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无冕之王:齐桓公与齐国崛起
》
售價:HK$
63.8
《
中国涉外法治蓝皮书(2024)
》
售價:HK$
98.0
《
黄庭经详解(全2册)
》
售價:HK$
141.6
《
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大系·绘画卷(全十册)
》
售價:HK$
9784.0
《
姑苏繁华图
》
售價:HK$
684.4
《
人的消逝:从原子弹、互联网到人工智能
》
售價:HK$
103.8
《
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增订版)
》
售價:HK$
77.3
《
医学图形图像处理基于Python VTK的实现
》
售價:HK$
166.9
|
編輯推薦: |
本书长期为加拿大家庭教育类畅销书排行榜名,荣获2015年国际图书大奖
★《时代周刊》《华盛顿邮报》《赫芬顿邮报》《读者文摘》《今日心理学》《每日镜报》《南华早报》、半岛电视台、NPR、CBC、CTV、parents.com等50多家媒体联合推荐!
★上海教育电视台曾对希米·康做过专访,她本人也受邀多次出访中国做育儿专题分享。《海豚育儿哲学》也是复旦大学已故哲学系俞吾金教授生前极力推荐的一本家庭教育书籍。
★作者席米·康是哈佛培训的动机专家及医学博士,更是获奖无数、国际媒体公认的全球影响力大使,她提出的海豚教养法,重新清楚定义父母的角色,以及教养目标与使命,为摆荡两端的焦虑,找到合理的平衡点,给广大带来启发与希望。
★数十个教养秘诀,让你有充足的工具即学即用
|
內容簡介: |
这是一部关于全面改善亲子关系的教养备忘录。哈佛医学博士希米·康经过15年潜心研究与实践,提出了“海豚教养法”,旨在培养孩子未来所需的关键技能。由于这套育儿理念及方法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采纳,希米·康被亲切地称为“海豚妈妈”。
“海豚教养法”是一种有力的新式育儿范本,它充满智慧,注重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的平衡,热爱玩耍与社会生活。希米·康博士指出,“老虎式”育儿也会成功,但只会获得有限意义上的成功。伴随这些成功的往往是不平衡的生活引发的身心疾病和行为失控。而“海豚式”的育儿成功则包括健康、快乐、诚信、社会关系、群体联接以及贡献。
这是一套席卷全球、被证明卓有成效的育儿理论。它鼓励家长像海豚一样温和灵活,与孩子建立平衡亲和的关系,充满智慧地引导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
|
關於作者: |
希米·康(Shimi K. Kang)
毕业于哈佛大学,儿童精神科医生,英属哥伦比亚儿童心理医疗中心医务主任,拥有超过15年的丰富临床经验。此外她还是著名的畅销书作家,作为亲子教育领域富有影响力的人物,常常出席美国国家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的各类节目。
|
目錄:
|
前?言 面对心中的老虎
进退两难 “我觉得这样做好像不对,可其他人都这么做……”
章 虎式教养大行其道
第二章 虎爸虎妈会养出什么样的孩子?
解决良方 与海豚共舞
第三章 21 世纪是海豚的时代
第四章 海豚如何茁壮成长?
身体力行 均衡发展能造就 21 世纪的成功
第五章 打好基础为首要之务
第六章 玩乐是天性
第七章 人类是社交动物
第八章 海豚教养工具箱
迎接转变 创造健康、快乐又充满内在动力的人生
第九章 持久不断的内在动力
第十章 海豚父母会养出什么样的孩子?
第十一章 回归人性
|
內容試閱:
|
面对心中的老虎
我又迟到了。每次载孩子去上钢琴、足球和游泳课好像都会迟到。脑袋里千头万绪:电子邮件还没发出,工作要赶在期限内完成,还得去买食物。待办事项怎么做都做不完。我心想:“我需要来杯咖啡!”可能这句话有时候还会不小心脱口而出。随着焦虑程度升高,神经变得紧绷,头也开始痛了起来。而咖啡只会加剧这些症状,但我已经管不了那么多了,只想抗拒睡魔的甜蜜诱惑。
变换车道看后照镜时,我顺带瞧了一眼坐在后座的儿子。他看起来无力、空洞又迷惘,我的心揪了一下,甚至痛了起来。
“宝贝,怎么了?”我问。
“妈妈,”他疲倦地叹了口气,用我几乎都要听不到的声音说,“我不想去上钢琴课,我只想回家玩。”
我的心更痛了。儿子只想像个孩子一样玩耍,而我自己不就是这样长大的吗?有如晴天霹雳一般,我发现这么多活动、比赛、营队和课程,已经把六岁的儿子变成了一个过劳的中年男子。我是怎么了?我近怎么变成个虎妈了?你应该听过,蔡美儿在《虎妈战歌》中让这种专制式的管教方式名声大噪,书中她骄傲讲述着:孩子不能玩耍约会,没有选择权,练琴的时候甚至不能上厕所。我也在不知不觉间用了相同的方法,虽然它跟我的价值信念几乎背道而驰。那一刻,就在车里,我一下顿悟了,我下定决心要改变。我要让儿子过正常的童年,而不是成为一个被设定好程序的机器人。我要找回自己,重拾活力和快乐,不要机械式地生活。我们放弃了钢琴课,我承认我跟儿子一样对这份重获的自由感到兴高采烈。
不过,给予孩子玩乐的自由并不像取消钢琴课那样简单。我过去一直想跟他玩乐高积木,但两个人都没时间,现在终于可以了,我带儿子去附近的玩具店买乐高。我还记得小时候玩乐高的温馨回忆:拼搭房子、动物和各种天马行空的想象。但到了玩具店,我却找不到记忆中的乐高,只有特定主题与形状并附带详细说明书的套装,要你照着说明去拼出模型。现在玩乐高的小朋友在玩之前就已经知道会做出什么东西了,根本不需要用到任何想象力!而且,我看到好多都是品牌联名款,有星际大战系列、旋风忍者系列和神兽传奇系列。反而找不到单纯的色块积木。
乐高始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是一家制造木制玩具的公司,1949年开始生产塑料砖。在没有说明书的时期,乐高让孩子随心所欲地搭建出任何他们想要的东西,不管是宇宙飞船、神奇魔杖、汽车、长颈鹿还是火车站。多年后才发展出轮子(1961年)和人形积木(1978年)等道具供孩子使用,但可以实现想象力的乐高积木本身永远都是亮点。
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乐高推出主题组合,通常在圣诞节前开始销售,到了新年很快就被淘汰换新。这些组合价格昂贵又短命。想当年乐高组合总是可以玩个十年甚至留给下一代,现在新潮的主题组合能撑过一季就不错了。
接下来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乐高有了新的产品线,像是机械组合以及乐高计算机游戏。乐高大打广告,迅速推出新的主题组合,家长便会依照惯性买回天价套装。没能及时抢购或无法每季花100美元买乐高的父母,会觉得好像对不起孩子。光是2011年,就有十个新的主题乐高套装上市,而且还是限时发售。
回家后,儿子打开他选的乐高套复杂装,但我们两个对于要怎么拼都手足无措。没多久我拼不下去了,要他去找爸爸帮忙。接着我丈夫满头大汗地研究说明书,好像在组装宜家家具。乐高再也不是用来“玩”的了!与其说孩子“玩乐高”,不如说他们“遵照乐高说明书的步骤”或“看着父母满头大汗地研究乐高说明书的步骤”。当然了,孩子偶尔会玩一下乐高的星际大战宇宙飞船,如果没被摆在架子上展示的话,但为什么不干脆买一艘宇宙飞船模型呢,不但不用耗费好几个小时来拼凑,不会一下就弄坏,也不必花100美元吧?好吧,我离题了。2013年推出的乐高是一种像在“玩”的安全活动,不过……
我童年时期的乐高能够激发创意和开发脑力,而且让人玩得很尽兴!我们可以开开心心、自由自在地创造出任何东西,不会充满挫败感,它鼓励我们成为独立思考的领导者,而非只会听命行事。怎么会这样呢?身为父母,我们为什么会助长这种负面发展?为什么要买跟我的核心价值背道而驰的商品?我难道不能就让儿子到外头挖蚯蚓?我终意识到,我不但可以这样做,而且必须这样做,因为这是孩子需要的。
父母教我的课题
我很庆幸那一天开车调头回去,把钢琴课抛在脑后。做出决定的那一刻,我挂念着儿子,也想起了自己的父母和患者。我在许多患者脸上看过和我儿子类似的沮丧表情,小小年纪的他们是钢琴、体操或数学天才,但内心疲惫不堪、脆弱又空虚。身为家长和监护人,孩子因为我们的行为而筋疲力尽,这让我想起我的父母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儿女不属于我们,而是属于宇宙,只是在旅程中经过我们家,需要我们来引导。”我终于明白这话的意思了:儿子不是“我的”财产,我的工作不是控制他,而是引导他。虽然我安排了许多教育和训练的活动,但并没有好好引导他学习人生中真正重要的事。这样的想法让我意识到我是多么感谢我的父母,他们让我思考我们的生活为何会如此相似却又如此不同。
我的父母从印度的一个小村庄搬到加拿大,一无所有、无依无靠,生活没有什么保障。我的母亲没有受过正规教育,连小学一年级都没读过,但我却上了全世界好的大学。我的父亲白天辛苦上课,晚上靠开出租车养家糊口。我努力应付三个年幼的孩子、逐渐年迈的父母、婚姻、家庭、全职工作、社区服务、亲朋好友,还有其他数不清令我分心的杂事。我紧盯着儿子一年级的数学成绩,但我19岁被录取医学院,我父母在我的求学过程中基本没有介入。我的动力来自他们灌输给我的价值,而非指令。“多为自己以外的人着想”让我在21岁时到很多地方的活动中心演说,帮我自己的慈善基金募款;“让世界变得更好”驱使我在22岁时到日内瓦的世界卫生组织实习;“运用你的创意思考”启发我为患有心理疾病加上药物滥用的年轻人设计出一套创新计划(全球这样的计划没几个);“以身作则”鼓励我担任温哥华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健康计划的医疗顾问负责人一职,同时在波士顿一家正在崛起的生物技术公司兼职做研究。
我从父母身上学到了人生中重要的。在成长过程中,我见识到他们深厚的职业道德(这一点在我的哥哥姐姐身上也看得到)、适应和创新能力,以及对家庭与社区的坚定付出。我们家不是一直都很快乐,远非如此。跟任何家庭一样,我们也有压力和混乱要面对,包括许多严重的问题。虽然如此,我从小到大还是感受得到家人对我的爱。我知道他们对我有很高的期盼,希望我在人生各个层面都能成功。重要的是,他们期望我能走出自己的小圈圈,为世界做出贡献。这个信息很清楚,也融入我们的家庭生活中:“保持对人生的乐观态度、满怀喜悦并启发他人,这样大家便可以共享更美好的世界。”这个信息不是我父母讨论出来的策略或人生教练给我的建议,他们没有时间和金钱做这种事,单纯因为他们就是这样的人,相信这样的价值。
我的童年是今日的父母难以想象的(除非他们自己有类似的童年)。没有任何行程、家教、练习,甚至没有人监督我做功课。事实上,身为大家庭中小的孩子,我常常必须自己管自己。妈妈无法教我写作业,因为她不识字。爸爸晚上开出租车时会带着我,顺便教我数学。我坐在前座,他会给我看他怎么给乘客找钱。我没有任何被安排好的活动,一个也没有。我自己去学校注册(为了更好地融入大家,我用了Vieky这个名字,而我的父母在一学期结束收到我的成绩单时才知道这件事。)我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以及玩土或玩雪。如果没有其他玩伴或玩具,我就会和自己想象出来的朋友玩。我的父母忙着在异乡落地生根,我有很多空闲时间可以让想象力不断成长。我在脑子里构筑出一层又一层的故事。
我的童年虽然自由自在,但不是没有责任要承担。我和其他哥哥姐姐学会照顾自己,帮忙做家务、买菜、编预算,还会为不会讲英语的祖父母和其他亲戚翻译账单和文件。我很忙碌,但不是忙着参加“活动”,而是忙着过现实生活。我被期待要在学校表现良好,和家人感情融洽,对朋友热情相助,为社群做出贡献,并且总是做对人类有益的事。在我12岁的某个星期五,我问妈妈那个星期天可不可以不去社区厨房帮忙,因为我表妹星期六过生日,我星期一又有数学测验,所以我想在星期天待在家里学习。妈妈说:“我相信你会想办法做好每一件重要的事。”这个信息很清楚,而且她是对的,我的确有办法。
我从小就很热爱写故事,梦想着有一天可以成为作家。但我认为追求艺术是普通移民家庭的子女追求不起的。幸运的是,我找到了其他的热情所在,也就是人脑以及它的运作方式如何受社会互动影响。我先是一名学生,后来读完博士成为一名精神科医生,再后来成为教授人类动机的老师。但我相信若不是孩提时代获得了自由也承担了责任,我能够达到这些成就的概率会低很多。
所以我为什么要剥夺我的孩子这些基本的东西呢?自由时间、责任和现实生活中的经验都为我的童年带来了极大快乐,也为成年之后的我创造出巨大优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