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根源、制度和秩序:从老子到黄老学(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HK$
121.0
《
索恩丛书·北宋政治与保守主义:司马光的从政与思想(1019~1086)
》
售價:HK$
75.9
《
掌故家的心事
》
售價:HK$
85.8
《
农为邦本——农业历史与传统中国
》
售價:HK$
74.8
《
郊庙之外:隋唐国家祭祀与宗教 增订版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
》
售價:HK$
105.6
《
小麦文明:“黄金石油”争夺战
》
售價:HK$
97.9
《
悬壶杂记全集:老中医多年临证经验总结(套装3册) 中医医案诊疗思路和处方药应用
》
售價:HK$
135.1
《
无法忍受谎言的人:一个调查记者的三十年
》
售價:HK$
63.8
|
編輯推薦: |
“刑法新青年”系列再添新作,在线讲座强劲开篇学术新锐之声,或许没有资深学者的通透嘹亮,也未成熟到直接切入实践痛点,但行动的意义就在于成长,这些前沿性和冲击力的声音,将伴随中国刑事法治一起成长本书的出版将对中国刑法的学术创新和传承、中国刑法理论与实务的融合继续产生积极影响北京大学刑事法治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犯罪问题研究中心和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共同出品
|
內容簡介: |
本书为“刑法新青年”系列作品,是2020年全国青年刑法学者在线讲座20讲中刑法总论部分10讲的文字实录,由北京大学刑事法治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犯罪问题研究中心和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共同出品。
本书面向刑法司法适用中的核心议题,涵盖了结果避免可能性、规范保护目的理论、被害人特殊体质案件的主观归责、防卫过当中的罪量要素、违法性认识、期待可能性、正犯与主犯的关系、竞合论中的法益同一性判断、刑事合规制度的类型化及其实践意义、认罪认罚案件中的确定刑量刑建议等10个刑法适用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
成书之前的系列讲座的主讲人、与谈人均为“80后”青年刑法学者,主持人则是期刊编辑和律师,集合了更多国内刑法学者中的强劲、精锐力量,继续寻求前沿的刑法理论研究与迫切的刑法实践需求的结合,妥善回答当代中国的刑法问题,解决中国刑事实务中的难题。讲座在2020年疫情期间通过线上形式,不断促进“青年”和“实务”的融合,让青年学者有更大的学术舞台,让实务界更多倾听青年学者的声音,也让实践得到更新鲜的理论滋养。
本书的出版将对中国刑法的学术创新和传承、中国刑法理论与实务的融合继续产生积极影响,具有不可忽视的学术价值。
|
關於作者: |
车 浩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犯罪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刑事法治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第九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著有《阶层犯罪论的构造》《刑法教义的本土形塑》《车浩的刑法题》等作品。曾挂职任人民检察院检察厅副厅长、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赵春雨
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盈科全国刑事法律专业委员会主任,盈科刑辩学院院长,北京市律师协会刑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法律硕士校外导师。主编《“盈”的秘密:有效辩护的47个制 胜思维》《“盈”的秘密2:有效辩护的53个证据突 破》系列作品。
|
目錄:
|
目录
“刑法新青年”总序:让青年学者的光芒被看见
讲 结果避免可能性的案例与规则
第二讲 规范保护目的理论的司法适用
第三讲 被害人特殊体质案件的主观归责
第四讲 防卫过当中的罪量要素
——兼论防卫过当民刑二元化的立法模式的法律依据
第五讲 违法性认识的理论与实践
第六讲 期待可能性的司法适用
第七讲 正犯与主犯的关系
第八讲 竞合论中的法益同一性判断
第九讲 刑事合规制度的类型化及其实践意义
第十讲 认罪认罚案件中的确定刑量刑建议
后记:把“青年”和“实务”连接在一起
|
內容試閱:
|
“刑法新青年”总序
让青年学者的光芒被看见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历经几代学者的艰辛探索,累积几代学者的卓越贡献,刑法学在构建理论和指导实践两个维度,均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近年来也都开始面临瓶颈。一方面,一些源于实践但未能提升的经验性知识难脱碎片化和常识性,不能满足理论体系化和纵深发展的内在需求。另一方面,中国社会每年有数百万起刑事案件,疑难复杂问题层出不穷,司法前线亟须理论驰援。然失之于粗疏的传统学说无力应战,解释力捉襟见肘,说服力常显不足。当代中国刑法学在前进中,逐渐抵达旧有研究范式的边界。
突破边界的希望在青年刑法学者身上。青年代表着活力和创新。青年时期的作品未必成熟,却是一个学者有锐气和激情的探索,预示着一个学科临界知识的裂变,遥见个人未来学术的气象。立足于前辈学者积累的传统,受益于学术开放的新风,当代青年刑法学者起点更高,比较法的视野更加开阔,学术训练更加规范,是深耕概念体系和探索前沿法理、促进刑法理论纵深发展的先锋。
不仅在理论发展上,青年学者还被寄托了沟通实践的希望。刑法理论面对的,固然有所有时代共同面临的深刻的哲学和伦理问题,但与时俱变的实定法底色,决定了它更需要面对当下时代紧迫的社会问题。在这个意义上,部门法理论有着独特的任务,它不能“躲进小楼成一统”,成为仅供同道中人哲思之乐的逻辑游戏,更不是移植国外理论亦步亦趋的“留声机”,它必须为本国的司法实践提供解决具体问题的理论方案。有更多机会接触到各国先进刑法理论与判例经验的青年学者,也有更大的责任推动理论的本土化与实务化。这不仅是中国刑法学实现学术自主的必由之路,也是青年刑法学者不能回避的学术使命和社会责任。
尽管青年学者有诸多重要角色和使命,当下学界的生态,却往往是青年学者处在“出头不易”“不被看见”的窘境。大多数时候,他们的光芒都被遮蔽了。一方面,学者的研究成果多以论文形式面世,各种职称评定、学术评奖也常与论文挂钩,因此,论文发表对青年学者至关重要。但是,法学期刊版面有限、僧多粥少,发表殊为不易。对于要处理海量来稿的编辑而言,以声誉背书的名家稿件,确实会占据一些降低选检成本的优势。与之相比,尚未成名的青年学者的稿件,只能纯粹依靠论文水准比其他人明显高出一筹,才可能得到编辑的青睐,其难度可想而知,也常导致一些优秀的论文成为遗珠。
另一方面,各种会议、论坛、沙龙,是学者之间交流思想、切磋经验甚至华山论剑的重要机会,但是绝大部分青年学者在这些场合很难出头露面,而只能充当听众和分母。在学界与实务界的沟通上也是如此。无论是立法、司法活动还是律师、法务实务,往往将橄榄枝递向了名家大咖。青年学者很少有了解实践中的真问题和经验智慧的渠道。很多青年学者的文章被批评“翻译腔”“不接地气”“只会谈外国问题”,其中也有接触实践的机会太少的原因。即使一些研究成果确实为实践中的难点提出了较之一些名家观点更有解释力的方案,但同样是因为知名度的原因而人微言轻,不被实务工作者得知或重视。在一定程度上,这又反过来进一步驱使青年学者远离本土实践,因为只有在那个更加趋向纯粹思辨的封闭的概念世界中,青年学者才能为自身及其研究找到存在的意义。
这种论资排辈的沉闷风气应该破除了。打造一个真正以青年刑法学者为主角的学术舞台,让学界和实务界更多地看见青年之光,这就是“刑法新青年”系列学术活动的追求。按照目前的想法,它包括“全国青年刑法学者实务论坛”与“全国青年刑法学者在线讲座”两个系列。线下的“实务论坛”定位在理论与实务的贯通,围绕实务争点,鼓励青年学者运用理论滋养实践需求,也用实践智慧反哺自身的学术研究。线上的“在线讲座”旨在展现青年学者的理论探索,鼓励青年学者把个人独思所得的成果,通过在线方式更广泛地传播,使得同道之间有更多相互砥砺的机会,腹心相照,声气相求。“刑法新青年”的这两个系列活动,虽然在理论和实务方面各有侧重,但是共同点在于,它们没有地域之别,也没有门户之见,是专门为全国青年刑法学者量身打造,为全国青年刑法学者一身专属的。
既然是青年学者的活动,就要有青年活动的样子。我寄希望于通过“刑法新青年”的系列活动,开辟“宽严相济”的会议新风。一方面,充分体现对青年学者的礼遇,让青年学者参加学术活动时感受到被尊重。论坛和讲座均采取邀请制,所有受邀者参加活动的费用,包括参加现场会议的交通和食宿费用,以及参加线上讲座的主讲和评论费用,都由邀请方负责解决。另一方面,从一开始就约定现场办会的规则:(1)所有参会者自行到会和离会,除年长的前辈或者特殊情形外,承办单位一律不安排接送事宜。(2)会场没有事先摆放座位顺序,而是由参会者入场前领取自己的座签,入场后随意就座。所有办过会的人都深知,这些细节实是令办会者头疼和费心的事务,有时看似安排得周到妥帖,实际上办会师生的精力都投入其中,很难再有时间坐下来听会学习。长此以往,办会负担令人生畏,学术会议也减弱了其中的学术性。因此,革新会风,不妨就从青年学者的会议开始。
帮助比自己更年轻的青年学者,让他们的光芒被看见,有此想法时,我刚过四十。虽然我也明白,在这个年龄未必适合做这种事情,因为把时间和精力投入自己的研究著述中,对一个学者来说才是符合学术规划也收益的选择;况且办活动总是要协调各种关系,这对于不善社交的我来说也是个负担。不过,世事无常,回头去看,很多事情都难讲是理性构建、循序渐进的产物,而是自生自发、随缘流转的因果。尽管“青年”的年龄边界在当代观念中一再扩大,但我个人心态上早有浮生苦短之感。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立言杀敌,行乐积善,都当及时。我体会过青年学者刚出道时的不易,也曾受惠于前辈学者的厚爱提携,当因缘到来时,就不再犹豫。“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身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曾国藩:《挺经》)
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襄助学术的热情,特别是对青年主题的高度认同,就是我决意起身立行的因缘。赵春雨律师是一位杰出的职业女性,正是在与她的交流中,实务论坛和在线讲座雏形初现。她的爽朗、细腻和大气,让双方的合作愉快顺畅。梅向荣主任的鼎力支持,也让我感受到盈科所的格局和诚意。盈科所青年律师人数众多,朝气蓬勃,恰好能够与“青年与实务”的主题呼应。我关于实务论坛和在线讲座的具体设计方案,以及全方位资助青年学者参加活动的希冀,得到了盈科所积极热情的回应和支持。没有盈科所的参与,在我脑海中的那些想法,至少还要继续徘徊更长的时间才能落地。这是值得感念的因缘际会。
感谢刑法学界的前辈老师。没有前人开风气和指引方向,再有活力的青年,也可能是在走回头路甚至南辕北辙。特别是陈兴良老师宽以待人、乐于奖掖的风范对我影响很大,创办青年主题的学术活动,也得到了他的鼓励和支持。感谢应邀与会的诸多学界同道,作为已经成长起来的学界中坚,愿意来为更加年轻的学者站台鼓掌,甘当绿叶陪衬红花,这是行胜于言的友爱传递。感谢应邀与会的诸多期刊编辑老师,他们的主持和点评,使得这些青年论坛和讲座,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一场针对青年刑法学者及其研究成果的“选秀大会”。感谢来自司法机关和律师事务所的实务界的朋友,没有他们的积极参与,“实务论坛”就会名实不符,落入那种由理论空唱独角戏的传统会议的窠臼中。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特别是编辑杨玉洁女士的友情支持,“刑法新青年”的文字成果,包括实务论坛与在线讲座两个系列,都将以精美的装帧陆续出版面世。
“刑法新青年”是一座由学界、实务界、期刊和图书出版界齐心协力共同打造的学术舞台。台下的观众,有资深的前辈和中坚,有各大期刊和出版社的编辑,有公检法律的实务专家,而舞台上的主角,一直都是青年刑法学者。谁都年轻过,谁也不会永远年轻。时光流转,代际更迭,我希望这个舞台能够在接力中持续下去,它将永远属于青年一代。
后记
把“青年”和“实务”连接在一起
2020年6月1日晚,“全国青年刑法学者在线讲座”开讲了。
自新冠疫情以来,可能每天都有各种讲座信息出现在微信朋友圈,也许很多人都感到审美疲劳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再举办这样一个系列讲座意义何在?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关键词。
个关键词是“青年”。在学术领域,青年时期往往是一个人有锐气和激情的学术创造期,很多学者一生当中有想象力、创造力甚至重要的作品,可能就是在青年阶段出现的,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常常能从一个学者青年时候的作品中,想象未来这个学者的学术特色和状态。而且,青年学者的探索,往往是在推动学科边界不断地扩大,可以说一个学科的希望,也承载在青年学者这个群体的身上。
晚近20年来,中国刑法学取得了很大进步,这主要得益于新一轮学术开放的红利,国外累积的刑法知识不断输入;而青年刑法学者,正是输送各国理论判例、扩宽国内学界视野、促进国际学术交流、承载中国刑法学希望的重要力量。遗憾的是,相对于资深前辈和学术大咖,整体来说,青年学者发声的机会是比较少的。因此,尽管各种线上的活动已经铺天盖地,我们仍然要推出一个全国青年刑法学者的在线讲座,就是希望搭建一个传播青年学者声音的平台,让他们那些富有锐气和个人创见的学术研究被更多人知晓和传播。
第二个关键词是“实务”。中国社会每年有大量的刑事案件,疑难复杂问题层出不穷,不仅媒体舆论高度关注,司法实务前线也急切需要理论驰援。传统的刑法理论有时候难免捉襟见肘,无力应战。时代和社会的需求,历史地把探索前沿的刑法理论的青年学者们推向前台。
所以,我们发起这个系列讲座活动,就是想要把“青年”和“实务”这两个关键词连接在一起,将前沿的刑法理论的开拓者与迫切的司法实践需求对接起来,回答中国本土的刑法问题。这一代青年学者要承担的不仅是学术责任,还有社会责任。基于这样的考虑,这两年来我们发起和组织的一些学术活动,都是围绕着青年和实务的主题。比如2019年9月,在浙江大学举办了首届“全国青年刑法学者实务论坛”,2020年则是以线上讲座的方式,推出“全国青年刑法学者在线讲座”活动。希望能够让青年学者有更大的学术舞台,让实务界更多倾听青年学者的声音,让实践得到更新鲜的理论滋养。
特别要感谢合作方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尤其感谢该所刑委会主任赵春雨律师。赵律师在其中积极协调,鼎力相助,付出了很多,2019年我们的实务论坛也是在盈科律师事务所和赵律师的支持下举办的。
2020年的系列讲座,共邀请了全国近30所高校的20位“80后”学者作为主讲人,20位“80后”学者作为与谈人,他们结合自身研究特色,选定了20个面向实务的主题,我们又邀请了20位期刊编辑和律师作为主持人来给活动加持,同时运用盈科和北大法宝学堂两个直播平台,共同打造一个高频次(每周两讲,总论、分论各一讲)、长周期(自6月1日起持续两个月)、大规模(总计40人20讲)的系列学术活动。
还要说明的是,按照现在的广义理解,“青年”这个概念的范围,可以一直扩展到45岁。如果这样的话,一些“70后”学者,甚至优秀的“90后”学者,也应当纳入,包括还有很多非常出色的“80后”学者,这次还没有亮相登台,但是好在我们的论坛、讲座等学术活动会持续办下去,各位优秀的青年学者都会有发表高见的学术舞台和机会。因此,尽管很多人认为,这次活动是国内“80后”青年刑法学者的一次集体亮相,但是它确实还不是一次完整的亮相,所以我说,无排榜之意,有遗珠之憾。未来希望有更多的青年学者通过这些平台,向学界和实务界展现他们的学术风采。
再次衷心感谢参加这次活动的各位青年学者,感谢各位编辑老师和律师朋友,感谢北大法宝学堂的协办,感谢和盈科所的愉快合作。
此次讲座主题原无特别的安排,我们形成文字实录后,经过编辑加工,打乱了原来的顺序,参照通行的刑法理论体系和现行刑事立法体系,按总论和分论分为两册出版,本书即为总论部分,两册先出一册,以飨读者。
车浩
2021年4月4日于京西见山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