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从工具到实例
》
售價:HK$
88.5
《
村上春树·旅(一本充满村上元素的旅行指南,带你寻访电影《挪威的森林》拍摄地,全彩印刷;200余幅摄影作品)
》
售價:HK$
66.1
《
智能驾驶硬件在环仿真测试与实践
》
售價:HK$
155.7
《
都铎王朝时期英格兰海事法庭研究
》
售價:HK$
87.4
《
中年成长:突破人生瓶颈的心理自助方案
》
售價:HK$
65.0
《
维奥莱塔:一个女人的一生
》
售價:HK$
76.2
《
商业银行担保管理实务全指引
》
售價:HK$
144.5
《
信风万里:17世纪耶稣会中国年信研究(全二册)
》
售價:HK$
178.1
|
編輯推薦: |
★诺贝尔奖得主罗素写给普通人的人生问题解答书。
★罗素诞辰150周年纪念版。
★哲学家如何思考人生?影响20世纪人类社会、全球格局的思想和眼界。
★王小波、毛姆推崇的幸福观、金钱观和世界观。
★完整收录罗素的三种激情论,教你学会用清醒的眼光看世界。
★周国平序。
★瑞士画家瓦尔德马·芬克插画,图文并茂。
★人生中的一切疑惑,哲学都能给出答案。
★随书附赠“为什么读点哲学”笔记本。
|
內容簡介: |
为什么要读点哲学?哲学家罗素告诉我们,哲学的意义不是在于给这个不确定的世界以确定的答案,而是在于让生活在不确定性中的我们去过确定的生活。
罗素认为,人身上有三样东西是任何物质和金钱都无法替代的,那就是爱、求知欲和同情。一旦这三样东西被泯灭,人类将彻底沦为行尸走肉。本书完整选编罗素阐释求爱、求知、共情的名篇,从恋爱、婚姻、工作、战争、人际交往、幸福观、金钱观等实用场景出发,解读人性、社会与人生,是写给普通人的人生问题解答书。人生中的一切疑惑,哲学都能给出答案。
|
關於作者: |
伯特兰·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作品包括《数学原理》《西方哲学史》《我所理解的幸福》(一译《幸福之路》)等,对20世纪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
琳子,新锐译者,一名琳中展羽,译作包括《孤独的力量》等。
|
目錄:
|
序言 寻求智慧的人生
前言 我为什么而活
辑一 求爱
爱情、亲情与共情
理性与情感
我的婚姻观
我的家庭观
关于离婚
我所理解的幸福
如何追求自由和幸福
辑二 求知
为什么要读点哲学
工作的本质和内涵
比奋斗更重要的
现行教育的本末倒置
论金钱崇拜
辑三 共情
如果我们想要幸免于黑暗时代
克服畏惧,世界更美好
经济所有权的背后
愿世界和平里没有原子弹
我们想象中的美好世界
|
內容試閱:
|
【序言】 寻求智慧的人生
周国平
在现代哲学家中,罗素是个精神出奇得健全平衡的人。他是逻辑经验主义的开山鼻祖,却不像别的分析哲学家那样偏于学术的一隅,活得枯燥乏味。他喜欢沉思人生问题,却又不像存在哲学家那样限于绝望的深渊,活得痛苦不堪。他的一生足以令人羡慕,可说应有尽有:一流的学问,卓越的社会活动和声誉,丰富的爱情经历,后再加上长寿,命运居然选中这个现代逻辑宗师充当西方“性革命”的首席辩护人,让他在大英帝国的保守法庭上经受了一番戏剧性的折磨,也算是一奇。科学理性与情欲冲动在他身上并行不悖,以至于我的一位专门研究罗素的朋友揶揄地说:“罗素精彩的哲学思想一定是在他五个情人的怀里孕育的。”
20世纪后半叶以来,西方大哲内心多半充斥一种紧张的危机感,这原是时代危机的反映。罗素对这类哲人不抱好感,例如,对于尼采、弗洛伊德均有微词。一个哲学家在病态的时代居然能保持心理平衡,我就不免要怀疑他的真诚。不过,罗素也许是个例外。
罗素对于时代的病患并不麻木,他知道现代西方人的病痛来自基督信仰的崩溃,始终有一死的生命失去了根基。在无神的荒原上,现代神学家们凭吊着、也呼唤着上帝的亡灵,存在哲学家们诅咒着、也讴歌着人生的荒诞。但罗素一面坚定地宣告他不信上帝,一面却并不因此坠入病态的悲观或亢奋。他相信人生一切美好的东西不会因为其短暂性而失去价值。对于死亡,他“以一种坚忍的观点,从容而又冷静地思考它,并不有意缩小它的重要性,相反地对于能超越它感到一种骄傲”。罗素极其珍视爱在人生中的价值。他所说的爱,不是柏拉图式的抽象的爱,而是“以动物性的活力与本能为基础”的爱,尤其是性爱。不过,他主张爱要受理性调节。他的信念归纳在这句话里:“高尚的生活是受爱激励并由知识导引的生活。”爱与知识,本能与理智,二者不可或缺。有时他说,与所爱者相处靠本能,与所恨者相处靠理智。也许我们可以引申一句:对待欢乐靠本能,对待不幸靠理智。在性爱的问题上,罗素是现代西方早提倡性自由的思想家之一,不过浅薄者对他的观点颇多误解。他固然主张婚姻、爱情、性三者可以相对分开,但是他对三者的评价是有高低之分的。在他看来,,爱情高于单纯的性行为,没有爱的性行为是没有价值的;第二,“经历了多年考验,而且又有许多深切感受的伴侣生活”高于一时的迷恋和钟情,因为它包含着后者所不具有的丰富内容。我们在理论上可以假定每一个正常的异性都是性行为的可能对象,但事实上必有选择。我们在理论上可以假定每一个中意的异性都是爱情的可能对象,但事实上必有舍弃。热烈而持久的情侣之间有无数珍贵的共同记忆,使他们不肯轻易为了新的爱情冒险而将它们损害。
几乎所有现代大哲都是现代文明的批判者,在这一点上罗素倒不是例外。他崇尚科学,但并不迷信科学。爱与科学,爱是位的。科学离开爱的目标,便只会使人盲目追求物质财富的增殖。罗素说,在现代世界中,爱的危险的敌人是工作即美德的信念,急于在工作和财产上取得成功的贪欲。这种过分膨胀的“事业心”耗尽了人的活动力量,使现代城市居民的娱乐方式趋于消极的和团体的。像历来一切贤哲一样,他强调闲暇对于人生的重要性,为此他主张“开展一场引导青年无所事事的运动”,鼓励人们欣赏非实用的知识如艺术、历史、英雄传记、哲学等等的美味。他相信,从“无用的”知识与无私的爱的结合中便能生出智慧。确实,在匆忙的现代生活的激流冲击下,能够恬然沉思和温柔爱人的心灵愈来愈少了。如果说尼采式的敏感哲人曾对此发出振聋发聩的痛苦呼叫,那么,罗素,作为这时代一个心理健康的哲人,我们又从他口中听到了语重心长的明智规劝。但愿这些声音能启发今日性灵犹存的青年去寻求一种智慧的人生。
【前言】 我为什么而活
伯特兰·罗素
我的一生,常伴三种单纯却又浓郁的执着,分别是执着求爱、执着求知、执着共情。这三种执着于我有些苛责,每每像自海面扶摇上九霄的龙卷风一般,随意地扯弄着我,将我高高抛起,又重重砸下。
但我却欣然接受它们。我执着求爱,向往爱情赐予我的灼热,为了品尝爱情的甜蜜,我甚至愿意付出一切;我执着求爱,还因为爱是一剂治疗寂寞的猛药,这药非常神奇,可以把人从阿鼻地狱中拉起;我执着求爱,更是因为爱情是人世间神秘的美妙,它就是一种值得众人追逐的天堂,而我是幸运的,因为我已经到达了天堂。
如同执着求爱,求知一样让我不可自拔,痴迷其中。我渴望洞悉人们的内心,希冀自己能够了解天体奥秘,甚至妄图比肩古希腊的伟大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去征服数学世界……
执着求爱与执着求知,让我有机会聆听圣语,然而我不担心自己跳脱俗世,因为我执着共情。共情会时间把我拽回俗世。我不是行走世间的天使,只是在我的眼中,总是能看到挨饿受冻的孩子,也能看到惨遭上层阶级剥削的下层者,还能看到被子女遗弃的可怜老人。这些人世间的苦难一丝不苟地撬开我的眼睑,在我的心头割上一刀又一刀。
我对这些苦难者感同身受,可深感乏力。
实际上,我自己不也是在苦难中伛偻前行吗?
不过这便是我,我的一生,无怨无悔。
爱情、亲情与共情(节选) 大爱不应该是一种义务,而应该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友善。
当父母次向孩子讲述人间疾苦的时候,应该选择讲述那些能让孩子代入受害者而不是代入到加害者的故事。事实上,孩子若是经常听到主角为加害者的故事,他们身上的野蛮因子会被点燃,时间长了,很容易培养出暴力者。
我们不妨拿《圣经》中的两个故事来具体分析,其一是“亚伯拉罕献祭以撒”,其二是“以利沙咒杀四十二童子”。拿我个人为例,当我听到亚伯拉罕为了彰显自己对于上帝的虔诚,准备献祭自己的孩子以撒的时候,我不觉得这份虔诚有什么值得吹嘘的地方,反倒同情以撒;当我听到四十二名童子因为嘲笑以利沙而遭到诅咒,后被两只母熊撕裂咬杀的时候,我怎么都不觉得以利沙的行为是正确的,反倒认为这四十二名童子可怜。
这也就是历史教学中涉及战争教学时,应该教导孩子首先同情战败者的原因。若我是一名英国历史教师,给孩子们讲述黑斯廷斯战役的时候,我不会强调这场战役是欧洲中世纪盛期开始的标志,而是会强调这始终是一场战争,只会给平民带来创伤与苦难。简单来说,我的教学目的并不是剖析战争的意义,而是彻底的反战。在我看来,战争的双方都是发情的傻驴,应该让鞭子落在他们自己身上,狠狠地抽他们,直到双方变好、变乖。我相信只有基于这种目的的教学,才能让孩子看清战争的真实意义,让他们领悟战争是一种愚蠢的放肆行为。
更深一步,我不会主动向孩子谈起战争带来的残酷迫害,直到他们自己注意到那些罪恶行径。而在那个时候,我会让孩子们了解到罪恶是何等的反人类、反社会。在那之后,我再告诉孩子们罪恶始终会受到正义的惩罚。
归根结底,保持共情能力的基础是保持客观。大家都知道的,历史由胜利者书写,不可能一碗水端平,总有美化之处,关于战争的历史更是如此。就拿1805年拿破仑指挥法国军队跟俄国和奥地利联军之间的“奥斯特里茨战役”来说,大部分的史书都在强调法军以少胜多,突出拿破仑的统帅才能。只有托尔斯泰的小说《战争与和平》呈现了截然不同的情景。托尔斯泰并没有隐瞒事实,而是客观地阐述了战争的残忍。其实教育就该如此,客观讲述事实即可,不要进行道德绑架,而是让孩子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领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