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后希腊化哲学:从斯多亚学派到奥利金的发展研究
》
售價:HK$
76.8
《
别纠结啦:不被情绪牵着走的通透生活指南(“当代一休”小池龙之介治愈新作!附赠精美书签!)
》
售價:HK$
64.9
《
第二人生:找到重新定义人生的智慧
》
售價:HK$
96.8
《
唐朝三百年
》
售價:HK$
107.8
《
反操纵心理学:夺回人生主导权 拒绝被操纵
》
售價:HK$
54.8
《
同工异曲:跨文化阅读的启示(修订版)
》
售價:HK$
43.8
《
牛津立法研究手册
》
售價:HK$
358.6
《
制度为什么重要:政治科学中的新制度主义(人文社科悦读坊)
》
售價:HK$
63.8
|
編輯推薦: |
本书共三册,共收录唐诗名作1100余篇,选目涵盖各家各派,全面精到。每篇诗作由古典文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俞平伯、萧涤非、周汝昌、施蛰存、程千帆、周振甫、钱仲联、马茂元、霍松林等撰写鉴赏文章,讲解详尽,深入浅出,帮助读者领略唐诗之美。插配了当代国画家如刘旦宅、贺友直等著名画家的数十幅彩色诗意图,令读者获得更佳的阅读体验。
|
內容簡介: |
全书分为三册,选收唐诗名篇1100余篇,由萧涤非、程千帆、马茂元、周汝昌、周振甫、霍松林等古典文学专家撰写赏析文章。所收唐诗作品面广,各种艺术流派的诗篇兼收并蓄,较全面地展现了唐诗绚丽多彩的艺术风姿。插配了当代国画家如刘旦宅、贺友直等著名画家的数十幅彩色诗意图,令读者获得更佳的阅读体验。
|
關於作者: |
作者集合了中国现当代两百多位古典文学界著名的专家学者,有萧涤非、程千帆、马茂元、周汝昌、周振甫、霍松林等。
|
目錄:
|
【目录】
虞世南蝉3
?王绩野望5
秋夜喜遇王处士6
?王梵志吾富有钱时8
诗(选二首)10
寒山杳杳寒山道12
上官仪入朝洛堤步月14
卢照邻长安古意16
骆宾王咏蝉23
于易水送人一绝25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27
渡湘江29
苏味道正月十五日夜31
王勃咏风33
滕王阁诗35
别薛华37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39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41
?山中43
杨炯从军行46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48
宋之问送别杜审言51
题大庾岭北驿53
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55
?灵隐寺57
渡汉江59
沈佺期杂诗三首(其三)61
宿七盘岭63
独不见65
郭震古剑篇67
李適之罢相70
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其二)72
感遇三十八首(其四)74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十三)75
?燕昭王78
登幽州台歌79
晚次乐乡县81
送魏大从军84
春夜别友人86
贺知章咏柳87
回乡偶书二首89
沈如筠闺怨91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93
张说蜀道后期99
送梁六自洞庭山101
?苏颋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103
汾上惊秋105
张敬忠边词107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110
感遇十二首(其四)112
感遇十二首(其七)114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116
望月怀远118
归燕诗120
赋得自君之出矣121
?王之涣登鹳雀楼122
凉州词125
宴词127
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128
?夏日南亭怀辛大130
?彭蠡湖中望庐山132
?夜归鹿门歌135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137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138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140
早寒有怀142
留别王维144
与诸子登岘首146
晚泊浔阳望庐山148
?题义公禅房150
过故人庄151
舟中晓望154
岁暮归南山156
春晓158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160
宿建德江162
送杜十四之江南164
?渡浙江问舟中人165
?李颀古从军行167
送陈章甫170
听安万善吹觱篥歌172
古意174
送刘昱177
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179
?送魏万之京182
綦毋潜春泛若耶溪184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一)186
从军行七首(其二)188
从军行七首(其四)190
从军行七首(其五)192
出塞二首(其一)194
?采莲曲二首(其二)196
宫曲197
西宫春怨199
长信秋词五首(其一)201
长信秋词五首(其三)203
长信秋词五首(其四)204
青楼曲二首206
闺怨208
听流人水调子210
送魏二212
芙蓉楼送辛渐214
送柴侍御216
祖咏望蓟门218
终南望馀雪220
王维陇西行222
送别224
青溪225
渭川田家227
春中田园作229
新晴野望230
夷门歌232
陇头吟234
老将行236
桃源行239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243
酬张少府245
送梓州李使君247
过香积寺249
山居秋暝251
终南别业253
归嵩山作255
终南山257
观猎260
汉江临泛262
使至塞上264
秋夜独坐266
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267
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270
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272
酬郭给事274
出塞作276
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278
积雨辋川庄作280
息夫人283
孟城坳284
鹿柴286
栾家濑288
白石滩289
竹里馆290
辛夷坞292
漆园293
鸟鸣涧295
山中送别296
杂诗(其二)298
相思299
书事301
山中302
田园乐(其六)304
少年行(其一)306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308
送元二使安西310
送沈子福之江东313
?伊州歌314
丘为寻西山隐者不遇316
?李白古风(其一)318
古风(其三)322
古风(其十五)325
古风(其十九)327
古风(其二十四)329
?古风(其三十一)331
?古风(其三十四)333
?古风(其四十六)336
?远别离339
蜀道难342
梁甫吟346
乌夜啼351
栖曲353
战城南355
将进酒358
行路难三首(其一)363
行路难三首(其二)365
日出入行368
北风行371
关山月375
杨叛儿377
长干行379
古朗月行382
妾薄命384
塞下曲六首(其一)385
玉阶怨387
宫中行乐词八首(其一)389
清平调词三首390
丁都护歌393
静夜思395
从军行397
春思398
子夜吴歌400
长相思403
襄阳歌406
江上吟408
玉壶吟411
梁园吟414
横江词六首(其一)418
横江词六首(其五)419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421
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423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425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427
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428
?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二)432
?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十一)433
峨眉山月歌435
清溪行437
临路歌438
赠孟浩然440
江夏赠韦南陵冰442
?赠钱征君少阳446
赠汪伦448
沙丘城下寄杜甫449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451
?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453
寄东鲁二稚子458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460
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464
梦游天姥吟留别466
金陵酒肆留别470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472
渡荆门送别474
南陵别儿童入京476
金乡送韦八之西京478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479
灞陵行送别481
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484
送杨山人归嵩山486
送友人488
送友人入蜀490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493
?山中问答496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498
东鲁门泛舟二首(其一)503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505
把酒问月507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509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511
登太白峰513
登金陵凤凰台515
望庐山瀑布517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519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521
望天门山523
客中作525
夜下征虏亭527
早发白帝城528
秋下荆门530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532
越中览古534
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536
望鹦鹉洲悲祢衡538
?谢公亭540
夜泊牛渚怀古542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545
山中与幽人对酌547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548
独坐敬亭山550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551
忆东山二首(其一)553
拟古十二首(其九)555
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557
听蜀僧濬弹琴559
劳劳亭561
春夜洛城闻笛564
长门怨二首565
哭晁卿衡568
哭宣城善酿纪叟570
?刘眘虚阙题571
王湾次北固山下574
崔颢黄鹤楼576
长干曲四首(其一其二)579
?行经华阴581
孙逖宿云门寺阁584
崔国辅怨词二首(其一)586
?采莲曲588
小长干曲589
王翰凉州词591
张旭山中留客593
戎昱移家别湖上亭595
咏史596
桂州腊夜598
早梅600
高適燕歌行601
?人日寄杜二拾遗605
封丘作608
?别韦参军610
赋得还山吟送沈四山人612
?营州歌615
?别董大二首(其一)616
???塞上听吹笛618
??除夜作619
?无名氏听张立本女吟621
?储光羲钓鱼湾623
?江南曲四首(其三)624
???张谓同王徵君湘中有怀626
???题长安壁主人627
?万楚五日观妓629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631
???听弹琴633
?送灵澈上人634
??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636
??余干旅舍637
饯别王十一南游639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641
???酬李穆见寄642
??长沙过贾谊宅644
?登余干古县城646
?送严士元648
李冶寄校书七兄651
??杜甫望岳653
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二)656
?房兵曹胡马658
??画鹰660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662同诸公登慈恩寺塔667
兵车行671
饮中八仙歌675
春日忆李白679
前出塞九首(其六)681
丽人行683
贫交行687
醉时歌688
后出塞五首(其二)691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693
?月夜699
悲陈陶702
对雪703
春望705
哀江头707
喜达行在所三首(其二)711
北征712
羌村三首719
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724
?春宿左省726
曲江二首728
曲江对酒733
九日蓝田崔氏庄736
?日暮738
赠卫八处士740
洗兵马743
新安吏747
石壕吏751
潼关吏755
新婚别758
垂老别762
无家别766
佳人770
梦李白二首773
秦州杂诗(其七)776
?天末怀李白779
月夜忆舍弟781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其七)783
成都府785
相787
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790
南邻792
狂夫794
江村796
野老798
恨别800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802
后游804
客至806
绝句漫兴九首(其一)808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809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810
春夜喜雨811
江亭814
琴台815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818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819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822
赠花卿826
不见828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830
堂成832
戏为六绝句834
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840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841
送路六侍御入朝844
?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847
别房太尉墓849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851
登楼853
绝句二首(其一)855
?绝句二首(其二)857
?绝句四首(其三)858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859
宿府863
倦夜866
有感五首(其三)869
?禹庙871
旅夜书怀873
八阵图875
白帝876
夔州歌十绝句(其一)879
宿江边阁880
诸将五首(其二)882
?秋兴八首885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892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894
咏怀古迹五首(其五)898
阁夜900
孤雁902
又呈吴郎904
九日907
登高909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911
?漫成一首915
短歌行赠王郎司直917
江汉919
登岳阳楼921
南征923
发潭州924
燕子来舟中作926
小寒食舟中作928
江南逢李龟年930
李华春行即兴933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934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938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940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943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945
寄左省杜拾遗947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949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951
?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晋绛953
山房春事二首(其二)954
逢入京使956
碛中作957
戏问花门酒家翁959
?春梦960
刘方平采莲曲962
月夜963
春怨965
民谣神鸡童谣967
裴迪华子岗969
元结舂陵行并序971
贼退示官吏并序975
?欸乃曲五首(其二)978
?云卿寒食980
张继枫桥夜泊982
钱起省试湘灵鼓瑟984
赠阙下裴舍人987
暮春归故山草堂989
?归雁990
贾至春思二首(其一)992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其二)994
巴陵夜别王八员外996
郎士元柏林寺南望997
听邻家吹笙999
韩翃寒食1001
宿石邑山中1003
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1005
金陵怀古1007
江村即事1009
喜外弟卢纶见宿1010
?皎然寻陆鸿渐不遇1012
李端胡腾儿1014
拜新月1016
鸣筝1017
闺情1019
胡令能咏绣障1020
小儿垂钓1021
严维丹阳送韦参军1023
顾况囝1024
?公子行1027
过山农家1029
宣宗宫人题红叶1030
窦叔向夏夜宿表兄话旧1033
?严武军城早秋1035
张潮江南行1037
于良史春山夜月1039
柳中庸听筝1041
征人怨1043
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1045
三闾庙1047
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1049
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1050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1052
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1054
登楼寄王卿1056
寄李儋元锡1058
寄全椒山中道士1060
?寒食寄京师诸弟1062
?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1064
赋得暮雨送李曹1065
?长安遇冯著1068
幽居1070
滁州西涧1073
闻雁1074
卢纶逢病军人1076
塞下曲六首(其二)1078
塞下曲六首(其三)1079
晚次鄂州1080
送李端1082
李益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1084
?喜见外弟又言别1086
?过五原胡儿饮马泉1088
立秋前一日览镜1090
?鹧鸪词1091
洛桥1093
度破讷沙二首(其二)1094
汴河曲1096
塞下曲四首(其一)1098
边思1099
从军北征1101
听晓角1103
宫怨1104
诣红楼院寻广宣不遇留题1106
?春夜闻笛1107
行舟1109
隋宫燕1110
上汝州郡楼1112
写情1114
夜上受降城闻笛1115
?江南曲1116
于鹄江南曲1118
巴女谣1120
孟郊游子吟1121
怨诗1123
巫山曲1125
古别离1127
古怨别1129
登科后1130
秋怀(其二)1132
游终南山1134
洛桥晚望1136
李约观祈雨1138
陈羽从军行1139
杨巨源和练秀才杨柳1141
城东早春1143
元衡春兴1144
赠道者1146
畅诸登鹳雀楼1148
窦牟奉诚园闻笛1150
无名氏啰唝曲六首(其一其三其四)1152
?刘商画石1156
崔护题都城南庄1157
权德舆岭上逢久别者又别1159
玉台体十二首(其十一)1161
常建宿王昌龄隐居1163
题破山寺后禅院1165
?三日寻李九庄1167
塞下曲四首(其一)1168
张籍野老歌1170
猛虎行1172
牧童词1174
节妇吟1176
湘江曲1177
成都曲1179
夜到渔家1180
秋思1182
凉州词三首(其一)1184
王建江馆1186
望夫石1188
水夫谣1190
羽林行1192
新嫁娘词三首(其一)1194
雨过山村1196
赠李愬仆射二首(其一)1198
江陵使至汝州1199
?十五夜望月1201
宫词一百首(其九十)1203
薛涛牡丹1205
送友人1206
筹边楼1208
韩愈山石1210
雉带箭1215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1217
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1220
?李花赠张十一署1224
?青青水中蒲三首1227
?听颖师弹琴1229
调张籍1232
答张十一1236
题木居士二首(其一)1238
湘中1240
春雪1241
晚春1243
游太平公主山庄1245
?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1246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1249
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1251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1252
张仲素春闺思1254
秋夜曲1256
秋闺思二首1257
燕子楼1259
王涯秋思赠远二首1260
吕温刘郎浦口号1262
刘禹锡插田歌1264
平蔡州三首(其二)1267
蜀先主庙1269
金陵怀古1271
昼居池上亭独吟1274
?始闻秋风1276
西塞山怀古1278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281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1283
?望夫山1285
淮阴行五首(其四)1286
秋风引1288
竹枝词二首(其一)1290
堤上行三首(其一其二)1292
?踏歌词四首(其一)1294
踏歌词四首(其三)1295
阿娇怨1296
秋词二首1298
竹枝词九首(其二)1300
竹枝词九首(其七)1301
竹枝词九首(其九)1302
杨柳枝词(其一)1304
?浪淘沙九首(其六)1306
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1307
再游玄都观1309
与歌者米嘉荣1310
听旧宫人穆氏唱歌1312
石头城1313
乌衣巷1315
台城1317
和乐天︽春词︾1318
望洞庭1320
柳枝词1322
白居易观刈麦1324
宿紫阁山北村1327
村居苦寒1329
轻肥1331
买花1333
上阳白发人1335
杜陵叟1339
缭绫1341
卖炭翁1344
夜雪1348
长恨歌1349
琵琶行1356
?花非花1362
?邯郸冬至夜思家1364
赋得古原草送别1365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1368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1370
???惜牡丹花1372
望驿台1374
?江楼月1375
?村夜1377
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1378
燕子楼1380
?蓝桥驿见元九诗1386
舟中读元九诗1388
?放言五首(其一)1390
放言五首(其三)1392
大林寺桃花1394
??建昌江1396
?问刘十九1397
南浦别1399
?后宫词1400
?夜筝1401
勤政楼西老柳1403
?暮江吟1404
?寒闺怨1406
?钱塘湖春行1407
??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1410????????杭州春望1412
秋雨夜眠1414
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1416
览卢子蒙侍御旧诗多与微之唱和感今伤昔因赠子蒙题于卷后1418
?杨柳枝词1419
白云泉1421
?李绅悯农二首1423
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1426????重别梦得1428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1430????柳州榕叶落尽偶题1432
???别舍弟宗一1434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1436
??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1438
??南涧中题1440
溪居1442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1443
???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1445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1446
??江雪1447
渔翁1450
李涉润州听暮角1452
??再宿武关1454
井栏砂宿遇夜客1456
施肩吾幼女词1458
?望夫词1459
?崔郊赠婢1461
无名氏裴给事宅白牡丹1463
元稹遣悲怀三首1465
??六年春遣怀八首(其二)1468
?六年春遣怀八首(其五)1470
?行宫1472
菊花1473
西归绝句(十二首之二)1475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1476
???得乐天书1478
酬乐天频梦微之1480
重赠乐天1481
连昌宫词1483
离思五首(其四)1488
杨敬之赠项斯1489
?贾岛剑客1491
李凝幽居1492
??忆江上吴处士1494
?雪晴晚望1496
暮过山村1498
寄韩潮州愈1500
??题兴化寺园亭1501
?寻隐者不遇1503
??姚合闲居1504
穷边词二首(其一)1506
???项斯山行1508
张祜观魏博何相公猎1510
宫词二首(其一)1511
赠内人1513
?集灵台二首(其二)1515
???题金陵渡1517
纵游淮南1518
刘皂长门怨(其一)1520
?旅次朔方1521
皇甫松采莲子(其二)1524
?韩琮晚春江晴寄友人1526
暮春浐水送别1527
?骆谷晚望1529
朱庆馀宫词1531
闺意献张水部1533
?李德裕长安秋夜1535
谪岭南道中作1537
?登崖州城作1539
??李贺李凭箜篌引1541
??示弟1544
咏怀二首(其一)1546
咏怀二首(其二)1548
雁门太守行1549
??苏小小墓1552
梦天1555
天上谣1557
浩歌1560
秋来1563
秦王饮酒1565
南园十三首(其一)1568
南园十三首(其五)1569
南园十三首(其六)1571
南园十三首(其七)1573
南园十三首(其十三)1574
金铜仙人辞汉歌并序1576
马诗二十三首(其四)1580
马诗二十三首(其五)1582
马诗二十三首(其二十三)1583
?老夫采玉歌1584
南山田中行1586
罗浮山人与葛篇1588
?致酒行1590
长歌续短歌1593
昌谷北园新笋四首(其二)1595
?感讽五首(其五)1597
?开愁歌1599
杨生青花紫石砚歌1601
苦昼短1604
将进酒1607
官街鼓1610
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1613
月蚀诗1616
刘叉冰柱1634
偶书1638
姚秀才爱予小剑因赠1639
徐凝忆扬州1640
雍裕之自君之出矣1643
江边柳1645
柳絮1646
农家望晴1648
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1649
金陵怀古1651
登洛阳故城1653
咸阳城西楼晚眺1655
?汴河亭1658
塞下曲1660
谢亭送别1661
客有卜居不遂薄游汧陇因题1663
途经秦始皇墓1666
杜牧河湟1667
过勤政楼1669
念昔游三首(其一)1671
念昔游三首(其三)1672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1673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二)1675
?沈下贤1676
长安秋望1678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1680
润州二首(其一)1682
?题扬州禅智寺1684
江南春1685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1687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1689
登九峰楼寄张祜1691
?九日齐山登高1693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其一)1695
?齐安郡后池绝句1698
?题齐安城楼1700
初冬夜饮1701
早雁1703
屏风绝句1705
赤壁1707
泊秦淮1710
秋浦途中1712
题桃花夫人庙1714
题乌江亭1716
寄扬州韩绰判官1717
?题木兰庙1719
赠别二首(其一)1721
?赠别二首(其二)1723
?南陵道中1724
遣怀1726
叹花1727
山行1729
秋夕1731
金谷园1732
清明1734
雍陶题情尽桥1737
题君山1738
访城西友人别墅1739
?天津桥春望1742
温庭筠达摩支曲1744
过陈琳墓1746
经五丈原1748
赠少年1750
蔡中郎坟1752
咸阳值雨1754
瑶瑟怨1755
过分水岭1758
处士卢岵山居1760
碧涧驿晓思1762
商山早行1764
?人东归1766
苏武庙1768
陈陶陇西行1770
李商隐锦瑟1772
重过圣女祠1776
霜月1779
蝉1781
?赠刘司户■1784
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1786
乐游原1788
北齐二首1790
夜雨寄北1792
忆梅1794
赠柳1796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1798
风雨1800
梦泽1803
寄令狐郎中1805
哭刘■1807
杜司勋1810
杜工部蜀中离席1812
?隋宫1815
二月二日1817
筹笔驿1820
无题二首(其一)1822
?无题四首(其一)1825
?无题四首(其二)1827
?无题四首(其四)1830
?王十二兄与畏之员外相访见招小饮时予以悼亡日近不去因寄1832
隋宫1835
落花1837
柳1839
?为有1841
无题1844
碧城三首(其一)1847
?端居1850
咏史1852
射1854
齐宫词1855
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1857
汉宫词1859
...
附录诗人年表2215
唐诗书目2241
名句索引2342
诗体诗律词语简释2392
诗人笔画索引2402
篇目笔画索引2405
?
|
內容試閱:
|
序言
程千帆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唐诗是中国五、七言古今体诗的高峰。
这座高峰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有多方面的原因:从七世纪初建国到八世纪中叶安史叛乱之前这一百多年,唐帝国的经济一直是上升的。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文化的繁荣。即使在安史乱后,由于南方的开发与南北交通保持畅通,经济和文化增长的势头也没有停顿下来。这个社会,正是整个唐代文学艺术的温床。此其一。其次,由“五胡十六国”极其纷扰混乱的局面到隋唐统一,是一个国内各民族由斗争而融合的过程。国内各民族的融合,还加上当时日趋频繁的国际文化交流,都使得各阶级阶层的生活变得丰富复杂,为作家们的修养和创作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养料和素材。其三,在长期南北分裂以后建立起来的唐帝国,对各种思想,也和对各族文化一样,采取了兼容并包的态度。例如儒释道三教就是始终并存的,虽然有的时候也因人主的好恶,不免轩轾。因此,唐人思想比较活泼,言行较少拘束。这就为诗歌创作和流行提供了方便,从而形成了唐诗的群众性基础。大家都爱写诗,爱读诗。这,对于唐诗的发达,诗人的成长,是不可能不发生积极作用的。其四,唐帝国为了巩固其统治,制定和执行了通过科举从庶族地主中选拔人才的制度,以打破高门大族对仕途的垄断。进士是科举中贵重的,而进士的考试以诗赋为主要内容。这种决定士子前途的考试和因之而派生的行卷之风,也直接促进了诗歌的创作。后,就诗歌本身而论,经过八代先驱者的努力,五、七言古诗已经成熟,律绝诗也基本上跨越了它们的试验阶段,足供唐代诗人自由采用。前辈们积累起来的艺术经验,充分表现了汉语之美的多种样式,都使得他们易于借鉴昔贤,驰骋才力,发抒性灵,来扩大诗的反映面,提高诗的表现力。所有这些原因综合起来,就使得唐诗盛况空前,后难为继。
以下,试将唐诗的流变勾画一个轮廓。
自公元618年唐帝国建立后,初三十余年,诗坛上仍旧弥漫着梁陈余风。形式上讲究调声、隶事和内容上沿袭宫体,是其主要特征。只有王绩在追踪晋宋间独来独往因而不免于寂寞的陶渊明。他虽以此为后世所称叹,但在当时,也同样是寂寞的。
武则天于公元655年立为皇后。在她当政时期,唐诗开始呈现了自己的面貌。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沈佺期、宋之问和杜审言等,陆续登坛。这些人,在当时封建秩序以及道德规范、审美观念逐渐恢复正常的基础之上,改造了宫体诗,并继承了南朝诗人对于诗形的研究,完成了五、七言律体(包括律化了的绝句——小律诗),完善了七言古体。经过他们的努力,题材和主题由宫廷的淫靡改变为都市的繁华和正常的男女之爱,由台阁应制扩大到写江山之美和边塞之情;风格也由纤柔卑弱转变为明快清新。
同时,陈子昂却走着与这些人在方式上看来相反,而在效果上相成的道路。四杰等用改造宫体诗的方法结束了“六代淫哇”,而陈子昂则从汉魏风骨中汲取养素来开辟唐诗的疆域。他是一位能够把握住对超现实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执着这一基本矛盾,并且用新的语言和形象来加以表现的诗人,上承阮籍、曹植,下开李白、杜甫。
如果承认唐诗是中国诗的高峰,那么,就不能不进而承认:盛唐诗乃是这座高峰的顶点。
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但在公元755年安史乱前和乱后,诗坛的面貌是并不一样的。在这次战乱以前,诗人们在其创作中都发散着强烈的浪漫气息。或者表现为希企隐逸,爱好自然,诗中的代表人物形象是隐士;或者表现为追求功名,向往边塞,诗中的代表人物形象是侠少。这,实质上也就反映了他们由于生活道路的千差万别而形成的得意与失意、出世与入世两种互相矛盾的思想感情。不同的生活道路与不同的生活态度,使他们或者成为高蹈的退守者,或者成为热情的进取者,或者因时变化,两者兼之。前人所谓“盛唐气象”,在很大的程度上,指的就是这种富于浪漫气息的精神面貌。
孟浩然、王维、常建、储光羲等的许多作品,都极为成功地描绘了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谧的心境。这种诗使人脱离现实斗争,但对于热中奔竞、趋炎附势者流,也具有清凉剂的作用,而其所提供的自然美的享受则是不可替代的。这些人是以写田园山水诗得名的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的后继者,气象的浑穆或有不及,而措语的精深华妙则有过之。其后的韦应物、柳宗元在这方面是他们的追随者。
但王维却在描摹自然、歌颂隐逸之外,还曾将其诗笔扩展到更广阔的生活领域。在另外许多同样成功的篇章中,他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进取精神和悲壮情怀。王维在高蹈者孟浩然等和进取者高適、岑参、李颀、王昌龄等之间,恰好是一座桥梁。所以有些评论家就一方面将其与孟浩然相提并论,合称王孟;而另一方面,又将其与高適等相提并论,合称王、李、高、岑。当然,这种提法也包含有对诗歌样式的考虑在内。王维是兼有五、七言古今体之长的,而王孟并提,偏指五律;王、李、高、岑并提,则偏指七古。
集中反映了盛唐时代积极进取精神的,是出自王、李、高、岑等人之手的边塞诗。这类诗篇,塑造了许多边庭健儿的英雄形象。诗人们歌颂从军报国、建功立业,却并不无原则地讴歌战争,往往还反对开边。在写胜利的喜悦或失败的痛苦时,也反映了战争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这些诗交织着英雄气概与儿女心肠,极悲凉慷慨、缠绵宛转之情。其源出于鲍照、刘琨,更上一点,还可以追溯到建安作家群,虽然那时写边塞的作品还很缺少爱情成分。
借诗中隐士和侠少的形象来说明安史乱前的浪漫倾向,并不等于认为当时诗歌中所反映的仅止于这两类人的生活,也决非那些诗人描写的题材如此狭窄。否则,许多繁丽的社会风光和莽苍的边塞景色会出自佛教徒王维和道教徒李颀笔下,而著名的七绝组诗《从军行》和《长信秋词》乃是王昌龄一人的手笔,就不免费解了。
但浪漫主义诗歌的成就却不能不推李白。自从贺知章称之为谪仙人,后人又尊为诗仙,这就构成了一种错觉,好像李白之所以伟大,就在他的人和诗具有他人所无的超现实性。这是可悲的误会。事实上,没有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者是超现实的,李白何能例外?开元、天宝时代的其他诗人往往在高蹈与进取之间徘徊,以包含希冀的痛苦或欢欣来摇荡心灵,酝酿歌吟。李白却既毫不掩盖他对功名事业的向往,同时又因为自己无法接受那些取得富贵利禄的附加条件而弃之如敝屣。他热爱现实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对其中不合理的现象毫无顾忌地投之以轻蔑。这种已被现实牢笼,却不愿意接受,反过来却想征服现实的态度,乃是后代人民反抗黑暗势力与庸俗风习的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这也许就是李白的独特性,和杜甫那种始终以严肃的、悲悯的心情注视、关心和反映祖国、人民的命运那种现实主义精神,是相反而又相成的。
安史之乱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界标,也是唐代文学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活动于开元、天宝时代的重要诗人,除孟浩然外,大都死于乱后。他们都经历了这场由于统治者的昏聩荒淫而造成的地方军阀叛乱。在乱前,他们当中的多数人为社会表面的安定繁荣所迷惑,一意追求自适其适的浪漫生活,乱后却丧失了过那种生活所凭依的许多条件,就转为意志消沉,再也唱不出热烈高昂或悠游自在的歌了。而另外少数人,则乱前原就比较清醒,在朝野沉酣中,对潜在的严重危机已有预感。残酷的战争、苦难的环境使他们受到锻炼、教育,使他们在经历危机的同时也产生了希望,使他们终于敢于正视惨淡的人生,坚决地站出来,为国家的安危、人民的哀乐而歌唱。杜甫,就是这少数人中的杰出代表。他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勇敢而忠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即使在大局危急的情况之下,也从来没有失去信心。而其所具有“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的高妙艺术手段,又足以充分地将这种高贵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在我国诗坛上,杜诗的认识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和美感作用都是难以企及的。这就是后人尊之为诗圣,将其作品尊为诗史的理由。
李诗大源出于《楚辞》,杜诗大源出于《诗经》和汉乐府,二人又在不同方面受到《文选》很深的影响。安史乱前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和乱后以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双峰对峙,在诗歌创作方面,显示了盛唐之所以为盛。
代宗大历时期(766—779)的作者,由于生活在一个遭受了极大破坏的社会里,物质精神两方面都未免贫乏。他们既不能如杜甫那样,在困厄之中依然奋发,所以便继承了王维、刘长卿诸人作品中适合于他们生活情调的那一部分,而着眼用力于写日常生活。时序的迁流、节物的变化、人事的升沉离合等方面的描绘,贯串于悯乱哀时的情绪之中,便形成大历诗歌的基调。诗人们对这些方面具有特殊的敏感,寄以沉重的感慨,体物甚是工致,抒情颇为深刻,因而其作品富有人情味。那是一个从噩梦中醒来却又陷落在空虚的现实里因而令人不能不忧伤的时代,诗人们具有这样的心情,是不足为异的。钱起、郎士元、李端、韦应物、司空曙、卢纶、戴叔伦、李益等的作品,虽然各有自己的个性,却都带有这种烙印。而韦应物之澄澹,李益之悲慨,尤为后人所称赏。
由德宗到穆宗约计四十余年,这时,一度中衰的诗坛又逐渐重振旗鼓。其中宪宗元和时期(806—820)为兴盛,所谓“诗到元和体变新”。虽然白居易所说“新体”可能仅指以自己为代表的那一类诗,然而按照我们今天的理解,元和新体主要指两个诗派:一派以白居易为首,元稹、张籍、王建、李绅等为羽翼;另一派以韩愈为首,孟郊、贾岛、卢仝、李贺等为羽翼。其源都出于杜甫。从此以后,杜甫在祖国诗坛上的影响就变得非常突出,而且历久不衰。
白派诗人对杜甫的继承侧重在他敢于正视现实、抨击黑暗这一方面,并且进一步努力使自己的语言变得更为通俗流畅,生动感人。他们的乐府叙事诗,无论在题材的广阔上,或组织的复杂上、风格的平易上都有所发展,因而容易为读者所爱好和接受。与此相反,韩派诗人则继承了杜甫在艺术上刻意求新,富于创造性的精神,而特别致力于在杜甫胸中笔下还没有来得及开拓的境界。在内容上,他们写险怪,写幽僻,写苦涩,写冷艳,甚至写凶狠。在形式上,他们以散文句法入诗,并且大量使用一些非前人诗中所习见的词语。他们想通过自己的创造,迫使人们同意诗是可以这样写的。这个愿望,到了宋朝,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获得了部分诗人的承认。在韩派中,李贺在意境和语言上的创新显得比他家更为突出。除了这两大派之外,柳宗元、刘禹锡也是这一时期有成就的诗人。柳诗峻洁而清腴,模山范水之篇,上承谢灵运。刘诗简练而沉着,讽刺时政之作,下启苏东坡。
文宗到宣宗(827—859)的三十余年里,是杜牧和李商隐活跃的时代。杜牧出于杜、韩,而在风格上将清新峻拔熔为一炉方面有新的发展,这正适合于表达他诗中较为丰富的政治抱负和激情。李商隐则尤长于七律,在这种样式已经杜甫作了多方面开拓之后,还有可喜的发展。他以精心的结构、瑰丽的语言、沉郁的风格发抒自己的身世之感、宗国之哀,足以接席杜甫而无愧。虽然有时措意过深,不免晦涩难懂,和李贺一样被人所诟病,但懂与不懂,不单是作者一方面的问题,读者也有一个正确对待和习惯于新的表现手法的问题。与李商隐齐名的温庭筠,情思才力,都比不上李,但其轻艳的作风对唐末诗人颇有影响。
懿宗即位以迄唐亡(860—906),诗人虽多,成就不大。其间不少作者,追踪元白,以通俗的语言反映社会问题,如杜荀鹤、罗隐、于、聂夷中等;还有一些人则以凄婉轻艳的风格伤悼乱离,如司空图、吴融、韩偓、韦庄等。而皮日休和陆龟蒙则每于吟咏个人生活的悠闲时,显出不忘世事的沉痛,有异于其他作家。但这些人都无法和他们的前辈较量。到了北宋,五七言古今体诗才又以一种新的面貌出现。
以上,是对唐诗流变的一个挂一漏万式的叙述,聊供读者参考。
时代与时代之间,作家与作家之间,从主体看,盛衰、高下的差别当然是存在的。但就每一位诗人来说,却总有一些很好的或较好的作品,足供后人欣赏。这部《唐诗鉴赏辞典》就旨在介绍唐诗之精华。它搜集了一百九十多位诗人的一千一百余篇作品,出自大家、名家之手,流传万口的名篇,固然都在网罗之列;同时,也选采了许多不见录于一般选本的遗珠。这样,就较为完整地体现了唐诗的风貌。这是值得重视的。至于赏析文字颇多胜解,而且清晰明了,繁简适中;正文之外,又附录了唐诗研究参考书目等多种有用的资料,也颇有特色,颇为可取。
总之,这是一部有益的书。它反映了我国唐诗研究者近年来在党的双百方针指引下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
这本书将获得读者的欢迎,是无疑的。
1982年11月1日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摩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像南朝宋谢灵运《泰山吟》那要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是有道理的。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上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读杜心解》)。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在创作上“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正是一致的。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无疑,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萧涤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