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自伤自恋的精神分析
》
售價:HK$
52.8
《
大宋悬疑录:貔貅刑
》
售價:HK$
74.8
《
不被大风吹倒
》
售價:HK$
65.9
《
人生解忧:佛学入门四十讲
》
售價:HK$
107.8
《
东野圭吾:分身(东野圭吾无法再现的双女主之作 奇绝瑰丽、残忍又温情)
》
售價:HK$
64.9
《
浪潮将至
》
售價:HK$
86.9
《
在虚无时代:与马克斯·韦伯共同思考
》
售價:HK$
57.2
《
斯大林格勒:为了正义的事业(格罗斯曼“战争二部曲”的第一部,《生活与命运》前传)
》
售價:HK$
184.8
|
編輯推薦: |
●人际关系专家迈克·贝克特尔的自我治愈之旅
本书作者迈克·贝克特尔博士虽是人际关系方面的专家,但也曾长期身陷讨好模式不能自拨。在自我疗愈的过程中,他发现讨好行为的背后是内心的恐惧在作怪(害怕被拒绝、害怕冲突、害怕被忽视、害怕自己不够好、害怕自己不重要)。只有认真审视内心恐惧和需要的东西,才能够做出真正的改变。
●从“不健康的讨好者”到“健康的讨好者”
所谓讨好型人格,是指一味地讨好他人而忽视自己的感受,而一旦停止这样做,又会陷入自私自利的自责中。本书通过重新定义什么是“讨好”来帮助人们实现从不健康的讨好者(让别人快乐,这样他们就会喜欢我们)转变成健康的讨好者(找到内在的价值,这样我们就可以真正地帮助别人)。
●自我与他人关系的真相:越让自己幸福,就会越使别人高兴
当我们身心足够健康,可以关注他人、帮助他人时,我们会感到发自内心的满足与平和,过上满意且平静的生活。这也是自己与他人关系的真相:越让自己幸福,就会越使别人高兴。
|
內容簡介: |
也许你是一名讨好者,假如不是,你也可能认识这样的人。
所谓讨好型人格,是指一味地讨好他人而忽视自己的感受,而一旦停止这样做,又会陷入自私自利的自责中。
本书作者迈克·贝克特尔博士虽是人际关系方面的专家,但也曾长期身陷讨好模式不能自拨。在自我疗愈的过程中,他发现讨好行为的背后是内心的恐惧在作怪——
◎因为担心被拒绝或被误解而选择撒谎(害怕被拒绝)
◎就算不是自己的错,也会选择道歉(害怕起冲突)
◎工作中早来晚走以博得上司的关注(害怕被忽视)
◎经常拿自己和别人比较(害怕自己不够好)
◎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小心翼翼害怕得罪人(害怕自己不重要)
因为过于在意他人的评价、接纳和认可,所以他们的内心被恐惧笼罩,从而忽视了自己的真正需求。
本书不仅探讨了导致人们陷入恐惧的5种因素,还研究了实现自我价值的10个基本要素。当你身心足够健康,可以关注他人、帮助他人时,你会感到发自内心的满足与平和,过上满意且平静的生活。
这也是自己与他人关系的真相:越让自己幸福,就会越使别人高兴。
你可以成为真正的你,而且你仍然可以当一个好人(甚至更好)。
|
關於作者: |
迈克·贝克特尔博士,毕业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他是沟通专家,研讨会讲师,有多年大学及政府部门的从业经验,现任富兰克林柯维公司高级培训顾问,先后为世界500强企业进行过2500多场研讨会形式的讲座。
著有《跟任何人都聊得来》《不为他人抓狂》《高难度对话》等畅销书,曾在《企业家》等知名杂志上发表多篇文章。
|
目錄:
|
引言
难道我必须放弃善良吗?
部分 停止讨好模式
1我们是怎么走上这条路的? / 007
2我是哪一类讨好者? / 016
3如何鉴别自身的伪装 / 028
第二部分 我们在害怕什么?
4我需要你喜欢我:害怕被拒绝 / 041
5我需要你别生我的气:害怕冲突 / 050
6我需要你关注我:害怕被忽视 / 063
7我需要你肯定我:害怕自己不够好 / 071
8我需要你离不开我:害怕自己不重要 / 082
第三部分 实现自我价值的10个要素
9积极主动:承担个人责任 / 097
10维持交际:运用人际关系的价值 / 108
11树立信心:正确看待你自己 / 119
12培养真诚:坦诚地面对生活 / 130
13加强沟通:掌握沟通技巧 / 141
14培养好奇心:保持求知欲 / 152
15集中注意力:专心致志 / 163
16锻炼照顾自己:寄希望于自身 / 171
17学习感恩:寻找生活中的积极面 / 181
18秉持全面视角:接受现实 / 191
第四部分 改变讨好他人的生活方式
19改变一切的秘密 / 202
20忠于自己 / 210
21通向成功的长期策略 / 213
后记 / 219
致谢 / 221
|
內容試閱:
|
引言 难道我必须放弃善良吗?
我总是让人失望,所以我决定洗心革面。
——无名氏
我写这本书,是因为我累了。
我大半辈子都在讨好别人,这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而我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就像一条鱼不会注意到它生活在水里。我渴望人们喜欢我,我做出的所有决定几乎都是为了让别人开心。
高中的时候,我没有安全感。(你们都是这样吗?)所以当我开始工作的时候,我选择不走寻常路,跟我的朋友们区别开来:在停尸房工作,卖乐谱,开印刷厂,主持交通广播节目,做婚礼摄影,等等。我琢磨着,这样人们就能注意到我了,而且会对我印象深刻。
果不其然,这些工作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对我来说却是没有用的。我心里非常清楚,人们只是对我的所作所为印象深刻,至于我的内在、真正的我是什么样子,他们都不知道(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我从来没给他们机会,让他们看清真正的我,对我来说这太冒险了。
我还特别在意所谓的“善良”,我很喜欢那些充满正能量的人,尤其是一些成年人,他们和蔼可亲、宽容大度,似乎从来没有烦恼。他们情绪稳定,每个人都喜欢他们。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从来不生气,我以为他们天生好脾气。于是,当我生气的时候,我也学着把怒气憋在心里,这样就没人知道了。
我可能会在心里生某个人的气,但嘴上却说:“哦,没关系。”
可事实上对我来说,并非没关系。我成了一个表里不一的人,而我相信这是生存的必需。
换句话说,在人前,我从来就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一个扭曲了的影子,是我创造出来给别人看的。我费尽心思,一刻都不敢松懈。我小心翼翼地呵护这个表象,它已经成了我的身份、我的特性,我一门心思地保持这种形象。
我是一个讨好者。
寻求一种解决方案
终,我精疲力竭。我意识到我不是为自己而活,而是为别人活着,但我似乎被困住了,找不到出路。我开始失眠,满心焦虑。我知道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否则总有一天我会崩溃。
我走进一家书店,想从书籍中寻求帮助,果然找到了很多可供选择的书。我匆匆浏览了其中的大部分,发现了三个套路:
1.讨好他人是不好的。
2.你需要停止去讨好他人。
3.改变的方法是:专注于讨好自己,而不是别人。
这看起来似乎有道理,但经不起推敲。我觉得这些书在告诉我,要变得对别人不管不顾,你们尽管讨厌我好了,只要关注我就行。这就好像是说,我活了一把年纪了,忽然要改头换面,变得自己都不认识自己。
可是,我不是个自私鬼啊,我是个好人,难道我必须放弃善良?
我读了这些书,又查阅很多文章和网站,发现很多建议都是同样的意思:我需要把注意力从迎合他人的需要转移到关爱自己上——自己才是首要的。这些书我读得越多,越是觉得千篇一律。如果他们说的是真的,那么,这么多年来我对别人的关注就是对自己的亏欠咯。
显然,我得学会自私。
可我内心深处愈发不安。
作为一个讨好者,难道真的一无是处?
除了依赖别人的评价,有没有其他方法能让自己感觉良好?
假如我拥有了健康的心态,学会了正确看待自己,那么我还可以继续讨他人喜欢吗?
我可以继续关心他人吗,自信而又坚定的那种?
这就是我的出发点。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我开始探索,我们怎样才能不受他人意见左右,合理地看待自己。如果我能够正确地看待自己,学会接受自己的独特性,那么我就不必成天琢磨如何给别人留下深刻印象了,我可以大大方方地关心他们,这就够了。
因此,本书比我看过的大多数书都更深入一步。它指出,用讨好他人的方式去建立自尊,结果是消极的。但这本书还告诉我们,学习关注自己,让自己变得身心健康,那么讨好他人也有积极的一面。
健康的身心状态是生活的基本保障,拥有了它,我们能够成为一名“强大”的讨好者。我们完全可以伸出手去帮助别人,满足他们的需要——只要合情合理。我们只有坦然地接纳真正的自己,才会真诚地关注他人。
讨好者的出路
真希望我可以用过去时态来写这本书,并且能够大言不惭地说,我跟自己的讨好型人格斗争了半辈子,现在大获全胜啦!可事实上,斗争还在继续,我还需努力。然而,我学会了坦然地“做自己”,发挥自己的这个特性去帮助别人,并从中找到了全新的高度自信。
我的探索之旅还在继续,我想邀请你同我一起,这样你也能找到自由。我不会夸口自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我只想在你开始探索通向自由的道路时,做你的向导。
就当是茶余饭后的闲聊吧。在每一章,我们碰个面,聊聊这个探索之旅的不同方面。我们会讨论哪些方法有效,哪些做法没用,并且分享其他“过来人”的故事。我们还要将理论付诸实践,帮助你制订行动计划,一步一步走出困境。
我有博士头衔,但我不是一名心理学家。我不会打肿脸充胖子,吹嘘自己可以像心理治疗师那样给你提供宝贵的建议。(我尝试过心理咨询,从专业人士那里去了解我讨好他人的目的和动机,他们知道我的诉求。)我的博士学位是关于高等教育和成人学习的,我的整个职业生涯都是在课堂上度过的,无论是在大学还是在企业里,我都在用我的专业知识帮助人们应对交流带来的挑战。这也是本书的切入点——处理人际关系的实用方法,这也是我之前所有著作的重点内容。本次探索之旅会给你带来如下收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