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述异记汇笺及情节单元分类研究(上下册)
》
售價:HK$
104.5
《
环境、社会、治理(ESG)信息披露操作手册
》
售價:HK$
261.8
《
桑德拉销售原则 伍杰 [美]大卫·马特森
》
售價:HK$
96.8
《
理论的意义
》
售價:HK$
74.8
《
悬壶杂记:医林旧事
》
售價:HK$
52.8
《
谁之罪?(汉译世界文学5)
》
售價:HK$
52.8
《
民国词社沤社研究
》
售價:HK$
140.8
《
帕纳索传来的消息(文艺复兴译丛)
》
售價:HK$
108.9
|
編輯推薦: |
◎新增6幅精美彩色插图;◎译者精心校订;◎福柯、德勒兹研究专家于奇智作序。
|
內容簡介: |
树叶、褶裙、皱纹、纸团、土地……小到微粒,大到宇宙,到处都有褶子。与莱布尼茨的单子不同,德勒兹的褶子是物质与灵魂的结合,是世界的小单元。通过不断的弯曲、折叠、展开,褶子创生了世界。注重流变、运动的巴洛克风格与不断折叠、展开的褶子不谋而合。通过分析巴洛克风格的油画、服装、雕塑、建筑、音乐,德勒兹为褶子概念注入了一股艺术气息;通过分析莱布尼茨的单子概念,德勒兹创造了融合艺术、哲学、数学的褶子哲学。
|
關於作者: |
吉尔·德勒兹(Gilles Deleuze,1925-1995),法国哲学家,1925年生于法国巴黎,1944年就读于索邦大学哲学系,1957年被任命为索邦大学教员,后来任教于里昂大学和巴黎第八大学,1987年退休。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1995年去世,他写了大量关于哲学、文学、电影的文章。他受欢迎的作品是《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反俄狄浦斯》和《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千高原》,尽管他曾自称为“纯粹的形而上学家”,但他的作品影响了人文学科的各个领域,包括哲学、艺术和文学理论,以及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运动。
|
目錄:
|
总序 哲学经典翻译是一项艰巨的学术事业/1
代译序 褶子:新单子与新巴洛克风格/1
部分 褶子
章 物质的重褶/3
趋向无限的褶子—巴洛克式房子—下层:物质、弹力、弹簧力—有机体与塑性力—有机褶—为什么必须有另一个层次、动物灵魂问题—理性灵魂的上升及其结果、有机与无机
第二章 灵魂中的褶子/22
弯曲—奇异性—巴洛克式数学与变分:无理数、微分商、曲线族—对象的新身份—视角主义:变分与视点—主体的新身份—从弯曲到包含—辖域—单子、世界及密闭条件
第三章 什么是巴洛克?/44
没有窗户的房间—内部与外部、上与下—海德格尔、马拉美及褶子—巴洛克式光线—追寻概念—巴洛克风格的六个美学特征—现代艺术,或非形象艺术:肌理与折叠形式么相似?—感觉器官与振动:冲动的心理机制—物质的重褶—算法的身份
第二部分 包含
第四章 充足理由/69
事件或谓词—存在的四种类型,谓词的种类,主词的本质,包含模式,无限的情状,对应原则—事物与实体—内在关系—莱布尼茨的风格主义—谓词不是属性—实体的五个标准—风格与底部—原则的游戏
第五章 不可共存性、个体性、自由/98
不可共存性或级数的发散性—巴洛克式记叙—前个体奇异点与个体—个性与规范—巴洛克世界的游戏—乐观主义、世界的苦难及风格主义—人类自由问题—动机现象学—谓词的包含与活的现在—莱布尼茨与柏格森:正在发生的运动—巴洛克式惩罚
第六章 什么是事件?/128
继承者怀特海—广延、强度、个体—攫握与单子—永恒客体—音乐会—现代莱布尼茨主义:密闭条件的废除及新巴洛克风格
第三部分 拥有身体
第七章 褶子的感知/143
拥有身体的要求—演绎的步:从世界到单子的感知—微弱知觉:平凡与非凡—微分比—奇异点的扼要说明—幻觉的心理机制—灵魂中的尘埃与褶子—第二步:从感知到有机体—感知与什么相似?— 感觉器官与振动:冲动的心理机制 — 物质的重褶 — 算法的身份
第八章 两个层次/167
两个一半:一些与另一些,“每一个”—一半的数学—极值的角色—虚拟的—现实的,可能的—实在的:事件—莱布尼茨与胡塞尔:归属理论—灵魂与身体:倒置的归属关系,临时归属—统治与关系链—单子的三个类别:统治单子、被统治单子和退化单子—群体、有机体和堆集—力—私人的与公共的—褶子经由何处?
第九章 新和谐/204
巴洛克式服装、穿戴—无穷的褶子:绘画、雕塑、建筑及戏剧—诸艺术的统一性—圆锥体世界:寓意、象征及铭文—莱布尼茨的奇思主义—音乐或上层统一性—泛音:作为数的单子—和弦理论—和谐的两个方面,自发性与协奏—和声、旋律及巴洛克音乐
法汉人名对照表/236
译后记/244
|
內容試閱:
|
代译序 褶子:新单子与新巴洛克风格
“从意向性到褶子、从存在者到存在、从现象学到本体论,海德格尔的门徒们使我们懂得本体论曾与褶子多么不可分离,既然存在(être)曾经恰恰是褶子,褶子是存在与存在者共同形成的,作为古希腊人的开启行为,存在的展开不是褶子的反面,而是褶子自身、裂口(Ouvert)的接合线、揭蔽—遮蔽的奇异性。存在的褶痕保留得比较模糊,存在与存在者的褶子取代了意向性。”
“遥远者因转变成近者而成为内在的:褶子中的生命(la vie dans les plis)。这是中心房间,人们不再担心其空,既然要把自我置入其中。人们在此成为其速度的主宰,相对而言,成为其分子与奇点的主宰,在此主体化地带:宛若外部之内部的小船。”
德勒兹这两段话预示着“褶子”概念将会得到进一步探究,《褶子:莱布尼茨与巴洛克风格》一书便是这一探究的重要哲学成果。在一定意义上讲,德勒兹的“褶子”概念是莱布尼茨单子与巴洛克艺术的思想结晶,因此,我们可以把“褶子”视为“新单子”或“新巴洛克风格”。可以说,“褶子”是对“莱布尼茨单子”与“巴洛克风格”的超越,至少可与它们媲美、相提并论。如果说莱布尼茨有单子论或单子哲学,那么,德勒兹有了自己的褶子论或褶子哲学。
德勒兹在《褶子》章接着《福柯》写道:“褶子并不是巴洛克风格的发明,褶子色色形形,有来自东方的褶子,有希腊褶子、罗马褶子、罗曼式褶子、哥特式褶子、古典式褶子……但巴洛克风格使所有这些褶子弯来曲去,并使褶子叠褶子,褶子生褶子,直至无穷。巴洛克风格的特征就是趋向无限的褶子。” 趋向无限的褶子,事实上无处不在,于是,(几乎)完全可以说,一切都是褶子。正如汤姆·康利指出:“褶子是德勒兹哲学中那个登峰造极、居高临下的形象,而一个诗人能顶两个哲学家。”
“我们不再能够区分垂直的泛音和水平的旋律线……因为这两种状态在一条对角线上融合在了一起,单子在这里互相渗透、互相转化……问题依然是要在这个世界上居住,但斯托克豪森的音乐居所和杜比菲的雕塑屋均不允许内部与外部的不同,不允许私人与公共的差异继续存在,他们将变异和路径视为同一,并以‘游牧论’(nomadologie ,或可译作‘游子论’——引者注)替代了‘单子论’(monadologie )……虽然我们还将发现新的打褶方式和新的包裹方式,但我们依然是莱布尼茨主义者,因为打褶、解褶、重褶(或者折叠、展开、再折叠)始终是问题所在。” 这是《褶子》一书的结语,一般地展现了德勒兹哲学的志向与气度。这标志着德勒兹哲学在本书中得到了极度提升。
德勒兹在《福柯》一书中讨论了“主体化”(褶皱或思想内部)观念,认为主体化因褶皱而起,进而概括出四个主体化褶皱(褶子):“阿芙洛狄西亚”褶子、力量关系褶子、知识褶子与外部自身的褶子。它们如同主体性的目的因、形式因、动力因、质料因。 “褶子”概念贯穿福柯的全部著作。如果说,德勒兹在《福柯》(1986 年)一书中还只是将“褶子”(pli,fold,pleat)作为其部分内容而隐没其中,那么,《褶子》(1988 年)一书则使这个词“上岸”而成为书名。可见,“褶子”这一概念经历了由隐至显的过程。《褶子》与《福柯》是一个组合体,互相呼应,因此,读者朋友可以对照阅读,以进一步理解德勒兹与福柯的哲学共鸣。问题是,这一洞见在哲学史上有何意义?这是我们阅读《福柯》与《褶子》要深思的大问题。对此,德勒兹已经做了如此精妙的凝练表达:“存在—光线(être-lumière)只转向可见性,而存在—语言(être-langage)只转向陈述:褶子不会重新建立意向性,因为意向性在非意向性知识的两部分之间的分离中消逝。” 可见,德勒兹和福柯的一个哲学目标是与海德格尔、梅洛—庞蒂、萨特等人抗衡。
既然德勒兹已自揭其哲学谜底,还有必要写一篇也许“多余的”说明性文字(所谓“序”或“前言”)吗?
什么是序?所谓序就是写在前面的话,“有言在先”或“有言在前”,比“正文”先说,犹如序幕或事件的端始,亦如弥撒的序祷或序诵。我们能否逃过“序”?凡事皆有开端,看来作为“有言在先”的序——一本书的开端,我们无法逃过,恰似我们无法逃过事物的开端。正如德勒兹言:“序完全没有必要,但是,书的作者、编订者、作序者(真正的受害者),这些人当中,谁都不能逃避它。”《褶子》极富想象力,是一部非常深刻又十分耐读的书。总之,这是一部应当引起中国哲学界重视的德勒兹著作。
德勒兹将“哲学”界定为“创造概念”,这实际上是其治学原则与哲学信念,使他丝毫不愿停歇,要像骏马那样天天咀嚼燕麦并在大地上奔跑,也要像大鲸鱼那样忘情而努力地下沉。我们不能放弃哲学与哲学探究,更不能放弃哲学创造,要不断抵抗“哲学死亡”的谬论。探究哲学就是研究概念及其概念组,犹如庖丁解牛,亦如木匠制作家具。哲学家就是概念创造者,如同农民是粮食生产者。“创造概念”为他探究和发展哲学确定了方向。在他看来,怀疑是创造的先决条件,在怀疑以往哲学家思想的基础之上,用自己确定的概念替换某种既成哲学框架中的关键概念,以孕育出新概念并改变原有哲学的思想图景。
我们往往会在德勒兹著作中读出所研究对象(比如尼采哲学、斯宾诺莎哲学、康德哲学、福柯哲学等)原本没有的说法或者没有提及的主题。这正是德勒兹极具个人风格与个人方式的解释方法,即把其研究对象当作“鸟巢”,取走原来的鸟蛋,换上另外的鸟蛋,从而孵化出新的鸟。即使新的鸟是怪异不同的,也值得珍视,因为这毕竟是一种大胆尝试,并且避免了低水平重复。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是:他以“意义”与“价值”取代尼采哲学的“真理”与“错误”,并进行新的理解与诠释。于是,尼采哲学呈现出崭新的面貌。从根本上来说,取代概念与所取代概念既相互区别又互为补充;取代概念与所取代概念原本互为邻里,一隐一显,一阴一阳;当然,取代概念是有待激活的因素,通过取代得以进入哲学的重要位置,得到理性阐释和意义赋予,从而生成新概念;可见,原来缺乏生机的取代概念被激活。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看起来有些“偷偷摸摸”的行为,但是,这种行为允许他的某种哲学理论研究只是一种借用,以生成迥然不同的理论成果,而不是亦步亦趋地复制或再现所研究对象,而是使其中具有可能性、潜在性的思想亮点发出耀眼的光芒。这便是“哲学即创造概念”这一命题的基本内涵,也正是一种内在的哲学实践。
我们应当看到,这种哲学实践绝不是随意的,而是对创造者有极高的要求。哲学工作者必须真正懂得哲学,懂得爱护哲学,不能使哲学沦为市场叫卖声;必须对哲学概念及其属性、作用、功能了然于心,才能恰当地选择取代概念并恰当地进行取代,才能创造取代的可能性条件;必须掌握概念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与规律,才能完成创造概念的哲学使命。这些本领,德勒兹完全具备。曾为《福柯·褶子》(2001 年版)所作“译后记”的一段话,大致概括了《褶子》的基本内容,今稍作修改,抄录于下,愿有助于读者朋友开卷:
《褶子:莱布尼茨与巴洛克风格》,精彩地破解了莱布尼茨哲学蜿蜒曲折的褶子之谜,并且根据这个褶子在巴洛克路线上继续描述和解释世界,以发展哲学思想。莱布尼茨哲学研究是德勒兹的重要工作,德勒兹深受莱布尼茨的影响,在莱布尼茨哲学中他重新发现了一个褶皱式的双重世界,即身与心的折叠。身与心生成的褶子(pli)是莱布尼茨的哲学发明,身与心不断折叠、展开、再折叠。他在《福柯》中用“褶子”这一概念描述思想内部结构的主体化过程,并且发展了这个概念,思想的内部结构是其外部结构的褶子,也就是说,我们在“思”中进行着“思”。德勒兹不仅探究莱布尼茨哲学的“褶子”问题,而且分析巴洛克风格。于是,莱布尼茨哲学与巴洛克风格通过褶子而发生联系,这是德勒兹的又一个新发现。将“褶子”引入哲学,是很有意思的。我们完全可以把褶子比喻为一个圆拱,这个比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德勒兹哲学的精巧结构,更能理解他为哲学确定的根本任务:创造(新)概念。德勒兹在莱布尼茨哲学与巴洛克风格之间画出一条对角线,这条对角线来回缠绕而生成一块斜纹布(褶子),将建筑学家、画家、音乐家和哲学家联系起来。这块斜纹布就是莱布尼茨所宣称的既无门又无窗的封闭性单子(monade)。每个单子都是和谐而满载的宇宙。德勒兹的褶子观念非常形象地揭示了存在于身心之间的差异与不可分性、普遍和谐与回转迭合。德勒兹哲学提出“褶子”这一概念的宗旨在于,拒斥潜在性,描述布局,标出断裂线,画出对角线。
我们或可举关于语句的例子以理解“褶子意”(esprit du pli),诸如《容斋四笔》卷三——“晴干吃猪头,雨落吃羊头”——精妙地表达了“褶子”意象,其中的“吃”构成褶子语句的纽结,分别连接“晴干”与“猪头”、“雨落”与“羊头”,与此同时,“晴干”对“雨落”,“猪头”对“羊头”。再如《杂俎》所出此类句子:“左边左边,右边右边;上些上些,下些下些;不是不是,正是正是;重些重些,轻些轻些!” 这是搔痒隐语,实喻致知。痒在背而难自搔,他人搔也不击要害,遂须反复摸索,各显不同,层层扩展,反反复复,交替进行。这构成绝妙的褶子式致知意象与致知画面。此外,世间有“爪杖”“如意”“不求人”等
(这些搔痒工具本身也是如褶子般的物品),便可自行搔背。可见,这样的语句褶子及其褶子意象是复杂多变的。
汉字“褶”,从衣,習声兼表如鸟翅折叠的意思,其本义是“夹衣”,又表“衣裙折皱”(本义具有原初性,追溯原初即寻找根源)。“褶”字引申为折痕叠迹,又指脸部皱纹(脸褶子)、鱼尾纹等。总之,一切诸如此类的现象都具褶子意象。
英文的fold 或pleat ,它们作为动词,指向“打褶”“折弄”“折叠”“对折(衣物、纸张、织品、鸟翅、床、被子等)”“折小叠平”“包裹”“关闭”“终结”“拥抱”“交叉”“交叠”“合拢”“吻合”“缝合”“搅拌”“调和”等。它们作为名词则导向“褶”“缝褶”“褶裙”“折弄的裙子”“褶层”“折叠部分”“皮肤褶皱”“褶痕”“褶缝”“褶线”“栏”“圈”“岩石褶皱”等。
法文的名词pli 朝向“褶子”“裥”“褶痕”“波状皱褶”“波浪形”“习惯”“信封”“封口信件”“皱纹”“褶皱”等。其动词plier 有“折”“折叠”“使弯曲”“使服从”“使屈服”“弯曲”“屈服”“屈从”“退却”等。
凡“打褶者”“有褶者”“可折叠者”“易弯曲者”“柔软者”皆具褶子意象。
在汉语中,同偏旁(同根)词族,如由“鱼”作为偏旁构成的如下汉字及其词族生成“褶子意象”(我们可称之为“字褶子”,亦存在于其他语言之中):
鱽、鱾、鱿、鲀、鲂、鲃、鲅、鲆、鲄、鲇、鲈、鲉、鲊、鲋、鲌、鲍、鲏、鲐、鲑、鲒、鲓、鲔、鲕、鲖、鲗、鲘、鲙、鲚、鲛、鲜、鲟、鲠、鲡、鲢、鲣、鲥、鲤、鲦、鲧、鲩、鲪、鲫、鲬、鲭、鲮、鲯、鲰、鲱、鲲、鲳、鲴、鲵、鲶、鲷、鲸、鲺、鲹、鲻、鲼、鲽、鲾、鲿、鳀、鳁、鳂、鳃、鳄、鳅、鳆、鳇、鳈、鳉、鳊、鳋、鳍、鳎、鳏、鳐、鳑、鳒、鳓、鳔、鳕、鳗、鳙、鳚、鳛、鳜、鳝、鳞、鳟、鳠、鳡、鳢、鳣、鳤。
这些字集结了鱼类动物或相关项,其他物类也如此,一字对一物或者一物应一字,字物互相对应。言说领域(符号的与实践的)的“字的集结”意味着大自然的“物的集结”,它们因集结而生成字或物的褶子或褶子族。可见,“褶子意象”既体现在“符号世界”,又展现于“物质世界”,换而言之,无论是符号世界还是物质世界,都开显为这样或那样的“褶子构型”或“褶子轮廓”(configuration du pli)。
关于褶子的观念与想法终将导向并延至存在、事件、无限等,也将带给我们关于褶子的印象与知识,甚或褶子哲学。这是一个从殊相到共相的理性飞升。小至微观世界,大至宏观世界,褶子处处皆是。广阔无边的宇宙就是一个美丽动人的至大褶子,也充满精妙绝伦的巴洛克风格。
德勒兹在其病魔缠身的晚年,愉快地接受了他学生帕内(Claire Parnet)的系列访谈,生成了他的私人小褶子或字母表:A:Animal (动物)、B:Boisson (饮品)、C:Cultutre (文化)、D:Désir (欲望)、E:Enfance (童年)、F:Fidélité (忠诚)、G:Gauche (左派)、H:Histoire (历史)、I:Idée (思想)、J:Joie (快乐)、K:Kant (康德)、L:Littérature (文学)、M:Maladie (疾病)、N:Neurologie (神经学)、O:Opéra (歌剧)、P:Professeur
(教授)、Q:Question (问题)、R:Résistance (反抗)、S:Style (风格)、T:Tennis (网球)、U:Un (一)、V:Voyage (旅行)、W:Wittgenstein (维特根斯坦)、XY:Inconnues (未知数)、Z:Zigzag (曲折)。他向我们充分展示了如何用哲学理解与解释世界的魅力。
此次难得的系列访谈长达8 个小时。这是德勒兹献给喜欢他的人的后礼物。
或许还可提一个题外话式的问题:我们能否从翻译中逃逸?恐怕很难。困难的逃逸恰似困难的自由。我们一旦初试翻译这桩美丽而又让人生畏的事业就恐怕难以从中逃逸,因为翻译很易使人上瘾。翻译就是夜行船、荡秋千、走钢丝、上刀山、下火海,总之,翻译起码是一次语言、思想、大脑的三重历险。《褶子》一书,如同译者其他译作,都是受邀之作,都是对允诺的复原。译者杨洁女士,法语汉语表达俱佳,喜欢德勒兹及其著作。我们完全可以说,翻译《褶子》是对德勒兹原作绝好的馈赠,也是献给喜欢德勒兹的中国读者的礼物。可歌可贺!在此,作为朋友,我向译者杨洁女士表达我由衷的敬意。
德勒兹的《褶子:莱布尼茨与巴洛克风格》是友人杨洁女士的译作修订本,曾与我所译德勒兹另一著作《福柯》合成一书,于2001 年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中译本。《褶子》修订译本,现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独立成书。
如今,应于力平先生与杨洁女士二位之邀,为该书作一篇“代译序”,权作抛“砖”引“玉”。
于奇智
2021年5月24日
江声林影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