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欧洲史:一本书历览欧洲数千年兴衰起伏,理解欧洲文明何以铸就今日世界
》
售價:HK$
333.8
《
趣学CCNA——路由与交换(第2版)
》
售價:HK$
100.6
《
世界航空地理(世界国别与区域地理研究丛书)
》
售價:HK$
244.2
《
学术的中心:英法德美
》
售價:HK$
87.4
《
为什么要读人类学
》
售價:HK$
77.3
《
井邑无衣冠 : 地方视野下的唐代精英与社会
》
售價:HK$
95.2
《
星地融合移动通信系统与关键技术从5G NTN到6G的卫星互联网发展
》
售價:HK$
212.6
《
妈妈,你好吗?(一封写给妈妈的“控诉”信,日本绘本奖作品)
》
售價:HK$
42.6
|
編輯推薦: |
内容全面、品质保证:由158位文学研究专家组成的编撰团队,对近12个世纪以来的文学作品进行挑选与评析;依照作品出版时间顺序编排,精选715位作家的1001部作品,涵盖68个国家42种语言。图文体量与装帧精美度独具优势:解读搭配海量美图,纯质纸全彩精装,“大部头”精品图文书。960页超大体量,632幅精美图片。既是相关领域的参考书,也适合日常翻阅、馈赠他人。以知名出版机构、明星产品线作为强大资源后盾:英国著名图文书出版集团Quarto的当家产品线“1001系列”中的重磅之作,也是一本具备优良生活品位,符合较高阅读和审美需求的家庭藏书。
●阅读性与功能性兼备:不仅仅是一份全面的阅读清单和藏书目录,同时也是一本悠游小说之林的权威导览手册、一套有效指导文学创作的操作指南。
|
內容簡介: |
对所有热爱阅读的人来说,《有生之年一定要读的1001本书》既是一份理想藏书的清单,也是一部图文并茂的世界小说编年史。这份书单向读者提供了1001部涵盖各种风格的伟大作品的基本资料,配以图片,并由相关专家撰写了简明的批判性见解。它将带领读者进入文学的广阔世界,发现有史以来重要、有影响力的小说。本书由著名学者彼得·伯克赛尔主编,一百多位作家、评论家、学者组成的国际团队撰稿,为我们提供了阅读文学经典的参考和了解当代文学热点的指南。英文版于2006年初次面世,历经多次修订,已在28个国家出版,累计销量超过67万册。本次中文版根据英文第6版翻译制作
|
關於作者: |
彼得·伯克赛尔(Peter Boxall)是英国学者和作家、萨塞克斯大学英语系的教授,从事当代文学、文学理论和文学现代主义研究。他是文学理论杂志《文本实践》(Textual Practice)的编辑和《牛津英语小说史》(第7卷)的主编,著有《21世纪的小说》(剑桥大学出版社,2013年)、《小说的价值》(剑桥大学出版社,2015年)、《假体的想象》(剑桥大学出版社,2020年)等,因主编《有生之年一定要读的1001本书》而广为人知。
|
目錄:
|
序 6
引言 8
作品索引 16
19世纪前 21
19世纪 83
20世纪 235
21世纪 891
作家索引 950
撰稿人 957
图片来源 960
致谢 960
|
內容試閱:
|
序
《有生之年一定要读的1001本书》的版赢得了热烈的反响。自从2006年3月出版以来,这本书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热议:阅读意味着什么?阅读的目的何在?哪些书该读,哪些书不该读?倘若需要某种证据,证明小说并未消亡,依然是当代文化中兴旺繁荣、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那么《有生之年一定要读的1001本书》的出版所引发的反响,已经提供了这样的证据。媒体与网络对这本书进行的公开讨论,世界各地读者给我寄来的私人邮件和这本书获得的反响证明,人们对小说抱有深挚而投入的喜爱之情。这令我备受鼓舞,大为感动。
当然,公众反响并非整齐如一,而是各有不同。尽管我收到的许多邮件对这份书单赞赏有加,但读者对本书为常见的反应,是有赞有弹。大致说来,读者会有以下四种反应。他们会愉快接受这一事实:某些他们珍爱的书被选入了书单;他们会对我谈起他们闻所未闻,而本书鼓励他们读读看的那些小说;他们相信某些书不配入选,他们会质问入选理由何在;他们想要知道,他们认为理应入选的某些书目为何会被排除在外。尽管程度有别,但每位读者难免都会有这四种反应。对这份书单理应如何,每位读者都各有主张。我意识到,这份书单里漏掉一本书,跟收入一本书一样,都能促使读者将它重读一遍,因为读者看重自己的优劣判断和鉴赏能力,他们与这本书所暗示的褒贬评判不无出入。对我来说,读者的这份投入以及随之而来的争鸣,正是本书令人振奋的价值和重大的贡献所在。
随着这一国际新版本的推出,争鸣只会变得越发激烈。在版提出的问题之外,新版又增添了一些重大难题。其中迫切的问题,也许要数这些疑问:国别与经典地位之间有何关系?这样一种书推出“国际”版,意味着什么?捷克读者,或者西班牙和德国读者对本书的观感,与英美读者的观感有何区别?大批的著作,重要的典籍,是在特定国别的背景下产生的,还是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国界,不再受其形成背景的制约?努力做到兼顾各不相同的所有国别背景,意味着什么?有可能制作出一份书单,同时打动土耳其、希腊、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的读者吗?
我认为,哪怕我有1001页,而不是仅有两页的篇幅来写这篇序,也不见得能把这些问题回答好。但我希望这个新版本能做到:拓宽争鸣的范围,传播开来,贴近更加广泛、更加多元的读者群。与回答国别、阅读与经典地位有何关系这些争论不休的问题相比,我倒更希望对国际化的新一代读者来说,本书能为这些问题注入活力。就像对《有生之年一定要读的1001本书》的版一样,我希望这场争鸣能在这样的前提下开展:兼容并包的阅读热情,对小说之功效的喜爱。就像版一样,本书的诸位撰稿人感兴趣的,并不是制作一份独一无二的书单,而是一份能就我们有生之年应该读哪些书,达成一项跨国界、跨文化共识的书单。在本书从版演变到第二版、国际版的过程中,迫于无奈,只好将某些书目忍痛割爱;倒不是说,突然之间,在有生之年不读库切的《伊丽莎白·科斯特洛》或班扬的《天路历程》,也可以安心瞑目了。同样,本书收罗进来的那些非英语作品——比如乌韦的《周年纪念日》、罗哈斯的《塞莱斯蒂娜》——没有被筛选下去,是因为在“国际化”背景下,其重要性要比那些被取代的作品更胜一筹。相反,我希望本书能就此——在众多国家语境中的阅读——激发更多的争鸣,从而将版的成功发扬光大,而不仅仅充当一份权威的书单。重要的是,我希望人们会满怀热情地说,他们不同意这本书所作的选择。对哪些作品是世界小说宝库的组成部分,人们抱有分歧;对哪些作品还在继续界定着我们,人们进行着慎重而坚决的讨论。小说的未来将会从这些分歧和讨论中显现出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