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国家图书馆(以下简称“法图”)历史悠久,其前身可追溯到十四世纪,国王查理五世(1364—1381年在位)为汇藏历代王室藏书而建立的国王图书馆。十六世纪,国王弗朗索瓦一世(1515—1547年在位)于枫丹白露重建该馆,称为皇家图书馆。后经数次更名、迁址,成为今天的法图。
在法图丰富的藏品当中,包括了大量中国古代文献,其中尤以敦煌文献驰名全球。除敦煌文献外,法图还收藏了约两万部汉文古籍(以下简称“汉籍”),这些汉籍大体可分为两部分:以“Pelliot”编号的伯希和A、B藏以及以“Chinois”编号的文献。法国汉学家古恒(Maurice Courant,1865—1935)曾为其中编号为Chinois1—9080的汉籍编撰过《中文、朝鲜文、日文等书籍目录》(Catalogue des Livres Chinois, Coréens, Japonais, etc.,以下简称“《古恒目录》”),这部三卷本目录于1902年、1910年和1912年陆续出版。
古恒又被译为古朗、库朗、库郎特等,法国外交家、东方学家。1888年作为翻译见习生被法国外交部派往远东,1889年到达北京,担任法国使馆见习生。1894—1896年间,他曾被派往朝鲜和日本任职,期间编撰了《朝鲜文书目》(Bibliographie Coréenne),后返回北京担任法国使馆翻译。1900年,任法国里昂大学教授。得益于在中国的经历,古恒撰写过数种关于中国的著作,如《中国雅乐历史研究》(Essai Historique Sur La Musique Classique des Chinois)、《中国见闻:风俗与制度、人物与事件》(En Chine: Moeurs et Institutions, Hommes et Faits)等。此外,古恒在中国任职期间,收集了不少中国的文献资料。他收集的中国唐宋墓志拓片现收藏于法国远东学院,饶宗颐先生曾加以整理,共计388件,编为《唐宋墓志》一书。
《古恒目录》著录的中文文献(含少量日本、越南等国出版的中文文献)中,除了严格意义上的古籍外,还包括文书、拓片、舆图、画册等(为行文方便,以下仍称为“汉籍”)。《古恒目录》所著录汉籍大多数经过合订处理,通常是若干册汉籍合订为一册精装本,每册精装本一个编号,有的一册精装本中含有若干部汉籍,有的则是若干册精装本总为一部汉籍,还有的一册精装本恰好就是一部汉籍。《古恒目录》对Chinois1—9080号汉籍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著录,著录项一般包括:典藏号、题名(中文、字母转写、法文)、作者及其生卒年、序跋作者及序跋撰写年份、版本、卷数、开本尺寸、精装合订本册数、旧典藏号等。古恒在“通告”中提到,他原计划将汉籍分为历史书籍,地理书籍,行政相关书籍,儒家经典、古典、哲学等书籍,文学书籍,长篇小说,辞典书籍,科学与艺术等相关书籍,宗教相关书籍,百科全书,文本合集,单独书籍等十二类。但考虑到这种分类方法不完全适用于法图所藏汉籍,他不得不放弃了原来的设想,而在《古恒目录》中将这批汉籍分为21个一级分类,其中18个一级类目下又各分为若干二级分类。
《古恒目录》在分类设置方面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即更多考虑分类的合理性,而对各类之间的平衡性并不在意。如行政类下的兵部类只有三种汉籍,工部类更是仅有一种,但古恒为了六部的完整性,并未将二者合并或进行其他处理。与此相同,在科学与艺术类下的兽医艺术类,以及儒家经典类中的诗经论著、春秋论著、孝经论著、尔雅论著等四类都仅有一种汉籍,古恒仍为之单独分类。
毋庸讳言,虽然古恒对中国文化比较了解,但是作为一位外国人,又是凭一己之力对如此众多的汉籍进行编目,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如《菜根谭》一书,作者为明代洪应明。洪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虽然洪氏“幼慕纷华,晚栖禅寂”,编著过《仙佛奇踪》等书,但《菜根谭》是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的语录集,并不专主佛家学说,《中国古籍总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续修四库全书》等均将其列入“子部—杂家类”,非常准确。《古恒目录》却将《菜根谭》列为“佛教(中国作品)—杂项论著”类,不甚恰当。很可能古恒先生仅仅因为作者与佛教有较密切关系以及法图藏本为“粤东海幢寺藏板”而如此分类。另外,在著录项,特别是版本项中,《古恒目录》也往往比较粗疏。
考虑到《古恒目录》中不少文献及版本具有比较重要的研究价值,我们在目验这批汉籍的基础上,遵循我国当前的古籍目录著录规范,对其重新进行分类和著录,力求编订一部相对准确、更便于使用的目录,供学界参考。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王域铖 陈恒新