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掌故家的心事
》
售價:HK$
85.8
《
农为邦本——农业历史与传统中国
》
售價:HK$
74.8
《
郊庙之外:隋唐国家祭祀与宗教 增订版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
》
售價:HK$
105.6
《
小麦文明:“黄金石油”争夺战
》
售價:HK$
97.9
《
悬壶杂记全集:老中医多年临证经验总结(套装3册) 中医医案诊疗思路和处方药应用
》
售價:HK$
135.1
《
无法忍受谎言的人:一个调查记者的三十年
》
售價:HK$
63.8
《
战争社会学专论
》
售價:HK$
118.8
《
剑桥意大利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HK$
162.8
|
內容簡介: |
近代中国处于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型期,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均发生了剧烈变动。随着西俗东渐和城市化的发展,与民众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丧葬制度和习俗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作为丧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墓地经历了由传统到现代的嬗变,西式公墓逐渐兴起并发展起来。上海是中国西式公墓的发源地,公墓在近代上海城市变迁的历程中有着多重的标本意义。本书以1909—1937年的上海华人公墓为考察对象,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揭示近代上海公墓发展演变的轨迹,以及围绕公墓建设与管理出现的国家和社会的互动关系;分析特定时代背景下公墓象征性空间的构建;探寻公墓建设对于近代上海丧葬文化变迁及上海城市现代化的影响。
|
關於作者: |
李彬彬,女,1978年生,安徽庐江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学博士,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后。现为上海电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上海史。在《史学月刊》《社会科学研究》《社会科学》《安徽史学》《民国档案》等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等。
|
目錄:
|
序……左玉河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资料
四、研究方法与视角
五、研究内容
章 移风易俗:近代上海华人公墓的缘起
节 都市化与冢舍问题的凸显
一、冢舍与公共卫生
二、冢舍与城市空间的拓展
第二节 西俗东渐:上海租界公墓的引入
一、租界公墓的兴起与扩张
二、租界公墓的现代性特征
第三节 沪上华人对传统墓制的反思
一、土地资源的浪费
二、迷信风水
三、文明与卫生的危害
小结
第二章 共建互动:近代上海公墓建设中的国家与社会
节 公共性的承担:上海民间社会与公墓建设
一、公墓制度的民间建构
二、公墓与城市文明的建构
第二节 政府职能的强化:上海市政府与公墓建设的开展
一、市立公墓的建设与管理
二、政府对民间公墓的控制与监管
第三节 合作与互补:上海公墓建设中政府与民间的互动
一、宣传上的互动
二、市立公墓工程的社会招标
三、公墓建设中的政府与同乡团体
小结
第三章 政治与记忆:公墓象征性空间的构建
节 民族主义象征空间的构建
一、公墓的筹建:民族主义的彰显
二、建筑精神与民族主义内涵
三、仪式主题与民族主义空间的构建
第二节 社会记忆空间的构建
一、空间生成与社会记忆
二、仪式与社会记忆
第三节 权力空间的构建
一、社会权力的统合
二、仪式与国家、政党的集体认同
小结
第四章 个案研究:万国公墓与近代上海都市文明
节 万国公墓与近代上海墓制的变革
一、新式文明殡葬理念的形成
二、新式殡葬空间的制度建构
三、新式丧葬礼俗的引领
第二节 市立万国公墓与文明的增进
一、市立万国公墓的扩建
二、市立万国公墓的修缮
三、市立万国公墓的基金管理
第三节 鲁迅葬仪与民族主义诉求
一、鲁迅葬仪与民众动员
二、鲁迅葬仪与“民族魂”的建构
小结
第五章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公墓与近代上海丧葬习俗的演变
节 公墓规划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一、传统文化在公墓规划中的应用
二、公墓规划中的现代因子
第二节 公墓与丧葬礼俗的变革
一、文明简约的新式葬礼
二、传统丧葬礼俗的沿袭
三、公葬与公葬墓园
四、新的殡葬文化组成的衍生:殡仪馆
小结
结语
一、公墓与近代上海公共性的建构
二、公墓与近代上海城市的现代化
三、公墓与近代上海丧葬文化的变迁
附录1 近代上海公墓建立情况
附录2 近代上海公墓章 程法规选辑
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序
近代中国处于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型时期,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均发生了剧烈变动。随着西俗东渐和城市化的发展,与民众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丧葬制度与习俗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迁。作为丧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墓地经历了由传统到现代的嬗变,西式公墓逐渐兴起。然而,学术界有关近代新式公墓发展的著作还较少见。李彬彬博士撰写的这部《公墓与近代上海的城市变迁(1909—1937)》,是目前近代中国公墓研究领域较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成果。
作为近代中国早开埠的城市,上海不仅是西式公墓发轫的城市,而且是近代中国新式公墓发展为典型的城市。近代上海公墓的发展,无疑是近代中国公墓发展历程的缩影。故将近代上海公墓作为研究对象,不仅可以弄清近代中国公墓发展的基本历程及其特点,而且可以从多个侧面探究近代中国城市变迁的历史轨迹。
作为从西方引入的近代丧葬方式,西式公墓承载着多重历史文化内涵。它是近代中国中西文化交融的产物,既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演变与民众丧葬观念的变迁,也体现了西方风俗习惯在华的传播及为国人接受的程度,故透视上海公墓的发展,可以探寻近代上海丧葬习俗的变迁及民众丧葬观念的演变。它是伴随着上海城市化进程而兴起的,是市政建设的组成要素和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标识,故透视上海公墓的发展,也可以从侧面展现上海城市近代化的历史进程。它对近代上海城市空间的拓展及民众日常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渗透着国家政权的社会控制与整合的意向,故透视上海公墓建设,同样可以揭示蕴含其中的国家与社会之复杂互动关系。
正因近代上海公墓在中国近代城市化和社会变迁历程中有着多重的标本意义,故其要求研究者必须对其进行多视角的透视。本书以1909—1937年的上海公墓为考察对象,尝试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考察近代上海公墓发展演变的轨迹,揭示围绕公墓建设与管理所出现的政府与民间的互动关系,进而探寻公墓建设对于近代上海社会生活与城市观念的影响。同时,着力从现代化的视角,探究公墓建设对上海城市现代化进程的社会意义。这种自觉运用多视角探究上海近代公墓的研究路径,无疑是可行而有效的。
正因近代上海公墓在中国近代城市化及社会变迁历程中有着多重的标本意义,故其还要求研究者对其进行跨学科的探究。本书运用历史学的方法,对近代上海华人公墓的缘起、公墓建设中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公墓象征性空间的构建、公墓与上海都市文明的建构及公墓与丧葬文化的变迁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梳理;同时借鉴社会学和民俗学的方法,运用国家与社会理论、空间政治理论、社会记忆和仪式理论,尝试对近代上海公墓问题进行跨学科的剖析。这种自觉运用跨学科方法探究上海近代公墓的研究路径,同样是可行而有效的。
本书的亮点,就是运用多视角和跨学科的方法,提出了一些富有创意的新观点。如上海华人公墓的产生既缘起于租界西式公墓的示范,也是城市现代化和市民意识自觉的产物;如公墓建设过程中,国家和社会之间并没有出现权力对抗,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呈现一种良性的互动,共同促进了近代上海公墓的建设;如在特殊的政治环境下,烈士公墓成为构筑国家民族历史记忆的空间载体以及政府进行权力构建的场域;如公墓促进了国人丧葬观念的变迁与丧葬陋习的革除,深刻影响了近代上海城市的公共空间,成为都市公共性增长的重要表征;等等。这些富有创见的新观点,极大地深化了人们对近代公墓问题的认识,显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历史资料是历史研究的必要基础。研究者下了很大功夫搜集整理前人较少使用的上海租界、财政局、银行、同乡团体等的原始档案资料,以及丰富的近代报刊资料及地方志资料,从而将对近代上海公墓的探究建立在翔实的史料基础上,保障了其基本立论的可靠性和核心观点的可信性。这种踏实的实证学风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无疑是值得肯定并需要保持下去的。
左玉河
2020年11月25日于北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