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人是如何学习的II:学习者、境脉与文化(“21世纪人类学习的革命”译丛 第二辑)

書城自編碼: 3689097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社會科學人口/人類學
作者: 科拉·巴格利·马雷特 等
國際書號(ISBN): 9787576006759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1-10-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97.5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大处着眼:持久战与《论持久战》
《 大处着眼:持久战与《论持久战》 》

售價:HK$ 85.8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采煤机智能制造
《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采煤机智能制造 》

售價:HK$ 96.8
未来漫游指南:昨日科技与人类未来
《 未来漫游指南:昨日科技与人类未来 》

售價:HK$ 97.9
新民说·逝去的盛景:宋朝商业文明的兴盛与落幕(上下册)
《 新民说·逝去的盛景:宋朝商业文明的兴盛与落幕(上下册) 》

售價:HK$ 173.8
我从何来:自我的心理学探问
《 我从何来:自我的心理学探问 》

售價:HK$ 119.9
失败:1891—1900 清王朝的变革、战争与排外
《 失败:1891—1900 清王朝的变革、战争与排外 》

售價:HK$ 85.8
送你一匹马(“我不求深刻,只求简单。”看三毛如何拒绝内耗,为自己而活)
《 送你一匹马(“我不求深刻,只求简单。”看三毛如何拒绝内耗,为自己而活) 》

售價:HK$ 64.9
秦汉史讲义
《 秦汉史讲义 》

售價:HK$ 151.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11.3
《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扩展版)(汇集学习科》
+

HK$ 51.8
《学习的本质》
+

HK$ 206.3
《剑桥学习科学手册(第2版)》
+

HK$ 172.8
《华侨华人蓝皮书:华侨华人研究报告(2018)》
+

HK$ 101.5
《环喜马拉雅区域研究编译文集二——佐米亚、边疆与跨界》
+

HK$ 156.6
《人类科学的认知结构:科学主体性解释的“类脑模型”》
編輯推薦:
洞见人类学习的本质
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院、国家医学院联合推出重磅成果。一份聚焦学习科学研究进展的权威报告,一场关于人类学习本质的深刻洞见。
没有文化无涉的个体,也没有境脉无涉的学习。一方面,学习时时刻刻、真真切切地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而我们也天然地对自身的学习方式怀有好奇之心,这种探索欲本就是人类生长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全球化背景下,科技和社会的进步,牵动着社会文化与学习环境的转变;教育目标的调整与教育实践的创新,也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经典的学校架构和课程教学模式。
这份由美国国家三院主持的共识研究报告则是因应这些需求作出的适切回应,其在《人是如何学习的 I》的基础之上,更新了学习科学领域研究的快速发展和成果积累,形成了关于学习本质、机制、过程的很多新见解,为个体学习、学校教育以及政策制定赋予了新的意蕴。
內容簡介:
现实世界变动不居、繁复多样,包含着许多隐而不露的复杂性。人类的学习正是发生在这样一个个复杂而又具体的境脉之中,它牵涉人脑、记忆、动机、推理等各个要素,以知觉的、动作的、事实的、推理的等多种类型整合的方式发生,可能是显性的,也可能是隐性的。
本书在《人是如何学习的 I》的基础之上,更新了前沿的学术动态,围绕7大主题——文化的复杂影响、学习的类型与过程、知识与推理、学习动机、对学校学习的启示、学习技术、贯穿一生的学习,通过生物的、物理的、社会的、文化的、技术的等多个分析层次,提出了 21 条主要结论,其中着重强调了文化境脉对学习重要而复杂的影响,分析了学习的动态发展本质,阐述了学习类型的多样性、过程的复杂性以及主动学习的重要性,并考察了技术支持学习的给养特性,可以说是集学习科学核心研究主题的研究进展之大成的作品。
全书集中报告了诸多领域的研究者对人类学习的新探索,解剖了学习的文化本质、人脑功能机制以及多构面属性,立足更广阔的时空并关照更多样的人群。研究数据和成果涉及人一生中不同场境中的学习,不仅包括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学习,还包括中学后、工作中及退休后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学习;研究者利用婴幼儿、中小学生、大学生、成年从业者和老年人的学习证据,展现人类学习的多样性和发展变异性,揭示有助于学习发生的个体及文化特征、教学条件、环境、机会因素的作用规律,从而启发教育者和相关决策者更好地设计学习条件(工具)和环境,限度地帮助不同境脉中的学习者进行有效学习。可以说,深刻洞见人类的学习机制,推动世界教育的发展进程,是本书的使命所在。
關於作者:
本书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院 、国家医学院共识研究报告。在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荣休教授、曾长期担任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领导职务的科拉·巴格利·马雷特(Cora Bagley Marrett)的领衔之下,21位来自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国家工程院、美国国家医学院以及斯坦福大学等美国大学的心理学、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人类学、教育学领域等专家成员,组成了“人是如何学习的II:学习的科学与实践”委员会,这份研究报告则是由该委员会成员共同完成。
本书的翻译工作由华东师范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组织并承担,包括裴新宁老师、王美老师、郑太年老师等在内的各位核心成员始终站在国际前沿,探索中国学习科学研究道路,有力推动基于学习科学的教育实践和创新探索。近年来,在该学术共同体的共同努力之下,学习科学也已经成为广受关注的领域,并在课程与教学、教育技术学、学科教育、教师教育等研究领域和教育实践中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內容試閱
中文版序
学习科学领域的里程碑之作《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How People Learn: Brain, Mind, Experience, and School)及其扩展版由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分别于世纪之交的1999年和2000年发布。2002年,该书由我的博士生导师高文教授领衔的华东师范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组织翻译,并于2013年修订再版。《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一书的撰写汇聚了包含约翰.·.布兰思福特等国际学习科学先驱在内的16位学习科学领域一流学者,是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习科学研究的首次概括。该书本着“联系科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理念,重点从专家与新手差异、学习与迁移的发生机制、学习环境的设计、不同领域的学习创新、技术支持学习变革的路径等方面,汇集了当时对于学习的理解和相关研究的成果,探索其政策和实践意蕴,成为学习科学领域人人知晓、人人的经典书目。在美国国家学术出版社官网上,《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的下载量位列前三,被认为是“受欢迎的报告之一”,中译本目前累计销量已超13万册。
如今,新世纪已走过20年。科技的迅猛发展让人们的生活时刻处于变化之中,人们对于学习和教育的目的、方式、评价的研究以及研究手段本身也在不断发展。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2004年起启动学习科学中心建设计划,建立了七大学习科学研究中心,并一直持续资助这一领域的研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大力推进脑科学的研究,其教育研究与创新中心也持续开展创新学习环境的研究。法国、德国、英国等欧洲国家及新加坡、日本等亚洲国家的若干所大学在学习科学研究中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创建于2002年的国际学习科学协会等学术组织影响力不断增强,《学习科学杂志》(Journal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国际学习科学协会年会(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和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国际年会(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的蓬勃发展为国际学习科学研究共同体构筑了高水平交流平台。此间还出版了《剑桥学习科学手册》(Keith Sawyer主编,2006,2014)、《国际学习科学手册》(Frank Fischer等主编,2018)、《学习科学百科全书》(Norbert M. Seel主编,2012)。这些研究、行动和成果让人们对学习本质的探索有了更多新发现,对于学习的神经过程、个体和文化上多样性的深刻揭示更是扩展了关于学习机制以及脑如何终生发展适应的科学理解。
在全球化背景下,科技和社会的进步,教育目标的调整与教育实践的创新,社会文化、学习环境的结构等学习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经典的学校架构和课程教学模式,带来学习科学领域研究的快速发展和成果积累,这一领域也因此亟需再一次的回顾总结。在此背景下,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国家工程院、美国国家医学院(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s, Engineering, and Medicine, NASEM)于2018年重磅推出了《人是如何学习的Ⅱ:学习者、境脉与文化》(How People Learn II: Learners, Contexts, and Cultures)。
《人是如何学习的Ⅱ:学习者、境脉与文化》延续了版报告的全视角、多层次、高水平风格,由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荣休教授、曾长期担任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领导职务的科拉.·.巴格利.·.马雷特(Cora Bagley Marrett)领衔,21位来自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美国国家科学院、美国国家工程院、美国国家医学院以及斯坦福大学等美国大学的心理学、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人类学、教育学领域等专家成员,组成了“人是如何学习的Ⅱ:学习的科学与实践”委员会,共同完成新报告。这一作者团队组成更为多元,视角更为丰富,涉及主题更为广博。报告主要聚焦2000年后的研究成果,同时分析了版报告未纳入的研究成果,以及认知科学、发展认知神经科学、学习与记忆、认知老化、文化对学习的影响、语言学习、学习中的情感与动机、学习障碍、学习评估等领域的发现,涉及基础研究、应用实施、科学成果推广传播等不同的研究类型。在撰写过程中,委员会制定了收集和分析相关研究证据的基本原则,优先采信具有不同关键特征、运用多学科方法、指向多种学习结果的对照研究证据;关注案例研究、考察变量间相关关系的探索性研究、设计研究和发展性研究、小型和大型准实验、小型和大型随机分配实验、富有前景之实践的培育性研究等;更多采信在元分析和研究综述中被重复报告的发现,而不是仅限于一项研究的经验发现;并在各章相应说明了证据的来源与性质,指出了不同来源及类型证据之间的差异性,可以说是一份非常严谨的基于证据的有关学习研究进展的权威报告。
《人是如何学习的Ⅱ:学习者、境脉与文化》多次强调版的观点主张至今仍然有效,同时又形成了关于学习本质、机制、过程的很多新见解。全书共计10章,构成了文化的复杂影响、学习的类型与过程、知识与推理、学习动机、对学校学习的启示、学习技术、贯穿一生的学习七大主题,提出了21条主要结论,其中着重强调了文化境脉对学习重要而复杂的影响,分析了学习的动态发展本质,阐述了学习类型的多样性、过程的复杂性以及主动学习的重要性,并考察了技术支持学习的给养特性,可以说是集学习科学核心研究主题的研究进展之大成的作品。
在20年前《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翻译出版时,中国学者更多地扮演的是国际学习科学研究的引介者、学习者的角色。值得高兴的是,短短20年里,我国学习科学研究也迅速起步发展起来。来自教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等领域的学者在译介国外文献的同时,对于学习科学领域的发展进行综述,对新理论构念、新研究方法、新实践主张进行分析,并立足我国国情和教育创新的需要开展着本土化的学习科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东南大学、香港大学等高校都建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并组建了多个学术共同体,有力推动着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基于学习科学的教育实践创新探索。其间,《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在编纂过程中于《教育学卷》中新增了“学习科学”分支学科,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学者协同攻关,确定了学习科学的130余条基本辞条并完成了辞条编写,为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发展确立了共同的知识基础。在各类教育及相关领域研究项目、学术期刊和学术交流中,学习科学已经成为广受关注的领域,并在课程与教学、教育技术学、学科教育、教师教育等研究领域和教育实践中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在今天《人是如何学习的Ⅱ:学习者、境脉与文化》中译本发行之际,中国学者已多了同行人、对话者的新角色。
值得一提的是,这份新报告还特别强调了文化境脉的影响、学习过程的复杂性、学习贯穿一生等核心观点,这也启示我国学习科学研究需继续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针对中国文化现实和教育改革实践的真实学习问题,重视样本的多样性,从多层面多视角推进学习研究,推动跨学科交叉和团队协同创新,加快我国学习科学的证据积累与理论建构。
今天,“学习科学”已不再是学术圈独有的名词,而是进入了与教师专业发展等相关的官方文档中,并逐渐被中小学教师们所了解、所熟悉。在此,我期待并祝贺中文版《人是如何学习的Ⅱ:学习者、境脉与文化》的问世,也希望这将作为新的契机,推动我国学习科学研究者将国内外基于证据的学习研究成果加以转化,更好地服务和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实践与改革,为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