民茂,义以民行。”民者——百姓也;“芸芸”也;“苍生”也;“元元”也;平凡而普通者们是也。怎么,到了今天,在改革开放的中国,在民们的某些下一代那儿,不畏死,而畏“平凡”了呢?由是,我联想到了曾与一位“另类”同行的交谈。我问他是怎么走上文学道路的。答曰:“为了出人头地。哪怕只比平凡的人们不平凡那么一点点,而文学之路是我的途径。”见我怔愣,又说:“在中国,当普通百姓实在太难。”屈指算来,十几年前的事了。十几年前,我认为,正像他说的那样,平凡的中国人,平凡是平凡着,却十之七八平凡又贫寒着,由而迷惘着。这乃是民们的某些下一代不畏死而畏平凡的症结。于是,我联想到了曾与一位美国朋友的交谈。她问我:“近年到中国,一次更加比一次感觉到,你们中国人心里好像都暗怕着什么。那是什么?”我说:“也许大家心里都在怕着一种平凡的东西。”她追问:“究竟是什么?”我说:“就是平凡之人的人生本身。”她惊讶地说:“太不可理解了,我们大多数美国人可倒是都挺愿意做平凡人,过平凡的日子,走完平凡的一生的。你们中国人真的认为平凡不好到应该与可怕的东西归在一起么?”我不禁长叹了一口气。我告诉她,国情不同,故所谓平凡之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不能同日而语。我说你是出身于几代的中产阶级的人,所以你所指的平凡的人,当然是中产阶级的人士。中产阶级在你们那儿是多数,平民反而是少数。美国这架国家机器,一向特别在乎你们中产阶级,亦即你所言的平凡的人们的感觉。你们的平凡的生活,是有房有车的生活。而一个人只要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过上那样的生活并不特别难。居然不能,倒是不怎么平凡的现象了。而在我们中国,那是不平凡的人生的象征。对平凡的如此不同的态度,是两国的平均生活水平所决定了的。正如中国的知识化了的青年做梦都想到美国去,自己和别人以为将会追求到不平凡的人生,而实际上,即使跻身于美国的中产阶级了,也只不过是追求到了一种美国的平凡之人的人生罢了……
当时联想到了本文开篇那名学子的话,不禁替平凡着普通着的中国人,心生出种种的悲凉。想那学子,必也出身于寒门;其父其母,必也平凡得不能再平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不然,断不至于对平凡那么的慌恐。
也联想到了我十几年前伴两位老作家出访法国,通过翻译与马赛市一名五十余岁的清洁工的交谈。
我问他算是法国的哪一种人。
他说,他自然是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
我问他羡慕那些资产阶级么?
他奇怪地反问为什么?
是啊,他的奇怪一点儿也不奇怪。他有一幢带花园的漂亮的二层小房子;他有两辆车,一辆是环境部门配给他的小卡车,一辆是他自己的小卧车;他的工作性质在别人眼里并不低下,每天给城市各处的鲜花浇水和换下电线杆上那些枯萎的花束而已;他受到应有的尊敬,人们叫他“马赛的美容师”。
由此,他才既平凡着,又满足着;甚而,简直还可以说活得不无幸福感。
也联想到了德国某市那位每周定时为市民扫烟囱的市长。不知德国究竟有几位市长兼干那一种活计,反正不止一位是肯定的了。因为有另一位同样干那一种活计的市长到过中国,还拜访过我。因为他除了给市民扫烟囱,还是作家。他会几句中国话,向我耸着肩诚实地说——市长的薪水并不高,所以需要为家庭多挣一笔钱。那么说时,一点儿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好意思……
马赛的一名清洁工,你能说他是一个不平凡的人么?德国的一位市长,你能说他极其普通么?然而在这两种人之间,平凡与不平凡的差异缩小了,模糊了。因而在所谓社会地位上,接近着实质性的平等了。因而平凡在他们那儿不怎么会成为一个困扰人心的问题。
当社会还无法满足普通的平凡的人们的基本拥有愿望时,文化的清醒的那一部分思想,应时时刻刻提醒着社会来关注此点,而不是反过来用所谓不平凡的人们的种种生活方式刺激前者。尤其是,当普遍的平凡的人们的人生能动性,在社会转型期受到惯力的严重甩掷,失去重心而处于茫然状态时,文化的清醒的那一部分思想,不可错误地认为他们已经不再是地位处于社会位置的人们了。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平凡而普通的人们,永远是一个国家的绝大多数人。任何一个国家存在的意义,都首先是以他们的存在为存在的先决条件的。
一半以上不平凡的人皆出自于平凡的人之间。
这一点对于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同样的。
因而平凡的人们的心理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几乎成为不平凡的人们的心理基因。
倘文化暗示平凡的人们其实是失败的人们,这的确能使某些平凡的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变成较为“不平凡”的人;而从广大的心理健康的、乐观的、豁达的平凡的人们的阶层中,也能自然而然地产生较为“不平凡”的人们。
后一种“不平凡”的人们,综合素质将比前一种“不平凡”的人们方方面面都优良许多。因为他们之所以“不平凡”起来,并非由于害怕平凡。所以他们“不平凡”起来以后,也仍会觉得自己们其实很平凡。
而一个连不平凡的人们都觉得自己们其实很平凡的人们组成的国家,它的前途才真的是无量的。反之,若一个国家里有太多这样的人——只不过将在别国极平凡的人生的状态,当成在本国证明自己是成功者的样板,那么这个国家是患着虚热症的。好比一个人脸色红彤彤的,不一定是健康;也可能是肝火,也可能是结核晕。
我们的文化,近年以各种方式向我们介绍了太多太多的所谓“不平凡”的人士们了,而且,终往往的,对他们的“不平凡”的评价总是会落在他们的资产和身价上。这是一种穷怕了的国家经历的文化方面的后遗症,以至于某些呼风唤雨于一时的“不平凡”的人,转眼就变成了些行径苟且的,欺世盗名的,甚至罪状重叠的人。
一个许许多多人恐慌于平凡的社会,必层出如上的“不平凡”之人。
而文化如果不去关注和强调平凡者们位置的社会地位(尽管他们看去很弱,似乎已不值得文化分心费神)——那么,这样的文化,也就只有忙不迭地不遗余力地去为“不平凡”起来的人们大唱赞歌了,并且在“较高级”的利益方面与他们联系在一起。于是眼睁睁不见他们之中某些人的“不平凡”之可疑。
这乃是中国包括传媒在内的文化界、思想界,包括某些精英们在内的文化界、思想界的一种势利眼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