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山川纪行-----臧穆野外日记

書城自編碼: 3695932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科普讀物生物世界
作者: 臧穆
國際書號(ISBN): 9787571315382
出版社: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1-10-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241.6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谁之罪?(汉译世界文学5)
《 谁之罪?(汉译世界文学5) 》

售價:HK$ 52.8
民国词社沤社研究
《 民国词社沤社研究 》

售價:HK$ 140.8
帕纳索传来的消息(文艺复兴译丛)
《 帕纳索传来的消息(文艺复兴译丛) 》

售價:HK$ 108.9
DK威士忌大百科
《 DK威士忌大百科 》

售價:HK$ 294.8
小白学编织
《 小白学编织 》

售價:HK$ 65.8
Android游戏开发从入门到精通 第2版   王玉芹
《 Android游戏开发从入门到精通 第2版 王玉芹 》

售價:HK$ 108.9
西班牙内战:秩序崩溃与激荡的世界格局:1936-1939
《 西班牙内战:秩序崩溃与激荡的世界格局:1936-1939 》

售價:HK$ 217.8
非对称创新:中国企业赶超战略   魏江 刘洋
《 非对称创新:中国企业赶超战略 魏江 刘洋 》

售價:HK$ 108.9

 

編輯推薦:
第三极无尽藏之探索发现/原本山川极命草木的行走
野外行旅的诗意美学记录/科学艺术融汇的理想人生
著名平面设计师、“黄铅笔奖”“美的书”“中国出版政府奖装帧设计奖”得主
赵清担纲本书装帧设计
內容簡介:
本书是著名真菌学家臧穆1975—2000年间在我国喜马拉雅地区的野外科考日记集。全书52万字,臧穆手绘插图390幅,优美的手绘与雅正的文字共同写就“第三极”瑰奇雄阔的风情长卷。臧穆的野外日记内容极为丰富,涵盖植物、生态、地理、民俗、文化、历史等多个方面的手资料。所记所绘,既有野外科考的艰难险遇,奇异绰约的高山嘉卉,大山大水的壮美风光,也有西南少数民族的奇俗淳风,文化历史的珍贵采撷,更有一位心怀家国的科学家之现实关怀与独立思考。本书是老一辈科学家精神的杰出体现,是中国社会生态文明近50年发展进步的不息践行与生动见证,是一部经典的手绘版日记体博物学著作,堪称“当代‘徐霞客游记’”。
關於作者:
臧穆(1930—2011),山东烟台人,晚号穆翁,毕业于东吴大学生物系。历任江苏师范学院助教、南京师范学院生物系学术秘书、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是享有国际声誉的真菌学家。臧穆的开拓性研究,奠定了我国西南高等真菌综合研究的基础。他对国际真菌学界公认的为复杂的牛肝菌目进行了深入研究,完成了《中国真菌志·第二十二卷·牛肝菌科(Ⅰ)》和《中国真菌志·第四十四卷·牛肝菌科(Ⅱ)》的编研工作。他在重要经济树种云南松和桉树的菌根育苗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为我国西南地区荒山造林、植被修复和退耕还林开辟了新途径。他参加、主编或联合主编的《西藏真菌》《横断山区真菌》《西南地区大型经济真菌》《中国食用菌志》等,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真菌资源的利用。晚年,他还与夫人、我国著名苔藓植物学家黎兴江教授共同主编了《中国隐花(孢子)植物科属辞典》,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臧穆一生命名发表了140余个新种、3个新属的高等真菌,其中包括具有重要食用价值的干巴菌、金耳和多种牛肝菌等。他一手创建了昆明植物研究所隐花植物标本馆,并将该馆建设称为具有国际知名度的重要标本馆,并且以其杰出的学术贡献、巨大的人格魅力赢得国际真菌学界同仁的高度评价与敬意。
目錄
序/当代中国科学界的“徐霞客游记” 006
导言 010
019 1975年·西藏日喀则、山南、林芝 019
061 1976年·西藏昌都、林芝 061
1978年·云南高黎贡山 145
1980年·西藏拉萨、日喀则;云南西南部 187
1982年·云南独龙江;西藏察隅 229
1988年·贵州梵净山;云南昭通 325
1994年·云南西双版纳、哀牢山 347
1995年·云南中甸、麻栗坡、屏边;贵州 365
1998年·云南昭通、怒江州 393
2000年·云南思茅与中西部地区 433
附/臧穆的世界 490
內容試閱
臧穆主要从事真菌研究,兼做苔藓研究和教学工作。为了研究真菌苔藓,必须开展大量野外工作。没有野外工作,科研就成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为获得尽可能多的手科研资料和信息,除了采集、记录和整理标本外,还需要对研究对象的生态环境信息有清楚的认识和记录。将野外考察中观察到的信息记录下来,以便日后参考,是野外科考的一项重要工作。正是科研工作的所需,使臧穆养成了在野外写日记的习惯,这也是老一代科学家的优良传统。
1973年,43岁的臧穆从南京师范学院(现南京师范大学)调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在吴征镒院士的建议下从苔藓植物学研究转向真菌学研究。当时,臧穆要开展真菌方面的研究工作,却一无所有,没有同行,没有助手,没有设备,没有专业资料,甚至没有一份标本,一切从零开始。臧穆要做的件事,就是走出家门,离开城市,跋山涉水,到人迹罕至的密林深处考察采集。20世纪后半叶在我国西南地区进行野外工作,山陡险峻,路窄泥泞,缺乏基本的交通工具,缺乏必要的野外装备,甚至连一部照相机都没有,吃、住、行的条件都十分有限。曾多次跟随臧穆到野外考察的助手对于当年艰苦的科考工作记忆犹新:“当时,所里为野外科学考察所能提供的后勤支持就是派一辆大卡车,把4条木凳固定在车厢里。山区道路弯急崎岖,路面坑坑洼洼,长时间的颠簸,屁股上都磨出了水泡,久而久之形成血泡,渗出血来。先生把衣服脱下来,垫在木凳上让我们坐,但不容许我们使用标本纸(土纸)和标本袋来垫坐。为了记录考察路线,先生随时都把速写本放在手边。每当车子随着道路或者河流拐弯,他就会即刻在速写本上画出路线。白天,在深山老林采集标本;夜晚,到达宿营地,先生带着我们围着火塘,挑灯整理标本,详细记录、绘图,烘烤、制作标本。”
大型真菌考察须在雨季进行,冒雨考察采集是家常便饭。采集到手的标本处理与制作极其烦琐,工序复杂,稍有懈怠,标本就会被虫蛀或霉烂,加之烤干了的标本会变色变形,故而臧穆总是边考察、采集标本,边速写绘图。晚上回到住处,即便一身泥一身汗,饿着肚子他也先要烘烤标本,一边烘烤,一边在煤油灯、蜡烛光下整理野外记录,直到深夜,甚至晨曦已露之时才能处理完。雨季烘干的标本第二天会返潮,须经过第二次、第三次烘烤以及密封保藏才能达到研究之用的标本质量。就这样,从无到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臧穆创建了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隐花植物标本馆。在他去世时,馆藏真菌、苔藓、地衣标本已达30多万号。其中,他亲自采集的真菌标本13800余号,苔藓标本24500余号,地衣标本1200余号。臧穆亲任首任隐花植物标本馆馆长,为海内外专家学者研究、开发利用我国西南地区丰富而独特的隐花植物资源,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垂范作用。
这些日积月累的野外日记,形成一幅幅科学达人的考察画面。臧穆不但学识渊博,而且通今达古,对国内外历史与现代真菌学家和古籍中记载的酷爱真菌的圣者达人的资料均有收集和记载。他不拘形式地记录了当时生动、活泼、真实的科学考察活动的诸多细节,既记录了自然实景,又描写了内心感受。臧穆亲手绘图染色,即兴配诗撰文,对所采集获得的标本形态特征作了详尽的文字描述,并绘制了彩色线条图,鉴定到属种,记载了拉丁学名或英文名称,尤为可贵的是,其中还记录了采集时的内心感受。臧穆的同事、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方瑞征研究员对这些日记非常熟悉,她说:“一页页生动鲜活的野外考察真菌写生,一幅幅生态景观、人文地理的画面,记录了他所见所闻的原始资料,也渗透了他对艺术的情趣和对周围事物的关注与热情,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的高级编审刘增羽先生认为:“在中国大陆的高级知识分子群体中,特别是老一辈知识分子当中,不乏‘文理兼通’的高才、奇才和怪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及国内一些知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更是中国大陆高级知识分子扎堆、人才荟萃的‘窝子’。我认为,臧穆理应归于此类‘文理兼通’的高才、奇才、怪才。”臧穆之好友、曾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党委书记的李南在回忆文章中曾写道:“我曾在昆明植物所做过一年多的科研管理服务工作。晚上,我常常到臧穆的工作室,去看他的野外工作日记,以及他采集真菌标本过程中对生物形态、生态环境和风土人情的素描,并听取他对科研管理服务工作的意见和要求。……科学大师钱学森、李政道、杨振宁均提倡‘科学与艺术融合’,认为艺术是激发科研创造力的重要途径。我认为,臧穆在真菌学科研究中有不少创新思想,有多项突破性的成果,与他文理兼通、一定程度上做到了科学与艺术融合不无关系。”
臧穆是一位真菌学大家,除此之外,学生时期的他是公认的体育健将。他热爱收藏,书画兼善;爱好京剧,曾粉墨登场;还是一位集邮大家。在友人和学生们的心中,他是一位良师,更是一位有着高贵、有趣灵魂的益友。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馆前副馆长刘仲苓曾这样回忆臧穆:“尽管在云南大学求学期间就耳闻臧穆先生的名声,但我初识臧穆先生,是到华东师大攻读研究生后。1980年先师胡人亮教授带我到昆明,随同臧穆先生赴滇西考察。历时3周的野外生活,让我见识了臧穆先生渊博深厚的知识积累、严谨客观的治学精神、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以及对后学晚辈宽容仁厚、诲人不倦的长者胸怀。1993年与日本东京科学博物馆的合作,又让我有机会前后追随臧穆先生2个月,先在云南,后到华东。多日的野外考察,每每见到臧穆先生一身泥一身汗,边采集标本边做野外速写,晚上回到宿营地后,还在篝火旁或煤油灯下烘烤标本、整理野外记录,直至深夜。其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令我们后学晚辈汗颜,从而激励我们更加努力学习、努力实践。臧穆先生这一代人,在我国自然科学研究历史上,是承前启后的一代人。不仅我们这一批较早进入这一领域的后学晚辈深深受惠于他们,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繁荣也得益于他们。当年物质条件极为贫乏,交通不便,器材短缺,食物简单,但是人们的精神世界是丰富的,是积极的,是有理想、有抱负的。我非常怀念这一段经历。”
2020年12月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图书《山川纪行:第三极发现之旅——臧穆科学考察手记》(以下简称“基金版”)为臧穆1975—2008年野外科学考察日记国内部分的总集。这部一卷三册的鸿篇巨制总计840万字,1 528页;采用了日记手稿影印图居中,经过校勘的整理文字分居图片两侧的方式,完整地呈现了臧穆33年间国内野外科考日记的全貌。虽然图书面世之后,受到专家读者的高度评价,但是囿于篇幅太大,定价相应提高。为了让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能够领略臧穆野外科考日记的精华,编委会在经过审慎讨论之后,决定将臧穆参加次青藏综合科学考察期间记录的西藏及横断山区的科考日记精选结集,经过一年的编选,始成本书。
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亚洲水塔”“地球第三极”,对全球生态环境有着重要影响,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保护地。20世纪70年代始,中国科学院组织国内相关部门50多个专业2 000多名科技人员,历经30年,完成了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现和丰硕的研究成果,为青藏高原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随着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根据国家建设美丽高原、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等的新布局,2017年6月,我国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活动正式启动。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以“发现”为总目标,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以“变化”为总目标。研究“变化”离不开对比。臧穆参加了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中西藏东南部和横断山区的科考工作。他的野外日记是手的文献,包含了大量科学专著无法呈现的原始材料,对于对比研究50年来青藏高原的生态变化,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臧穆的野外科考日记持续时间长达33年。许多科考地区当年是老少边穷之地,他在日记中对33年间这些地区的发展变化予以记录。对于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发展,他有着严肃认真的思考,许多观点,在当下依然不失借鉴意义。可以说,臧穆日记是中国社会进步、生态文明发展的生动见证。
臧穆一生精勤不倦,治学严谨,强调学以致用,本书正是他科学精神的真实写照。难能可贵的是,臧穆将个人深厚的人文艺术素养与科学研究工作完美融合,用艺术之美,呈现科学之真,让严肃的学术内容充满趣味与魅力。
臧穆早期的青藏科考野外日记,物种采集记录占据了很大篇幅与比重,对于一般读者而言专业性过强。从内容的通俗性出发,编者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较大幅度的删减。同时,本书在图文编排体例上,为避免与“基金版”重复,增加有限篇幅内的内容含量,采取了将日记中富有代表性、欣赏价值较高的绘图以插图的形式与文字穿插并排,并保留了少量日记手稿的原貌图,以便读者了解臧穆野外科考日记手稿的原始面貌。
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此书,向广大读者如实展现一位善于思考、治学严谨、幽默风趣、思想深邃的科学大家之治学精神与人格风范,鼓励后人学习和继承老一辈科学家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之科学精神以及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奋斗精神,将我国的科学事业不断推向新的高度!

【内容选读】
1982年7月22日
晨由机独冒雨西行,沿路之云南铁杉与聂拉木的很相似。至海拔3 000米处,西藏红杉较成一体,枝纤细而翠绿杂于群瀑之中,别具媚妩。沿路之大百合,株高2米有余,花序呈总状,花长15厘米,白瓣紫肋,有清香,叶如向日葵状,亭亭玉立于山坡之上。楼堂亭阁中的家花,哪有自然界中野花之秀丽壮观。

1982年7月27日
所陪之民工,多为傈僳族同胞。两足皆在水中,上一塑料薄片,下仅毛毯一片,偎在其下,通宵达旦,风雨之中,只靠所携淡酒,渐饮渐息。马放山中,闻风遇雨,也不远行,唯听蹄声渐隐,只有雨滴帐声渐渐大了起来。

1982年8月29日 周日
至龙元南之2 000米之林下采集。近龙元3公里处,有空旷地一片,植鸡爪谷,时与苋菜正熟,金黄色,微现秋色。远观有六七个山峰,栉比而立,其上生长的乔松呈翠绿色,宛如石青石绿相嵌于墨水画中,色浓而雅,调奇而秀。雄峰交错之间有山溪惯出,水生潺潺而汇江入海之势,浪花微溅而孕万马奔腾之概。偶遇儿童两人,穿于谷丛之中,壮观之中而有田园景色,这里没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诗意,但大山大水之间,另一种气魄,孕育着中华民族的国魂在此。独龙族长期生息寄栖于此,与汉族和其他民族一样,精心铸成中华的伟大气魄。

1982年9月13日 周一 雨
晨八点半由邦果偕所同行的云南军区的解放军民工和西藏军区的解放军沿日东河北行,坡不甚陡,沿路曾遇去察瓦龙的马帮,来日东行仍要折回此路。越过两个平坝,始见农舍,在微雨中藏民已在收割青稞。连日在原始林中行走,无路开路,所见山如屏垒,水如银梭,昨日已见马粪羊屎,即觉已近人烟,其乐无比。今日见此金瓯一片,农舍炊烟,远闻犬吠鸡啼,顿感已入人境,其暖非常。拍摄农景二则,以舒内心之快慰。

1982年9月19日 周日 晴和雨
日东的平坝约有2公里长的农垦地带。青稞已正在收割,小麦也已转黄。围绕连队的远山,是笔直的云杉,也有些阔叶树。松萝是一个明朗的基调,像石涛和尚泼下的石绿。从图画的南面看,是不高的冷杉。这是破坏了以后再生的次生苗,墨绿色,显得高贵而庄重。它们的位置是不规则的,稀疏的,但很美。难得的晴天,明亮的阳光使人耀眼。蔚蓝的天空,我忘了去补色。远山的是冷杉林,显得很纯很纯。秋天是逗人的,令人喜悦,虽然下午又来了一场秋雨。

1982年9月26日
依溪而营,夜宿齐扎,半轮明月挂于枝梢,所见松萝满悬,别是一般景色。流水、月色、如纱帐的松萝,篝火,布成一幅秋色的画。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