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书信里的中国(全三册,家国情怀+亲情无价+君子之交)
》
售價:HK$
131.3
《
带团队
》
售價:HK$
74.8
《
女王冠:三位女性的权力与生存之战
》
售價:HK$
107.8
《
唤醒孩子的学习力3:掌握有效的学习技能
》
售價:HK$
71.5
《
变富:如何有效积累足够的财富
》
售價:HK$
86.9
《
大宋西军
》
售價:HK$
85.8
《
这才是真正的诸葛亮
》
售價:HK$
74.8
《
嫉妒
》
售價:HK$
53.9
|
內容簡介: |
“定名与相知”,是作者在名物研究中不断重复的词,“定名”针对“物”而言;“相知”,则须出入于“物”与“诗”之间,以此打通二者之联系。
与上一编相同,二编里的十篇文章亦为各地博物馆观展所得,或家居用器,或文房用具,或金银首饰……七十余家博物馆,四百余幅器物照片,从定名到相知,一步步引领读者走进各馆文物的“繁华”世界,让物的美、时间的印迹、历史的片段、生活的诗意,翩然交织于纸上。
|
關於作者: |
扬之水,浙江诸暨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多年从事名物研究。著有《先秦诗文史》、《中国古代金银首饰》(三卷)、《棔柿楼集》(十卷)等。
|
目錄:
|
1 风日常新: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杂项”文物中的生活与艺术
125 北宋卤簿钟上的“千里江山图”
133 深藏在黄悦岭下的南宋故事:张同之夫妇墓出土器物细读
151 川南宋墓石刻的世间声色
169 一物,一诗,一幅画:浙江故事的细节阅读
185 步摇花与步摇冠
205 “博鬓”造型溯源
217 吐蕃金银器知见录
237 广元旺苍唐代银器窖藏观摩记
255 “金”风吹开一池莲:金银器中的池塘小景
275 图片来源总览
295 后 记
|
內容試閱:
|
清代服饰
首饰
满族女子平日梳旗头,吉庆盛典著礼服,与礼服相配的首饰名钿子44。出自清东陵的康熙帝温僖贵妃凤钿,上覆皂纱,钿顶一只金累丝凤凰,金累丝镶宝的桃花两树旖旎于旁侧,两弯灵芝布列在前方,钿口一溜五只探身向下的金累丝凤凰,凤口含珠(插图49)。温僖贵妃卒于康熙三十三年45,这一件凤钿可以算作清代早期样式,此后则在此基础上不断增饰且完善其制。晚清福格《听雨丛谈》卷六“钿子”条:“八旗妇人彩服,有钿子之制,制同凤冠,以铁丝或籐为骨,以皁纱或线网冒之。前如凤冠,施七翟,周以珠旒,长及于眉。后如覆箕,上穹下广,垂及于肩,施五翟,各衔垂珠一排,每排三衡,每衡贯珠三串,杂以璜瑱之属,负垂于背,长尺有寸。左右博鬓,间以珠翠花叶,周以穿珠缨络,自额而后,迤逦联于后旒,补空处相度稀稠,以珠翠云朵杂花饰之,谓之凤钿。又有常服钿子,则珠翠满饰或半饰,不具珠旒,此与古妇人冠子之制相似也。”又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妇女著礼服袍褂时,头上所带者曰钿子。钿子分凤钿、满钿、半钿三种。其制以黑绒及缎条制成内胎,以银丝或铜丝支之外,缀点翠或穿珠之饰。凤钿之饰九块,满钿七块,半钿五块,皆用正面一块,钿尾一大块,此所同者。所分者,则正面之上,长圆饰或三或五或七也。凤钿除新妇宜用,其他皆用满钿,孀妇及年长妇人则用半钿。”钿子上面的装饰名钿花,又称作面簪,由装饰纹样主题一致的若干块合为一组。所谓“钿尾一大块”,原是放在钿顶,钿子前高后低,戴上之后,钿顶便是斜向着后方。凤钿前面的一长条钿口每做成凤衔流苏,即所谓“珠旒”,又或曰“排子”,《清同治大婚典礼红档》卷四“妆奁册”列有“赤金累丝凤钿全分”,注云“随凤衔五挂排子成分 大挑中挑三挑各成对”46,即此。所谓“钿子之制,制同凤冠”,乃其要领,即它的制作也同凤冠一般,是由金银点翠镶珠宝制成的一个个小件组合为饰。
“不具珠旒”的钿子,则以钿花的制作彰显粹美。福格云“以铁丝或籐为骨”,崇彝云“以黑绒及缎条制成内胎”,清宫旧藏中均有其例(插图50)。馆藏这一件是以藤为骨,前面四个镶珠宝点翠钿花,三朵团花上面各一只珠翠宝石攒就的蝙蝠,钿口宝花下垂一溜儿璎珞。钿尾一大块是六方花盆里怒放的海棠,花瓣或攒珠或穿碧玺,枝叶镀金点翠,下方是累丝嵌宝点翠的海水江崖(图47-12)。
穿珠点翠是清代金银首饰的重要特色之一,虽然“翠”字很早即用于描摹首饰之样态,如金翠、翠羽、翠爵、翠翘、翠钗等等,魏晋南北朝诗歌中已是翠色一片,然而此际之“翠”毕竟何物,似难以实物作为确证。宋元时代,结珠铺翠作为一项工艺,渐成日常话题。南宋日用小百科《碎金》的《艺业篇》中“工匠”条下列有“垒珠”和“铺翠”。元代《新编事文类要启劄青钱》卷九《艺术门》列有金银匠、珠翠匠,铺翠的制作者称“珠翠匠”,其手艺是结珠铺翠,也称作“装花”。不过直到清代,金银首饰的点翠才成为主流,结珠铺翠的首饰,今天所能见到的多是清代物。清代首饰有满汉之别,首饰的制作,也是如此,即首饰楼“分为旗妆、汉妆两行,各不易侵越”47。工艺则有实作、錾作、包金作、镀金作、拔丝作、珐琅作,又锤金作、点翠作。而不论满妆、汉妆,首饰穿珠点翠的广泛施用是共同的工艺特色。点翠又或称作铺翠,即把翠鸟的毛羽细细平铺,均匀粘贴在金银器上,使之更加金碧耀眼,工艺上要求平整服帖,不露底。京城所用,多自广东运来48。在中国外销画中可以见到钻珠和铺翠的情景49(插图51-1~2),虽然是十九世纪的广州,但这一类手工艺在百年乃至更长一点儿的时间段里,似乎没有太大的变化。
以纹样中各个物事的谐音构成吉祥之意,至明方始广为流行。但在金银首饰中,还没有成为主流。吉庆题材占得首席,完成于清。这是明代基础上的发扬光大而在这一时期达到极致。其实这也是弥漫于当日整个工艺美术领域的风气,宫廷为皇帝、皇太后举办万寿庆典,原是重要的催生剂。宋元金银首饰中的诗情画意,至此几乎完全演变为“善颂善祷”,蝙蝠、蝴蝶,瓜瓞、葫芦,花篮、花瓶,原属田园小景、山家清供的种种物象俱以谐音组合为美意,满苑春色于是尽笼罩于福寿无疆的祝颂中。
馆藏银镀金点翠嵌宝福寿绵长簪,长10.4厘米,拱桥式的边框仿若一架瓜棚,下边结着宝葫芦四,点翠珠宝葫芦二,自然是取了葫芦万代的意思;下方一只点翠珠宝蝙蝠,合了边框下端两边的珠桃、宝桃,于是成就“福寿绵长”之吉语(图48)。另一枝银镀金点翠鲤鱼跃龙门簪,算是表现方式比较直白的一例。水波和云朵勾出边框,跃向龙门的鲤鱼带起水花和莲叶,龙门上方一只仙鹤(图49)。巧得很,馆藏一件清代石青地彩绣鲤鱼跃龙门镜套也是同样的构图(插图52)。
牡丹花象征富贵,它也是宋元以来取用多的装饰纹样。馆藏一件点翠头饰,做成花开满枝密叶回护花朵膨起的一株牡丹,麻花丝钩边,金珠点蕊,通体铺翠,下垂珠子璎珞。背面向下弯曲的一柄簪脚套接在构架上的一个小扁管里(图50)。《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七回道十三妹出嫁时的光景,“当下张姑娘便遵着公婆的指示给他梳了个蟠龙宝髻,髻顶上带上朵云宝盖,髻尾后安上璎珞莲地”。这一件罩盖式的点翠头饰,便属于罩在宝髻上的宝盖一类,所谓“宝髻”“宝盖”,都是美称。常熟女画家叶祖巽仕女屏之一,又晚清吴友如《海上百艳图》中的《媲美鹤林》一幅,都特地绘出以背影亮相的一个美人,以此展露伊人罩于发髻、下垂璎珞的“宝盖”(插图53-1~2)。
传统的凤簪清代仍然流行,不过式样、材质与工艺都与前朝大不同,就后者而言,点翠与攒珠是此际特色,用作镶嵌的珠宝则有翡翠、珊瑚、碧玺、映红石、宝烧石、石榴石等。出自宫廷的制作,或有“正凤”与“傍凤”之称50,应该都是凤冠上面的饰件,而以此为式制为凤簪,也不妨单独插戴,如故宫藏《胤禛行乐图》中所绘(插图54)。馆藏点翠凤簪一对,两只口衔间缀一尾玉鱼珠结的凤凰相向旋身,尾羽金珠点蕊的一朵牡丹花,分作五歧的羽尖上带着五个鲜桃(图51)。凤钗一对也是飞向桃苑仙境,凤凰展开双翅抱合成圆,头顶珍珠,翅膀下边珠串为托,铺展于前的宝花宝桃仿佛倚云含露,点点露珠便结作坠脚。两件尺寸相同,均长16.4厘米(图52)。清张令仪《燕台竹枝词》:“新更梳裹颇相宜,纱罩笼头二寸奇。八宝金钿当面著,珠挑凤结两边垂。”51乾隆时期的杨柳青年画《麒麟送子》中正有这样一位时尚美人52(插图55)。
流苏,即珠串间以宝石的坠子,可单,可双,可以成排悬挑;或衔在凤嘴、缀于钿口;又或挂在簪头、钗首,称流苏,称挑牌,称璎珞,又清高静亭《正音撮要》所谓“簪头繸”,都是此物。若依古称,便是步摇。馆藏一枝珊瑚珠翠流苏,簪首珊瑚梅枝的下边挂一个小小的珊瑚篮子,下垂翠磬,翠磬底端三挂宝石坠脚的璎珞(图53-1)。另一枝簪首是银镀金点翠的竹枝竹叶,低垂的三枚竹叶叶尖上分别挂着小连环,环下各缀竹叶梅花,是流苏中式样别致的一种(图53-2)。
鸟架簪,清代称作“鹦哥架”或“莺哥架”,也是簪钗中别饶奇致的式样。首都博物馆藏金累丝鸟架簪亦即鹦哥架,簪首是一枝金累丝凤头挑竿,凤口衔环,环下缀一个鸟架,架顶上垂了几竿竹,上面覆着祥云,架上一对小小的鸟食罐,中间横杆上站一只鹦哥(插图56-1)。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也藏有大致相同的一枝(插图56-2)。馆藏的这一件银镀金点翠鹦哥架长23.5厘米,造型与前举两例相类,不同的是鸟架下方又缀了三挂金点翠的竹叶(图54)。鹦哥架的设计构思或有来自绘画的启发,因为这是明代货郎图中常见的形象,比较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明佚名《货郎图》中的鹦哥架(插图57),即可会得此意。清《霓裳续谱》卷四录有〔寄生草〕《清晨早起梳妆罢》一支,曲儿唱道:“清晨早起梳妆罢,梳上了油头,罩上了冰纱。又听得卖花的人儿转过了妆楼下。他吆喝灯草花儿了,卖翠花儿了,一分一厘不让价。叫了声丫鬟你与我买花,我要买栀子茉莉,还代(带)着江西腊,还要买翠蓝蝴蝶,一嘟噜葡萄,笼儿鬓边斜带(戴)的鹦哥架。”53嘉庆道光年间华广生编小曲总集《白雪遗音》也收录曲词内容大致相同的一支,题作《清晨早起》,末了一句是“还有那枝擅(颤)微微的一枝莺哥架”54。所谓“鬓边斜戴”,所谓“颤微微的一枝”,两支曲子中的“鹦哥架”,必是这一类鸟架簪,则它是清代颇为风行的式样。子弟书《调春戏姨》头回,道佳人的模样是“双把儿头红绳儿扎紧盘如意,歪抿着偏顶络穗儿搭拉在鬓角。耳垂儿边赤金钳子悬珠坠,鬓角儿旁珠挂儿一枝挂莺哥”55。可知梳着两把头儿的满族女子,也以鬓边一枝挂莺哥妆扮得俏丽。顺便说到,这一式样也见于东瀛,如东京都江户东京博物馆藏鹌鹑笼耳挖式银钗一枝(插图58),时代约当十八至十九世纪。
除了旗头用扁方,挽髻用扁簪这两个大的区别之外,满妆与汉妆所用首饰很多是相同的。传统的耳挖簪,此际成为金银簪钗中的一大类,宫廷,民间;满妆,汉妆;北方,南方,都普遍使用,或金,或玉;或简素,或繁丽;耳挖簪的纹样可以在百花园中信手摘取,长长短短,大大小小,式样与风格,丰富空前。
与前朝相比,清代耳挖簪尺寸偏长,因又俗名一丈青,函璞集英书屋《邗江竹枝词》“耳挖名为一丈青”56,清高静亭《正音撮要》卷三列在首饰类中的“一丈青”,《红楼梦》第五十二回晴雯“向枕边取了一丈青”云云,都是此物。陈森《品花宝鉴》第四十九回曰三姐“走到帘子边,那枝银挖耳插得本长,抓著帘子,落下地来”,也是一幅特写。馆藏银镀金龙戏珠耳挖簪通长19.7厘米,簪首龙身蟠卷奋鬣呲齿作抢珠之势,只是龙首前边当日嵌的一颗珠子已脱落(图55)。尺寸长,自然扩展了装饰的空间,耳挖簪之端的耳挖勺既已不具实用功能,便又可以借了它的造型翻出新样。杨柳青年画里绘出的美人,鬓边一枝耳挖簪,长挺上栖着蝴蝶,近端处挂着一串莲花璎珞(插图59-1)。长耳挖上不妨再穿鲜花,子弟书《鸳鸯扣》道相亲者眼中的佳人是“探春花儿朵长耳挖上穿定”,杨柳青年画里也正有如此这般的美人图(插图59-2)。当然也可以是绢花、宝花或是珠宝制作的盆花、瓶花,如故宫博物院藏一枝珠翠瓶花蝴蝶耳挖簪(插图60)。馆藏银镀金折枝菊花与盆花耳挖簪钗三枝虽然没有点翠嵌宝,但依凭锤錾之工,却也花袅袅,叶盈盈。银镀金盆菊耳挖钗一枝是气格清秀,更难得把一个长方框里的适合图案以简笔白描法做得回舞流风(图56-1~3)。
不论两把头还是盘龙髻,耳挖簪通常是斜斜高翘在一侧,子弟书《军营报喜》“琵琶式鬓边斜带金挖耳”即是也,清代绘画中也每有如此插戴耳挖簪的形象,如前举中国美术馆藏雍正和乾隆年间的两幅杨柳青年画。
十八子,又叫作手串、念珠,而念珠原是本名。它和朝珠都是清代服饰中的佩件,不过朝珠原是纳入礼制的,自有等级分明的各种规定,轻易越不得规矩。十八子则不然,虽然从来源上说,二者本是同出一源;从式样上说,它是朝珠的俭省和缩略,一般也有佛头、佛头塔,背云、坠角(插图61-1~2),但它的佩带却可以不受约束,很是随意。
既名手串,自然是作腕饰,《红楼梦》第二十八回说宫里贵妃赏下端午节礼,宝玉的一份有红麝香珠二串,宝钗和他相同,宝玉因问道:“宝姐姐,我瞧瞧你的红麝串子。”“可巧宝钗左腕上笼着一串,见宝玉问他,少不得褪了下来”。但手串却也可以在上端做出一个提系挂在胸前为佩件。张子秋《续都门竹枝词》“沉香手串当胸挂,翡翠珊瑚作佛头”57,所云即此。张子秋是苏州人,竹枝词作于嘉庆年间。晚清松友梅著时事小说《小额》写主人公的穿戴是“汤绸大衫儿,夹纱坎肩儿,二钮儿上挂着伽蓝香的十八子儿”。大襟的二纽上挂手串,在晚清图像上有不少例子,如清宫后妃的多幅写真。
馆藏沉香木镶金珠福寿字十八子一串,重54克,十八个沉香珠以及佛头都是嵌着金珠福字二,缉米珠寿字二,沉香木的背云是金丝、金珠、缉米珠嵌出的蝙蝠捧寿,燕尾须上一对蝙蝠如意云坠脚,也是用沉香木嵌着金丝与金珠(图57)。
当然普遍的腕饰仍是手镯,包镶则是清代手镯的一种流行做法,如金镶伽南、金镶玳瑁、金镶藤等等。馆藏镶金嵌珠伽南香木手镯一对,金里一周錾刻梅花朵朵,包镶其表的一周伽南香木以珠蕊金瓣梅花呼应在外。手镯直径7.5厘米,一对共重45.3克(图58)。原为清宫旧藏。
金银手饰中,清代特色的是指套,清高静亭《正音撮要》“首饰”一项所列“指甲筒”,即此。徐珂《清稗类钞·服饰类》“金指甲”条:“金指甲,妇女施之于指以为饰,欲其指之纤如春葱也。自大指外皆有之。有用银者,古时弹筝所用之银甲也。”此所谓“古时”,当指南北朝时期。《梁书》卷三十九《羊侃传》曰侃性豪侈,善音律,姬妾侍列,中有“弹筝人陆太喜,著鹿角爪长七寸”;又陈后主《听筝诗》句云“调弦系爪雁相连”。馆藏有西安西郊隋李静训墓出土银指甲套(图59-1)。不过金银指套作为手饰而形成风气是在清代,短者五六厘米,长者十三四厘米,以镂空纹饰为常见,万字、福寿、盘长、古禄钱、巧连环、梅、兰、竹、菊,花样繁多,制作工巧。根据《红楼梦》改编的子弟书《一入荣国府》中的凤姐儿,便是戴了“赤金洋錾指甲套”58。陈森《品花宝鉴》第四十九回道赶车的周小三,其三姐“十指尖尖,套了银甲”。杨柳青年画《弹琵琶仕女》图中的美人则是十指都戴着金甲(插图62)。馆藏指甲套一对,各长十厘米,金累丝的连钱纹上嵌兰花,缉米珠为花瓣,各色宝石点蕊,兰叶点翠,是很典型的清代式样(图59-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