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家、金钱和孩子
》
售價:HK$
64.9
《
形而上学与测量
》
售價:HK$
74.8
《
世界航母、舰载机图鉴 【日】坂本明
》
售價:HK$
74.8
《
量价关系——透视股票涨跌脉络
》
售價:HK$
74.8
《
创伤与记忆:身体体验疗法如何重塑创伤记忆 [美]彼得·莱文
》
售價:HK$
64.9
《
复原力
》
售價:HK$
75.9
《
近代中国思维方式的演变(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HK$
209.0
《
我可以近乎孤独地度过一生
》
售價:HK$
96.8
|
編輯推薦: |
拥有两幅面孔的古罗马门神“雅努斯”,像极了我们每一个人:我们在年轻时竭力往前看,却在年老时沉溺于过往;我们面临有限的寿命,却拥有无垠的精神世界;我们都是忍受不完美的凡人,但依旧在社会和历史中寻求价值。
汤因比做到了。他比所有人都更多地回望,也曾因人类文明盈满则亏而悲观沮丧。然而,他从未放弃在黑暗中寻找微光,为志业追求奋斗一生,以凡人之躯求索人类命运。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20世纪史学巨擘阿诺德·汤因比的回忆录,包括他对求学、工作、学术研究等重要经历的回忆,对战争、科技、教育等人类重大议题的反思,收录他用希腊文、拉丁文、英文三语种创作的32首诗歌。本书不仅再现汤因比从寄宿学童、牛津“学霸”成长为史学巨匠的人生历程,刻画这位世界名人平凡的一面,还间接体现20世纪世界大战、冷战等巨变对智识活动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传递给我们在回顾历史后仍追问明天的勇气。
|
關於作者: |
阿诺德?汤因比(1889—1975),英国人,世界著名的历史学家,先后任职于牛津大学、伦敦大学和英国外交部,一生游历甚广,著述颇丰,其一反国家至上的观念,主张文明才是历史研究的单位,既用哲人的眼光,从宏观角度对人类历史与文明进行探讨,又以非凡的叙史才能,以历史学家的视野对人类历史与文明进行描述,以《历史研究》为代表的一系列著作为他赢得了世界性声誉,被誉为“近世以来伟大的历史学家”。
|
目錄:
|
序:汤因比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作者序
部分 个人事务
章 赴远求学
第二章 三次希腊教育
第三章 1914年8月
第四章 两次巴黎和会
第五章 在查塔姆楼的33年
第六章 我为什么工作以及怎样工作
第七章 75岁的雅努斯
第八章 其他事业
第九章 宗教:我相信的和我不相信的
第二部分 生平见闻(1889年至今)——一张资产负债表
章 人类事务和人性
第二章 维多利亚时代稳定幻觉的破灭
第三章 战争:战争性质及人们对其态度的转变
第四章 人性和非人性的斗争
第五章 科学和技术的运用及滥用
第六章 教育拉锯战
第七章 宗教改革之风
第八章 未预料到的后果
第九章 死后议题
第三部分 反思
索引
|
內容試閱:
|
汤因比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张广智
1959年,当我求读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时,从是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历史研究》(索麦维尔缩节本,曹未风、耿淡如等合译)知道了阿诺德·汤因比,自此与这位英国历史学家结下了一个甲子的不解之缘。检点汤因比的东传史,始于20世纪40年代“战国策派”的中国知音,到五六十年代的全盘否定,到改革开放后的拨乱反正,直至新时期的新论重评。
晚近以来,阿诺德·汤因比的大名与年俱增,随着上海人民出版社“汤因比著作集”的出版发行,不仅在学界掀起了又一场不大不小的“汤因比热”,而且在坊间他的著作也广为流传。2020年翻译出版的现当代国际史学大家威廉·麦克尼尔(1917—2016)所著《阿诺德·汤因比传》,为“汤因比热”助力增温,真是“大家”写“大家”,他俩无愧为“20世纪对历史进行世界性解释的巨人”。汤氏著作,大家写传,唯独缺他的自传了。
如今自传来了!本书出版社还给它取了一个令人深思且别具新意的正题“人类的明天会怎样?”,这是撞击每位读者心灵的叩问,促使奔走在喧嚣的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是不是也应该放慢脚步,回看一下自己的足印,抚慰那躁动不安的心灵,认真地去思考一下:人类的明天会怎样?
人类的明天会怎样?让我们还是安下心来,先读一读汤因比这本自传。汤因比是史学大家,也是散文作家,其散文写作充分体现在游记上。但其文笔畅达,挥洒自如,风趣幽默,也显示在这本自传体的散文作品上。通览全书,可以对汤氏的生平作一个极简的表述:汤因比生当近代西方社会处于莺歌燕舞的盛世,其时英国维多利亚王朝的雍容华贵与轻歌曼舞,风光一时,在伦敦肯辛顿公园,留有他童年和少年时嬉戏玩耍的身影,但这如同昙花一现,“儿时的天堂被晴天霹雳劈得粉碎”(本书第81页等),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大变革时代,两次世界大战的血雨腥风,战后世界的风云变幻。在这个天翻地覆的20世纪,他足足生活了四分之三个世纪,也足足奋斗了75年。
汤因比逝世已近半个世纪了,但他似乎还活着,活在他的著作中,活在这位“智者”的“警世良言”中,活在世间每个个体生命的心田中,清新、鲜活而又透彻,这就会让世人情不自禁地发问:汤因比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须知,汤因比的思想犹如浩瀚的大海,汤因比给我们留下了什么?以我的微薄之力,只能舀取一瓢水,借此“以蠡测海”而已。
汤因比留下了丰赡的文化遗产。汤因比的学术身份,首先是历史学家,他留下的文化遗产,主要显示在史学文化上。而史学,居于文化的中枢和核心部分,乃是文化中的文化。的确,汤氏不无史才,著作等身,从12卷本的皇皇巨著《历史研究》到晚年写就的史诗性的《人类与大地母亲》,两书前为思辨,后为叙事,笔法不一,但旨趣归一,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体现出史家的宏观视野,整体史观,全景考察,给人以一种高屋建瓴、无与伦比的气派,由此两书充分显示出他思辨与叙事兼具的良史形象。
作为20世纪的历史学家,汤因比是西方史学现代转型中的弄潮儿,树起了反叛以兰克为代表的19世纪传统史学的旗帜,打破了传统的国别史或民族史元素,而以单个文明(或文化)作为历史研究的基本单位,继承并发展了斯宾格勒的文化形态史观,秉持“各个文明价值等同论”、“文明发展的同时代论”(或平行论)、“文明之间相互比较论”等新见,为批判旧史学、创建新史学立下了汗马功劳,尤其是他总结世界文明研究的“三种模式说”,即各具特色的希腊模式、中国模式和犹太模式,更是卓尔不凡,这让他的前辈望尘莫及,由此奠定了他作为20世纪国际史学界大师级的历史地位。
汤因比留下了出众的域外史观。西儒先贤伏尔泰曾曰:“欧洲王室及商人们发现东方,追求的只是财富,而哲学家在东方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和物质世界。”是的,汤因比在20世纪大变革的年代里,在批判传统的世界史体系时,跳出欧洲,跳出西方,关注东方。他曾漫游东方世界:1929年7月23日至1930年1月29日,有中国之行;1960年2月19日至7月1日,有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之行等。他以其行与思,发现了一个别样的“新东方”,由此感叹:“文明不再单一,世界因此而变得色彩纷呈!”
汤因比的域外史观之出众,这里仅就他的“中国文明观”为例略说一二。在汤氏的学术年谱中,可以很清晰地找出他对中国文明的关注是一以贯之的:早在1929年7月至1930年1月对中国进行实地访问后,就认为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中国纪行:从旧世界到新世界》,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155页);20世纪30年代,在他的《历史研究》前三卷中,就有六处集中论述了中国历史和文明,认为古代中国文明起源于对黄河流域困难的自然环境的挑战,此说当可取;1972年5月和1973年5月,他与日本佛学家、社会活动家池田大作的两次对话中,一再称颂中华民族所确立的美德能代代相传,并对中国文明的独特地位及其在未来世界中的引领作用,充满了期待;在1973年出版的《人类与大地母亲》一书中,他不畏浮云遮望眼,从中国“文革”的内乱中,还能看出中国显示出“良好的征兆”,这个在他心目中的“伟大的国家”,其前景灿然。他满怀信心地指出,中国已经为人类文明创造并将继续创造着“令人惊叹”的丰功伟绩。正如他在《一切尽在我心》诗中曰:“俯仰之所见,道在其中矣。”(司佳译,见本书第三部分)诚然,汤氏的“中国文明观”尚有可斟酌之处,但他对中国文明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却是难能可贵的。
汤因比留下了浓郁的人文情怀。在漫长的人生之旅中,汤因比不只是一位坐而论道的学者,还是一位投身于社会实践的斗士。“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借用我国明代东林书院中的这副对联,或可描画他在当时国际政治舞台上匆忙的样子,他反对战争,捍卫和平,抨击种族歧视,时刻关心着人类的命运,从中散发出他那光彩夺目的国际人道主义光芒。
汤因比的人文情怀,其核心理念是:尊重人,维护人的尊严,敬畏生命。这如同一根红线,贯穿在他的生涯中:20世纪20年代初,青年汤因比在巴尔干半岛考察,面对满目疮痍的景象,他陷入了对西方文明前途的深思,至晚年,他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一书之末,从对个体命运的关注深化到对整个人类命运和未来的思考,穿越时空,对接古今,发出了“警世通言”:“人类将会杀害大地母亲,抑或将使她得到拯救?如果滥用日益增长的技术力量,人类将置大地母亲于死地;如果克服了那导致自我毁灭的放肆的贪欲,人类则能够使她重返青春,而人类的贪欲正在使伟大母亲的生命之果——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造物付出代价。何去何从,这就是今天人类所面临的斯芬克斯之谜。”其言醍醐灌顶,其声振聋发聩,不啻是一位“智者”谢世前的《广陵散》。环顾今日之世界,在全球生态危机不断频发的年代里,尤其当下新冠肺炎肆虐,在一些地区如山呼海啸暴发时,我们总是想起他,想起他的“警世通言”,想起这位被人们称为“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的历史学家。
行文至此,蓦然间,传来了一个声音,由远及近,由弱转强,就这两个字:“希望!”这是汤因比的声音!他为天下众生呐喊,他为全球康泰祈祷,他为生命至上呼唤,他为未来前景点赞,正如汤因比的孙女波莉·汤因比所言:“我的祖父为我们树立了要在这个世界上寻找希望而非绝望的榜样。”诚哉斯言!
笔者小序题为“汤因比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和本书之正题“人类的明天会怎样?”,这两个问号从不同的视角发问,其主旨与意韵却是相通的,在我看来它就是“希望”。希望,希望啊!我们的追求,世人的理想,舍此,生命之意义,世界之未来,也就毫无希望了,不知读者诸君以为如何?
是为序。
写于辛丑年秋日复旦书馨公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