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危局
》
售價:HK$
84.0
《
穿裙子的士:叶嘉莹传
》
售價:HK$
53.8
《
财富方程式
》
售價:HK$
77.3
《
知识社会史(下卷):从《百科全书》到“在线百科”
》
售價:HK$
99.7
《
我读巴芒:永恒的价值
》
售價:HK$
132.2
《
你漏财了:9种逆向思维算清人生这本账
》
售價:HK$
55.8
《
我们终将老去:认识生命的第二阶段(比利时的“理查德·道金斯”,一位行为生物学家的老年有用论
》
售價:HK$
91.8
《
谁是窃书之人 日本文坛新锐作家深绿野分著 无限流×悬疑×幻想小说
》
售價:HK$
55.8
|
編輯推薦: |
1、2022年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将成为笼罩全球市场的风险。世界各国面临的是长期通胀还是短期价格上扬?如何衡量货币冲击、供给冲击对经济增长动力和物价的影响?会不会在巨大的全球通胀“灰犀牛”背后,还跟着一只经济衰退的“黑天鹅”?全球通胀将对中国经济增长、生产者和消费者、资本和资产市场造成哪些影响?对上述这些各国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本书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和解答,并提供了通俗易懂的新分析工具,揭示了新时期全球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的形成机理和潜在风险。
2、2020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作者基于20多年来从事宏观研究和金融投资的宝贵经验,在本书中前瞻性地从能源原材料供给冲击、劳动供给冲击、全球供应链冲击、国际需求、国内需求、通胀预期管理等各个角度,对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三重压力做了全面深刻的解读,并提出了富有洞见的应对措施。
3、本书除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外,还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在通胀与衰退交织的风险中,作为新供给经济学的提出者,作者提出了让政府部门跳出“稳增长与控物价两难选择”的新思路
|
內容簡介: |
通胀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社会安定。通胀一旦出现,长期代价不可避免。
经过多年低通胀之后,全球通胀以新的形态卷土重来。美国等国家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创下近40年以来的新高,德国等国家的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更是创70年来新高。世界各国面临的是长期通胀还是短期价格上扬?如何衡量货币冲击、供给冲击对经济增长动力和物价的影响?会不会在巨大的全球通胀“灰犀牛”背后,还跟着一只经济衰退的“黑天鹅”?全球通胀将对中国经济增长、生产者和消费者、资本和资产市场造成哪些影响?
本书生动描述了从各国货币超发、资产价格上涨、过剩产能吸收到全球物价上涨的传导过程,并从能源原材料供给冲击、劳动供给冲击、全球供应链冲击、微观价格形成机制变化等不同角度,对后疫情时代的全球物价与增长做出了全方位的深入分析。书中提出的很多研究方法,既有学术创新价值,也为决策者、企业管理者和投资者提供了通俗易懂的新分析工具,揭示了新时期全球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的形成机理和潜在风险。
本书还结合作者20多年来从事宏观研究和金融投资的宝贵经验,提出了前瞻性预测景气周期、经济增长、物价涨跌、资产价格变动趋势的指标组合使用方法;从新供给经济学的视角,提出了让决策部门跳出“稳增长与控物价两难选择”的新思路;并为企业管理者如何在通胀与衰退交织的风险中独善其身,以及投资者和普通百姓如何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提供了极具洞见的策略性建议。
|
關於作者: |
滕泰
博士,经济学家,万博兄弟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新供给经济和软价值理论提出者,全国工商联智库委员。曾任中国银河证券研究所所长,民生证券副总裁兼首席经济学家,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兰州大学兼职教授,著有《新财富论》《民富论》《新供给主义经济学》《软财富》《软价值》《供给侧改革》《新供给经济学:用改革的办法推动结构转型》《创造新需求》等作品。曾于2010年、2015年受邀参加总理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并做经济形势汇报。
张海冰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曾任《信息早报》副总编。在新经济理论与产业转型方面有深入研究,主持或参与多个地方政府产业发展课题,参著《新红利》《创造新需求》等。
|
目錄:
|
序 _ I
前言 全球通胀的“灰犀牛”与经济衰退的“黑天鹅 ”_ VII
篇全球通胀与衰退风险的形成
章?再无资产或产能对冲的全球超发货币 _ 003
节?全球货币超发危如累卵 _ 006
第二节?超发货币的泄洪区变成地上河 _ 014
第三节?单位产能货币供应量 _ 020
第四节?货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潮起又潮落 _ 025
第二章?原材料供给冲击与通胀式衰退 _ 031
节?原材料供给冲击由来已久 _ 034
第二节?供给冲击对物价的影响:供需价格弹性原理 _ 040
第三节?从原材料到消费品涨价的层层吸收 _ 043
第四节?供给冲击力度越来越大,化解能力越来越小 _ 047
第五节?原材料供给冲击削弱全球增长动力 _ 055
第三章?劳动供给冲击长期化 _ 063
节?疫情只是劳动力供给冲击的加速器 _ 065
第二节?从工资到物价:层层吸收与层层放大 _ 069
第三节?工资对中国物价的影响比十年前增加了30%以上 _ 073
第四节?疫情的短期劳动供给冲击是未来二十年的缩影 _ 081
第四章?国际大循环受阻,增加通胀式衰退风险 _ 091
节?疫情对全球经济循环的冲击 _ 093
第二节?贸易保护主义破坏国际大循环 _ 095
第三节?电商、快递红利见顶,放大通胀传导风险 _ 097
第四节?国际大循环受阻,加重通胀式衰退风险 _ 105
第五章?垄断挑战竞争,放大通胀与衰退风险 _ 115
节?影响价格变化的微观机制 _ 118
第二节?垄断放大通胀压力,削弱经济增长动力 _ 124
第三节?经济头部化放大全球通胀与衰退风险 _ 128
第六章?通胀式衰退的外部因素和自我强化 _ 135
节?重读科尔奈:我们会再次面临“短缺经济”吗? _ 137
第二节?土地、税收与环保成本的增长及其影响 _ 140
第三节?预期:“自我实现的预言” _ 143
第二篇观察通胀与衰退的经济指标
第七章?通胀诱惑与经济衰退 _ 149
节?通胀的诱惑 _ 151
第二节?应对通胀的代价 _ 158
第八章?消费者物价指数与核心通胀率 _ 167
节?物价分析的国际语言 _ 170
第二节?中国CPI是怎样炼成的? _ 178
第三节?宏观决策之核心通胀指标 _ 183
第四节?房价纳入通胀指标,还是货币政策目标? _ 190
第九章?PPI与CPI分叉演绎通胀式衰退 _ 195
节?各国PPI同步走高,全球工业通胀成真 _ 197
第二节?PPI不仅是工业通胀率,也是经济景气指标 _ 200
第三节?从PPI与CPI的不同组合,研判经济周期 _ 205
第十章?物价与增长指标的综合应用 _ 215
节?增加值能否准确反映增长 _ 217
第二节?消费与新增资本形成指标 _ 226
第三节?PMI指数家族所反映的库存与景气周期 _ 230
第四节?货币总量指标与价格 _ 232
第五节?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经济指标的组合使用 _ 238
第十一章?通胀与衰退中的食品价格 _ 247
节?食品价格会长期上涨吗 _ 249
第二节?粮价波动的三大独特规律 _ 251
第三节?肉、菜、奶的价格周期 _ 259
第四节?发展中国家更要重视食品通胀 _ 266
第三篇如何应对全球通胀与衰退挑战
第十二章?投资者如何认清通胀与衰退风险,保卫家庭财富 _ 271
节?不同资产配置下的命运之神 _ 273
第二节?房地产、债券、股票如何抵御通胀与衰退 _ 279
第三节?黄金、另类投资和数字资产的价值 _ 294
第四节?中国家庭资产配置调整方向 _ 301
第十三章?企业如何创新价值,抵御通胀与衰退 _ 305
节?涨价受益者、价格转移者与调控替罪羊 _ 308
第二节?以研发、场景、体验价值对抗通胀与衰退 _ 315
第三节?一体化营销、商业模式创新与组织变革 _ 322
第十四章?政府如何用新办法应对通胀和衰退风险 _ 329
节?当通胀和衰退接踵而来,仅靠退烧药和强心针是不够的 _ 332
第二节?有没有吸纳超发货币的新蓄水池 _ 333
第三节?新时期抗通胀、稳增长六大“药方” _ 335
后记 _ 349
|
內容試閱:
|
全球通胀的“灰犀牛”与经济衰退的“黑天鹅”
通胀“灰犀牛”悄然而至,他们因何掩耳盗铃?
2021年11月,美国的消费和物价指数同比上涨6.8%,创30年以来的新高。
在11月份之前,美国人似乎并不惊慌,美联储除了释放信号说,“通胀只是短期现象”之外,并没有采取更有力的行动,直到2021年年底才放弃“通胀暂时论”。而美国的消费者看着自己持有的股票和基金在涨价,居住的房子在涨价,拿着政府补贴的钱(疫情以来平均每人近10 000美元,三口之家可补贴近30 000美元)去买东西,觉得似乎物价涨点儿也没什么。
在欧洲,英国2021年11月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达到5.1%;德国11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为6.0%,而被当作工业通胀率的生产者价值指数(PPI)居然高达19.2%——这是自1951年以来的历史新高!
在印度,2021年11月消费者物价指数为4.91%,生产者价值指数PPI是14.23%;
在巴西,同期CPI已经到了10.74%;
土耳其比较高,CPI为21.31%,PPI是54.62%;
而阿根廷CPI突破52%;
……
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全球通胀,这个近10年几乎已经听不到人们谈论的“灰犀牛”,已经悄然而至。可是他们为什么掩耳盗铃,视而不见?
同样的情况如果发生在中国,恐怕早就成为全国经济的头等大事——就像2010年的物价上涨,上到国务院总理、各级决策部门,下到各行各业、黎民百姓,每天的物价都牵动着人们敏感的神经。2010年6月,笔者参加时任总理举办的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并汇报了对物价的看法后,总理点评说,他既要关心事关宏观决策的核心CPI,也要关心事关百姓生活的非核心CPI,因为根据他几十年的从政经验,“有两个事情可以造成社会不稳定,一个是官员腐败,一个就是通货膨胀!”
美国放弃通胀短期论,正视长期因素?
对于新冠肺炎疫情,无非是短期停留和长期共存两个判断,即便长期共存,更有效的疫苗和药品也会让病毒对社会运行的影响逐渐散去。
那么造成这轮全球通胀的因素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
美联储从2021年上半年就开始说通胀是短期的。他们是真的在做预测,还是明知通货膨胀没那么快结束,而只不过是在降低通胀预期?临到2021年年底,美联储突然放弃通胀暂时论,但人们听过他们对造成这轮通胀的深层次原因分析、判断的依据和逻辑吗?
比如,货币超发的影响机制及后果。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的货币超发所带来的影响是一个短期现象还是一个长期现象?它的影响机制是怎么样的?从货币到物价,要经过哪些“资产池”的吸收,并需要多少产能来对冲?如果疫情结束了,为应对疫情而超发的货币也会人间蒸发吗?多年累积的货币超发大约需要多长时间的物价上涨才能吸收完?
又比如,上游能源、原材料的供给冲击,背后是疫情还是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为什么10年前,上游石油涨价而下游化纤产品涨价难?铜涨价而下游空调涨价难?铁矿石涨价而下游汽车不涨价?而10年后的今天,上游的成本冲击却源源不断地被转移到下游。从上游成本冲击到下游的传导,发生了什么变化?如果是因为传导机制的变化而引发了通货膨胀,那么这种机制的变化是长期的还是短期的?能源、原材料对全球物价的冲击,会因为疫情消失而消退吗?
还有劳动的供给冲击,工资的上涨和工人的结构性短缺,是疫情造成的短期现象,还是一个不可逆转的长期现象?如果因为疫情才涨工资,是不是疫情结束后工资就不上涨了?以中国为例,同样比例的价格上涨,劳动价格上涨比原材料价格上涨对CPI的影响大6~8倍,10年来中国的劳动者报酬在各种产品和服务中的综合占比平均提高了30%以上……我们对劳动供给冲击真的有全面的认识吗?
再比如,严重影响物价和经济增长的各国物流和国际经济大循环,是因为疫情而中断,还是因为疫情而暴露和放大了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我们享受了20年的电子商务红利、快递物流红利,以后还有潜力吗?我们享受了更长时间的全球自由贸易和国际大循环,其所受的冲击仅仅来自疫情吗?当电子商务红利消失、国际物流红利消失、全球自由贸易持续受到贸易保护主义的冲击,甚至各国各地区都不得不构架区域化的供应链,我们还不能正视造成这一轮全球通胀的深层次原因吗?
后,影响各国物价的微观机制有没有在这一轮全球通胀中发挥作用?无论在一个产业的上游、中游,还是下游,只要是充分竞争,就有利于价格稳定和经济增长;只要是垄断,就会促进涨价,抑制创新,削弱增长。与10年前、20年前相比,无论是在美国还是中国,不同产业链的竞争是加强了,还是被削弱了?有多少行业被一两家头部企业“赢家通吃”?有多少行业的行业集中度年年提高,进而形成寡头垄断?这些垄断,这些新的竞争格局所引发的微观价格形成机制的变化,会随着疫情而消失吗?
更值得深思的是,以上几个方面的深刻变化,其冲击的岂止是物价?会不会在巨大的全球通货膨胀“灰犀牛”的背后,还跟着一只经济衰退的“黑天鹅”?
经济衰退的“黑天鹅”
通胀水平的持续超预期迫使美国重新评估通胀风险并开始缩减购债,加拿大已逐步退出量化宽松,新西兰、韩国已经加息,巴西、俄罗斯等通货膨胀压力更大的国家,已经连续数次加息。随着欧美等地货币政策加快收紧、利率水平提高……对美国而言,货币政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两难选择,不紧缩就会造成更严重的通胀,紧缩有可能会刺破长期累积的股市与房地产泡沫,并带来长期经济衰退。
被新冠肺炎疫情打乱的全球供应体系所造成的供给收缩影响广泛而复杂,价格上涨只是其中一个方面。高达两位数的工业通胀率,必然带来经济增长动力的衰减,这让很多学者都不免联想到20世纪70年代由于石油价格上涨而造成的“滞胀”。
疫情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意愿,失业率偏高与“招工难”的现象仍然普遍并存,劳动力供给冲击、劳动力价格的提高也普遍削弱了很多企业的生产和盈利能力,降低了企业的投资意愿,从而加剧了经济衰退的风险,这一切绝不仅仅是疫情的影响,而是人口老龄化、少子化,人们对闲暇的追求,雇佣成本、社保成本的提高,移民和跨区流动的减少所带来的长期冲击——疫情,只不过把我们未来若干年要面对的劳动供给冲击做了一个提前“演示”。
对中国而言,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已经从2018年的近63.6万亿元降至2019年的55.1万亿元和2020年的51.9万亿元,2021年预计继续回落到50万亿元左右a;2022年,随着房地产投资增速的下滑,预计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会下降到50万亿元以下……与此同时,中国的月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已从疫情前的8%左右降至4%左右的较低水平;2022年,随着其他国家制造业的进一步恢复,中国一枝独秀的出口必将逐步向常态回归;此外,虽然中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还处于相对低位,但是工业通胀率创历史新高,10月生产者价格指数高达13.8%,严重的上游工业通胀正在挤压中下游企业的生存空间,其中事关就业和居民收入增长的中小企业生存状况堪忧。
而长期处于低增长的欧洲和日本,多年来又一次面对结构性涨价压力,各国民众普遍感觉到货币购买力下降,但企业又面临着产能和供给过剩,有的国家面临着“通胀式衰退”,也有的国家面临着“衰退式通胀”。
怎么办?
展望2022年,很多研究机构都预期美联储会加息两次以上,并且纷纷调低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但是大部分预测都不包含美国被迫因通胀而被紧缩、加息可能引发的泡沫破裂风险——一旦加息和紧缩造成持续多年的美国股市和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必然会引发新兴经济体资本外流、汇率贬值、债务违约等情况,全球结构性的经济衰退有可能接踵而至。
面对全球通胀与衰退风险,对各国的决策者而言,恐怕仅仅使用传统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已难以应对。而真正找到既能够控制物价,又能够激发市场活力、促进增长的新办法,不仅需要科学决策,更需要政治勇气。
对于企业而言,仅仅通过传统的库存调整、用长单或对冲锁定成本,甚至与上下游协同构建更完整的价值链已经远远不够了,只有不断用新技术、新场景、新商业模式等新供给创造新需求,才是战胜通胀与衰退风险的终解决之道。
对于个人和家庭而言,面临通货膨胀的“灰犀牛”和经济衰退的“黑天鹅”,不论在美国、欧洲还是中国,不是所有地区的房地产都能像过去20年一样可以抵御通胀或衰退风险;在全球范围内,高收益、高信用的债券越来越少,少数有较高固定收益的企业债券又可能面临违约的风险;银行存款的利率不仅跑不赢物价指数,还有汇率贬值的风险;以前人们都拿黄金来保值,如今这些历史的货币记忆还能够让它具有保值增值的作用吗?与黄金、艺术品、比特币等资产只对少数人有意义不同,很多家庭已经习惯于持有股票等权益类资产,但是按照沃伦·巴菲特的计算,如果期待美国股市像上一个100年那样,在这个100年也能提供每年5%以上的平均收益,那么道琼斯指数到21世纪末必须上涨到200万点。这可能吗?如果美国股市不能提供之前的稳定收益,哪里的股票可以,又如何才能找到这些可以保持增长的好公司呢?
滕泰
2021.12.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