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滚滚红尘(《滚滚红尘》电影原著)
》
售價:HK$
54.9
《
罗马之变(法语直译,再现罗马共和国走向罗马帝国的辉煌历史)
》
售價:HK$
109.8
《
自然之争:1600年以来苏格兰和英格兰北部地区的环境史(新史学译丛)
》
售價:HK$
106.4
《
硝烟下的博弈:工业革命与中西方战争
》
售價:HK$
87.4
《
让内的理性主义 发现无意识之旅
》
售價:HK$
66.1
《
苏美尔文明(方尖碑)
》
售價:HK$
132.2
《
知命不惧:从芝诺到马可·奥勒留的生活艺术
》
售價:HK$
110.9
《
Zemax光学设计从基础到实践
》
售價:HK$
132.2
|
編輯推薦: |
“厚福”,一尾由人类成功救护的野生中华鲟。它和它的同族们,在濒危之际终于迎来长江“十年禁渔”的曙光。
它们曾与恐龙为邻,被叫作“水中大熊猫”。这种有着1.5亿年历史的古老生物,承载的是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我们和它们,相依相存,共生共荣。只要长江在,只要大海在,中华鲟永远不会成为传说!
|
內容簡介: |
中华鲟是中国特有的珍稀鱼类、濒危物种,已在地球上繁衍生息1.5亿年,是现存古老的脊椎动物。它们生长在金沙江,成活在长江,是长江生物链的重要一环,也是长江流域水生态系统的“旗舰种”。保护中华鲟,从某种意义上说等同于保护整个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和其他的水生生物,在长江“十年禁渔”正式启动的今天,尤具有重大意义。
“厚福”是一尾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和北京海洋馆成功救护的野生中华鲟。作为目前我国人工驯养条件下仅存的野生中华鲟,它代表了中华鲟实现自然繁殖、重建野外种群的希望。在它的身上,凝聚着众多无私付出的科研工作者和海洋馆人的心血与汗水。
|
關於作者: |
钮敏,1957年生于北京。教育学硕士。2013年5月,由北京出版社出版纪实文学作品《有多少母爱可以重来》,该书于2014年5月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4年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文学读物类)。2017年1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纪实小说《不敢老的一代人》。2019年10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纪实散文集《五味子:走进你我的多彩人生》。
|
目錄:
|
目 录
上篇?从“后福”到“厚福”
章?“后福”不舍长江
为水箱换好水行进1小时后,王彦鹏下车透过小窗对“后福”进行观察。瞬间,让他几乎惊掉下巴的一幕出现了——“后福”竟然掉转身体,把原本和车头方向一致的头部朝向了车尾!
第二章?“我们是海洋馆人!”
“非典”过后制定的企业文化、宗旨和口号,对当时的海洋馆全员起到了凝聚作用,几乎每个人都从心底发出同一个声音——我们是海洋馆人!海洋馆永远超乎你的想象!
第三章?胡维勇的坚持
胡维勇彻夜难眠,他想起了古人的一句话:“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又记起刘伯承、邓小平当年在大别山带领中原野战军喊出的口号:“狭路相逢勇者胜!”终于,他拿定了主意。
第四章?鲨鱼让位中华鲟
4条鲨鱼上演了如同人类搬家时“钉子户”的角色,它们用行动据理抗争:这么多年下来,游客都是冲我们来的。冷不丁让我们给一个不速之客腾地儿,凭什么呀?
第五章?“鲟女王”进京
在中华鲟进京欢迎仪式上,胡维勇当众宣布:“经过一段时间的驯养后,大家就可以亲眼看到古代传说中‘鲟龙’的真实模样了。届时,让中华鲟的英姿展现在首都人民面前!”
第六章?鲟以食为天
越过了野生中华鲟在人工环境下进食这道坎,海洋馆人像过一个重大节日似的奔走相告,欢腾雀跃:“‘鲟女王’进食啦!”
第七章?喜迎满堂国宝家族
渐渐地,几名饲养员对22尾中华鲟的特征了如指掌。一个侧面就能看出是几号,熟知每一尾鱼的食量大小,哪条鱼爱吃哪种食。
第八章?“鲟女王”之死
在“鲟女王”弥留之际,与它一起进馆的那条子二代“鲟鲟”好像预感到先辈要走,一次次地游到“鲟女王”的身边,似乎是渴望“鲟女王”能够如往常一样带着它一起游。
第九章?从“后福”到“厚福”
鲟鱼馆的工作人员为“后福”改了一个全新的名字——“厚福”,取“厚德载福”之意,也代表在海洋馆工作人员的细心关爱中,“厚福”今后能够更好更健康地成长。
中篇?人与中华鲟
第十章?杨道明“食言”
杨道明答应签两年合同,做到海洋馆开业,于1997年4月来到了北京。结果,他“食言”了。从挖地基开始参与到海洋馆的建设中,一干就是23年,一直做到了今天。
第十一章?“鱼爸爸”王彦鹏
看着3条子二代又像往常一样,在换了水的小池子里欢快地游来游去,王彦鹏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下了。因为同时挽回了3尾鲟宝宝的生命,从此,同事们送给他一个绰号“鱼爸爸”。
第十二章?“护鲟天使”张艳珍
凭借10年来积累的经验,张艳珍的观察力非常强。某条鱼的游速为什么会发生变化,为什么总是转弯,通过这些变化判断出可能是消化道出了问题,或体表蹭到哪儿了不舒服,然后根据病情给它用内外伤的药。
第十三章?“机器猫”蔡经江
蔡经江已经把鲟鱼馆当成了家,视中华鲟为亲人。每当看到自己一手参与建立扶持起来的项目获得成功,他都感觉无比亲切和自豪。尤其是对中华鲟的感情,已经渗透到骨髓中了。
第十四章?“美人鱼”贺萌萌
小伤对于贺萌萌,用她自己的话讲,早已见怪不怪了。至于什么时候碰的,干什么碰的,已经完全想不起来。管他呢,只要没伤到骨头就行啦。
第十五章?动物也有抑郁症
无论是蔡经江的观察眼神、贺萌萌的去琢磨它们的小心思,还是张艳珍对其究竟是否抑郁的客观判断、王彦鹏的顺势而为温柔以对,都是排解中华鲟抑郁情绪的有效措施。可以说,他们都是动物心理学研究和运用的高手。
第十六章?中华后继有“鲟”
渔民在坝下放网,结果网把杜浩他们乘坐的监测中华鲟的快艇缠住了,快艇里进了水。幸亏快艇有一个防水隔板设计,即使进水了也不会沉,否则也许就是第二条“泰坦尼克”号了。
第十七章?鲟情绵绵
此时此刻,班璇终于明白,在她所乘坐的这艘考察船下游动着的中华鲟,已经成为她的心之所系了。
下篇?只要长江在
第十八章?回归长江
蔡经江和另一名同事眼看着曾经朝夕相处的“伙伴”,在江面时而浮出时而沉入。就这样转了两圈后,露出尾巴并拍打水花,像是在向他们告别,随后便沉入了江底。
第十九章?不让中华鲟成为传说
大学毕业后,危起伟以全优成绩被分配到长江所工作,专门从事中华鲟的资源调查。自此,为了不让中华鲟成为传说,危起伟在长江边守望了整整36年。
第二十章?老将出征
长江“十年禁渔”令的发布,让刘志刚觉得肩上的责任更重了,2021年新年伊始,刘志刚便率领他的渔政船队,巡查长江中游的湖北宜昌至江西九江长江江面,确保没有非法捕捞现象发生。
第二十一章?它们同样需要拯救
“如果长江里还有一头孤单的白鳍豚,头顶着长江来往船只高速旋转的螺旋桨,相当于高速公路上一个迷路的小孩,在车流滚滚的车缝隙间彷徨无助,你说有多危险?是不是得赶紧把他从车流滚滚的高速公路上抱出来?”
第二十二章?武汉渔政“亮剑行动”
“长江里每一种鱼的消失,都会给今后的鱼类消费市场带来巨大的损失,所以长江全面禁渔势在必行。”说这话时,陈嘉眼中闪烁着坚定和必胜的光芒。
第二十三章?为了“厚福”们的明天
1988年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颁布后,中华鲟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纳入法制保护。2009年,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濒危等级红皮书中,将其濒危等级升为极危。中华鲟的数量极为稀少,已经到了濒临灭绝的境地。
第二十四章?只要长江在
谈起10年后的长江会有什么改变,曹文宣充满信心地表示:“我相信长江‘十年禁渔’之后,不光是鱼类能够得到很好的恢复,长江的水域生态也能向好的方向发展。”
附录?国家维系生态、保护长江和水生野生动物大事记
后记?厚德载福
|
內容試閱:
|
后?记
厚德载福
写《厚福:人与中华鲟》一书的起因,缘于受“中国100位影响力企业家”及“2013年度海洋人物”胡维勇先生的重托。2019年岁末,胡维勇先生找到我,谈了为何要创作野生中华鲟“厚福”的初衷。
2005年,尾因误捕被救的野生中华鲟是“鲟女王”。当时在长江沿岸找不到可以保护疗伤“鲟女王”的场所,农业部相关部门希望北京海洋馆能够接手这个迁地保护救治项目,而海洋馆也是首次关注海洋中这一具有1.5亿年历史的偌大野生物种。
鲟鱼的商业捕捞始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期达到捕捞高峰。由于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等原因,致使目前鲟形目鱼类所有27个种与亚种均处于濒危状态。其中,被称为“水中大熊猫”的中华鲟更是达到极危等级。
中华鲟是与恐龙同时代的现存物种,出生在金沙江,成活在长江,长大在大海。每年夏秋时节,分布在各个水系包括旅居外海的中华鲟,都要历经3000多公里的溯流搏击,回到金沙江一带产卵繁殖。回归、寻根、繁衍,为壮大种群无数次不遗余力地溯江洄游,拼死也要奔向长江,体现了一种近乎悲壮的民族情结和思乡之情。
本着保护和抢救极危野生物种的责任感,尤其是时任海洋馆总经理胡维勇的坚持,海洋馆接手了“鲟女王”的救护。从千方百计让它开口进食,实现了我国人工条件下饲养野生中华鲟的突破,到在“鲟女王”恢复体能之后开始为它疗伤。因为有了成功案例,海洋馆先后引进数百尾中华鲟及其子二代。其中,将多尾在人工圈养下完全康复的野生中华鲟放归了长江,直至于2015年迎进了本书的主人公——“后福”。
“后福”是一尾性腺已发育的母体中华鲟,经过专家们与专业养殖人员的紧急救治,终于暂时保住了它的生命。为此,专家们取“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之意,给它取了一个名字:“后福”。在将“后福”从荆州运送至北京的路上,出现了让人震撼的一幕:“后福”在水箱中两度把头掉向车尾,冲着长江的方向!
在工作人员的细心照料下,“后福”的体能一天天恢复,身体也再度成长,2017年性腺再一次发育。为此,海洋馆的工作人员又为“后福”改了一个全新的名字——“厚福”,取“厚德载福”之意。也代表“厚福”作为目前我国人工驯养条件下仅存的野生中华鲟,在人类的细心关爱中,今后能够更好更健康地成长。
海洋馆救护国宝中华鲟已走过了15年的历程,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心血。而且通过救治中华鲟也了解了这一古老物种的习性,尤其是其中蕴含的太多感人故事。其间,也编辑出版过《中华鲟的故事》和多种海洋科普类书籍。
我被胡维勇先生的一番话深深震撼,燃起了一股难以抑制的创作激情。立誓要写出一部文学作品,让众人了解中华鲟这一和恐龙同时代的国宝,增进对它的保护意识。通过查阅有关中华鲟的海量资料,治好“长江病”、“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等字眼纷纷呈现在我眼前,让我愈加感到写这本书的重要与迫切性。于是,在2020年8月底,趁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势头稍稍减弱之时,我踏上了《厚福:人与中华鲟》一书的采访之路。
来自台湾地区的杨道明先生是我采访的人,他从初只与海洋馆签约两年直至坚守到了今天。身为海洋馆科技部主任和水族部经理,从给鲨鱼搬家为中华鲟腾馆,到让中华鲟开口进食,再到完成中华鲟的人工繁育,他都是当之无愧的功臣。
在会议室,我与王彦鹏、张艳珍、蔡经江、贺萌萌4位鲟鱼馆工作人员见面。按照一般人物描写的套路,似乎应该形容一下人物的外貌特征。但是,当时与我面对面就座的4人全都严严实实地戴着口罩。即便如此,我仍然能感觉到一股挡不住的青春之气扑面而来。后来,我又数次来到海洋馆,看张艳珍和王彦鹏戴着口罩精心配制饵料,看蔡经江和贺萌萌全副武装下水作业。依然没能看清他们的面庞。
直到后一次来到鲟鱼馆工作间,我终于看到了刚刚完成水下作业的贺萌萌,如出水芙蓉般娇艳。还有沉稳的王彦鹏、知性的张艳珍、质朴的蔡经江。在他们摘下口罩的一瞬间,让我产生了这样的念头——如果你想要生动地描写一个人,很多时候真的无需画脸。之前有关他们的章节我已写就。看到他们一张张生机勃勃的面庞,印证了我在文中描绘的每个人的神韵。
初冬时节,我来到武汉,拜访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危起伟、杜浩、刘志刚和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张先锋等专门从事研究和保护我国珍稀水生动物的研究员和专家,在写作过程中,又电话采访了长江所荆州太湖中华鲟实验基地的熊伟、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的班璇,得知了他们十几乃至几十年来,为中华后继有“鲟”,在濒危水生动物的挽救方面所付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
从2021年1月1日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正式实行为期10年的全面禁渔,是从全局计、为子孙谋的重大决策部署。我接通了武汉市渔政船检港监管理处负责人陈嘉的电话,了解了他们守护长江水域、严打非法捕捞犯罪行为的非凡经历。
阳春三月,在湖北荆州召开的“中华鲟保护联盟”年会上,将3月28日设立为“中华鲟保护日”。“厚福”和它的同伴们,不仅有望看到10年之后重建和恢复的中华鲟自然种群,而且从2021年起有了自己的专属节日!这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华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长江生物链的重要一环,是长江流域水生态系统的“旗舰种”和“伞护种”。保护中华鲟,从某种意义上说等同于保护整个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和其他的水生生物。
在这里,我要衷心致敬并感谢书中所写到的曹文宣、张显良、胡维勇、危起伟、杜浩、刘志刚、张先锋、杨道明、郑延宁、王彦鹏、张艳珍、蔡经江、贺萌萌、向军、班璇、熊伟等先生、女士,你们拯救以中华鲟为旗舰的水生动物和守护长江“母亲河”厥功至伟。感谢你们给了我创作的激情和灵感,更感谢你们带给我的惊喜与感动!
还要特别致敬并感谢没有写进书中,但多年来致力于中华鲟研究与保护的专家、学者、工作者和志愿者们。感谢你们为保护长江和濒危水生生物所做的默默无闻的奉献与坚持。
同时,也真诚感谢刘昕晨、颜海、栾钢、林子、张华、余颖仪、胡燕晖等先生、女士对本书的鼎力支持。
感谢作家出版社编辑钱英和杨新月女士,以她们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和严谨细致的工作,帮助去掉拙作中许多不成熟的地方,终有了今天呈献给各位读者的这本《厚福:人与中华鲟》。
2021年5月19日于北京
章
“后福”不舍长江
为水箱换好水行进1小时后,王彦鹏下车透过小窗对“后福”进行观察。瞬间,让他几乎惊掉下巴的一幕出现了——“后福”竟然掉转身体,把原本和车头方向一致的头部朝向了车尾!
1995年10月,一尾怀抱着已经成熟的40多万粒鱼卵的雌性中华鲟,跟随大批同伴历经艰难,从2000公里外耗时1年7个多月,游到了长江上游——金沙江,在一片大小不一的鹅卵石地带产下了鱼卵。
野生中华鲟的生育能力很强,在湍急水流的刺激下,一粒粒晶莹剔亮如黑珍珠般的鱼卵顺着江水,黏附于沙砾上、石缝间。鱼卵产下后,铜鱼、黄颡鱼等立刻展开一场饕餮盛宴,九成的鱼卵成为铜鱼、黄颡鱼等鱼类的腹中物,仅有夹在石缝里的鱼卵能逃过一劫。
1周后,逃过了天敌的屠杀,经过五六天的孵化,石缝中的受精卵挣扎着从卵中破膜而出。一尾幸运的鲟宝宝诞生了。延续千万年的基因记忆告诉它,向着光亮处前进。
刚出生的鲟宝宝像小蝌蚪一样摇动着微弱的小尾巴,努力向水面游动,和它的小伙伴们在水面上形成一朵朵小水花,顺着江水向下游漂去。身上带着的卵黄囊是初帮助鲟宝宝们活下去的营养袋,十三四天后,它们开始在水底的泥沙中寻找食物——红色的水蚯蚓。对于刚刚降生的鲟宝宝来说,生存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鲟宝宝顺着江水漂流到了宜昌石首江段,这里食物丰富,水流舒缓,它与同伴们决定在这里暂时栖息,准备略为长大后再继续顺江而下。5个月后,水温渐渐升高,鲟宝宝也长到了9厘米。它决定继续顺江而下,延续千万年的传承找到大海。
除了觅食与躲避人类的渔网,鲟宝宝要昼夜不停地赶路,以每天6至8公里的速度奔向长江出海口。第二年6月,鲟宝宝来到了长江出海口崇明岛。此时它已经成长到了20厘米,同批诞生的伙伴在旅途中历经大鱼的捕食、人类的渔网等天灾人祸,终能到达的不足3%?。鲟宝宝凭借着活下去的信念,来到崇明岛水域,跨出了成长环节的步。
经过两个多月的时间,鲟宝宝在崇明岛水域完成了从淡水向咸水的生理适应性调节过程。周边的伙伴们已经陆陆续续地游向大海,鲟宝宝也随着伙伴们离开了它的诞生地——长江,准备新的旅程。
来到大海后,鲟宝宝被广阔的空间震撼!依据传承记忆的引导,它来到了在大海中的站——舟山海域。在这大量的鱼虾贝聚集的渔场,它不断地觅食,与海流拼斗并躲避人类渔船的捕捞。又是一年过后,鲟宝宝成长为一尾强壮的少女中华鲟。
9年后,少女中华鲟已经长成了1.76米的大姑娘。它认识的一些同批诞生的雄性中华鲟,正在蠢蠢欲动想游回诞生之地,为繁衍下一代做出贡献。鲟姑娘也想去繁衍,但是它的性腺还没有发育,还需继续成长。中华鲟雄性12岁开始成熟,雌性14岁成熟,而鲟姑娘当时年仅11岁。于是,鲟姑娘无奈地看着雄性伙伴们兴冲冲地离开,为了延续中华鲟的生命,去接受逆游长江的挑战。
鲟姑娘诞生在长江,但传承记忆告诉它,除了长江以外,古时候中华鲟活动的区域还包含了珠江、岷江、钱塘江和黄河。它沿着近海大陆架水域游动,一面探索,一面找寻其他江河的中华鲟。但是,它失望了。除了看到长江的中华鲟外,其他江河的中华鲟已经早就不存在了。就这样在大海中寻寻觅觅了3年,鲟姑娘14岁了。在旅途中,它见过中华白海豚,见过直径一米多的玳瑁,见过千奇百怪的各种海洋生物。
当鲟姑娘性腺发育接近成熟时,于夏秋时节,与长江中华鲟成群结队齐聚长江口,逆江而行近1万公里,开始其恋爱和婚配旅程。有一天,鲟姑娘渐渐感觉到自己身体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它的性腺终于开始发育了!
啊,我要当妈妈啦!强烈的延续生命的使命感不断地告诉鲟妈妈:回家,返回到它的诞生地——长江上游金沙江。
鲟妈妈准备踏上次回家繁衍之路。传承记忆告诉它,这是艰难困苦的一段旅程。其间,它要逆江而上溯河洄游。要顶着巨大水流,在不摄取食物的情况下,完全依靠自己的体能到达历史的诞生地。鲟妈妈开始积极地准备次回家之路,性腺也随之发育从一期、二期直到三期。在整个过程中,它不断觅食,增加蛋白质的获取与体内脂肪的累积。终于,它感觉身体已经储存了大量的脂肪与能量,腹部的鱼卵也开始渐渐成熟,回家的时机到了。
第二年年初,鲟妈妈开始向着长江出海口游去。这时,它的身长已长到2.2米,体重达到了200公斤。4月,它到达了长江出海口,经过短暂的咸水转淡水的生理调控过程,6月,正式开始了逆江而上、溯河洄游的次回家繁衍之旅。
鲟妈妈怀着兴奋又忐忑的心情,跟着众多的青壮年与老年的中华鲟种群一起逆流而上。江面吹着温暖的南风,水流渐渐平稳。鲟妈妈跟伙伴们历经巨大的长江水流,于8月底来到了江西九江江段。这时,南风渐渐退去,北风刮起。正值长江的丰水期,有经验的中华鲟带着年轻的鲟妈妈暂停了上溯。在深水区寻找有泥沙、沙砾或卵石的滩沱和碛坝进行短期的休整,等待着北风退去。
经过短暂的休整,北风敛收,南风又徐徐袭来。鲟妈妈跟着伙伴们再度踏上旅程,向着湖北江段逆流而上。这时,鲟妈妈经过大量的运动过程,腹中燃烧的脂肪转化为鱼卵的营养。水温的变化,让它的性腺逐步发育到四期。但是它的心中升起了不好的预感,因为身体的疲劳与体能的下降,能供给鱼卵的营养越来越少。鱼卵能顺利催熟达到四期吗?鲟妈妈怀着忐忑的心情继续它的旅程,终于来到了武汉至荆州江段。老中华鲟带领着年轻的鲟妈妈在这里做后的繁育准备,等待性腺成熟到四期末,完成世代传承使命。
鲟妈妈心中产生了很大的疑问,基因里的古老记忆告诉它,还应该向上游才对。可是,严峻的现实深深打击了它。它发现自己的性腺发育停滞了,这代表着它没能完成这次繁衍之旅的后阶段。之后,随着时间的延长,鲟妈妈的性腺开始退化,它无奈地告别团队,顺着江水返回大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