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法国通史(全六卷)
》
售價:HK$
985.6
《
慢慢变富66招
》
售價:HK$
53.8
《
战国竹书复原综论
》
售價:HK$
98.6
《
走出内心的深渊:快节奏人群心理疾病与健康指南(原书第3版)
》
售價:HK$
77.3
《
如何成为一家千亿公司
》
售價:HK$
76.2
《
趋势跟踪: 汤姆·巴索的交易谋略
》
售價:HK$
77.3
《
滚滚红尘(《滚滚红尘》电影原著)
》
售價:HK$
54.9
《
罗马之变(法语直译,再现罗马共和国走向罗马帝国的辉煌历史)
》
售價:HK$
109.8
|
編輯推薦: |
《从师记》不仅是一部记忆之书,也是一部打开学术之门的启蒙之书。
|
內容簡介: |
《从师记》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著名古典文学专家刘跃进先生的回忆性散文。上编六篇,以作者个人成长经历为线索,说到知青生活、求学经历、两代人对清华大学文科建设的记忆,以及作者在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工作的点点滴滴;下编九篇,是对俞平伯、王伯祥、傅璇琮等前辈学者的追忆和纪念;附录一篇,记述了与后辈学人交往的一段经历。
《从师记》是一部记忆之书。作者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届大学生,又先后师从著名学者姜亮夫、曹道衡等先生攻读了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阅历丰富,成就卓著,在新时期的学人中颇具典型性。在本书中,作者以朴素自然的笔墨,记述了数十年来个人求学与从师的经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和学术的进步。
《从师记》也是一部打开学术之门的启蒙之书。作者是古典文学领域的著名学者,不仅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还总结了颇多行之有效的治学方法。作者把这些深造有得之言融汇在一个个生动的细节、片段中,使人读之兴味盎然,启发深长。本书为广大读者提供的,“是一个可以触摸的学术境界,一种可以贯通的学术精神,一段可以仿效的学术人生”。
|
關於作者: |
刘跃进,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哲学部副主任、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文学评论》《中国文学年鉴》主编,兼任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会长、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著有《秦汉文学地理与文人分布》《秦汉文学编年史》《门阀士族与文学总集》《中古文学文献学》等专著、《古典文学文献学丛稿》《秦汉文学论丛》《文学史的张力》等论文集。
|
目錄:
|
目录
引言……001
上编
“跃进”时代萌生的文学梦想……003
黄湖的记忆……015
“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023
从师记……037
记忆中的水木清华……080
好诗不过近人情
——谈谈文学和文学研究所……110
下编
《王伯祥日记》中的俞平伯先生……191
记汪蔚林先生二三事……203
“小室无忧”
——记古籍版本学家魏隐儒先生……218
来谕惓惓,亲如促叙
——记复旦大学王继权老师……237
斯人已逝,德音未远
——傅璇琮先生印象……256
致辞一束
积厚流光,触类旁通
——纪念王伯祥先生诞辰130周年……273
专精与宏通的境界
——纪念吴世昌先生……281
双棔书房的学术天地
——纪念吴晓铃先生……285
裴斐先生的傲骨与逸情……289
附录
求其友声三十年
——由一场学术讲演说起……292
|
內容試閱:
|
引言
一个学者在成长过程中,能遇上好老师,往往会影响到他的一生。我心目中的老师大体有三种:一是直接授业的老师,二是间接师承的老师,三是衷心私淑的老师。在《从师记》的结尾,我写道:“韩愈《师说》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杜甫《戏为六绝句》说:‘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在我过去四十多年的求学经历中,老师们的影响既广且深。他们不仅传道、授业、解惑,那种坚忍不拔的人格魅力和实事求是的学术品格,更是激励我不断前行的不竭动力。”过去几年,我写了若干纪念前辈业绩的文章,评述了范文澜、梅兰芳、潘天寿、郑振铎、姜亮夫、钱锺书、逯钦立、孙犁、柳青、曹道衡、樊骏、沈玉成、邓绍基等人的贡献。我很景仰他们,也很感念他们,很希望有更多机会将这种感念之情表而彰之,让更多的读者从不同侧面了解前辈学者的为人风范和学术业绩。这些文章,多已收录到我的论文集《走向通融——世纪之交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回归中的超越——文学史研究的多种可能性》以及《跂予望之》中,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参看。
过去一年,疫情肆虐,我困居家中,有更多的时间整理资料,于是又撰写了若干新篇。《传记文学》编辑胡仰曦女士鼓励我开辟专栏,畅所欲言,这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写作积极性。人民文学出版社杜广学博士看过我为俞宁教授《吾爱吾师》所写的序言,深表赞赏,盛情邀约编辑此书。对于他们的高情雅意,我心存感激。在书稿编辑过程中,我又选择几篇不曾在上述文集中收录的文章,也有敝帚自珍之意。《“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是为纪念恢复高考三十周年而作,2008年底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上,已收在《跂予望之》中。此后,我对文章作了较大的修订充实,实为重写,很有时代色彩,故不揣谫陋,收录本集中。这是重收的文章,请读者谅解。
上编六篇以我个人成长经历为线索,说到知青生活、求学经历、两代人对清华大学文科建设的记忆,以及我在文学研究所工作的点点滴滴。下编九篇则是对前辈学者的追忆和纪念。
本书原拟名“闻斯行之”,想与我另外一本随笔集《跂予望之》相呼应,表达对学术的仰望之情、对前辈的追随之意。“闻斯行之”语出《论语·先进》。孔子希望恭谦的弟子做事要大胆一点,听到就做,不要犹豫。我为人处世向来胆怯,时常退让,但求学问道却很积极,颇近于“闻斯行之”的风格,故取作书名,给自己壮胆。交稿后,编辑建议我选择一个更通俗的书名,便于传播,这也不无道理,于是便想到“从师记”三个字,简洁明快,既是书中的一篇,也与全书弥漫的情思一致。
刘跃进
辛丑年端午节记于京城爱吾庐
《从师记》(节选)
1979年春天,我们开始上现代文学课,从“五四”运动讲到“左联”,一直讲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文学。现当代文学课让我知道了萧也牧和《我们夫妇之间》的故事。老师不无遗憾地感叹说,这部作品被批判后,作家就在文坛销声匿迹。我后来知道,这位作家真名叫吴小武,一直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做编辑,与我住在同一楼。1969年,团中央干部下放到河南信阳潢川县黄湖农场“五七干校”,吴小武第二年就惨死在农场。这段刻骨铭心的往事,让我觉得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有一定风险。
开始上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时,我并没有多少兴趣。杨成孚老师、郝志达老师讲先秦两汉文学。杨老师刚从山西大学调来,腿有残疾,年纪不大,看起来很威严。他对作品很熟,拿着一本油印讲义,慢条斯理地讲解《诗经》《楚辞》,很多诗句,脱口而出。讲着讲着,他会突然发问:这本书读过吗?那本书翻过吗?绝大多数同学和我差不多,都没有看过,甚至没有听说过。一次,杨老师说到先秦某一典故,问道:“《墨庄漫录》看过吗?”现在知道,宋人笔记中常有关于先秦两汉文学作品的独到见解,那时当然不知道,纷纷摇头,觉得这么有名的书都没有看过,有点汗颜,只能老老实实地听讲,不敢应付。不过,我虽然敬佩,却不羡慕。因为,我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会从事古代文学研究工作。
1979年春天,叶嘉莹先生回国讲学,我们七七级、七八级是叶先生回国讲学的批学生。2019年9月10日,南开大学举办庆祝叶嘉莹先生归国执教四十周年大会,我代表老学生发言,大意如下:
四十年前的春天,叶先生来南开执教,我是先生的批学生。
查日记,叶先生在南开的讲是1979年4月24日,在阶梯教室。老人家用自己的诗句“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作为开场白,一下子就把我们全都吸引过去。那天,先生整整讲了一天。那周有两个半天自习课,也都用来讲课。此后,先生白天讲诗,晚上讲词,讲《古诗十九首》,讲曹操的诗,讲陶渊明的诗,讲晚唐五代词。讲座一直安排到6月14日。将近两个月的时间里,每堂课,学生们都听得如痴如醉,不肯下课,直到熄灯号响起。“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叶先生的诗句形象地记录了当时上课的场景。叶先生的课,给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此后,我便成了叶先生的忠实粉丝。先生到北京讲课,只要我知道,就一定要去旁听。我在清华大学讲授古典诗词,也模仿叶先生的讲课风格。先生的重要著作,自是案头常备,也是常读常新。今天,我能有机会当面向叶先生表达敬仰和爱戴之情,非常激动,非常荣幸。先生对我的教诲,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
句话是叶先生的课在蓦然回首之间就改变了我的学术选择。1979年5月3日,叶先生讲王国维《人间词话》,讲到词的三重境界,引申到人生的三重境界,对我影响极大。我们这些高考恢复后首批进入大学中文系的人,大多来自农村、兵营、厂矿,有着比较丰富的人生阅历,也多怀抱着文学的梦想。对我而言,当作家梦不再的时候,很自然地,就转向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研究。听了叶先生的课,我才知道古典文学原来这么美,完全颠覆了此前对古代文学课程刻板、政治化的印象。“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叶先生点燃了我的古典文学研究梦想,是叶先生引导我去追寻古典文学世界中的“那人”,迄今整整四十年。
第二句话是叶先生让我们理解了文学的力量在于兴发感动。她引赵翼的话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一个文学工作者,对人生、对社会要有丰富的体验、深刻的认识,才能更好地理解诗。叶先生《杜甫秋兴八首集说》,将杜甫的创作放在特定的时间、空间,站在历史的高度给予理解,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杜甫创作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时代,离不开人民,更离不开崇高的思想境界。这些观点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第三句话是叶先生的言传身教让我们知道,生命的意义在于生生不息的追求。叶先生说,忍耐寂寞也是人生的一大考验。她常引顾随先生的话教育我们:“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哀之心境,过乐观之生活。”先生一生,备尝苦难,但对祖国、对文学的热爱,始终如一。1979年6月14日,先生暂时告别南开大学,要到北京大学去讲座。那天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我的日记这样写道:“两个月来,叶先生渊博的知识、诗人的气质、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感、严谨求是的治学态度,都给我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叶先生不仅仅向我们传授中国古典诗词的知识,更是向我们传递一种人生哲理和向上的力量。她说,如果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那么真诚则是追求真理的重要途径。做人做事要真诚,学习钻研要真诚。真诚是做人的重要标准,古代这样,今天也是如此。”那天,我的日记还记录了叶先生的一首词:“虽别离,经万里,梦魂通。书生报国心事,吾辈共初衷。天地几回翻覆,终见故国春好,百卉竞芳丛。何幸当斯世,莫放此生空。”今天读来,依然感动。近一个世纪以来,老人家用生命书写出对祖国历史文化的那种真挚、深情的爱,是叶先生传授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