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灯花笑·花时恨(全二册)
》
售價:HK$
76.8
《
发现天赋的15个训练方法+让天赋自由(套装2册)
》
售價:HK$
139.5
《
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图文版(近藤麻理惠畅销超千万册“怦然心动整理”系列代表作图文版 )
》
售價:HK$
54.8
《
英伟达之道 黄仁勋和他的科技帝国 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授权采访图书 全面公开英伟达成为全球市值最高公司的奥秘 讲述黄仁勋的传奇人生和创新历程
》
售價:HK$
86.9
《
甲骨文丛书·德意志人:一部诗人、作家、哲学家和思想家的自传
》
售價:HK$
129.8
《
盛世滋生:清代皇权与地方治理
》
售價:HK$
162.8
《
循序渐进Node.js企业级开发实践
》
售價:HK$
97.9
《
海外中国研究·中国早期的星象学和天文学
》
售價:HK$
152.9
|
編輯推薦: |
◆更真实、更精彩、更丰富、更立体、更全面的苏东坡传记
◆逐年逐月,逐事逐物,完整讲述苏东坡跌宕起伏的六十四年传奇人生。
◆苏东坡的旷达与潇洒,苏东坡的浪漫与深情,苏东坡的幽默与可爱,苏东坡的豪迈与智慧……无不在此书中淋漓展现。
◆苏东坡是中国传统文人精神的深刻展现,读懂苏东坡,也就读懂了我们自己
◆翻开这本书,一个鲜活立体,生动而丰富的苏东坡跃然纸上,你将看到苏东坡他“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迈,“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倔强,“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从容,“江海寄余生”的洒脱,“高处不胜寒”的智慧。也爱他“挟飞仙以遨游”的浪漫,“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深情,“诗酒趁年华”的朝气,“一树梨花压海棠”的幽默,“日啖荔枝三百颗”的可爱。
◆林语堂说,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
|
內容簡介: |
他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博览群书,立志致君尧舜。一朝应考,蟾宫折桂,名动天下,时人称其百年一遇,天子赞其宰相之才。可惜,他虽有政治才能,却无政客的手腕,他的名字也终究没有出现在优秀政治家的名单上。终其一生,他都没有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反而因此受尽磨难,四处飘零。
天大地大,何处是家?他说,此心安处,是吾乡也。他底色悲凉,却天性乐观。于是,逆境也成滋味,万物皆有趣味。
他就是苏东坡。他是社交达人,也是“毒舌损友”,是文艺全才,也是下地老农,是会做饭的四川好男人,也是深入人民群众之中的“公务员”……
此书以史为据,完整书写苏东坡六十四年的传奇人生。写他的伟大,也写他的平凡,让读者看到他的耀眼,更看到他的有趣,在他之中,也看到我们自己。
|
關於作者: |
秦晓,新锐作者,喜读苏东坡诗文,更喜爱其为人。其文风轻快畅达,希望以通俗有趣的方式讲述苏东坡传奇而精彩的一生。
|
目錄:
|
序
章 少年苏轼
第二章 名震京都
第三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
第四章 王安石变法
第五章 江南美是杭州
第六章 密州
第七章 文坛新领袖
第八章 乌台诗案
第九章 农人苏东坡
第十章 田园将芜胡不归
第十一章 人人都爱苏子瞻
第十二章 元祐党争
第十三章 二年知三州
第十四章 贬谪岁月
第十五章 北归中原
|
內容試閱:
|
1074年(熙宁七年)十一月,苏轼一家终于抵达密州。杭州温暖明媚,密州寒风萧瑟,巨大的反差令苏轼颇有些不适。子由家也没去成,苏轼心里牢骚满腹,北国秋冬的肃杀之气也显得格外肃杀。苏轼不禁感慨起来,过了这个年,自己便四十岁了,眼见年华老去自己却四处奔命一事无成。壮志凌云少年时,少年已去多时,少年的理想也终究如海市蜃楼般可望不可即。
感慨了一会儿,苏轼突然意识到自己来密州终究是来干活的,而不是来感慨的。胡思乱想到此为止,还是收拾收拾准备上班。自踏入密州境内,苏轼就看到路上有好多农民在田间忙碌,如今天寒地冻,正是农闲的时候,他们到底在忙什么。带着这个问题,苏轼开始工作了。
原来密州正在闹蝗灾,那些田里的男女老少们正是为此忙碌。他们将田里的土一块块翻过来检查,如果有蝗虫的虫卵,就将这些虫卵深埋在地下。此外,也有些虫卵藏在草皮中,因此,对那些草皮,农民们也要细心检查一番,一旦发现虫卵就立即烧掉。田里到处是农民,路旁满是草木灰,蝗灾十分严重。
如此险情,当地的官员竟视若无睹。苏轼询问,这些人便说蝗虫虽然多但也没造成什么严重后果,更有甚者竟说出“蝗虫能为农民除草”的胡话来。苏轼一听简直气死我也,当即开怼:“蝗虫既然这么好,百姓们为什么还要捕杀蝗虫,不应该盼着他们多来一些么?”
事实上,这年八九月份,苏轼还在杭州的时候就曾带着当地农民捕杀过蝗虫。那时,上万只蝗虫呼啸而过,声势浩大,直接盖住了钱塘江浩浩荡荡的水声。如今看来,江浙一带的蝗灾不过是密州的余波而已,蝗灾真正的源头就在密州。
苏轼心急如焚,日日奔走在田舍调查,原来这蝗灾已经闹了几年了,百姓们早已饿得吃不上饭,常常以树根野菜充饥。更糟糕的是,今年秋季雨水又少,秋麦也无法播种,收成更是惨淡。苏轼的心简直要揪起来了,他迅速组织民众捕杀蝗虫,夏冬时节蝗虫大量产卵,如果不及时捕杀这些幼虫,待到来年春暖,这些幼虫便能展翅高飞,那时一切都晚了。为了提高百姓的捕蝗积极性,苏轼还拨出一部分粮食作为奖励,他自己也亲力亲为与农民一起捕杀蝗虫。
来密州后,苏轼不是在捕蝗,就是在捕蝗的路上,不是在捕蝗的路上,就是在想着怎么捕蝗,可谓又累又烦。在杭州时,公务之余也充满了诗情画意,在密州却只能日日捕蝗,更不知什么时候才是个头,生活条件更无法与杭州相比。杭州繁华富庶,密州穷乡僻壤,杭州有烟柳画舫,密州只有车马劳顿。杭州有一湖烟雨,密州只有一川桑麻。杭州有大米,有鲈鱼,密州有草根,野菜。江南人讲究细致,北方人粗犷简朴。苏轼如今才明白,什么叫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这些倒也罢了,令他无奈的是面对密州穷苦的百姓,官员们竟如此消极怠工,他深感无力且非常孤独。当年在杭州时,陈襄与他急百姓所急,二人合作得十分愉快。如今,密州的府衙中竟有官员说出蝗虫能除草的话来。苏轼有些泄气,泄气的同时也抱怨起来:“我为什么要来密州,对,为了离子由近点,结果河道结冰,我也没能看上子由一眼,如今公务缠身更无暇去看子由。要是当初不来密州,也就不会陷入这种局面了。”此刻的人生似乎灰暗无比,苏轼在诗里写道:此生何所似,暗尽灰中炭。
一天夜里,苏轼做了一个梦。梦里,他来到了眉山老家,在院子里与子由谈论诗书十分愉快,不知觉中天就黑了,二人便各回各屋,各找各媳妇儿。苏轼来到自己屋前,轻轻推开门,只见爱妻王弗正对镜梳妆。听到开门声后,王弗转过身来,微微一笑,轻声唤道“子瞻”,美目流转,温柔似水。
“子瞻......”
天地间,只剩一抹温柔的笑,一声温柔的“子瞻”,苏轼于睡梦中流下两行清泪,不知觉中就醒了过来。
大约二十年前,十九岁的苏轼迎娶十六岁的王弗为妻,少年夫妻,郎才女貌,相亲相爱,感情日笃。王弗虽不算十分聪明,但明白通透,善解人意。苏轼热情直率,不谙世事,若来访的客人特别热情,便以同样的热情回馈。每当这时,王弗便会提醒他“这个人的热情来得快,去得也快”。日子久了,苏轼发现确实如王弗所说。就连苏洵也十分欣赏王弗,对苏轼说有妻如此,你会少吃不少亏。王弗去世后,苏洵还叮嘱苏轼一定要将王弗与他们老两口葬在一起,可见苏洵对王弗十分认可。
王弗对苏轼来说是特别的,是初恋,也是心灵上的归宿,是生活中的伴侣,也是事业上的良师。可惜好景不长,二人只有短短十年缘分,算来王弗故去也有十年。自王弗去世后,苏轼一路坎坷,身似浮萍。苏轼想念王弗,想跟她说说话,然而,纵使相逢应不识,如今的苏轼年近四十,尘满面,鬓如霜。心中百感交集,苏轼再不能睡,千言万语化作一首《江城子》,于是我国首悼亡词产生了: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子亦有苍凉心事,十年生死两茫茫,是一片深情,更是一声叹息。与其说苏轼想念王弗,不如说他想念与王弗在一起的那段日子,那段意气风发的日子。可惜,美好似乎只属于过去,眼下尽是烦恼。苏轼一闭眼就是蝗虫、穷苦的百姓还有消极怠工的下属官员们。可身为一方父母官,他又不得不面对,逃避从来不是他的本性,于是他日日埋头苦干试图改善这样的局面。
一日下班回家,苏轼刚进家门,三岁的苏过就跑了过来,十分开心地扯着苏轼的衣角要爸爸陪他玩。苏轼忙了一天,此刻正是又累又烦,哪有心情陪孩子玩,一时没忍住就吼了苏过两句。一个三岁的小娃娃从未见父亲发这么大的火,当时就被吓哭了。王夫人闻声,赶紧过来抱走苏过,并轻声劝慰苏轼:“过儿还小不懂事,你跟他计较个什么劲儿。我看你呀,倒是比他还像小孩子,愁眉苦脸的有什么用,还不如找点开心的事情做。”
听了夫人的话,苏轼便不言语了,仔细想想,确实是这个道理,想想自己刚刚的样子,竟有些不好意思。这时,王夫人已经洗好了酒杯,将一壶酒和几个小菜放在苏轼面前,温柔道:“来,喝点酒,宽宽心吧。”
王夫人四两拨千斤,苏轼的气再也生不起来了,想到自己一向爱喝酒,夫人不仅不反对,还如此温柔,如此主动将酒菜端到面前,便觉自己十分幸运。他觉得自己这位夫人实在贤惠,不像刘伶的妻子为了区区几个酒钱就让丈夫戒酒。苏轼很感激王夫人的善解人意,还将这则小故事记录在一首名叫《小儿》的诗里:
小儿不识愁,起坐牵我衣。 我欲嗔小儿,老妻劝儿痴。儿痴君更甚,不乐愁何为。还坐愧此言,洗盏当我前。大胜刘伶妇,区区为酒钱。
诗中的刘伶是魏晋竹林七贤之一,堪称古往今来酒鬼,经常过度饮酒,他的妻子担心他喝坏身体便劝他戒酒。刘伶表示:“有道理,但我自己是戒不了的,需要借住鬼神之力,你去准备酒肉,让我祭祀一番。”妻子赶紧准备好酒肉让刘伶去祷告,谁知,刘伶的这个祷告着实令人大跌眼镜,只听他对神灵说:“酒就是我的命,千万别听这个妇人的话。”说完,还喝了祭祀用的酒,又醉过去。
刘伶不仅嗜酒如命,行为也十分放诞,平日里时常带着一壶酒,令仆人拿着铁锹,还对仆人说:“我要是死了,你就随便挖个坑把我埋了。”有时还会在屋里赤身裸体,朋友嘲笑他,他却说:“天地是我的房子,房子是我的裤子,你怎么跑到我的裤子里来了。”
魏晋名士普遍不得志,刘伶种种反常行为,大约也是一种宣泄。然这样要酒不要命,又怎能不让亲人担心。刘伶妻劝刘伶戒酒,天地良心是为了丈夫好,绝不是为了省几个酒钱。苏轼不管,他就是觉得自己的夫人比刘伶家的好太多。当然,王夫人是否好过刘伶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王夫人的确给了苏轼很大的安慰。心烦之时,苏轼不再生闷气,而是试图排解。这排解之法就是读书,读庄子。
苏轼在少年时期就喜欢读庄子,觉得庄子奇思妙想,十分新奇有趣,那种逍遥自在的生活更令他向往不已。如今他身在困境,方知那样的洒脱着实不易。好在庄子也给出了方法,那便是乐天知命,顺应自然。简单来说,人的烦恼多来源于各种欲望,或求名,或求利,或求色等等。然而名利美丑又是一个十分主观的东西,欲望无穷,唯知足者常乐。唯有知足,方能游于物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得大自在。苏轼想了想,确实是这么个道理,与其抱怨消沉,不如换一种心态,试着接受。烦恼之时,就拿出《庄子》读上一会儿,越读越觉这书妙不可言,日子一天天过去,苏轼渐渐充满了力量,继续埋头苦干起来。
密州穷苦,连官舍都非常破败,苏轼便派人上山砍伐竹木重新修整官舍,顺便将官舍附近的一座废旧城台也修葺了一番,如此便可登台远眺以供休闲之娱。子由听说此事后还给这台子取了一个名字:超然台。超然为超然外物之意,苏轼邀请各路好友为超然台做赋,张耒也在被邀之列。
超然二字正是苏轼当下的精神追求,所谓“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然要达到这一层境界,还需继续修炼。苏轼这一时期的诗文开始体现出一些哲思,比如:
人生一世,如屈伸肘。何者为贫?何者为富?何者为美,何者为陋?
大意是说:“人这一生,就好像手臂一样,有屈就有伸。什么贫富美丑都是相对而言罢了。没有的富,更没有的贫,人生匆匆,何必纠结这些本就不存在的东西。”
在写给友人的诗中还有这么两句:
人生所遇无不可,南北嗜好知谁贤。
苏轼觉得人生之中没什么事情是不可以的,就好像南方人与北方人的口味不同,可你又能说哪个更好吗。乐也好,苦也罢,都是一种滋味。
苦难好像牢笼,囚在里面的人总是埋怨时运不济,埋怨这笼子困住了自己。可他不知苦难只筑得出一时的囚笼,那出不去的地方,正是被曾经的黑暗遮住眼睛后自己画出的监牢。深渊固然可怕,但又哪有真正的深渊。心似深渊,深渊便深不见底,心中有光,便是在万丈深渊下也能辟出一方崭新天地。这世上没有永夜,黎明前的黑暗往往黑冷,可那也是阳光即将照进来的时刻。
无疑,苏轼便是那个在万丈深渊之下生出一双翅膀的人,密州的艰苦渐渐锤炼出一个万事不入怀,但凭缘相随的苏轼。杭州闲时参禅,密州苦时悟道,终有所得还是在落入谷底之时。可见,真正让人成长的还是痛苦。
至此,苏轼才开始旷达起来,对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也换了一种处理方法。苏轼不喜欢的自然是新法,此时密州正在逐步实施各种新法,比如手实法、免疫法、官盐法等。这些新法苏轼都非常熟悉,一直以来也持反对立场,若不是反对新法他也不会被排挤出京。离京那刻,他就决定再不上书言事说新法好坏。如今的苏轼变了,虽然依然不赞成新法,但他觉得既然反对无用不如尽力扬长避短,接受必须接受的,改变可以改变的。
接着,苏轼又开始向朝廷上书,对于新法不再严厉批评否定,而是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意见以便尽可能发挥新法的好处,规避新法的坏处。至于朝廷的回应,苏轼的态度是你同意更好,不同意那就不同意吧。凡是百害而无一益的新法苏轼向来拒绝执行,对于尚有可取之处的,他也根据具体情况执行。这个具体情况就是百姓的情况,简而言之,一切以百姓为中心。
新法一出,朝廷往往会派官员来督查,督查官没想到,苏轼居然敢拒绝执法。是的,对于那些危害极严重的新法,就算是督查官在,苏轼也拒绝执行,甚至跟督查官拍起了桌子。这让人不得不感叹,苏轼的胆子也太大了吧。
事实上,早在1074年(熙宁七年)四月,王安石就已经被罢相。新法实施以来反对之声不绝于耳,王安石更是被认为独断专行,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神宗只好罢免王安石,启用韩绛为宰相,吕惠卿为副宰相。如今,新法的主导者正是野心勃勃的副相吕惠卿,这个王安石曾经倚重的人。
吕惠卿手段强硬,对于不执行新法的人竟要求以违制论处。违制大约是违背皇帝,抗旨不遵的意思。论理,违制之令只能出自朝廷,可吕惠卿竟敢以自己所在司农司的名义下达这样的命令。
说起来,吕惠卿才是大胆。苏轼以吕惠卿私自立法回怼督查官,对方自知理亏也就不敢再说什么了。苏轼口才绝佳,可比舌战群儒的诸葛亮,论打嘴仗,至今还没输过。这一次,他凭一嘴之力再一次保护了密州百姓,也再一次与当权者发生了正面冲突。他自然也知道,这样做会得罪很多人,心里隐隐有些担心,但转念又想既然无愧于心,又何惧之有。他的刚烈,一方面因为他本身的性格,认定的事情,总要力尽人事,常常逆势而为,明知不可为而为。另一方面,也因他悲天悯人的情怀,密州的百姓实在太穷苦了,他实在不忍心再给他们雪上加霜。密州到底有多穷呢,这么说吧,就连苏轼,这位密州的官员也会时常挖野菜吃。
一日,苏轼又与同事们一起挖野菜,挖着挖着居然挖出来一个小娃娃。这令苏轼非常震惊,经过调查他才知很多人家养不起孩子竟将刚出生的婴儿狠心丢弃,乃至弃婴成俗。苏轼迅速组成寻找弃婴小组,四处搜查被丢弃的婴孩,不到十天竟捡回四十多名弃婴,这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苏轼痛心疾首,对丢弃婴孩的家庭进行了非常严厉的告诫和批评,与此同时,他也非常体谅百姓们的难处,决定由官府出一部分抚养费给这些人家。骨肉亲情,血浓于水,这些弃婴在父母身边待上一段时间后,做父母的便再也不忍丢弃孩子。若非苏轼,不知有多少婴孩要曝尸荒野。
弃婴一事,从根本上来讲,也是百姓穷苦所致,而这背后多少有新法的推波助澜,眼见百姓被新法反复折腾,苏轼觉得清静无为才是治国良策。
西汉名士盖公精通岐黄之术,还曾隐居密州,汉孝惠帝时,齐国丞相曹参向盖公请教治国之道,盖公告诉他清静无为而民自定,而后齐国大治。为了纪念这位大贤大能之人,苏轼在府衙附近建起一座盖公堂并作一篇《盖公堂记》。苏轼在这篇文章里讲了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有一个人生病后去看医生,医生认为他肚子里有寄生虫,给他开了治寄生虫病的药。不想这人吃了药后,病情更加严重,于是,他换了一个医生看病。第二个医生说他肚子里没有寄生虫,得的是热病,给他开了治疗热病的药。谁知这人吃了药后,病又加重了,甚至连饭都吃不下了,于是他又回去找个医生。如此来回往复,病得越来越重。这时,他的父亲对他说:‘你还是别去找医生也别吃药了,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这人听了父亲的话,一个月过后,病居然好了。”
苏轼这则寓言以治病比治国,认为清静无为才是治国之要,而今,朝廷正在颁布各种新法,对当权者来说,这篇文章充满了讽刺意味。苏轼依然不知道谨言慎行,他实在本性难移。
发完牢骚,日子还得继续,新法要应付,蝗虫也还是要捕的。
与农民一起捕蝗的日子里,苏轼还学习了不少农业知识。田里的老农说天一旱就容易有蝗虫,如果能下一场雨,不仅能缓解旱情,蝗灾的情况也会大为好转。老者还说在常山上求雨特别灵验,苏轼一字不落地记在心里。
1075年(熙宁八年)春,苏轼沐浴斋戒后去常山求雨。这是他第二次求雨,上一次求雨还是在凤翔任上。这一次他同样写了祈雨文,内容也与之前相似,大约说百姓受苦,作神灵的应该与太守均分责任,希望神灵快些下雨,解百姓之围。
巧的是,苏轼求完雨下山时,山中就起了风,不一会儿,就下起雨来。苏轼深受鼓舞,为了感谢常山山神,他决定重新修葺山神庙。这年十月,山神庙终于修好了,苏轼还领着州府官员和当地百姓上山祭祀了一番。祭祀完毕后,一行人又浩浩荡荡地下山,在场之人都十分高兴。
那日天高云阔,秋风送爽,落叶铺满山头,枫林尽染成红,良辰又逢美景,这美景还如此辽阔高远,苏轼心中不由升起一股豪迈之情,如今边境战局紧张,何妨将这山林当做战场,将这猎物当做敌人,一时间,山林旌旗蔽空,呼声阵阵,一场狩猎开始了。苏轼仿佛回到了少年时,策马扬鞭,拉弓引箭,狩猎结束时更是满载而归。
这次狩猎实在尽兴,如此高兴又怎能少得了酒,酒酣之余,一首《江城子》也产生了: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一年苏轼四十岁,开始自称老夫,实际也就三十八周岁。词的大意是:“老夫我今日就且发一发少年人的狂气,我左手牵着大黄,右肩上站着苍鹰,头戴着锦帽,身穿着貂皮大衣,率领上千人马在山岗中打猎,百姓们为了报答我也倾城而出跟在身后。此时此刻的我意气风发,就好像江东的孙权一样,就算老虎在我面前我都可以一箭射杀。
打完猎自然要好好喝上一场,酒入豪肠,我的胸怀这才开阔起来,胆气也才张开,别看我两鬓发白,那又如何。只是不知朝廷何时才能赦免我,若真有那天,我一定将弓拉得圆满,瞄准西夏那颗天狼星,一箭将其射杀。”
确实是少年狂,也确实够狂。苏轼虽对当权者失望至极,却依然盼着朝廷能重用他,让他为国家做些什么。就词本身来说,这首《江城子》豪气干云,洒脱奔放,可以说是以诗为词。之后,苏轼还让一群汉子吹着笛子,击着鼓,打着拍子将这首《江城子》唱了一番,场面十分壮观。一种新的词风就此产生,且足与传统的婉约词风分庭抗礼,名为豪放。苏轼甚是得意,还写信给好友炫耀: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阙,令东州壮士扺掌顿足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呵呵”两字实在难掩自得之意。柳七郎即是柳永,柳永经常写烟花词,且写得华丽香艳,因这个缘故,苏轼并不喜欢柳永的风格,也从不学柳永作词。然在这里,他又将自己与柳永相比,足见他十分认可柳永在词坛的地位。苏轼也曾表示“人人都说柳七的词曲十分俗气,但是像‘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等句,便是盛唐的大师来写也不过如此”。显然,对于柳永的才华他也非常认可。
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时节,苏轼登台远眺,台上视野开阔,全城风貌尽收眼底,苏轼的心情也跟着开阔起来。然则独自莫凭栏,凭栏须断肠。苏轼虽未凭栏,然而远望与凭栏总有些异曲同工之处,虽不至断肠也不免要望出一些思乡之情来。苏轼这一望还望出一首《望江南》: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这词大意是说:“春虽近暮,东君却还未离去,风儿细细吹过,柳儿也随之舞起来。站在超然台上极目远望,只见春雨轻轻落下,护城河中半满的水也跟着微微荡漾起来。城内百花齐放,满目尽是春花,远处千万人家在这一川烟雨中若隐若现。寒食时,不由思念起故乡来,本想一醉解乡愁,谁知酒醒后依然忍不住叹息。这又是何必呢,不要再对着老朋友思念故乡了,不如点上一把新火,烹茶煮诗,饮酒作乐,如此才不负这大好年华。”
这首词虽有一丝淡淡的惆怅,但惆怅背后是一股立于天地间的超然自得,境界开阔,立意高远,不得不说密州才是苏词的艺术起点。
这年(1076,熙宁九年)秋,苏轼到密州快两年,与子由也有五年未见。中秋佳节,月圆人不圆,苏轼十分思念子由,这夜他一直喝到天亮,大醉后写下一首《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其实,《水调歌头》并不是词牌名,《水调歌》才是,这首词用的是《水调歌》前面部分的格律来写,所以叫《水调歌头》。开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两句化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酒一问之”。接着便说“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可见此时的苏轼心里还是惦着天上,也即朝堂,想着到底是谁在当权,是变法派还是保守派。当然,他知道是变法派。之后又说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去,又怕那月宫的玉楼琼阁太过寒冷,只好起来舞舞剑,还是人间温暖。很显然,苏轼一方面想回朝堂效力,另一方面又害怕卷入朝堂纷争,思来想去,觉得密州虽没有琼楼玉宇,但也许更适合自己。
再往后,苏轼又说月儿一会儿来到楼阁前,一会儿又照进雕花的窗里,照着他这个不成眠的人儿。苏轼十分想念子由,还抱怨起月亮来:“月儿呀月儿,这个好日子我本是不该有恨的,可你为什么总要在别人分别的时候格外得圆。”但很快,他又想开了,人有悲观离合,就像月儿也有阴晴圆缺,这样的事情自古就不得圆满,又怎能强求。他只愿子由能长长久久,平平安安,这样即使他二人相隔千里,也能共赏一轮明月。
全词充满了无奈,缺憾,但终,词人还是找到了出路。于高处不胜寒中看到人间美好,在悲欢离合中学会保重自己。全词用字简单却境界广阔,发人深思,有人说《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苏轼在密州作的词总是发出形而上的哲思,俗话说没有方法论的世界观都是耍流氓,苏轼这一时期的词很少一味抒情,往往既有观点又有方法。人生无常,唯有接受这一事实,而后苦中作乐,如此方能尝到一丝甘甜。在这种感悟之下,苏轼在密州的苦日子也就不那么苦了,甚至变得快了起来。这不,很快就到年底,苏轼密州任期已满,改调到山西河中府,一家人又奔赴在路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