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骨科康复学(第2版)
》
售價:HK$
250.8
《
笔记启蒙 : 英国皇家学会与科学革命
》
售價:HK$
85.8
《
汉语副词研究论集(第六辑)
》
售價:HK$
107.8
《
干戈之影:商代的战争观念、武装者与武器装备
》
售價:HK$
74.8
《
镶嵌之美:古希腊罗马的马赛克艺术
》
售價:HK$
305.8
《
后希腊化哲学:从斯多亚学派到奥利金的发展研究
》
售價:HK$
76.8
《
别纠结啦:不被情绪牵着走的通透生活指南(“当代一休”小池龙之介治愈新作!附赠精美书签!)
》
售價:HK$
64.9
《
第二人生:找到重新定义人生的智慧
》
售價:HK$
96.8
|
編輯推薦: |
《欲望的禁令:20个直入人心的心理治疗故事》向读者强调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关注和重视人们受到伤害的灵魂和身体的重要性。
在身体动力心理治疗的体系中阐述了什么是性虐待和性骚扰性虐待与性骚扰、身体动力心理治疗、治疗关系中的羞耻感之间的关系身体动力心理治疗能够发挥的作用如何对个体或一段关系产生深远影响如何让其成为治疗或规范治疗的一部分咨询师或治疗师在面对相关问题时,需要慎重对待与他人的亲密边界、距离感等问题
|
內容簡介: |
《欲望的禁令:20个直入人心的心理治疗故事》不是一本简单的关于性侵心理治疗的案例集;也不是一本关于如何对性侵受害者进行心理辅导的技术指导书;更不是一本伦理小说或者是社会学调查报告……这里,没有故事、没有技术、没有理论,这只是一部心理师的咨询手记。
作者乌尔里希·索尔曼在书中描述了他在面对各种性侵受害者时的内心困惑与彷徨,他的尝试和努力,他得到的正负反馈。他遇见的人和事,你也许有一天也会遇见。
读这本书,会让你对心理咨询师的内心世界、对性侵受害者的世界、对人类因为性的纠结而组成的世界有更深的觉察和领悟。
|
關於作者: |
作者简介
乌尔里希?索尔曼,中德心理治疗研究院心理顾问,德国科隆地区心理教练和身体治疗师,研究领域主要为社会学、经济学、社会心理学及心理学。
译者简介
徐胤,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博士,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德语系讲师,从事文学与精神分析关系研究。
|
目錄:
|
治疗故事:“创造自己……”——一个关于治疗的预言?
羞耻感和负罪感
当皮肤因触摸而灼热……或是,为痊愈感到羞耻?
替代身份: 海德伦,26岁,被强暴!
“我肯定遭遇过性暴力!”
神话创造现实
究竟是谁干的?
触碰要小心!
回忆感受的秘密
带刀的女钢琴师
什么都没发生!
“我妈怀了我的孩子!”
呸,真为你感到丢人!
烫手的山芋: 母亲和儿子睡觉!
对毁灭的恐惧
“正确的”和“错误的”治疗师
治疗中的挑逗
“我是对的,是你错了!”治疗师和治疗警察
恐吓: 医疗体系的侵害
藏在母亲身上的可怕真相
笑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引言
性侵作为热议的话题时,人们往往执着于某些“爆料”,而不去关注受害者所遭受的身体、情感和心理痛苦。更何况,这样的“爆料”,可能与事实相去甚远。只有与这种哗众取宠的叙事报道划清界限,避免制造轰动性的丑闻,才能正确地应对性侵及其治疗。
在《欲望的禁令》一书中,我试图揭示介于“混乱”和“迷茫”之间的尴尬关系,展现父母和子女、男性和女性、教师和学生、心理治疗师和来访者之间的纠葛和伤害。这番努力伴随着批判性的审慎思考、有针对性的治疗和个人的情感投入。但在媒体的公开报道中,它却被形容成一个又一个的丑闻。在来自大众媒体尤其是互联网的压力之下,人们对性侵问题的兴趣,迅速变异成了对侵害的恐慌和歇斯底里式的怀疑。他们一心只想追求轰动效应,丝毫不在乎当事人的感受和隐私。许多媒体毫无顾忌地将与性侵治疗相关的人士和当事人之间微妙的关系公之于众,甚至不惜夸大其词,无中生有。这种行为,往往会造成无法弥补的心灵伤害。
在这本书中,我坚决与外界窥视隐私、制造轰动的态度划清界限。我不愿老生常谈,也不愿制造丑闻,只希望借助众多案例,将心理治疗师和来访者微妙、矛盾的关系之中不为人知的一面呈现给读者。
至少在西方国家,对性侵问题的公开讨论和专业研究,往往会演变成一场信仰的战争。一个个神话被创造出来,非友即敌的思维左右了人们的意识形态。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主动越界和自揭家丑来解决。性侵的受害者,正是以这一方式被夺去了尊严。这样做,可谓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性是人类的基本特征。它不仅影响人的心理和个性发展,还影响他们的共同生活方式及其所处的社会和文化形态。性的表现、体验和变化方式,因社会和文化背景而异。现在,人们可以谈论性,也可以公开表达自己的性需求和性倾向。但有些人依然面临情感的阻碍,无法客观、公开地谈论性。
性需求是生活的正常组成部分,但性行为的方式却千奇百怪。如果性行为会引起巨大的痛苦,对他人造成伤害,那无论是从社会、法律还是治疗角度看,我们都有必要采取相应措施。
无论是在心理还是身体上,性侵和性暴力的伤害,往往都会伴随受害者终生。所以有研究者猜测,身体中的某种记忆会让人不断回想起痛苦的经历。许多(性)侵害的受害者,往往都会有情感和身体上的痛苦回忆。某种引起联想的关联物,如施暴者穿过的夹克或香水的味道,会唤醒深藏在心底的回忆。为侵害所困扰的人,往往会在压力面前表现得更为敏感。
面对压力时,这些人的应激激素分泌量更多,时间更长。它们会直接对脉搏、血压和呼吸频率造成损害,继而引发易激动、易受刺激、过分警觉、离群索居、情绪麻木乃至抑郁等多种症状。性侵或性创伤,总是会引发心理创伤,从而让人感到无助和背叛。他们对世界和自我的认识,也会因此遭到持续的冲击。
这一切,并不一定是狭义上的性侵所造成的。对许多人而言,即便没有和施暴者有任何身体接触,其所承受的暴力就足以造成严重的后果。外界的反应,对个体的后续发展和创伤的后果具有深远的影响。他们给予受害者的支持和信任,可以减轻创伤的后果。但由于多数受害者都不能或不愿公开自己遭受暴力的经历,他们往往很难获得外界的支持。由于每个人对性侵可能有截然不同的反应,我们很难仅凭某个指征,就断定侵害的存在。
性侵可能带来多种心理后果,如自卑、沟通和关系障碍、羞耻感、负罪感、担惊受怕、抑郁、强迫症、创伤后应激障碍、酗酒和滥用药物等。
由于经常遭受外界的压抑,我们很难用数据去统计性侵的发生规模和发生频率。
欧洲的科学研究显示,女孩遭受侵害的比例为10%—15%,男孩则为5%—10%;约95%的施暴者来自近亲、家庭或直接相关的工作领域。虽然大多数性侵都发生在童年,但往往在数年之后,受害者才开始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由于诸多社会禁忌的存在,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在努力压抑这些经历。所以,性侵的受害者往往也有不能谈论或无法谈论此事的感受。一方面,性侵受害者除社会禁忌之外,还面临着施暴者潜在乃至公开的威胁。另一方面,他们往往会产生负罪感和深深的羞愧感,不愿相信自己所经历的一切。
在这一个个(近似于病史的)治疗故事中,我试图生动地还原一段治疗关系的始末,带读者走进性侵治疗中一个情感的中间地带。(仍然保持)神秘的个人感受、生活经历、碎片化的记忆、记忆感受、幻想和受害者对幻想的质疑,都汇聚于此。来访者和心理治疗师、个体和我之间的关系,自然也属于这一情感中间地带。每一个治疗故事,都是在治疗练习室中的身体相遇。在这一基础上,移情作用(来访者将童年的感受转移到治疗师身上重新体验,并与他一道分析结果)和此时此刻的真实关系得以交汇。它们相互融合,又重新分开;作为拥有情感界限的独立个体,每个参与者都得以感知和理解自己。
书中的话题涉及性侵的方方面面。它们将帮助我们揭开性侵受害者儿时的隐秘,理解受害者和施暴者之间的动态关系;它们努力地将没有明说或无法明说的事情,用言语表达出来。身体的感受和身体记忆的破译,是本书的重中之重。身体治疗——其中就包括在某些个案中的(治疗)触碰——是必要的治疗手段。触碰是治疗的核心,也是性侵过程的一部分。治疗中的触碰是尊重对方的表现和手段,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身体记忆的大门。恰恰是在来访者的身体之中,积聚着无比强大的力量,可以帮助他走向痊愈。但是,治疗中的触碰,也对心理治疗师和来访者提出了特殊的伦理挑战。特别是对心理治疗师而言,这无疑是一种全新的挑战。它要求我说出自己在每个场景中的感受、幻想和担忧,并把它们接纳为治疗过程的必要组成部分。
在围绕性侵展开的讨论中,我们需要更多的倾听而非决断。只有这样,一些动作乃至“私密化、情绪化”的触碰,才能成为讨论的对象。但这该具体如何操作呢?
要还原复杂的性侵真相,或是让它在各方面保持活跃并对治疗产生积极的影响,其实有多种途径。
传统的科学方法,讲求逐步接近事实,因为这一话题的复杂性和情绪化特征,决定了我们甚至很难给出必要的定义。所以,我特意选择“治疗故事”作为叙事手段和表现形式,去展示过往经历和新近遭遇、客观事件和主观感受、情感和思想结构之间的碰撞,并逐一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所以,我也将自己纳入故事之中,平静地公开自己在每次相遇时的感受和感觉,坦白思绪的清晰和迷茫,表达对亲近和疏远的看法,给出我的做法和分析。我努力做一个客观的观察者,从一个局外人的角度去作出定义、分类和评判。当然,我也一直在探寻着可能的解释,试图去理解意料之外的事情。但是,性侵经历中的那些弦外之音、矛盾之处和未解之谜,往往正是使人遭受创伤、引发不同的主观判断以及造成沟通障碍的原因。
从人们对治疗中触碰行为的不同态度中,我们能明显感受到这种矛盾心理的存在。它可以让人们认知和感受到界限的存在,在来访者和心理治疗师、自我和他人、没有言说的事物和无法言说的事物之间提供帮助,但它也可能使人变得更加迷茫和混乱。
在这里,我要感谢我的来访者。正是他们的充分信任,使我得以接触到那些十分私密、往往令人无比羞愧的经历。在中国工作时,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所以,我也要感谢我的中国同行和来访者,感谢他们与我分享与(性)侵害相关的私人经历、专业经验和文化心得。我尤其要感谢同济大学的刘翠莲女士帮忙联系出版事宜。正是在她的不懈努力之下,本书才得以顺利出版。
当然,我还要衷心感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以及译者徐胤。后者凭借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心理学知识,不仅准确翻译了本书的内容,还在翻译时很好地顾及了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
后,如果本书以某种方式让您有所触动,或是您有任何疑问,都可以随时通过邮件(sollmann@sollmann online.de)与我联系。
乌尔里希·索尔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