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知识社会史(下卷):从《百科全书》到“在线百科”
》
售價:HK$
99.7
《
我读巴芒:永恒的价值
》
售價:HK$
132.2
《
你漏财了:9种逆向思维算清人生这本账
》
售價:HK$
55.8
《
我们终将老去:认识生命的第二阶段(比利时的“理查德·道金斯”,一位行为生物学家的老年有用论
》
售價:HK$
91.8
《
谁是窃书之人 日本文坛新锐作家深绿野分著 无限流×悬疑×幻想小说
》
售價:HK$
55.8
《
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 第3版
》
售價:HK$
110.9
《
8秒按压告别疼痛
》
售價:HK$
87.4
《
津巴多时间心理学:挣脱束缚、改写命运的6种时间观
》
售價:HK$
77.3
|
編輯推薦: |
本书从群体传播领域的理论起源和发展脉络出发,梳理了传播过程、结构和效能相关的理论,探讨适用于研究群体话语与关系的量化与质化方法,并选择代表性案例展开分析,为群体传播领域理论创新和实践提供参考性的理论框架和实践路径。
本书围绕群体传播这个主题,从过程、结构与效能维度入手,逐步厘清群体传播的内在逻辑,探讨群体互动怎么推动传播过程,群体交流怎样构成传播结构,以及群体话语如何形成传播效能,并将其应用于现实案例的分析,内容全面、研究细致,为网络群体的引导和研究提供参考。
|
內容簡介: |
本书共分为四部分。部分为绪论,其两个章节依次对群体传播系统理论视角的起源和发展进行阐述;第二部分为理论篇,其三个章节分别对群体传播的过程、结构和效能的理论模型进行梳理;第三部分为方法篇,其三个章节主要就群体传播领域的数据采集和分析方法进行阐释;第四部分为案例篇,其两个章节将理论篇中的模型运用到现实传播场景中,并运用书中所介绍研究方法分析群体传播的关系网络与传播效能。
|
關於作者: |
罗雪,传播研究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智能传播、群体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和美国天普大学联合培养博士、加拿大西蒙菲沙大学访学学者;国家社科基金、外交部和浙江省等多项国家与部级课题的主持人和参与人,曾在《现代传播》《电视研究》等期刊发表十余篇论文,出版学术专著《知识传播:有效性理论与路径》。
|
目錄:
|
目 录
绪 论
章 群体传播理论基础
节 系统视角下的理论起源
第二节 群体传播作为系统过程
第二章 群体传播的理论发展脉络
节 群体互动与功能:系统化研究兴起
第二节 群体传播过程:系统化研究发展
第三节 群体传播与环境:系统化研究成熟
理论篇
第三章 群体成员与传播过程
节 成员特征和社会化过程
第二节 群体多样性与传播影响过程
第三节 群体发展与传播演化过程
第四章 群体规范与传播结构
节 群体角色与规范
第二节 群体冲突与权力
第三节 群体过程与传播结构
第五章 群体关系与传播效能
节 群体交往中的传播关系
第二节 群体结果与传播效能
方法篇
第六章 群体传播的数据采集方法
节 网络群体数据采集技术
第二节 网络群体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第七章 群体传播话语分析
节 群体传播中的话语
第二节 群体传播的语义网络分析
第三节 群体传播的话语主题模型
第八章 群体传播关系分析
节 群体传播的关系网络分析
第二节 群体关系传播的民族志研究
实践篇
第九章 网络传播:知识类微博的圈粉策略
节 网络环境下知识类微博的传播特征
第二节 知识类微博在网络传播中面临的挑战
第三节 知识类微博的网络传播策略
第十章 社交网络:全球媒体的传播效果提升策略
节 社交网络中全球媒体的国际传播效果评估框架
第二节 社交网络中全球媒体的国际传播效果比较
第三节 社交网络中我国媒体的国际传播效果提升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序 言
现代社会正处于一个开放系统时代。所谓开放系统,是指与环境进行硬资源和软资源交换的系统。其中,硬资源通常具有具体的物质形态,例如社会个体,而软资源一般不具有具体的物质形态,例如信息等。从系统视角研究群体传播,意味着将群体看作开放系统,即边界动态变化的体系,群体成员可以进入或退出群体,且群体内外信息流动自由。人类生活处处需要群体交往,群体交往是构成人类正常活动的基本要素,也是人类走向社会生活的重要通道。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群体可以是兴趣俱乐部、关系紧密的社区以及组织决策群体。信息技术发展带来了媒体环境的巨大改变,不断涌现的各类新媒体平台及互联网工具为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动提供了连通渠道。互联网创造出崭新的生活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重新部落化”,参与网络群体交往日益成为主要的社会生活方式。
与自然群体相比,网络群体聚集在互联网空间中,群体成员传播信息符号进行意义上的互动并积累话语影响力,从而形成复杂的群体关系。在虚拟交往中,群体成员的认知在互动中逐渐趋同,共享的群体意识也逐步产生,成员间形成的关系网络影响着未来的互动。同时,网络群体成员的社会与个体特征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多样性,该种多样性在促使传播过程更具创造性和适应性的同时,也成为导致群体凝聚力缓慢发展的因素之一。
群体传播是个体参与社会生活的基础性环节。虽然该领域早期的研究大多探讨自然群体的传播现象,但是其采用系统视角对传播演化的非线性模式所进行的阐述,以及对于群体传播的结构、功能和符号聚合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对于探索网络群体传播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因此,本书从该领域的理论起源和发展脉络出发,梳理了传播过程、结构和效能相关的理论,探讨适用于研究群体话语与关系的量化与质化方法,并选择代表性案例展开分析,为群体传播领域理论创新和实践提供参考性的理论框架和实践路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